绿林网

《感受印度》读后感锦集

《感受印度》读后感锦集

《感受印度》是一本由袁南生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3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感受印度》读后感(一):一个另外视角的印度

虽然文字与表述欠缺,说了一些过头的赞誉之词,不过,我想,这本书起码可以让我们认识自己邻居一些好面貌:比如劳动法的执行、居民居住权利等等,也让我们有机会来一次印度的学习。

《感受印度》读后感(二):感受印度

很不错的一本书,让我了解到了一些印度的现状。一直以来对印度神秘色彩都充满着诱惑,呵呵~~~~~~~~~~~通过这本书我终于知道了些印度的大概,只可惜描写的不够深入,详细。我更想知道印度女人、以及她们在当地的地位,还有一些风俗人情。可惜都描写的太少。

《感受印度》读后感(三):从官方角度全面观瞻印度。

作者是驻印度总领事,因此接触了许多印度的富人和高层。又因为他的身份,他会比较客观地阐述印度。但是这本书,仍不失于是我们了解印度的极好的一本书。

独自去印度旅行,要忍受旅途中火车的拥挤和气味,要吃被弄成糊糊的“菜饭”,要时刻防止小偷。我们可以领略印度的文化和建筑,但是是短暂的、片面的。在准备印度的旅途之前,除了读功略,再读读这本书,真的不错。

《感受印度》读后感(四):一个神秘的国度

印度的贫富差距,女人的地位,瑜伽,宝莱坞,印度教,印巴战争,这些应该是读这本书之前了解的印度的全部吧,只能说是略知一二,但不深入。读完这本书,在某些方面有了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印象最深刻的是它的宗教,尤其是耆那教,毫不夸张的说其克制、禁欲程度已难以想象,不食用肉类、蛋类,连在土壤里生长的薯类都被禁食(怪不得圣雄甘地这么瘦~~),原因是怕杀生,作为凡夫俗子一枚,只能膜拜了;印度女人的地位和印度近乎疯狂到变态的男根崇拜不无关系,甚至有专门的节日,当男人们上街庆祝的时候,女人只有默默躲在家里……印度的贫富差距之大令人惊讶,而总的来说社会保持相对稳定,除了其宗教信仰要求民众克制外,富人毫不吝啬的散财值得国人反思。

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时候真希望自己有个信仰。而植根于某个宗教的信仰是否适合自己……

《感受印度》读后感(五):印度穷人不仇富?

http://fivestone.yculblog.com/post.4076455804.html

连岳 中国青年报

印度乞丐很多,却极少抢劫。游览各地的庙宇名胜,游客一律要把鞋子脱了放在大门口,但不论是什么样的名牌鞋,放在那里也绝不会丢失。中国总领事馆的各种车 辆,多年来晚上就停在大街上,从来没丢过。2004年元月,国内一家新闻单位的记者结伴到孟买印度门参观时,随身带了1个照相机,离开时竟然忘在那儿了。 记者们往回走的路上,后边一个稚气未除的乞丐一面紧紧跟着,一面高声大叫。记者们以为是追上来要钱,仔细一听,原来他说的是:“先生,您的照相机!”并把 相机送到记者手上。

在印度,富人即使再富,也都觉得很有安全感。我所认识的印度富豪们,也没有被抢,被偷的,更没听说被杀的。偷、抢、骗,甚至杀人越货的事,在印度有,但相 对其他同类的国家来说确实不多。在印度,社会贫富悬殊到了极致,但穷人富人竟能井水不犯河水,截然分明,彼此相安无事,这确实值得我们思考。

--袁南生《感受印度》(作者为原中国驻印度孟买总领事)

由此引发关于穷人不仇富以及缓和社会矛盾的讨论,顺便赞美印度多么朴实....

-----------------------------

切,我在印度就被抢了两次:东边大吉岭山下面siliguri,走在铁轨上,三个半大小子,手上的GPS、录音笔、手电,被他们掠了就跑,我背包太重追不上,报警被扯皮,不了了之;后来半夜火车到新德里,被蹬三轮的拉到偏僻地方又要行抢,直接用三脚架打跑。

孟买没去过,新德里的使馆区,中国占了整整一个街区,相对满街跑三轮的德里,使馆的车子显然高了好几个档次,这么扎眼的车有人抢才怪(谁见过有人去东交民 巷抢奔驰的么?)。而且袁大使们去的都是高尚景点,治安也自然要好的多。与其说乞丐素质高、不"仇富",不如说印度等级制度森严,穷人们不敢"犯上"罢 了。四级种姓且不说;火车上卧厢和硬座的列车员,其职位差别就仿佛两个等级,前者对后者跟训孙子似的。就好像上一篇里的徐霞客,一个打骂一个惧怕,都认为 理所当然,这样的贫富关系,又有什么值得中国借鉴的?

贫富差距到处都有,犯罪与贫富关系关系或大或小,自有其规律,没必要先粉饰了别人再说事儿。这种使馆上班族退下来混钱的文字,还非要扯上些社会学仿佛多有深度。远不如妹尾河童来的有趣。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