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To the Lighthouse读后感锦集

To the Lighthouse读后感锦集

《To the Lighthouse》是一本由Virginia Woolf著作,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USD 13.95,页数:20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o the Lighthouse》读后感(一):To the Lighthouse是意识流的代表作品

很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全篇侧重心理活动的描写,更多的是描写,而不是动态的,人物的内心活动细致入微,准确到位,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女主人公的儿子想去灯塔,她本人也想去灯塔给看灯塔的人带去一些生活必需品,还有给看灯塔人的孩子带去保暖的长袜子,而她的老公,一个很自私的人,反对明天的旅行,这让他的小儿子非常生气,因为去灯塔玩是他的梦想,但是他又没有权利反对,只好把愤怒憋在心里。

虽然故事的情节很简单,更多的大篇幅的心理活动,但是读起来并不使人厌倦,反而让人感觉很清新的感觉,像散文一样的描写,在文章的最后一节,父子三人坐着船去了灯塔,小儿子还有一个女儿,以及他们专制的父亲,母亲已经不在了,还有其他兄弟姐妹,有的死了,有点离开,只有三个人去了灯塔,小儿子童年时的愿望终于可以实现了,但是物是人非,这些有通过另一个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对往事的回忆,和怀念,充满了伤感的语调,一个待嫁的年轻女孩,一直找不到合适的老公,青春已经流逝,一些熟悉的人的离去,更让她的内心充满了孤单伤感的情绪,而父子三人之间,内心里也是充满了矛盾冲突,两个子女对专断的父亲充满的不满和怨恨,夹杂着由于他们母亲和其他兄弟姐妹的逝去和离开的怀念的情感,更让结尾充满了伤感的语调。在最后,他们到达了灯塔,故事也告结束。

《To the Lighthouse》读后感(二):伍尔夫,斯特恩,艾略特

趁看完摹仿论的热乎劲读完了我的第一本伍尔夫。小说第一部分在不同人的意识中自由切换、游动的感觉很有趣也是我最佩服伍尔夫的地方,第二部分对时间流逝、老屋如何一点点衰败的描写也很有感觉,第三部分稍微有点不太能get到伍尔夫的点,有点遗憾。比较好玩的是尤其是读第一部分的时候脑海中不断想到Tristram Shandy和Middlemarch,这两部气质迥异的小说,但对sympathy的强调,对所有人尽可能共情的写法确乎有G. Eliot的影子(不过伍尔夫笔下真正的sympathy远比艾略特那儿要难,而施予sympathy也不再是不证自明的好事,却变得problematic,因为这可能让他人感到不适,甚至sympathy因此成为一种tyranny,Mrs. Ramsay因此和艾略特的Miss Brooke和斯特恩的Uncle Toby还是不太一样),而对人神秘复杂本质的强调和追问(伍尔夫所谓人人都是wedge shaped core of darkness)、对意识细致入微的展开(伍尔夫和斯特恩都喜欢就极小的事件展开对人物心理极复杂的刻画,极爱用长句,有时候不得不重复句子的主语以防读者忘记了句子开头)又很难不让人想到Sterne,尽管伍尔夫的语气严肃得多。还有这三位小说家都花不少笔墨描绘所谓学者或哲学家的形象(Mr. Shandy, Casaubon, Mr. Ramsay),而又以伍尔夫对这一形象的可恨、可怜、可敬给予了最充分的展开。

《To the Lighthouse》读后感(三):Who i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

在普鲁斯特那儿,所谓的意识流只是进入故事的途径,提供一个框架,落实到内容,还是很现实主义的。但是到了伍尔夫这儿,意识流就是文本本身,内容的全部!有点吓人。

两者的文笔同样精微细腻,但是普鲁斯特像是把你没注意到的细部展示给你看,让你有一种“发现”的喜悦。而伍女士,则是把你已经看到的东西:书中人物的思想和行动,放大,放慢给你看。仿佛电影的慢镜头。不过一部电影全是慢镜头,想想也怪恐怖的。

不熟悉伍尔夫的风格的话,读这本书就像是,——不是撞到墙上——而是撞到棉花上,那种温柔絮语,欲说还休式的语调。尤其刚出场人名繁多,搞不清楚谁是Ramsays家的孩子,谁是他们的客人,等到Mrs. Ramsay独处的时候,(灯塔的光照彻她头脑),才真正静下心来,慢慢渐入佳境。等到了晚宴的时候,已经非常熟悉这种风格了,看着作者调控的她的笔,像是有一只鸟作为标识,从这个客人头上飞到那人头上,出于意识之中,形于举止之外。

我尤其喜爱中间的部分,time passes,纯然大手笔,与前面一百多页的细腻,粘滞,恰成对比,可以当上好的散文来读。

伍尔夫的英文实在漂亮,而且出人意料的好读,像是泛舟清波,也许周围的风景未必能看得那么清楚,但是那感觉是美妙的,这也是为什么我能坚持读下来的缘故。想起电影《时时刻刻》里,朱利安摩尔拿着本伍尔夫的书跑到宾馆去,打算读完就自杀。——我觉得这不是不可能的,在一种类似于被文字催眠的情况下。

倒是想起来,虽然一直没读伍尔夫,她的徒子徒孙倒是读了不少,譬如迈克尔坎宁贝(Michael Cunningham),现在想起来,啧啧,他的语调和伍女士不要太像哦!珍妮特温特森都没他学的像。the hours就不用说了,即使早期的 a home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里的 Alice 也仿佛是Mrs.Ramsay 或Mrs. Dalloway 的变形。

多思的女人,忧郁犹疑,予人的感觉,像一把冰刻的刀。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