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自我实现的人》读后感1000字

《自我实现的人》读后感1000字

《自我实现的人》是一本由马斯洛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0.85,页数:198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我实现的人》读后感(一):动人的爱

我们可以欣赏 一幅绘画作品而并不想拥有它,

我们可以欣赏一株玫瑰花但并不想采摘它,

我们可以欣赏一个漂亮的小孩但不会想到绑架他,

我们可以欣赏一只鸟儿自由的飞翔而没想把它关在笼中,

同样,

我们也可以一种无为的或者无所求的方式钦慕和欣赏另一个人。

这是马斯洛在《那些自我实现的人》中描述的自我实现者的爱情,

我没办法比他说得更好。

看到漂亮的玫瑰花,我经常有采摘它的欲望,

我这个采花大盗。

哎呀。。。。。。。。。。。。。

《自我实现的人》读后感(二):约拿情结——我们不要做真实自我的拒绝者

《西部世界第二季》

从某种意义上讲,“自我实现”这个理论相当于一把钥匙,通往人性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无疑,这个理论是十分理想主义的,但在细读之后会发现,这种状态对于普通人来说并非是无迹可寻的。这是一种不易到达,却确实可以到达的状态。

马斯洛作为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家,走的是与弗洛伊德不同的研究路线:从观念上讲,他与弗洛伊德就有显著区分。他并不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动机,都源自于潜意识中的原始性欲。用荣格的话来说,晚年的弗洛伊德已经被悲观主义所笼罩,因为他多年来研究的案例与得出的结论均与人性的阴暗面沾边。而马斯洛对于弗洛伊德的成就,首先是认同的,但是对于弗洛伊德的部分结论,他是这样认为的:如果一开始选择的案例即是病态型人格(或不健康人格),那么得出的结论就不应该具有普遍适用性。所以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是在研究人类中的卓越者(不仅健康,而且卓越)的基础上得出的。下面是他的研究实例:

还有一些研究案例较为接近马斯洛的自我实现标准,但只要是马斯洛的同代人,出于隐私角度均未给出姓名。

在这本书中,对我触动最大的一部分即是约拿情结那一章。约拿情结讲了个什么呢?对于个人来说,通往自我实现路上的最大绊脚石可能不是来自外界,而恰恰使我们自身——我们不敢成为那个最有潜力的自我。

根据马斯洛的理论,自我实现是一种逐步到达的状态,而这种状态的到达无疑需要勇气。我们每个人都有提升自己的冲动,一种更多地实现我们的潜力、一种朝向自我实现或人性充分发展的冲动。而这种自我提升的冲动为什么会被逐渐抑制?因为大多数人在想提升自我的同时也有否定自我的冲动。用马斯洛的话就是“惧怕自己的伟大之处”、“回避自己的命运”或“躲避自己最好的天赋”。

这种矛盾产生于一种心理投射:我们对于大多数伟大的人和事物都有一种敬畏感,这种敬畏感的潜在内涵就是一种敌意。是的,我们会对那些历史上的卓越人物、英雄产生嫉妒感和距离感,我们会有自惭形秽的卑微感。这种心理投射到我们自身上,那就是不愿意与周围的人产生太强的距离感:我们害怕别人的妒意,我们害怕引起过多的瞩目,我们害怕被别人看成是一个狂妄自大的疯子——我们太注重别人对我们的看法。而实际上我们每个人心里都存在着几个我们想要成为的英雄。

检验这种心理投射也十分简单,可以问问周围的朋友:你们想不想成为伟大的政治家?想不想成为伟大的电影明星?想不想成为一个传世的作家?想不想成为一个通往真理的科学家?绝大多数人面对这类问题,大概都会红着脸躲避。为什么红着脸?因为他们有过类似的梦想;为什么躲避?因为他们不敢承认这种狂妄的梦想。要是认真地问到类似“你有什么梦想?”之类的问题,大多数人大概都会说一些自我矮化的、根本称不上是梦想的现实愿望。以下是马斯洛的原文,十分精彩:

说到底,大多数人面对真实的自我都是优柔寡断,缺乏勇气的。我们每个人生来都带有自身的特定禀赋,我们每个人生来都有一个真实的、本该属于我们的命运在召唤,我们每个人都有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做到卓越的潜力。现实的确是残酷的,但现实的残酷不应成为我们不敢面对真实自我、自我限制的借口:我们需要多一些决绝,少一些优柔寡断,才能看得见自我实现时那未知的光明,才能不枉来人间一趟。狂妄与谦卑的平衡暂时不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因为太多的人谦卑过度,而狂妄不足,哪怕是他们年轻时候也是这样。

至于如何避免那种矛盾的自我投射,那就需要一种平等的尊重与真诚的欣赏。我们应该敢于对心里的英雄产生这样一种态度:你的确很牛逼,但我也有可能成为你这样。

《自我实现的人》读后感(三):做最好的自己

对话

马斯洛与本科生的对话

马斯洛:“

你们谁希望写出美国最伟大得小说?

谁希望当议员、州长、总统?

谁希望当联合国秘书长?

谁希望当伟大的音乐家?

谁渴望成为圣人?

谁希望成为伟大的领导者?

、、、、、、“

学生反应:红着脸、低着头、咯咯地笑、不安的忸怩着身体,摇着手。。。。

马斯洛:“你们不愿意承认,可是如果不是你们,那又是谁呢? ”

马斯洛与研究生的对话

马斯洛:“你们正在悄悄计划写一本什么伟大的著作吗?”

研究生反应:红着脸,结结巴巴搪塞过去。

马斯洛:“你们难道不打算成为心理学家吗?”

研究生:“当然想了。”

马斯洛:“你正在学习成为一名沉默寡言、谨小慎微的心理学家吗?

那有什么好处?那并不是一条通往自我实现的理想途径。

不,绝不是。

你必须想成为一名第一流的心理学家,

成为你能成为的最好的心理学家。

如果你对自己降低要求,那我警告你:你的余生将会感到很痛苦,因为你在逃避你自己的能力、逃避自己的可能性。”

这是马斯洛在研究“逃避成长“时,对他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有趣,这些问题每个人都可以拿来问自己,马斯洛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人除了有佛洛依德所说的“惧怕自己内心深处最坏的东西”以外,人还有这样一种趋向:“惧怕自身的伟大之处”、“躲开自己最好的天赋”。看看自己的周围,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一定有可能比现实中的自己更伟大、我们都有未被利用的潜力。我们或多或少回避了内心暗示给我们的使命、召唤、人生的任务。

知其所以然

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否认我们会热爱甚至羡慕那些美丽的、智慧的、杰出的人和事。

可是我们为什么又会对这种最高和最美的事物(包括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心存畏惧?

为什么我们爱美又为美感到不安?

为什么我们羡慕那些优秀人物同时又对他们很是恼恨?

为什么我们渴望极力追求杰出事物同时又有毁灭它们的倾向?

原因是:

1、 那些伟大的人物仅仅以他们本身以及他们的存在就会使我们自己的价值低人一等,尽管他们并无意这样做。

我倒是不介意拿我自己来说明这种奇怪的情绪

(又爱又恨的情绪):

看到范冰冰、林志玲、章子怡这样既美丽又勇敢又有内容的女人,我先是佩服,再是嫉妒。我的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佩服是因为她们不仅展现了外表的美丽,同时显示了内在的勇敢、坚强和智慧。嫉妒是因为,我可以很有自知之明地说,可以预见,我这辈子是没办法成为如此的风华绝代的女人了,你知道,否定自己总是不那么舒服,虽然那是事实。所以我只好写点东西发发牢骚。

2、 人们会下意识地自我设限、降低自己的抱负水平、害怕许下宏大的愿望其实是对轻狂、傲慢、夜郎自大、自命不凡的防御。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说:“是的,我要成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我要写出像柏拉图那样具有深远影响的伟大著作,我要写得比他还好。”但是,转念,他就会被自己的浮夸、自大吓坏。特别是在他特别虚弱的时候,他会对自己说:“谁?是我吗?”他会觉得这是一种疯狂的幻想、会为自己的妄自尊大而害怕。他会把自我的种种弱点、缺点和他心中关于柏拉图闪光的、天才的、完美无瑕的形象比较-----他当然会觉得自己的傲慢和轻狂。

做最好的自己

成长的逃避、降低自我抱负,毫无疑问,对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毫无益处,正如马斯洛所说,如果你逃避成为力所能及的自己,你会终生为此痛苦和遗憾。

那么,

如何看待和应对这种“惧怕最美、最好、最杰出“的情结?

如何让我们在热爱美的同时对美感到欣赏而非不安?

如何在我们羡慕优秀人物同时对他们钦慕而非恼恨?

如何在我们追寻杰出事物的同时会努力保有它们而非毁灭它们?

1、 让我们肯定:这种惧怕是内在固有的、合理的、正常的、合适的,而不是病态的。心平气和地接受这些感觉,就像接受我们需要每天吃饭、睡觉一样。(如果你内心会嫉妒、会恐惧是很正常的,这说明你是一个正常人,而不是圣人或者神仙活着是去了天堂的人)

2、 我们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认识和分析,把对最崇高事物的嫉妒、恶意转化为敬慕、感激、欣赏、崇敬。换句话说,如果看到、听到那些最美的、最有智慧、最杰出的人或者事时,我们可以这样自我分析:是的,我永远都成不了他们(她们、它们),但是,我却可以成为力所能及的最好的自己,而且,幸运的是,在我有生之年,我看到了、听到了这么美、这么有智慧、这么杰出的人或者事。难道我不该为此感到高兴和感激吗?夫复何求?

3、 创造的骄傲自大。前面提到一个人想写出比柏拉图还要伟大的作品,他被自己这个想法的“骄傲自大“吓着了,其实,他没有想到的是,如果柏拉图自己在这么反省时(柏拉图把自己和过去的伟大人物相比较时,比方说苏格拉底,)也会对自己的“狂妄自大”怀疑的。但是,柏拉图不愧是柏拉图,他会把对自己的怀疑放在一边,继续一往直前。要能认识到存在着的人的局限性(我们有办不到的事情)、同时也可以认识到内在的神圣的可能性(我们有办得到的事情)。

老人(前辈)有老作为,新人有新成就。

不必对前辈心存不必要的恐惧和过度的崇敬,若干年后,你也会成为前辈,你自己究竟是什么死样子,你清楚得很。设想一下,若有人把你捧上天时,对你敬佩五体投地时,你会不会觉得很搞笑、很滑稽?

做你该做的、力所能及的事,把它们做到最好。

做最好的自己

《自我实现的人》读后感(四):马斯洛的Z理论

这本三联“新知文库”版的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人》还是我1988年1月买的,定价1.85元。这是一本马斯洛著作和文章的摘译合集。与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一样,中译者都是许金声。本书的第二个论题是“Z理论(两种不同类型的自我实现者)”,马斯洛在这里是借用了麦格雷戈的概念,把Y理论所描述的人视为“仅仅是健康”的那一类自我实现者。而对马斯洛来说,他看到了另一种超越了Y理论的自我实现者。

管理学中的X理论和Y理论(Theory X and Theory Y)由美国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1960年在其所著《企业中人的方面》一书中提出。它们是关于人们工作源动力的理论,是一对完全基于两种完全相反假设的理论:X理论认为人们有消极的工作源动力,而Y理论则认为人们有积极的工作源动力。

X理论是麦格雷戈对把人的工作动机视为获得经济报酬的“实利人”的人性假设理论的命名。主要观点是:

·人类本性懒惰,厌恶工作,尽可能逃避;绝大多数人没有雄心壮志,怕负责任,宁可被领导骂;

·多数人必须用强制办法乃至惩罚、威胁,使他们为达到组织目标而努力;

·激励只在生理和安全需要层次上起作用;

·绝大多数人只有极少的创造力。

据此,企业管理的唯一激励办法,就是以经济报酬来激励生产,只要增加金钱奖励,便能取得更高的产量。所以这种理论特别重视满足职工生理及安全的需要,同时也很重视惩罚,认为惩罚是最有效的管理工具。

麦格雷戈是以批评的态度对待X理论的,他指出:传统的管理理论脱离现代化的政治、社会与经济来看人,是极为片面的。这种软硬兼施的管理办法,其后果是导致职工的敌视与反抗。他针对X理论的错误假设,提出了相反的Y理论。Y理论指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融合的观点,与X理论相对立。Y理论的主要观点是:

·一般人本性不是厌恶工作,如果给予适当机会,人们喜欢工作,并渴望发挥其才能;

·多数人愿意对工作负责,寻求发挥能力的机会;

·能力的限制和惩罚不是使人去为组织目标而努力的唯一办法;

·激励在需要的各个层次上都起作用;

·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人类广泛具有的。

也就是说,人是“自动人”,激励他们的办法是:扩大工作范围;尽可能把职工工作安排得富有意义,并具挑战性;工作之后引起自豪,满足其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使职工达到自己激励。只要启发内因,实行自我控制和自我指导,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就能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需要统一起来的最理想状态。

X理论和Y理论的产生,在西方管理界引起不同的反响。其后,有人就根据这一理论,选择了工作效率高的亚克龙工厂和史脱克顿研究室与工作效率低的哈特福工厂和卡媒研究室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亚克龙工厂和卡媒研究室实施X理论,采取严密的组织,实施指令式的控制管理,结果因人员素质不同,效果并不一样。工人程度高的亚克龙工厂效率高,而研究员程度高的卡媒研究室效率则低。另外史脱克顿研究室和哈特福工厂实施Y理论,实验结果则相反。这说明了X理论并不一定是毫无用处,而Y理论也不一定是普遍适用的。现实生活中采用X理论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案例,是丰田公司美国市场运营部副总裁鲍勃·麦格克雷(Bob Mccurry),作为X理论的追随着,他激励员工拼命工作,并实施“鞭策”式体制,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这种做法使丰田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日本学者威廉·大内在比较了日本企业和美国企业的不同的管理特点之后,参照X理论和Y理论,提出了所谓Z理论,将日本的企业文化管理加以归纳。Z理论强调管理中的文化特性,主要由信任、微妙性和亲密性所组成。根据这种理论,管理者要对员工表示信任,而信任可以激励员工以真诚的态度对待企业、对待同事,为企业而忠心耿耿地工作。微妙性是指企业对员工的不同个性的了解,以便根据各自的个性和特长组成最佳搭档或团队,增强劳动率。而亲密性强调个人感情的作用,提倡在员工之间应建立一种亲密和谐的伙伴关系,为了企业的目标而共同努力。

可以看出,马斯洛的Z理论并不是直接针对企业的管理,而是完善他的层次需求理论。可以这样总结:在较低的层次需求(生理、安全、归属、爱和自尊等)不能得到持续和完全的满足时,人就会出现生理和心理健康的病症;而那些自我实现的人,则是完全健康的人(没有任何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但这还不够,马斯洛发现了两类不同的自我实现者,其中一类更多与“存在认知”打交道,能在日常中经常获得“高峰体验”或者“高原体验”。马斯洛将他们称为“超越自我实现”的人。

在马斯洛的理论框架中,这两种自我实现者的区别是并不清晰的。马斯洛只是用Z理论提示出这种区别的存在。而如果我们把马斯洛的理论与荣格所提示给我们的关于人类性格类型的梳理结合起来,就会做出更明晰的划分。

首先,是横向的划分。所有人类都可以划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直感型和思辨型。直感型的人是更加感性的人,重视和敏于内心的直观感受和判断;而思辨型的人,擅长运用其思考分析的能力,是更加理性的人。

其次是纵向的划分。我们把人的生命活动和心理活动划分为四种,它们像马斯洛的层次需求一样,分层级并且相对应。这四种活动分别是:生存、交往、实现和感知。每一种活动都分别有直感型和思辨型的基础心理活动为根基,具体为:“生存”活动的根基是无意识和感觉,“交往”活动的根基是情绪和情感,“实现”活动的根基是力比多和意志,“感知”活动的根基是直觉和思维。

可以认为,在力比多和意志的驱动下达成自我实现的人,即马斯洛所指的“仅仅是健康”的那一类自我实现者。而只有那些擅长运用直觉和思维的自我实现者,才更能获得关于世界的启示和真理,获得“高峰体验”或者“高原体验”。

或言之,马斯洛的Z理论揭示的是另一个更高层次的需求,他在论及“审美和认知”的需要时,也同样触摸到了它。(倍魄)

《自我实现的人》读后感(五):自我实现的人

野兽读书偶记(四)

1.

自我实现者具有奇妙的反复欣赏的能力,他们带着敬畏-兴奋-好奇甚至狂喜,精神饱满地-天真无邪地体验人生的天伦之乐,而对于其他人,这些体验也许已经变得陈旧.对于自我实现者,每一次日落都像第一次看见那样美妙,每一朵花都温馨馥郁,令人喜爱不已,甚至在他见过许多花以后也是这样.他所见到的第一千个婴儿,就像他见到的第一个一样,是一种令人惊叹的产物.在他结婚三十年以后,他仍然相信他的婚姻的幸运;当他的妻子六十岁时,他仍然像四十年前那样,为她的美感到吃惊.对于这种人,甚至偶然的日常生活中转瞬即逝的事务也会使他们感到激动-兴奋和入迷.这些奇妙的感情并不常见,它们只是偶然有之,而且是在最难以预料的时刻到来.这个人可能已经是第十次摆渡过河,在第十一次渡河时,仍然有一种强烈的感受,一种对于美的反应以及兴奋油然而生,就像他第一次渡河一样.

我越来越相信对自我幸福的熟视无睹是人类罪恶-痛苦以及悲剧的最重要的非邪恶的起因之一.我们轻视那些在我们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所以我们往往用身边的无价之宝去换取一文不值的东西,留下无尽的懊恼-悔恨和自暴自弃.不幸的是,妻子-丈夫-孩子-朋友在死后比生前更容易博得爱和赞赏.其他现象,如身体健康-政治自由-经济富强等也是如此.它们的真正价值只有在丧失后才被认识到.

自我实现者一般都强烈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自身之外的问题上.用流行术语来说,他们是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自身一般不存在什么问题,他们一般也不关心他们自己,这正与不安定的人们中发现的那种内审形成对照.自我实现者通常有一些人生的使命,一些有待完成的任务,一些需要付出大量精力的他们身外的问题.

除了几个例外,可以说自我实现者通常与那些我们已学会称为哲学或伦理学的永恒问题和基本争论有关.这些人习惯生活在最广泛的合理的参照系里,他们似乎绝不会见树不见林.他们在价值的框架里工作,这种价值是伟大的,而不是渺小的,是宇宙性的,而不是区域性的,是从长远出发的,而不是从一时出发的.总之,尽管这些人都很朴实,但都是这种或那种意义上的哲学家.。他们超越琐事-视野开阔-见识广博-在最开阔的参照系里生活-笼罩着永恒的氛围,给人的印象具有最大的社会以及人际关系的意义,它彷佛传播了一种宁静感,摆脱了对于紧迫事务的焦虑,而这使生活不仅对于他们自己并且对于那些与他们有联系的人都变得轻松了.

2.

他们常常可以超然于物外,泰然自若地保持平静,而不受那些在其他人那里会引起骚乱的事情的影响.他们发现远离尘嚣,沉默寡言,并且平静而安详是容易的.这样,他们对待个人的不幸也就不像一般人那样反应强烈.甚至在不庄重的环境与情景中,他们似乎也能保持尊严.他们的这种沉默也许会渐渐地转变为严峻和冷漠.

在人数众多的社会关系中,超然独立招来了一定的麻烦和难题.它很容易被”正常的”人们解释为冷漠-势利-缺乏感情-不友好甚至敌意.相比之下,一般的友谊关系更具有相互依恋-相互要求的性质,更需要再三的保证-相互的敬意-支持-温暖,更具有排他性.的确,自我实现者并非在一般意义上需要他人.然而,既然被需要和被想念通常是友谊和诚挚的表现,那么显然超然独立就不会轻易为普通人接受.

自主的另一层含义是自我决定,自我管理,作一名积极-负责-自我训练的-有主见的行动者,而不是一个兵卒,完全为他人左右,做一位强者而不是弱者.我的研究对象们自己下决心-自主拿主意,他们是自己的主人,对自己的命运负责.这是一种微妙的素质,难以用语言形容,但它却十分重要.这些人使我懂得了我以前理所当然地视为正常的现象,即,许多人不用自己的头脑作决定,而是让推销员-广告商-父母-宣传者-电视-报纸等替他们作决定.这实际上是十分反常,病态-软弱的表现.这些人是供他人指挥的兵卒,而不是自己作决定,自己行动的人.结果他们动辄感到无助-软弱-由他人摆布.他们是强权的牺牲品,软弱的哀怨者,不是决定自己的命运,对自己负责的人.对民主政治和经济来说,这种不负责的态度无疑是灾难性的.民主-自治的社会必须自我行动-自我决定-自我选择的成员组成,他们表达了自己的意见,是自己的主人,具有自由意志。

这些人都具有显著的民主特点.他们可以也的确对于任何性格相投的人表示友好,完全无视该人的阶级背景-教育程度-政治信仰-种族或肤色..实际上,他们甚至好像根本意识不到这些区别,而这些区别对于普通人来说却如此明显而且重要.

3..

既然自我实现者是由成长性动机而不是匮乏性动机推进的,那么他们主要的满足就不是依赖于现实世界-依赖于他人-文化或达到目的的手段,总之,依赖外界来实现的.宁可这样说,他们自己的发展和持续成长依赖于自己的潜力以及潜在的资源.正像树木需要阳光-水分和养料一样,大多数人也需要爱-安全,以及其他基本需要的满足,而这种满足只能够来自外界.但是,一旦获得了这些外在的满足物,一旦人们内在的缺乏由外在的满足物所填补,个人真正的发展的问题就开始了,这也就是自我实现的问题.

既然对于受匮乏性动机促动的大多数人,其主要需要的满足(爱-安全-自尊-威信-归属)只能来自他人,那么,他们就必然离不开这些有用的人.但是,由成长性动机推进的人实际上却有可能被他人妨碍.对于他们,决定满足以及良好生活的因素现在是个体之内的,而不是社会性的.他们已变得足够坚强,能够不受他人的赞扬甚至自己感情的影响.荣誉-地位-奖赏-威信以及人们所能给予的爱,比起自我发展以及自身成长来说,都变得不够重要了.我们必须记住,要达到这种超然于爱和尊重的境界,最好的方法(即使并非唯一的方法),是事先就有完全同样的爱和尊重的充分的满足.

他们觉得不管一个人有什么其他特点,只要某一方面比自己有所长,就可以向他学习.在这种学习关系中,他们并不试图维护任何外在的尊贵或者保持地位-年龄之类的优越感.甚至应该说,我的研究对象都具有某种谦卑的品质.他们都相当清楚,与可能了解的以及他人已经了解的相比,自己懂得太少了.正因为如此,他们才可能毫不装腔作势地地向那些可以向其学习的,在某些方面较自己有所长的人们表示真诚的尊重甚至谦卑.只要一位木匠是位好木匠.只要某人精于自己使用的工具或是本行中的能手,他们就会向他表示这种真诚的尊重.

自我实现者有一种难以琢磨的最深奥也最模糊的倾向:只要是一个人,就给他一定程度的尊重,甚至对于恶棍,他们似乎也不愿超越某种最低限度去降低-贬损或侮辱其人格.然而这一点与他们强烈的是非-善恶观是共存的.他们更可能,而不是更不可能挺身抗击邪恶的人和行为.对于邪恶引起的愤怒,他们不会像一般人那样表现得模棱两可,不知所措或者软弱无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