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的读后感大全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的读后感大全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是一本由同济大学 / 东南大学 / 清华大学 / 天津大学著作,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44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读后感(一):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读后感

花了两个月不止吧终于看完《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了,书里从17C一直写到了20C60年代,真可谓是教科书啊,内容十分庞大,以至于我有一半是没认真看的,不过到真实齐全,不过也就止步于齐全,主要能理顺关于建筑史的大方向吧,如果要想深究则需要再看其他书了。

看这本书。。。。累死我了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读后感(二):小言

对这本书的评价,规划很多,还有虽然前言说明了书中的人名是依照《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译本中的译名,但是还是有点不怎么让人接受。内容帮我补充了历史知识,哈。后面章节中有点乱,文段段落意思不清晰,觉得这本书知识很多,作者很牛,好多建筑师都有分析讲解,如果作为教材,有个非常大的欠缺的地方就是个人主义很强,从字里行间中明显的能看的出。

不过,到是对建筑史及建筑师了解不少。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读后感(三):中国人的西方建筑史

这本西方建筑史,是这一书的第四版,也是现行我国大学本科建筑系西建史的通用教材,著者主编也从东南大学(原南京工学院)刘先觉教授改为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罗小未,中国现代健在的著名女建筑师,学者.

住为一名本科在读的建筑学学生,我本来是没有资格来品评这样一本在学界内“定义”级的著作,但为纪念我一个人的大学生活,和生活内的一些点滴,只是想找这样的一个水面来倒影点什么。

一个学习建筑学的人,应该怎样学习,这几乎是一个永恒的问题,甚至有人认为,建筑师是天生的,建筑学是不能教授的。甚至就在前一段时间我还看到了一本叫做《开始设计》的书来解释相关的问题,但就在我不断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终于听到了这样的提法,也是我相信比较合适一种回答,建筑设计本身没法去学习,只有通过建筑史的学习,才能提高设计。这当然是一家之言,甚至有定义上的曲解,但不能否定这句话,它有一定的意义。

又回到了设计的开始,是否学习建筑学的人会有很明显的差异。因为学建筑学的会考虑我在设计一座什么建筑。这简直是可怕的,我一直这么认为,因为这样就相当于你把你纳入了《世界建筑史》,这不是什么可荣幸的,因为只有当这部书写到世界大百科全书的那样的字数时,才有可能见到你——一个中国人的名字。说着又跑题了,但这是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历史是什么,建筑史是什么,西方建筑史对于你我学习建筑设计的人意味着什么。

那么好了,说些有意义的。建筑是直接的让我们看到了历史上的前辈的一切,这些东西才是设计的元素,可是悖论又会向上面一样显现出来,

如果历史是可以大量模仿,那又能怎样向前呢?

==========================================================

今天是2016年11月16日,转眼过去了快十年,一大早看到豆瓣的提醒,九年前写的这个东西又有人回复了,自己又重读了下当年写下的文字,现在看来还能回忆起那时的所思所想,索性也再今天补充些这将近十年来自己不断变化的对于西方近现代建筑史的一些思考。

其实当年的那段文字并没有写完,甚至只是个开头,中国人的西方建筑史,我当时想说的正是最后的一段话,就是我们用自己的历史笔法写人家的历史,而且是二手历史。也就是说,中国人有着几千年的史学传统,这当然是我们值得骄傲的事情,但是,这与西方的史学治学方法有很大的不同,在这里不多去赘述了,所以我们写出来的西方的建筑史并不是西方建筑所在土壤中人们的固有印象;二手建筑史其实是我们的西方建筑史的研究资料主要来自西方同时代建筑史学者和评论家,并不是我们自己的田野调查和史料搜集,明眼人自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前文写作于2007年初,那时我还在上大四,从来没有参与过任何一个实际会建成的建筑设计项目,那时的课程作业专注于把图画的更加漂亮,潜意识里认定,画出来漂亮的图纸就是我所设计的作品,当然这将近十年来,这种看法已经慢慢的转变成只关注我所设计的建筑它时间落成的样子,那才是我的作品。

九年来,我经历了大学本科毕业,建筑学硕士研究生的学习阶段,到现在已经参与实际建设项目的设计五年多的时间,其实从硕士阶段的实践项目算起有快八年的时间。这段时间对于一个建筑师来讲并不算长,甚至还很难算作入门,但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似乎并没有淡忘当年对于建筑史学科的重视,这与我当年所猜测的不同,那时认为自己可能一旦毕业,就不会再去思考这些,这些年虽然没有对具体的西方建筑史有更系统的学习,但是随着实际的建筑项目的进行,随着我本人对于中西方历史的兴趣和思考,建筑史的认知自认为有了很大精进。

历史是有人书写的,并且它是一门自成体系的学科,同时期或者早于建筑学的出现。在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历史学科传统和大学者。但据我所知,中国建筑史学者大多是建筑设计学科出身,在历史学的领域内基本没人有“童子功”。这个事实说明,我们的西方建筑史思维,既不是西方学者式的第一手资料加对于历史人脉的推演,也不是中国历史学统的本土视角。现在还不好下结论这件事的好与坏,就像我们建筑师也在用着西方进来的建筑技术和思维方式设计着所谓的中式建筑,但恐怕很难直接下一个很好的结论。

学科的本源先谈到这里,下面来说说建筑史学科的教学,由于建筑史属于一项专项的历史,它的各个阶段依附于人类大的历史学科的各个阶段。比如,通史中定义了史前,两河埃及,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现代,当代;西方建筑史的写作也还是按照这个脉络向下书写,但是,我们的学生大多在那个年龄里,并没有这些历史阶段地理人文的认识,那么建筑史的讲解几乎是对牛弹琴,学生云里雾里,老师自恋影残,当然有些老师自己也还搞不清楚通史的脉络。这其实是建筑史教学的一大通病,但好像一直没人重视。

说中国学者建筑史治学,没有中西史学治学基本常识的建筑设计出身的学者们,大多局限于自己中学可怜的历史学常识,甚至一直把高考历史试卷答题的一二三的方式放在今天的建筑史治学写作中。这种第一是因为什么,第二是因为什么,什么是导火索,什么是整个事件的高潮的行文方式从来没有出现在中国史书和西方历史著作的行文中过……多说无益。

建筑史的学习,今天我把它看做是区分建筑科班出身和跨行来玩票人的主要区别,科班出身的建筑师由于经历过系统的建筑史学习,对于建筑设计有着天然的情怀和理想意识,哪怕那些已经不再一线从事设计工作的人也还对建筑设计心存敬畏,任何时代的建筑师都应该是一个心存理想和敬畏的人,即使我本人在从事实际建筑设计工作中都大多做着蝇营狗苟的建筑,但是,心存敬畏,还是要敬畏的。

好了,先到这里,又没能具体的写些具体的建筑史的针对性的文字,只是抱怨的一段,看差不多几年以后是不是还有今天的缘分再看到这篇2007年的文字,再往下续写写什么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