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经典读后感有感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经典读后感有感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是一本由Aldo Rossi著作,The MIT Press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USD 29.00,页数:2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读后感(一):关于书名来源的小故事一则

以下转述自"The Project of Autonomy“中的一条L'architettura della Citta的书名来源的注释:

Rossi最初希望能够将他作为Aymonino的一门课“Caratteri distributivi degli edifici(建筑的组织特征)"的助教的系列讲座集结成书,以系列讲座之一的“La citta come fondamento per lo studio degli edifici(城市作为建筑研究的基础)"题目作为书名。(既然是根据讲座来编辑的,有时候结构散一点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 ^)

在1963-64年,Rossi的朋友Paolo Ceccarelli在MIT学习期间结识了Kevin Lynch, 并将他的《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翻译成为了意大利语, 通过他几年前共同创办的一家独立出版社Marsilio出版。(这家出版社与1961年创立,创办者除了这位Ceccarelli,还有Antonio Negri!!!等一群青年知识分子。) 一方面,Marsilio出版社建立的初衷即是希望能够对意大利当时的工业转型进行研究,并且对其批判性的阐释提出一套新的理论框架,因此,无论是《The Image of the City》或是《L'architettura della Citta》的出版都符合这一意图。在另一方面,也因为罗西的书中的"多学科”的方式也使得Ceccarelli觉得一般传统的或是专业化的出版社很难对其进行编辑,因而建议由Marsilio来出版罗西的书。

最终L'architettura della Citta的书名部分是来源于Lynch的书名的启发,另一方面也成为了对其通过心理和感知的研究方法而将城市仅仅简化为一张“image”的批判。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读后感(二):记忆缝合城市的伤口

按照卡尔维诺的说法,城市就像一块海绵,吸汲着不断涌流的记忆的潮水,并随之膨胀。

或许城市本来没有灵魂,是人们的记忆装点了在城市。记忆散落在梦境里,梦境遗失在往事里,往事浮游在城市里。

记住一个城市的实体也许并无意义。我们来到这个城市之前,它只是一个空洞的容器,不同人的记忆在这里混合,一些人的快乐覆盖着一些人的伤悲,一些人的甜蜜调和着一些人的苦涩,城市从来没有被某人拥有过,不过是无数人的存在是一种真实。

我可以告诉你,酒吧里吧台的高度,告诉你单人房里的双人床的宽度,告诉你如血管般交织的街道数量,但我知道这样终将一无所诉。城市的生命在于质感化的记忆,所谓质感化的记忆是记忆的吸盘附着在质感丰盈的城市背景上,并时刻引援着那些物质的细节来维持着自己生命的征候。所以我能记忆起的是在这个城市月光浮动的冰冷冬夜里你从吧台上递过来的那杯温暖的伏特加,是在高架桥下的那个陈腐单人房的双人床上的听你细数过的所爱的人,是在清晨跳楼自杀者在街上留下的那趟深红的血迹。这仅仅是我们自己能体验到的城市,并且是碰巧,也不得不在那种情境下相逢的东西。

据说在人死亡的那一刹那,一生的记忆会如电光石火般一幕幕在眼前掠过,历历在目,触手可及,记忆因时间而生,却借助空间维系生命,它与浮生万象都是寄居与城市外壳的过客,当城市建筑在推土机下轰然倒塌。灰尘连同微酸的空气飘飘摇摇的跌落在没有发育的新鲜肢体上,所有的记忆会不会像火山爆发一样中喷涌而出,散落下一些瓦砾让记忆继续滋生。

所以对于一些老城,人们更多的记忆来自过去的人和事,而不是城市本身。就像现在谈论巴黎,许多关于巴黎这座城市的记忆,大多还是十九世纪第二帝国奥斯曼大规模改造之前的老巴黎,源自那些现在已经不复存在的建筑,通过摄影和影像来追忆。

意大利建筑师阿尔多.罗西毕生探讨的就是建筑与人类集体记忆之间的联系,在他眼里建筑是人们集体记忆的场所,罗西的城市,固然在空间上横向铺展,更重要的是在时间上纵向累积,它不局限于当下的目力所见,还包含整个城市集体的记忆所及;一个城市,它首先是一个四维的记忆之城,其次再是三维的物质之城,按照罗西的理论,在城市历史的自然更迭中,曾经存在过的城市未彻底消亡,而是通过场所,类型,纪念物等不易察觉的转换方式,将城市的记忆集体延续下去,一个城市,正是由于这样的记忆密码,与过去的时空血脉相连。

罗西说,记忆是城市的灵魂。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读后感(三):读后感2010 (二):罗西的贡献

当人家向我们推荐一本书,而我们喉筋勃出想要看明白它的时候,总归是因为这本书里有一些特别的知识值得我们去知道,或者有一些特别的智慧对我们的心智会有启发,那么罗西的贡献究竟在什么地方?我们先来看一段官方介绍:

“罗西是意大利理性主义建筑运动的领头人,也是当今最有影响的一位理论家。本书是他有关建筑和城市理论的一部重要著作,是最受建筑师和设计师欢迎的一部理论论著。罗西在本书中对现代建筑运动进行了重新评价,同时也分析了城市建设的规则和形式。罗西并不着重于评论乏味的建筑形式,或是摒弃现代建筑中的标准形象,而是如其书名那样,突出讨论了作为“人们集合记忆”宝库的城市所遭受的忽视和破坏。他一方面抨击了功能主义和现代建筑运动,另一方面力图恢复建筑工艺自身的地位,并使其成为建筑研究的惟一正确的研究对象。本书将为我国城市规划师、建筑师等专业人员及相关专业在校师生提供许多启发和教益,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开发等专业很实用和具有极好参考借鉴价值的图书和教学参考书。”

从文本本身的阅读,很难把这段介绍和这本书扯在一起。把罗西放在“意大利理性主义建筑运动”的阵营里,去攻击“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多少有点阶级斗争的残余思想。事实上,罗西除了批评了几次“幼稚的功能主义”之外,也未见他对现代主义或者现代主义建筑师有特别的不满,何况有一次他还特别歌颂了柯布西耶的“光明城市”。而“集体记忆”和“建造工艺”这样的词,也只是这本书涉及到的十多个关键词中的少数。不过,要给这本书写一个正经的摘要,确实也是不可能的。即便是罗西自己,甚至也没能给这本书写个正经的结论。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吸引了无数建筑师和学者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争先恐后的去阅读、去讨论、去推荐这本书呢?

建筑师从中看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我没有资格来代为宣讲,我作为一个在学习怎么做研究的小朋友,是从中看到了些怎么做建筑学研究的门道的。

我们的建筑学,大致上是一个实践性的学科。建筑学提供了很多好玩的问题给我们去研究,但是建筑学的训练却完全没有告诉我们应该怎么样去研究这些问题。所以当我们木知木觉走上了研究这条道路的时候,发现我们是“研究”这个领域里的贱民。我们必须从幼儿园开始,去学习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哲学的研究方法。。。这些高考录取分数极低的、在本科的时候被我们统统瞧不上眼的学科,现在统统爬在我们头顶上作威作福。

可是当我们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慢慢对这些“方法研究”有点眉目,写出一篇“学术文章”来的时候,却惊讶的发现,我们已经离建筑学老远老远了。

我的导师常常感叹:要了你们这些建筑学的博士有什么用?你们做得这些研究是拿来干嘛的?想想也是啊,我们常常在摘要里面说自己的研究为建筑学的某个领域“打开了一扇窗户,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而事实上,我们只是自己给自己开了一扇门,走出去,再也不回来了。

罗西才是那个真正“打开窗户”的人。

在他的书里,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每章每节都引介了一个新的学科,比如政治-经济批判的立场来自哲学中的马克思主义,城市物质形态分析的方法来自地理学中的城市形态学,城市模型的理论来自社会生态学中的芝加哥学派,“集体记忆”的概念来自心理学,“类型学”的论述多数是意大利和法国19世纪以来发展出来的类型学派,还有很多其他我没能辨认出来的种种学问。

对于这些来自其他学科的概念,一方面,罗西并没有仅仅用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来解答建筑学的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罗西提出了问题,但是没有答案,而这些问题的提出,本身就意味着罗西引入的是那些学科切入命题的方法;另一方面,他自己牢牢地站定在建筑学的领域里,没有被其他学科拖着走。

从罗西对芒福德的批评可以看出,他是憋着这口气要做这个开窗人的。罗西觉得,虽然芒福德的著作在很多方面都有启发,但是他终究只是一个历史学家。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就是,罗西觉得芒福德是历史学的人,他做的事情归根到底是属于历史学的,而我们是建筑学的人,我们要为建筑学做点事情。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读后感(四):读后感2010 (一):什么样的人才能看懂这本书及其他

从开始读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到现在,停停歇歇两年多。

2008年中的时候,刚读博士,开始对土地所有权的问题特别感兴趣,所以把这本书第四章中的三节——“Maurice Halbwachs的观点”,“土地征用的本质”和“土地所有权”单独挑出来读了几遍。

当时的感觉是完全不知所云,罗西在这里引述了Maurice Halbwachs和Hans Bernoulli这两位的观点,其中Halbwachs讲了城市规划/更新和土地征用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奥斯曼在执行巴黎城市改建时动用的土地征用策略;后者批评了城市中小块土地私有权给城市整体更新带来的麻烦。不过这几节里完全看不出罗西本人怎么看这个问题,这部分内容好像完全就是一个书袋子。

这个学期去旁听ZT老师的读书课“Modern Movement and Beyond”,不得不在这两个星期里把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胡乱吞下了。虽然现在严重的消化不良,但是我还是想就这一点点感想写一个读后感,不指望能给别人提供什么帮助,只是理理自己的思路而已,同时也听听其他小朋友的理解。

什么样的人才能读懂这本书?

一个普通的读者如我,英文比较搭浆,读书比较混混,建筑游历又比较浅薄,读不懂这本书挺活该的。那么什么样的人,要如何才能读懂它呢?我现在觉得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这本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论著,所以也不是一书一论那种类型,有时候一个小节里就有可能包含很多重要的概念,和作者很独到的见地,所以需要一字一句的读,任何细节都不可以随便错过;

第二、作者很多思考问题的方法,来自其他领域学问的启发,所以最好要了解下下二十世纪60年代前后其他学科的大致面目,比如说哲学中的马克思主义、地理学中的城市形态学、社会学中的芝加哥学派、心理学、类型学,还有很多其他我没能辨认出来的种种学问;

第三、一般来讲,如果搞不明白作者的论点是什么,可以通过作者举的例子来帮助搞明白,不过如果要让罗西的例子提供这样的帮助,最好要对欧洲的建筑历史有点了解,不是读读“西方建筑史”,看看罗先生的“图说”那个级别的了解,而是最好去一趟欧洲,尤其是要踩一下雅典、罗马、巴黎、柏林、维也纳这几个城市,不然的话,这些例子只会越看越糊涂。所以,随着游历的增长,这本书需要每过一段时间就拿出来翻翻,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第四、ZT老师讲,这本书和文丘里的“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是一对儿,他们俩对很多相同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或者说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论,可以拿出来做平行阅读。可惜我这个学期没有时间读文丘里,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试试看效果。

书名

对书名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衡量一个小朋友对一本书的理解程度。这本书的意大利语名字叫做“L’Architectura della Citta”,不知道什么意思,英文版叫作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台湾施植民先生的中译本取名叫做“城市建筑”,后来大陆重新翻译了,取名叫“城市建筑学”。

由于中文固有的歧义性,“城市建筑”和“城市建筑学”两个名字本身都可以有很多种解释。我个人的理解,“城市建筑”是一本讲建筑的书,是把建筑放在城市的环境中来讲;而“城市建筑学”则好像是一本讲城市的书,是从“建筑”的角度来讲,且这种方法可以形成一门学问。

我在大学的时候对这本书的知识大概就是这些。

不过再来看看英文书名“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用了两个定冠词the,以及介词of。

照理来说,如果要表达“城市建筑”,或者“在城市中的建筑”这层意思,英文应该是“Urban Architecture”,或者“Architecture in the City”;如果说的是“城市建筑学”这层意思,则“Architecture of the City”就可以了,何苦要用两个the?我现在的理解是,“The Architecture”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建筑”、或者“建筑学”,它可能指的是某些特定的“建筑的特征”。

在正文中,罗西有很多句子好像是在说城市是具有很多建筑才有的特征的,比如城市和建筑一样,都是“人的构筑物”、是“一个艺术品”,是“一个整体”、是“由几个部分有机结合起来的”、是“一个建造的过程”、是“在使用的过程中会逐渐积累人的痕迹和记忆的”,等等。罗西在很多地方都给人感觉是想好好阐述一下这些城市具有的“建筑性”的。

结构

ZT老师讲,罗西这本书之所以难读,因为它是以一个典型的“欧洲建筑师的逻辑”写成的,这种逻辑说白了,就是没有逻辑。这样说来,对于没有读过这本书的人,这本书的结构,或者理论框架,完全不能帮助了解这本书真实的内容,而对于读过的人来讲,结构是什么就完全不重要了,因为闪耀其中的智慧的小光芒完全可以盖掉结构的巨大威力。

不过即便再没有逻辑,作者总还是要把他的思想框框好了端出来给我们的。这个框被格成5个部分,包括一个导言,四章正文,没有结论。

导言里告诉大家,这本书要把城市当做一个Urban Artifact来研究,那个古怪的字眼,有人译作“城市建筑体”,有人译作“城市人造物”,反正都挺别扭的。我姑且称它是“城市构筑”吧,“构”说明其中有人的意图和机巧,“筑”则涵盖了建筑建造的意思,大家一起来看看有没更好一点的说法。

接下来,第一章把城市当做一个整体来研究,第二章把城市拆分成不同的组成因素,第三章把组成因素中的“首要因素”拎出来单独讲,第四章讲城市,包括其中七七八八的组成因素,如何在政治-经济力量作用下进行演变。

这样看起来,是不是还挺有点逻辑的?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读后感(五):Typology as Ontology

1、城市必须被理解为建筑,不仅是所有建筑物的总合,而且是一个历时的建造。我们在研究中描述城市的形式,其形式由一切实存的社会事实和经验所规定,建筑(不论在场与否)又是形式的具体显现。作为总体,城市是一个单一的人造物,但它又可以被分为诸多地点的建筑物和区域,这些具有各自特异性的都市人造物是研究的具体对象,它们作为部分共同构建起了城市:“实在的法则及其变样如此构成了人类创造物的结构”。因而一切关于城市的经验研究都应奠基于建筑学之上,只有把作为建筑与建造的城市当作一个基本的所予物,只有把都市人造物作为一系列复杂操作的建造活动的结果来分析,一门城市科学才可能获得其自主性。

2、与诸都市人造物所构成的城市一样,每一个别的都市人造物的实存乃是由其自身的历史与形式所规定。如果我们试图去分析或定义这些都市人造物,困难即会出现,这就是我们的语言在描述它们时总会有不可避免的模糊性和相对性。这一困难,不正是提醒我们注意人、场所和建筑物之间的复杂关联吗?人的在世之在不仅是占据空间的意义上的实存,更以前概念的方式在一场所之中确知空间并定出方向;建筑是人依特定概念进行的赋形塑造,一种价值创造;而场所保存了人与人的劳绩,见证了人的价值和记忆。因而,城市不仅是人之境况的场所,其本身也是人之境况的一部分。

3、因而,如果这时我们去追问作为都市人造物的建筑之本质,我们所追问的一定是处在建筑物的形式与人的生活方式之间的存在论环节。这一环节被罗西概括为类型(type):类型是一个关乎永久性和复杂性的概念,它是一种先于形式并构建起形式的逻辑原则。对于建筑而言,类型是那个无法再被还原的元素。依照德·昆西的论述,类型并不是一种可以被模仿或复制的典型(model),而是建筑学作为一门科学或哲学所要探寻的起源与目的。类型乃是建筑中的常量,一切都市人造物经过必要的、逻辑的还原操作后所得到的元素就是类型。

4、基于类型这一概念,我们有可能建立起一种更合理的分类标准。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引入带来了一对经典的矛盾,究竟是以数量/尺度还是以质性/强度作为划分城市的假定原则。一方面,城市在空间上的确可以划分为不同尺度的部分,均一性的数量标准也能带来理性的分析与普遍性的规划原则;另一方面,“城市在它的历史之中”,城市化不仅是连续的过程,而且是强度与动力的问题,这并非取决于尺寸和规模。必须承认存在不同的研究尺度,但量化分析决不能将特异性还原为一般性。认识到这一矛盾,罗西的结论是:“城市显现为空间形式,却只能在时间中通过各个时刻来把握”。

5、我们可以评价地理学研究在构建一门自主性的城市科学过程中的得与失。在罗西看来,地理学家的局限在于其实证主义立场,他们提供了一套立足于经验事实与观察计量的描述方式,将城市视为一种自在自为的总体性建造,却未能进一步对城市的结构进行分析,也未能对每一特定的都市人造物的实际质性予以评价。描述方式仅仅是一种工具,它可能通向一种更完善的知识,这种知识不同于形式识别与心理体验,而是关乎空间的质性问题。

6、尽管都市人造物的个性不仅取决于其形式,“也取决于在空间与时间中发展起来的复杂实在性”,却不能以一种历史学或者历史主义的研究取代我们所要建立的城市科学。总地说来,城市是一种柏格森式的连续体。倘若我们考察城市的连续性,那么不难发现,一切空间中实存的都市人造物不仅在场,而且持续地在场。“持续性”这一概念揭示了城市的力本质:持续性既是城市规划的发生元,又反映在作为城市物质与空间结构的建造中。持续性在城市中又表现为不同的现象:一些人造物少有改变,具有一种连续的活力;另一些则在时间中耗尽了活力,保留下来的仅仅是持久的物质。“持久性”现象不仅是一种连续性,而且是历史研究关注的重要主题,然而历史主义的方法总是倾向于孤立研究对象,“它不仅倾向于辨别不同的持久物而且把关注点完全放在持久物上,因为它们仅仅通过标示出过去如何不同于现在,就能展示出城市的曾在。因而持久物对于城市而言就好像是孤立的、异常的人造物,它所描述的系统仅仅是一种我们仍在经历的过去的形式”。然而事实上,永久物又分为不同的种类,即驱动力元素和病理学元素;前者是城市科学的重要主题,后者更多地属于历史学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所以,我们需要研究历史,但并不需要一种历史主义的理论。

7、功能主义是一种自然主义的还原理论,它把建筑的形式还原为社会功能,从而建立了这样一种城市分类体系:商业城市、文化城市、工业城市、军事城市……这一分类方法预设的前提是各种功能必须具有同等的价值,然而考察城市史就能发现,商业功能明显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更突出的作用,这与功能主义假设的前提相矛盾。罗西对功能主义(或者说功能决定论)所进行的分析与批判是非常彻底的,如果功能主义仅仅是一个粗略的分类法的话,还不至于无法忍受;然而功能主义将功能置于建筑的本体论层次:功能既被当作建造的原因又被当作建造的目的,它是城市存在的理由,并在形式中揭示自身。因而功能主义同类型学之间的矛盾可以说是一个决断问题:如果选择了功能主义,那么便不存在作为本质的类型,类型只能被还原为功能的组织模式。

8、我们要如何来定义场所、地点这些概念?罗西将locus定义为一种特殊的关系,即特定位置与其中的建筑物之间的关系。因而地点和场所是普遍存在的,但不同于均一性、一般性的空间,它们又是特异性的,每一地点都是独一无二的特异点。我们有可能通过特定的事件识别出特异点。如果事件使一场所成为场所,那么我们就决不能像某些理论家那样,将建筑的本体论还原为一种场所决定论,不管是就物质方面、经济方面还是功能方面。罗西认为质性问题其实就是城市的意义。从质性的角度来看,城市是由诸多部分构建起来的,每一不可分的部分正是具有各自特异性的都市人造物。那种决不能被数量的暴力所同一化的特异性,正是诞生自事件与标记事件的符号。在这一点上,罗西与后期的海德格尔不期而遇:真正开端性的时刻是非历史学的历史性。建筑的类型,连同最初的典范在同一时刻诞生,并在同一时刻相分离。

9、类型学更像是一项关于建筑的本质与存在的研究,而不仅仅是分类方法;诚然,一种可靠的本体论的保证了一种真正可靠的分类方法。罗西从诸多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中寻求帮助,却并非为加批判地使用,并且他还坚持这些理论决不能代替一门基于建筑学的自主的城市科学。因此,可以说“回到建筑本身”是罗西的出发点——这并不是说罗西是一名现象学家,而是说他对城市与建筑所进行的研究同胡塞尔对认识论所做的批判性与奠基性工作是一致的,尽管他在整本书中几乎没有引用过任何一位20世纪的哲学家的文本。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