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庄子哲学》读后感摘抄

《庄子哲学》读后感摘抄

《庄子哲学》是一本由王博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庄子哲学》读后感(一):学庄者的入门推荐

这本书算是王博老师早年力作了。就《庄子》研究来说,《庄子哲学》注重的是内七篇的研究,以此,王博老师按照自己的理解建立了一套庄子哲学的体系——最直接的表现就在于书中对于各篇解读的顺序。当然这里王老师也回避了一些问题,例如外杂篇与庄子的关系,以及与内篇的关系。抛开这些问题不论,王老师的观点其实很新颖,特别表现在其将《庄子》内篇以《人间世》为中心,分为内外两部分,以“外化而内不化”的庄子思想解读《庄子》文本。并且,其对每篇的解读、阐释,也值得初学者借鉴、参考。

《庄子哲学》读后感(二):Tim找王博老师要的签名书,一定要好好读啊。

庄子哲学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生命的问题。

庄子思考的主要是生命在乱世中的安顿。他不是不关心秩序,可是觉得这问题并非他所能关怀,活着是有在安顿生命之后才能关怀,于是就选择放弃,或者说暂时的放弃。这种放弃的态度使他可以不必殚精竭虑地进入这个世界,从而可以与世界保持适当的距离。

一个没有戒心没有我的人,已经不是人,而是变成了天。只有人的身体,里面藏的却是天心。天心就是无心。所有的区别都随着戒心一起消失了,整个世界变得没有任何的缝隙。

“天地与我齐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在政治意义上,帝王只有一个。但是在生命的意义上,每个人都可以是帝王。后一种意义上的帝王就是让自己成为生命和世界的主宰,而不是奴役。

其实它自己也并没有什么命令,它只是回到自己最初的状态,也就是混沌素朴的状态。

《庄子哲学》读后感(三):庄子: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应该先认清事实

《人间世》揭示了人生的无奈,恐惧,痛苦,这无疑让我们的心灵倍受煎熬折磨,我们却对此无可奈何,就算是庄子这样的大才也难免于刑,人生每时每刻都是处于不确定中的,焦虑,穷困,欲望,死亡,没有一刻不在侵蚀着心灵,永无休止,心是不会死的,只要形还在,心就永远在经历人间世的摆布,内七篇中《人间世》可以说是庄子对世界的深刻体会,也是我们理解庄子的基础,《人间世》只是道出了生活的真相,庄子无疑是真实的,他没有一丝的保留,庄子年轻的时候可能也热衷于儒墨的救世理想,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世界,但为什么又公然否定儒墨,而且是彻底的决裂,庄子凭什么这么猖狂,或者说庄子凭什么这么有底气? 庄子与儒墨的评价体系与标准决定了各自的立场与是非。庄子关心的是个体生命的价值与心灵的自由,其他的曲线救国的方式都是不可靠的,这就是庄子刻入骨髓的信念。无疑儒墨精神是伟大的,伟大到只有伟大精神的人才能做到。《齐物论》《养生主》《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心为形役,所以必须齐物;顺应万物,需长期培养充实;计划赶不上变化,我们必须做到随机应变;但是这些还不够,我们还是会遇到各种突发事故,我们还需要一颗强大的内心。《逍遥游》

《庄子哲学》读后感(四):庄教练,都让您给说准了。。

没读过《庄子》,只读过这本书,是十年前旁听王博的课时的事。

记得当年阶梯教室里,前前后后挤满了人,我这个迟到大王,每次都尽量提前到场,也只能抢到讲台两侧席地而坐。

那时候,与其说是庄子吸引我,不如说是王博。在一个盛产岳不群的环境中,王博肯定太抓我的眼了。至于庄子呢,呵呵,对我来说就跟其它n个我主动或被动读过的哲人一样,不过我对他的印象还真不错。。(好歹我也是那个学校出来的,总得装装样子吧。。)

后来毕业工作了若干年,又翻起这本书,才明白有些东西不是学出来的,更不是读出来了,得先活出来才行。

(哈哈,今天再看到豆瓣上的某些评论中争论读没读过原作之类的,都觉得挺好笑的。人家庄子都说了“不言”,你看人家自己都不在乎什么原作不原作的。。)

其实,我写这段话的目的是想说:庄子真是一位心直口快又平易近人的先知、人生教练、知心大姐姐之类的。我们大多数人,不要说在中国的,就是连在“外国”的孩子也一样,人生之路上,有几人能放下该放下的东西呢?就包括读过庄子的人,又有几人能像莫大先生一样甘心去卖混沌呢?

呵呵,但是我很想感谢庄教练。您曾经说过: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但是我想和您说,现在这一世,还凑合了,好一些了,虽然也可能是更加糟糕了。反正,有些东西可以更好地派上用场了。真的非常感谢!

《庄子哲学》读后感(五):一种合理的还原:读《庄子哲学》

一种合理的还原:读《庄子哲学》

前几日读完北京大学哲学系王博教授的论著《庄子哲学》。这书不像西方的书难读,应该说还是很有阅读快感的,宗白华老先生的话说“还是中国的东西来得亲切”。有一点感触是:他给我们构造了一个特别人间化的庄子,把庄子还原成生活在人间世的一个无奈的为了全生尽年而在“心之逍遥”和“形之委蛇”中彷徨的智者。著者认为《庄子》内篇七篇以《人间世》为中心形成一个环,一方面是“心之逍遥”,另一方面是“形之委蛇”。“人间世”成了对庄子哲学的一个还原的基点,在此基础上对庄子思想的阐释和重构具有了最大的可信性和合理性,把过去仰之弥高的玄秘之思情理化,更具实践的可能性,更切近人的现实生命,当然,也不再散乱而呈现一种逻辑上的体系性

去年春天把陈鼓应、杨柳桥、郭象、郭庆藩等人的注本对照着读,读了内篇,发现许多问题,姑且不论义理上的牵强粗疏,考证上也是颇多瑕疵。例如《人间世》开头一句“死者量乎泽,若蕉”,其中“蕉”字的注释可谓五花八门,但是多闭门造车、妄以臆度,没有切中肯綮的。我们的训诂考证的传统何其发达,虽然子书不如经书细致,但也应该相当可观,想不到如庄子者竟然注的如此粗疏不堪,可叹,后来想写一篇关于此字的考证文章,终觉意义寥寥,作罢。可以说,《庄子》一书,还没有一个相对完善的注本。

国内还有诸多学者,动辄把老、庄和西哲尤其海德格尔相比附,有的甚至洋洋数十万言,笔者在这一问题上跟踪、思考多年,终觉相异远甚于同,强行比附不仅是对西哲的生吞,也是对老庄的活剥。

所以,对庄子的阐释需要还原到一个语境中,而《庄子哲学》一书提供了一种可能并且相当可信,应该说可以掩盖我们对文字考证方面的失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