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语言哲学的读后感大全

语言哲学的读后感大全

《语言哲学》是一本由陈嘉映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38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语言哲学》读后感(一):如果大学里50%的教授能写这种水平的讲义教材

个人认为,如果大学里50%的教授能写这种水平的讲义教材,那么,中国的大学,才真正成为大学。

真是怀念大学里被虚度的时光啊。。。

虽然这本书我看了很久都没有看完,但是,这无疑是一本好书。。。。

《语言哲学》读后感(二):陈嘉映很不错

我们如果把它当成一般的教科书而错过那就太遗憾了。

哲学教科书写成这样,在中国这算是个异数了!

陈嘉映一咏三叹的文风满纸可见。然而这确实又是一本教科书。

愿那些一直走在坚硬地面上的人们找到路

《语言哲学》读后感(三):黑格尔式哲学史

总评就是很微妙。

一方面,在同时期的天朝作品中,本书非常“博学”——不但是哲学方面文献的使用,尤其是对语言学的系统理论(区别于具体语言学分支的理论和技术,但也区别于语言哲学)的理解,在同期的天朝哲学家中乃至天朝语言学家中,怕即便不是独步江湖,也是出类拔萃的。

“博学”也就意味着提示了不少文献,以及这些文献的有趣性。

综述也都踩到点儿,分析得简短清楚且仅简短清楚。几处提到要注意在特定框架下开发出来的思想、模型不可随意向外迁移使用也提醒得很好。

文笔也好看。不乏吐槽。

但是。

就好像黑格尔的哲学史(当然吐槽也是黑格尔很乐于从事的),丰富,有整体脉络,对各个哲学家也并没有曲解(黑格尔比较六经注我,但从他的话语体系出发去看哲学史上的思想,好像也不能叫曲解。。陈嘉映这本还远没到那个地步),但总觉得好像哪里不对劲。就这本书而言,倒是并没有用自己的声音掩盖被综述者的声音,但好像自己的声音总还是过强了一点儿,对被综述者有点儿同情了、挺同情但又好像同情得还差那么一点点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恐怕和本书中到处弥漫的“后期维特根斯坦风”不无关系,也许仅仅是换一种style就不会有这种感觉——比如不管是一般思想史式的方式、用注释和引用堆起坚实感,还是重构式哲学史的方式、用条款让被综述内容清晰和获得限制,在此基础上施加针对性更强的评论。不过本书的后维风不仅仅是style方面的,更是思想内容方面的。后维风,至少表面上,抬杠气很鲜明,建设性很弱。。

这个意义上,尽管这书不可谓不好看,但是僵化的我还是觉得,不适宜当教材。往往是已经了解了里面说的内容,会激发很多想法——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但如果还不了解,看完以后,倒也获得了什么,但又觉得心里有点儿发虚。

《语言哲学》读后感(四):一本没读懂的书

读《语言哲学》,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陈嘉映的书。

原本以为好读,事实上恰恰相反。以为好读,最简单的理由是,作为人中一员,会说话,就认为貌似懂语言;再是近年来读过几本哲学书。看来确实想的太简单了。硬是读完之后,感觉就完全变了——窃以为,即便是语言学者或者哲学工作者,也未必能理出什么头绪。在某种意义上,《语言哲学》比罗素的《西方哲学史》都难懂。不过,尽管似懂非懂,读过终有或多或少的收获。

作者说,“这是一部入门性的教材,读者不需要特殊的知识背景。不过,哲学总难免有点深奥,而且本书有些段落的讨论相当深入,因此,耐心的阅读习惯是必须的。本书的读者,我想多半是具有哲学兴趣的大学本科学生和研究生,以及其他学科中具有相当学养和兴趣的读者。”对此,作为哲学小白,普通读者,读不懂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作者随后的一句话,让我坚持读下去的。他说,“我一直以为,读浅薄的哲学还不如不读哲学。”那么,我确定,《语言哲学》应该是一本好书。

记得有一个说法——人是用语言思考的。《语言哲学》中没有类似的说法。但是,书中说,语言和心灵、精神的关系十分密切。洪堡说,语言是世界观,语言是一个民族人民的精神,一个民族人民的精神就是其语言。培根也有类似的观点,心智的成长大概离不开语言。看来,语言,是应该值得分析和探究的。如果仅仅将其停留在说话和表达的层面上,显然是不够的。于是,就有了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的分别。

哲学起源于希腊,苏格拉底喜欢辩论,于是兴起了修辞学。修辞学与语言哲学是什么关系,在陈嘉映老师的书中没有找到现成的答案,但我认为,渊源应该是有的。

近代以来,分工越来越细,语言哲学作为一个学科呈现在哲学家们的面前,应该不算奇怪的事情。作者写这本书,确实下了极大的功夫,介绍了若干熟悉和不熟悉的哲学家,几乎让所有的读者深陷云山雾罩之中(主要是我自己)。不过我想知道的是,作为白话文运动最主要的人物——胡适先生与语言哲学是什么关系,应该处于什么样的位置。记得读《胡适文集》时,胡适对白话文的语法结构等等,应该是很有见地的。

胡适之前,我们的老祖宗,孔子、老子、庄子们,就对语言、名等概念进行过反复的探究。“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人人朗朗上口,其不乏语言的哲学意味。在老子那里,极力驳斥“伪”字。我想,老子关注的不只是语词问题,应该更多的是语言的深层道理。或许,这是最早的中国语言哲学问题。

有关于专名和通名,这是读书过程中获得的一个知识点。就人文和科学的不同,阅读后也获得了新的认知。

作者说,“一般认为,语言哲学的中心问题是:一、语言和世界的关系;二、语言或语词的意义问题。”这就牵扯到一句话的真假问题,自然也就与逻辑相关。这样,一个句子有没有意义,是不是命题,就成为了哲学家所关心的问题了。

既然那么多的哲学家在探讨和争吵语言哲学问题,说明语言哲学是值得关注的,也是寻常人搞不明白的。既然如此,读不懂陈嘉映的《语言哲学》就在常理之中了。说老实话,对《语言哲学》再读我也不可能读懂,因此《语言哲学》是不可能进入我的再读或者重读书单中了,不过,庆幸的是,我读过,认真的读过。它还让我晓得,哪些书该读,哪些书不用去读。缺乏哲学意味的书少碰,类似黑塞的《悉达多》应该多琢磨。

《语言哲学》读后感(五):为是不用而寓诸庸

陈先生的书,最早读的是那本《存在与时间读本》,让我第一次知道了有《存在与时间》这本书。刚买的时候很兴奋,只是慢慢的却把那书渐渐忘了,甚至不长的一本书也没有读完。后来又看了先生的一些集子,姑且说是颇有收获。而又令我兴奋的是,先生竟不单是我远以为的海德格尔的行家,还是维特根斯坦的翻译者和诠释者,心中油然起敬。后来看到有《语言哲学》这本书,也就有了阅读的兴趣来。

先生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谈到,哲学就是讲道理。但这讲道理如何讲,又将得通?还有为何先生抛海氏择维氏?我参照着《庄子》读来《语言哲学》,心中像是有所获,更像是有所困,那在这里我就姑且说说我的看法。现在大多人为诗——哲学的缘故,往往爱提起不可说的那一套来,。遇难解的诘难,就以不可说为挡箭牌,然后自己还安坐在这种自己给自己制作的虚空中,一边说着“空”一边还用手指着世界,早在我——世界划下了沟,或投下了权力。想必我这样的描述先生也会直摇头,我自是不满意,但一时没有更好的法子,那也就姑且说下去。正因此,先生才想着要“澄清”,也就找上了维氏,在语言的思考中想把问题理清。但这问题“澄清”的了吗?

那就从《语言哲学》中我所关心的一些问题说起吧。透过分析哲学的发展,专名/描述语的问题成了争论展开最热烈的战场。指称论自是站不住脚,那我可否说先生看问题的展开点是在没有现成的物,没有现成的我/世界而展开呢,毕竟先生给出的是约定/自然的解决之途。这里我想对照着《庄子》来说说,在《逍遥游》、《齐物论》两篇,庄子说的也把这个问题说清楚了,如“小大之辩”的视域问题,“原子真理”的无意义问题,都是可以和语言哲学中的指称问题相互印证的。我特别注意到庄子在齐物论一篇特别提到“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我想先生也是在践行,把哲学的讨论的脚落到了“生活形式”或经验世界中。以“生活形式”为观照,颇有见地,有些类似于现在佛家所说的“回到当下”了,这当下正是这经验世界,这“自然”。只是我内心不知怎么生出的疑惑,找了半天,才发现是在这“生活形式”中“逍遥”如何安身?

先生在进行精深的哲学讨论中,为“澄清”故,总会把那腾空的脚伸进“生活形式”这粗糙的地面,以便进一步行走。所以才见先生有了把问题进行了些“哲学”“语言学”“科学” 的指派,梳理或“澄清”了哲学所关注的问题,大致留下各学科的框架。只是这“大致的框架”可以为“澄清”故而用,亦为这牢靠的权力结构埋下了伏笔!因此先生不得不马不停蹄的从这里到那里,去堵那“原子世界的”的渗透。尽管为先生的勤勉敬佩,但这无处不漏,无时不漏的“洞”可堵得住?说不好在那里有堵在不经意间用做了拆,为“澄清”故,先生堵得漂亮,也拆的无奈。回到这“生活形式”,但毕竟这块地被权力把着,这又有什么办法呢?难道真不问生活意义这问题?我知道这样去要求先生是太苛刻,但于我却不这么要求,怕是已与权力共了谋。

我说这些又有什么用呢,只是在些小说,诗歌,音乐中或还有些启发,还有些希望。想起卡夫卡的《乡村医生》来,那结尾是“被骗了,被骗了”。单这句话,或结论而言,人们是会为卡夫卡为写出《乡村医生》这作品感到安慰而奇怪。若只说一句“被骗了,被骗了”,“生活是场骗局”之类,看是清醒之言,只怕是在梦中做的那个梦醒来,却以为没了梦。那层层权力的触须莫不是团团围住“被骗了,被骗了”,而在乡村医生看似毫无意义的描述中,这触须不是有一会儿被挡住了吗,尽管只一会儿,那也是安慰了,亦是“逍遥”了。常听人说卡夫卡这人是懦弱的,是生活在恐惧中的,是生活在矛盾而无解中的,但他首先是真诚的,因为在“被骗了,被骗了”中“逍遥”,那恐惧,那懦弱也被照亮,“是以明”。曾经博尔赫斯为卡夫卡制造了韩愈这个先驱,那我也给他制造庄子这个先驱。说了一些不清楚的话,那又何必去说呢,如果不是“这些都是有意思的事”的话。

我自知说了梦话,连我说我做梦也是在做梦,那又有什么办法呢?我常拿这话去问博尔赫斯。

“这些都是有意思的事”——《枕草子》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