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记忆的终点读后感100字

记忆的终点读后感100字

《记忆的终点》是一本由[加]杰伊·英格拉姆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2023-6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记忆的终点》读后感(一):与其惧怕,莫如直面

假如说到阿尔茨海默症或者阿尔茨海默病,估计熟悉的人不是非常多,但如果换用一种称谓,比如说“老年痴呆症”呢,估计知道的人顿时就会多出很多。这种疾病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剥夺了患者的记忆、清晰思考的能力,并会最终夺走他们的生命。以至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也就是FDA称之为“一种毁灭性疾病”。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上的解释是:老年性痴呆的一种,多发生于中年或老年的早期,因德国医生阿尔茨海默(Alois Alzheimer )最先描述而得名;症状是短期记忆丧失,认知能力退化,逐渐变得呆傻,以至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这种病因迄今未明。65岁以前发病者,称早老性痴呆;65岁以后发病者,称老年性痴呆。可见其中还是略有区别的。

由FDA对阿尔茨海默症的“别称”可以看出,这种疾病还是非常可怕的,简直无异于晴天霹雳。毕竟,就连“DNA之父”詹姆斯·沃森在检测自己基因组时,都要求将一段阿尔茨海默症基因的情况保密——时年79年的他不希望知道自己是否携带易感基因。

情况可想而知——患上阿尔茨海默症之后,患者的家庭成员除了每天坐在他们身边,看着他们所爱的人记忆越来越少,直到他们曾经认识的那个人永远地离开,还能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呢?1906年,德国心理学家和神经学家阿洛伊斯·阿尔茨海默首次描述了这种疾病;100余年后,经过大量的科学努力,今天的人们虽然对阿尔茨海默症有了更多的了解,但显然仍然无计可施,目前还没有治愈的方法。

假如只是因为年老了就有点健忘,还有点固执,那倒不是很要紧,哪怕就是有痴呆的症状似乎也没什么大不了——“老年痴呆症”的名字还是具有相当的误导性的!但是倘若知道这种疾病会剥夺了患者的记忆、清晰思考的能力,并会最终夺走他们的生命,那就真的是另外一回事了。

但是,假如真的得了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自己,以及患者的家人、朋友又该怎么办呢?这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与其惧怕,莫如面对,难道还能有更坏的结果吗?!反正已经那样了,不如趁着情况还没有那么悲观,来好好来读一读加拿大人杰伊·英格拉姆所写的《记忆的终点:阿尔茨海默症的自然史》一书,对这种疾病的来龙去脉以及人类努力理解和抗击疾病等更多的情况有所了解,掌握一些与这种疾病的“相处之道”。至少,恐惧、逃避以及有意无意的轻描淡写,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而把阿尔茨海默症与正常衰老混为一谈,正如书中所言,“只能给诊断带来更大麻烦,也让本来就希望不足的治疗前景更加暗淡”。

虽然,得了阿尔茨海默症,会被认为是正在走向“记忆的终点”,但毕竟不到最后一刻就不应该放弃希望。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这种疾病和患者,知道如何照顾他们、对待他们,才是可取之道。同时,回顾历史以及展望未来,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其实科学家们并没有放弃希望,他们一直在努力研究。

《记忆的终点》读后感(二):了解人类对抗衰老的研究史,了解阿尔兹海默症的发现,病例和治疗

没有人不会老,人老了慢慢就变得看起来行动迟缓,反应迟钝,健忘,变得有点“老糊涂”,变得完全不是曾经的模样,那,人能不能不要衰老?不要变得痴呆呢?翻开加拿大科普作家杰伊•英格拉姆《记忆的终点:关于阿尔茨海默症的自然史》一书,便是想了解这个和人的衰老有关的探讨,了解他人眼里不为人所知的阿尔茨海默症。

阿尔茨海默症俗称痴呆,专业领域内说可能是线粒体疾病。这个病也是近100年来,65岁老人慢慢增多,因为人类的寿命大幅增长而渐渐进入人类视野。(据统计人的平均寿命已达77.3岁。)发现者阿尔茨海默是德国精神病和神经病学医生,他通过对一则病理研究发现患者脑细胞神经元大量减少,细胞外间质有斑块,细胞间还有缠结——后来他的这一发现被称为阿尔茨海默症。

在这本《记忆的终点》一书中,美国医师说,痴呆的可能原因并不是硬化的动脉血管,而是大脑多年累积的微小中风(就是说大脑血管里有看不见的结块)。随后另一名医师卡茨曼公布了惊人的数据:美当时的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人数多达88-120万。知名影星丽塔·海华斯,《格列佛游记》作者斯威夫等都死于此病。

人类不断研究着如何长寿,如何不衰老。中国历史上也有许多长寿之人,比如,彭祖活了八十岁,医圣张仲景活了70岁,华佗活了97岁,药王孙思邈活了140岁。科幻小说里,人类通过黑科技手段,不断的“换生”延续生命的存在。甚至也有细胸极限理论者认为,人体这个细胞大工厂,每一代细胞的新陈代谢需要2.4年,而人体细胞极限会代谢50代。这样一计算下来,人可以活到120岁。

就目前所知,脑细胞数量有限,一旦死亡不可复生,人老后的各种表象,其实都是因为脑细胞死去,神经元的丢失。《终结的记忆》一书中介绍了许多神奇的阿尔茨海默研究案例,也让我们看到病症研究是如何一点点在波折中曲折前进,在反复论证和探讨中努力向深入研进。

书中成为研究对象的老人们平均年龄在85.5岁,甚至经过测量头围数据,发现20%头围最小的人患上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是另外80%头围较大之人的两倍多。女性也比男性患病可能性高。双语能力会成为保护因素(双语能力比单一语言获得更多的疾病损伤抵御能力)。愤世嫉俗的人有可能比较容易患上痴呆。刻薄不信任的人风险比较高。此外还有比较喜欢独处,喜欢看电视,社交较少的人......

象牙塔里的研究,病因的探索和治疗也许与平常人的生活比较远,作为普通人也更关注如何预防这一疾病。严谨的医学可能还给不出具体祥实的答案,基因的手段也还在研究之中,而养生角度多是建议少抽烟、锻炼身体、降低血压和血脂,避免得糖尿病等。在《终结的记忆》后几章里作者提及了唐氏综合征,提到了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药物(不能治本,只能稍有缓解)。

《终结的记忆》回顾了阿尔茨海默症百年病症研究发展历史,一百年前的医学远远不如现在,基因还没有开始,脑神经疾病也非常神秘和难以捕捉。人老了——这一看似自然而然的现象,在医学研究者眼里却是非常的不寻常,他们称之“病”。艰深的医学知识需要让普通人了解就必须变得简单易懂。作者杰伊•英格拉姆也并非一名医务工作者,所以,他大多是从资料收集和病例历史案例的整理中,帮助我们读者看懂一百年来,无数医学科学者坚持不懈的跟进和研究,从这些医务者身上,我们也能清晰地感受到人类努力理解自身以及与疾病不懈抗争的疾病史。

一个人的老去,就如秋风扫落叶;得不得阿尔茨海默症,大概也不由我们自己说了算,但我们总希望晚一点再晚一点。只能希望人类医学再发达一些,早日找到有效疗法,早日攻克这一不解病症。

《记忆的终点》读后感(三):关于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发生于老年和老年前期、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行为损害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临床上表现为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能力损害、抽象思维和计算力损害、人格和行为改变等

阿尔茨海默病,痴呆症的一种,作者用最朴实的文字记录者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知识普及,阿尔茨海默病属于痴呆症的一种,但是占了痴呆症的大概75%。而阿尔茨海默病并非是现代以来才有的病症,一直存在只是随着生活的发展,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识,普及程度更接近人们生活了……这本书,从阿尔茨海默病开始出现在人们的生活,逐步认识阿尔茨海默病,还有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程为主线,把每个章节串起来…

衰老遇上阿尔茨海默病,我们应该如何区分?当我们开始衰老,记忆衰退属于衰老的伴随症状,这个时候如何区分?“不是因为失忆而对身边一切都新鲜好奇的“老糊涂”,而是逐渐体会着大脑不肯合作。”看到这句话时才真实的了解了衰老与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的背后的区别

书里还讲了目前研究的公认的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原理:斑块和缠结是现代诊断阿尔茨海默病的特征性标志。斑块分布在神经元—我们人类大脑里的主要细胞(但绝不是唯一也不是最多数的细胞)之外,而缠结则出现在神经元细胞体里面……斑块来自于神经元抛弃的淀粉蛋白,神经缠结是神经元里积累下来的那些多余的失效的 tau蛋白……等等,眼跟上了,脑子掉队了……

面对患者,即使是亲人,我们也没必要浪漫化病情,应该认识到,这也只不过仅是生老病死中老年人会经历的一个阶段而已,即使现在科技发达,但是依旧对这个病无能为力,只能维持延迟发病。还应该切记,避免病急乱投医,阿尔茨海默病只不过是身体科学里的病理,并没什么神鬼上帝宗教化的惩罚!!这个包括照护人还有当事人都应该认识到

“我希望我能活得更长,可以亲眼看到人类是怎么攻克阿尔茨海默症的。这一天总会到来,只是目前我们还无法预测究竟是什么时候。”作者在结尾处写到,尽管现代科技发达,作者也做了对于阿尔茨海默病的质量方向的预测,但依旧需要时间,目前我们能做的也是尽早预防,当时成长时期与遗传因素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根据环境来预防,“每天锻炼是放在第一位的要事,不一定是什么特殊活动,日常生活随时能做的就行,比如走路。另一件事是保证自己不要超重,这可以部分通过选择健康、低脂低糖、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来保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