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爱与同情读后感1000字

爱与同情读后感1000字

《爱与同情》是一本由(奥)斯台芬.茨威格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5,页数:46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与同情》读后感(一):心理描写很精彩的小说

作者对书中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真是细腻和深入,深有借鉴的意义。故事的情节也很曲折,不落俗套。读后让人对,爱和同情,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有感于世俗观念,对人性选择的影响是多么的重要。唾弃男主角思想的摇摆不定,以及做事半途而废,最终导致这场悲剧。有感于书中医生的伟大而无私的同情心。学习了同情的两种不同的内涵。

《爱与同情》读后感(二):爱与同情(心灵的焦灼)

“同情恰有两种。一种同情怯懦感伤,实际上只是心灵的焦灼。看到别人的不幸,急于尽快地脱身出来,以免受到感动,陷入难堪的境地。这种同情根本不是对别人的痛苦抱有同感,而只是本能地予以抗拒,免得它触及自己的心灵。……”很多时候“爱”和“同情”一线之隔,在感情接受者来看,很容易被误解,被接受者一厢情愿的异化。如果授予者足够强大和温暖,他完全可以包容这种激烈的变动的情感,但如果他像主人公这样敏感多变,这就会变成一种负担和心灵的焦灼。

《爱与同情》读后感(三):不留白的文体+“同情”的意义

大背景是名誉高于一切的时代

(好在当代的大背景有个人主义的趋势)

医生对同情下的定义说得实在

但生活中面对弱者人更多的处在两极端定义之间的状态

甚至我觉得这不是自己选择的

因为 天性般的同情心背后是一种个体软弱以及个体执着

全文出彩的地方时主角在酒吧瞌睡的2分钟里做的梦境

ps:故事很好 但是不是很能享受这种写作风格哦

真的像作者自我评价的那样 文字没有一点多余的

就像画着格子的像素画 没有真正的留白

同时逻辑清晰 每一个段落在说一个东西 加之情节紧凑

使得贪心的我 几次冒出想跳过长篇叠加性描述的段落内容

《爱与同情》读后感(四):茨威格懂人性

觉得人物心理的描写,除了钱钟书,就是茨威格最打动我了。虽然一直围绕着情感来写(同情、震撼、矛盾、焦灼),但悲剧收尾正表明了作者理智的旁观。

我不喜欢艾迪特的咄咄逼人,可能是太站在主角角度来审视问题了。作者关于同情的主题引发了很多思考和探讨:如果众人不任由同情恣意横生,不一味宠溺着艾迪特,艾迪特会不会不一直沉溺在自怨自艾的情绪中?如果少尉不控制自己的不当同情心,不被开斯克法尔伐一家用“可怜”牵着鼻子走,那么艾迪特会不会不会有被欺骗的感觉,从而不那么仓促地结束生命?等等。

喜欢茨威格是因为之前看了《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一直觉得茨威格有一种蛊惑人心的本领,能把人的情感牵着走,但最后才发现,是他懂人性,茨威格懂女人。

《爱与同情》读后感(五):致观察至深的小说家

实际上是大学时看的这本小说吧,由茨威格的一本中篇集开始疯狂迷恋这个极具刻画能力,且总是隐晦的描述人类最难懂的复杂情感的小说家。而这本《爱与同情》更是记得当时看了两遍。

实际上现在已经不太记得具体的情节,只是当然懵懂之时,这本书如当头棒喝,让人不断思考。

“同情恰好有两种。一种同情,怯懦感伤,实际上只是心灵的焦灼。看到别人的不幸,急于尽快地脱身出来,以免受到感动,陷入难堪的境地。这种同情根本不是对别人的痛苦抱有同感,而只是本能地予以抗拒,免得它触及自己的心灵。另一种同情才算得上真正的同情。它毫无感伤的色彩,但富有积极的精神。这种同情对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十分清楚。它下定决心耐心地和别人一起经历一切磨难,直到力量耗尽,甚至力竭也不歇息。”

从来没有过一个作者可以将人的内心微如细发的描述在文字上而毫无冗余缺失。他的观察透过他的文字,一点一点的敲开你的心,轻轻的,温柔的,一点一点的慢慢透露着,等到你开始领悟的时候,背后的现实就好似一把冰冷的匕首插入你的内心,撕裂你,让你同他一起挣扎。

所以就如别人所说“如果不曾经历,那么就请阅读”,致这位伟大的灵魂刻画大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