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张爱玲传的读后感大全

张爱玲传的读后感大全

《张爱玲传》是一本由刘川鄂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张爱玲传》读后感(一):大概是文坛明星一样人物吧

知道这个人,常在节目中书里听人提起,知道她写小说,感情经历比较坎坷,晚年比较凄凉,大概也就这样了,模糊极了,所以,这个层面来说,我可真是孤陋寡闻的可怕,无知小白一个。

起床,听樊登读书会讲,实在太震撼了,并没有想到她是这样一个才女,又听一遍。

1.家世显赫,然少父母关爱。李鸿章外曾孙。父亲吃喝嫖赌毒。母新派女性离家求学。

2.极其聪慧,然自理能力差。学生时代写小说,文坛声名鹊起。考入伦敦大学,因二战,转入港大读书,奖学金专业户。在上海,港台,风靡一时。因家境好生活自理能力差。口头禅,哦我又忘了。

3.情路坎坷,晚年孤单。年少时遇到第一任丈夫渣男胡兰成,垃圾,忍不住想骂人。美国遇第二任丈夫赖亚。二任还行,可惜婚后中风,给张爱玲带来不小压力。喜欢一个人生活,不被打扰。最后在公寓一个人离去。

一路走过天津,上海,香港,上海,香港,日本,香港,美国。在感情上是不顺的,在事业上是有坚持的。

1.年轻时多产,晚年作品缺缺。不知道是不是和她生活环境变化有关,我想她是不是更适合呆在一个熟悉的圈子里,这个圈子要如那个年代的上海一样丰富多彩才行,能够提供她精神上的滋养。她在港台会不会更幸福呢?

2.人作为一个独立个体,不管男女,尤其是女人,一定要始终爱自己,努力实现自我价值。不要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某一无法掌控事物上。世上一切都不是你的,只有你是你的,你的经历感受才是你的。

《张爱玲传》读后感(二):2020版《张爱玲传》听后感

因为没读过之前的版本,所以,这里无法给出评价。听了樊登读书里的最新版的张爱玲,有一种“原来人的一生可以这样过“的感觉。这本书带来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张爱玲,唯一不知道的只是在日本的三个月,张爱玲是去找好友还是找爱人。可以算是一本比较全面的书。

特别喜欢那个至真,单纯的张爱玲,可就因为她的单纯,所以,遇到了渣男,付出了所有,却不自知。她应该也是矛盾的一个人吧,从最开始,为了推销自己的新书,会主动要求出版社拿”张爱玲是李鸿章的后人“这样的话去炒作,到对傅雷写的评论进行反击,让人看到的是一个世俗的张爱玲。这与晚年的那个低调的张爱玲似乎是完全不一样的两个人。我在想会不会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年轻的时候她收入颇丰,心思活络。而后很快进入了落魄的阶段,靠着卖祖上的古董而活,所以,整个人的心态变化极大。这些我无从得知。

感触最深的就是孤独终老,原以为是落魄的孤独终老,后发现这是她的主动选择,跟被动接受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她在临死前做好了一切的准备,收拾好了东西,写好了遗书,不去麻烦任何人。为了不被打扰,一直过着motel的生活。是一个多么坚持自我的人。

我在想如果当时的那个孩子她生下来了,人生会不会有很大的不同。可是没有如果,在那样的家庭环境下长大,有着那样的父母的张爱玲,选择流产是多么顺理成章的事情啊。所以,李鸿章的后人这件事情其实没有给她带来多少福利,反而让她失去了很多。母亲的离去,父亲和后妈的鸦片,都是这个家庭带来的。反而当时日本的侵略等事宜对她的影响似乎是不大的。

《张爱玲传》读后感(三):乱世与灵性

从她和她同时代的那些作家逝去的那一刻起,标志着一个美好的文艺时代终结了

他们的灵性赋予他们这样一种本领:能透过逐渐丰富起来的世界看到人性的深处。

也许这种灵性本是要被埋没的,却恰恰被时代所激发出来,因为那个时代充满了变革,一切动乱或是家庭不幸都把他们的触觉打磨得极为敏锐,文艺这东西来源于体悟,而体悟来源于感性,来源于建立在经历上的思考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但我倒以为,因了乱世的困窘,人的眼界反倒开阔犀利起来,直直地切进那些最丑陋的人性,或是怀着背井离乡之痛,却格外仁慈和悲天悯人

如今变革缓和了,再也没有柏林墙,没有,那些大慈大悲也就失去了其用武之地,而人们又把那些最软弱的地方锁在了面具之后,带着共同富裕的美好理想,投身于有望使自己更能过上上流生活的世界,在这不用每日辗转如何自保的时候,反而变得狭隘起来,至多所能感慨的也不过是感情两三事,无非也就是在万峰那样的节目里欢娱下听众,或是自我哀怜着,夸大芝麻绿豆大小的情绪反复呻吟罢。

城市都矗立着一样的高楼,一样繁忙的港口与shopping mall,即使是离开一座城市,在另一座城市大概也见不到可深得慰藉的景致了,大抵就是从一间屋子走到另一间布置相仿的屋子,满足了最初想象出来的好奇心而已,并不能像古人那样,在行走中增加了许多灵性

现在不断进步的全是技术,而灵性却不见得有所长进,

不曾经历过家族兴衰又如何能读懂红楼梦,也难怪张爱玲感慨世人将之庸俗化了,狭隘的我们品评一切文学和音乐,似乎也只能停留在技巧之上,至于神韵这类只可意会之物,也不过是装个半懂,高谈阔论一番,忽悠忽悠别人,而这些原是只在心里起波澜,说不多的。如今的日子和那些时代的频率如此不同,已然无法产生共鸣了。

整个世界仿佛都像一台在高速运转的机器,任谁想停下来寻找那些神秘主义的东西都会被抛入生存的困境。读完忽然很悲伤,当那些经历过变革的人们都逐渐淡出历史的时候,真正的文艺怕是要毁在我们这代出生就安于“幸福生活"的人手上了

也许只能轻轻叹一句:是人随社会进化所必须放弃的吧

《张爱玲传》读后感(四):我说爱像云要自在飘浮才美丽

才读完《张爱玲传》,这个传奇女子便深烙我心。慢慢走近她、了解她、读懂她。

有些女人终究要孤独终老,这样才不会受伤、才不会被岁月摧残被命中作为劫数的男人摧残。

自己便是好的,连宝玉也这么说——女人结了婚,宝珠也成了死鱼眼珠了,昏暗喑哑。

“人性是盲目的,人生因盲目而残酷。生活即痛苦,人生既是永恒的悲剧。”置身这浓重的黑暗中的人们只好找些乐子,男人找女人、笨女人接着找男人、聪明女人自己找出路。《海蒂性学报告》让我对这种感觉更为体悟。

其实聪明女人也可以找男人的,只是要学会审时度势不要被牵制,王菲在歌中唱道:“我们的爱情像一场战争”。爱情里的女人不可以被轻易俘获,不可以不断妥协。“火光一亮,在那凛冽的寒夜里,他的唇上仿佛开了一朵橙红色的花,花立时谢了,又是寒冷与黑暗。。。”诚然,爱情高潮期的男人会像火光一样,仿佛想要一瞬间燃烧自己的所有热情,然而浓烟散尽,留下的往往是悲怆。“刺激性的享乐,如同浴缸里浅浅地放了水,坐在里面,热气上腾,也感到昏然的愉快,然而终究浅,就使躺下去也没法淹没全身。”

然而终于禁不住诱惑走进了围城,张爱玲和胡兰成的婚书上写道:“胡兰成、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一对外表上琴瑟和鸣的人走进了婚姻殿堂。他们将爱板上钉钉。但是爱情却溜走了,因为胡兰成的不忠,更是因为大环境的晕染,因为他是男人,而男人即使身体没有出轨,心灵也难免走失不见。张小娴说:“爱情,就美在无法拥有。”拥有了,便也失去了。

对于女人来说,拥有了,便也失去了全部才气与灵性。或许恋爱时期的关系是才情的催化剂,但是一旦步入婚姻或是双方确立关系,那么自己所有的重心都像一边倾斜,她也就不在一吟诗写文为趣了。有趣的是,很多女人失恋了、离婚了,竟却写出了浸透真意的语言。结了婚的张爱玲,会为丈夫的出轨而忧心、会为冷战而寒心、会为家里的鸡毛蒜皮忙前忙后,就是没有了当初独立自在的意趣。

反观她的一生,婚前的她令我着迷,她是怎样的一个女人啊,穿着个性彰显自我风格、行事随性又不拘小节、作文大胆而令人迷乱。。。她是上海滩的传奇。笔下的男男女女在婚姻爱情里纠缠不清,令她随意把玩。她曾极力反对女人结婚,到头来自己却一头扎进去。结果自然是无果收场。离婚就是那场忘年恋情的收场。

不知多少年后深处异域的她会不会反观自己的一生并发出感叹。然而时代的车轰轰地往前开,我们坐在车上,经过的也许不过是几条熟悉的街衢,可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有一番惊心动魄。只可惜我们只顾忙着在一瞥即逝的橱窗里找寻我们自己的影子——我们只看见自己的脸,苍白、渺小;我们的自私与空虚,我们恬不知耻的愚蠢——谁都像我们一样,然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孤独的她会耐不住寂寞找寻依稀心中的温暖。这应该是她对自己一生的注脚罢。

《张爱玲传》读后感(五):这上等的传奇

今天是周五的晚上,在横贯东西回家的公交车上看完了刘川鄂的《张爱玲传》。

“张爱玲是躺在房里唯一的一张靠墙的行军床上去世的,身下垫着一床蓝灰色的毯子,没有盖任何东西,头朝着房门,脸向外,眼睛和嘴都闭着,头发很短,手和腿都自然平放着。她的遗容安详,只是出奇的瘦,保暖的日光灯在房东发现时还亮着”。读完张爱玲去世的这段现场描写后,不禁从电子书上抬起脸来,窗外是各种颜色的日光灯,公交站里的灯箱广告牌里有人在微笑。身边俊秀的男生有点惊讶地看着我没有漠然到也许有点走神的脸。心里深深地被震动了,眼眶仿佛热了,却没有泪。她这样的一生不需要同情,也不需要惋惜。甚至都不是心痛。仿佛时光在眼前开了一个隧道,从黑白色的几十年的从前,穿梭在她那深宅大院鸦片烟缭绕的童年,她那低到了尘埃里的爱恋,她那无限勇敢却又一直守着的“老鼠洞”。

有多少人终其一生不曾放下梦想,不曾对钟爱的生活方式改变,不曾为千丝万缕的情爱关系所累。她从二十岁开始投字报刊,容颜正艳时即名扬天下,无论如何辗转,她似乎只做了写作一件事情。她从小不谙家务,亦不曾希望学会,即使她从再婚的赖雅先生逝去后,从四十岁不到到临终75岁,数十年期间,她绝大部分时间是以罐头牛奶果腹,在家只穿胶皮拖鞋,备着几十双,用完即扔。厨房用品亦是一次性,即用即扔。有次被记者跟踪一个月,最后却只遇到一次她出来扔垃圾。为数不多去过她家做客的朋友说,印象最深刻的家具是她有一个灯,灯柱有天花板那么高,有一排三个灯罩,装着200瓦的灯泡。这样的话,家里时刻仿佛白昼。也很暖和吧。她坐在地毯上写作,整理家务。

张爱玲说,书是她最好的朋友。这本刘川鄂先生的书也很有趣,今年自以为觉得可爱的书,有个共同点,那就是作者都是describe的,无论是场景,是风景,是主人公的行为做派,作者仿佛是个穿着隐形衣的天使,他用着最贴切,丰富,生动的词汇,冷静地用文字描绘了这一幕幕。这本书就是这样。整篇书几乎没有作者自己的感受,这种人生是怎样的,该怎样,作者只是按照最传统的方式,从她父母的开始,爷爷奶奶的开始,她的童年,她从前的名字,她在天津,在上海,她住大宅院,她和生母分开,她被后母虐打。她那多病体弱的弟弟,她那云游四海的母亲,她那过了一辈子大少爷生活的父亲,她到香港求学,她的好朋友炎樱,她的爱人胡兰成,她一个人提着箱子远走美国,她一个地方接一个地方地搬家,她出了一本又一本的书。从前的书,为什么有这样的一个故事,还有一点线索和缘由,越到后来,似乎就是这样,出了一本这样的书。她活在自己的老鼠洞里,外人无从窥探,不曾听过她和朋友谈天说地,没见过她采购,她扔垃圾都是急急忙忙就要回家,尽管她那么精于穿着,却没听说没见过她逛店试衣。她只说生病,看牙医看皮肤医生。我们只能从她预定的邮箱里,看到谁给她写信了,她那短短的回信里,客气而谨慎地汇报工作进展和生活状态。安慰大家,她只想在老鼠洞里过自己的日子。

她不需要朋友,她不需要倾诉,她不需要陪伴,不需要回家探亲,她一个人陪着自己过了很多年。

早几年读《读库》时有段时间每一期都刊登张爱玲和台湾编辑的通信,现在想起来应该是宋琪先生了。说得最多的是,因为她最近搬家,受臭虫之害,预定的信箱没办法取,又丢了手稿。她病了好段时间,所以回信晚了,交稿晚了。连续十几期对话都没有什么大的改变,不连续读的话你还以为编辑犯了什么错。当初的确心有戚戚焉,不该把生活过成这样的。

如今纵观她的一生,每一步都是自己选择的,似乎没有人试图干涉她,阻扰她,她也似乎不曾需要为什么转弯停留等。唯一一次觉得她和大家相似,是她和赖雅初认识时,怀孕了,赖雅不想要孩子,却求婚了。她于是就没有要孩子了。似乎也没人听见她是否希望有孩子。如果有,会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吧。

今天和vivi讨论,她是否做过一个人生活很久的准备。她答,是的。没有为什么,也许是心里的直觉告诉你,这样不错。

专注自己,这才是最上等的传奇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