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巴黎的忧郁的读后感大全

巴黎的忧郁的读后感大全

《巴黎的忧郁》是一本由(法)波德莱尔著作,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00,页数:17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巴黎的忧郁》读后感(一):忧郁是客观的存在

这是继《恶之花》之后对巴黎的又一讽刺之作。较《恶之花》来说文风相对平和一点点,只是不变的是对19世纪的巴黎的嗤之以鼻的情绪。而这鄙夷的情绪甚至不是从心灵深处而来,作者把其描绘为客观的存在,让人堕入虚幻之中。即使没有亲眼见证那些可恶、罪恶、荒凉的画面,心里也开始变得黯淡起来。

最喜欢其中一位仙女送给一个小男孩“永远受人喜欢”的这份礼物的那一篇,小男孩的父亲对此不解,一直追问着仙女究竟为什么要讨人喜欢,仙女愤怒地走开,气道“真是个无知又虚荣的法国人”!结合当时历史来看,作者借用仙女的口吻发泄对于现世的不满。可是100多年过去了,如果“仙女”看到了现在的世界面貌,不知道波德莱尔又会写出怎样的诗篇......

《巴黎的忧郁》读后感(二):我心中的 波德莱尔

我最初开始写散文诗就是因为受到了波德莱尔的影响,自己很多的文章都有一些他的影子。波德莱尔有非常出彩的想象力和空间感以及细腻的笔法与情感,很大程度上也带动着读者的情感。《狗与香水瓶》《头发中的半球》《种马》,这是我印象最深的三篇文章。《头发中的半球》是我这两年来见过最美的文章,他已出乎意料的想象力塑造了一篇足以震撼读者的诗歌,构造了一个属于波德莱尔的世界。

他的诗歌大多数都是讽刺城市的阴暗与人性的丑陋,对于腐朽的传统也进行了非常严厉的批判。这就是我喜欢波德莱尔的原因。他说过“丑恶经过艺术的表现化而为美,带有韵律和节奏的痛苦是精神充满了一种平静的快乐”。

最后我也用我以前写过的一句话致敬自己的偶像“我在悬崖底下呼叫 在田野里肆意地打滚 在乌云底下将阳光盒子打开 可悬崖不允许 田野不允许 阳光不允许 所以我们老是 突然波德莱尔 突然卡夫卡”

《巴黎的忧郁》读后感(三):为巴黎而忧郁

不知是不是先入为主的缘故,接触波德莱尔不是因为恶之花,而是这本巴黎的忧郁。

这是多年前的床头读物了,当时也没有豆瓣,也没有写书评的习惯,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本书给我的印象很深刻,直到现在书中的内容大抵已经记不清楚,也没有想再读一次的想法,这本书让我记住了波德莱尔,也记住了里面教会我怎么看书。

虽是简短的散文集,每篇故事平平淡淡,但是只记得里面很深的隐喻有很多,以致于我看得很慢,很漫长。

有的人读故事会很浅显,就像吃辣椒一样,大口大口地吃,那种热辣浓烈,那种大快朵颐,那种爽,不用思考,不用品味,只知道舌头记住那种火红的感觉。

有的人读故事则是很深入,每一句话读完可能都会停下来想一想,这句话作者是用什么心境去想的?为什么这样想?书中的角色背后的那个世界,都会在脑海里模拟一次,越详细越好,甚至路上多少粒尘都想了解,这个过程如同品茶,用舌尖感受茶的新鲜度,发酵度,水温,甚至是摘茶的人的指甲油都能感受到。这种读书很累,但是这才是发掘一本书最有效的地方。

当然,要好书才能让后者去品,而这一本书就是适合品书的人,巴黎因为什么而忧郁?或者因为巴黎本身而忧郁吧。

《巴黎的忧郁》读后感(四):背上的喀迈拉

这是新版本啊。

波德莱尔的诗背不出,可始终忘不了《恶之花》里弥漫着尸臭的震撼。他的散文集《巴黎的忧郁》中有一篇就叫“背上的喀迈拉”。喀迈拉(Chimaera)是希腊神话中的妖物,狮头,羊身,蛇尾。我们背上的喀迈拉大概是空妄的幻想与漠然的态度之源。

每天都在工作与不切实际的幻想中奔波,忽略着家人,朋友和爱人。我们背上的喀迈拉肆无忌惮地生长着。是不是该早早停下,忍着鲜血和巨痛,把它甩脱掉?

还是写我的诗状物吧……

我背上有只怪物

狮头

羊身

蛇尾

坚甲利爪

身形巨大

它吸食我的幻想

饱饮我的快乐和悲伤

我渐渐被冷漠围困

它就以冷漠为粮

它饱食终日

愈发沉重

我不堪重负

无法甩脱

因为它的牙爪

早已和我血脉相连

腰折断的刹那

头颅低垂

却听到它发出

冷漠而快乐的声响

我的尸体开始腐烂

生长出新的生命

我的面孔松驰扭曲

仿佛挂满了笑容

它默默地钻出孔洞

回望着我瘫软的皮囊

思考着

鳞片炸裂

钻出新生的东西

全然是我的模样

那个“我”翻过了我的残躯

披在肩上

它又生出坚甲

探出利爪

狮头,羊身,蛇尾

依旧沉重

依旧漠然地

吸食着空妄的幻想

渐渐长大

渐渐把“我”压垮

《巴黎的忧郁》读后感(五):你爱的那个城市

你爱的那个城市,肮脏、阴郁、贫穷、浮华,却让人在昏沉婆娑的床帐中沉迷,沉迷于空气里温润的气息,斑驳的光影,在不清醒的清晨、正午、黄昏,一直睡,一直梦,慢慢上瘾。我没见过有谁比你更爱城市,这个城市。不歌颂,亦不愤怒,只是很难转移你专注的目光,一刻也不愿意。城市里有你想要的,城市里有你不想要的。你为着你想要的,包容了不想要的,你太明白,一个城市的所有精髓就在于那些你不想要的一切和你想要摆脱不想要的一切的所有情绪。为城市生,在城市死,在你爱的那个城市,你就像蝼蚁,不愿做野外放肆的飞鸟,而要做劳碌的蝼蚁。在你生活的那个世纪,你肯定了城市,城市才是世界的中心,所以你决定爱它,好像画家爱上自己丑陋的模特,因为太关注,所以爱,因为爱,所以不能转移。

有一个画展,中国画展,有很多水乡,有很多农家小院,有很多青瓦白墙,我很喜欢,渐渐忘记了周遭的喧哗,生活的烦躁。有一幅画,五颜六色,花里胡哨,斑斑驳驳,我认出来,那是夜空,那就是城市,让人热血沸腾,让人流连忘返,让人神经紧张。我有了 一种莫名的感动,在乡村世界里,在精神家园里都无法得到的一种感动。挣扎于自己所爱所恨的世界,拼命推着石头走上山顶,明明知道那不可避免的滑落,却心甘情愿做那个白痴。有太多人在做现代性的文章,可不知这现代性是如此深深渗入了人的血液。有太多人呼唤着回归,提倡生存的诗意,却不理会愚人们的英雄情怀。我的感动是给城市的,给淹没在霓虹灯下蝇营狗苟求生存的穷人。

大作家们不要城市,只有乡村能托付他们伟大而光荣的理想,疯狂离奇的想象,绵长沉郁的感伤。朋友说80后的孩子写的城市,让人感觉不诚恳,写得太快,还没想好就写完了。他们都不爱,不爱自己生活的城市,不爱自己的生活。

我不知道,我爱不爱,重庆,还是北京,还是别的。我要学习波德莱尔,以忧郁的眼光来打量我生活的城市,每个人。忧郁原来是深沉的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