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灯塔守望者读后感1000字

灯塔守望者读后感1000字

《灯塔守望者》是一本由(韩)赵昌任著作,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80,页数:27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灯塔守望者》读后感(一):遥远的回忆

看到《守望灯塔》差点就误以为是《灯塔的守望者》,看到简介与绰约记忆中的画面差得太远,突然就记起这本10年前在小学看过的书。具体内容记得不是很清楚了,只是脑海中一直浮现着那位孤独深沉而又devoted的灯塔守望者,还有他那位母亲。忧伤的情绪默默爬上心头。回忆真的变得很遥远了。

《灯塔守望者》读后感(二):银杏树的爱情

高中的时候无意中看到这本书,感动得不得了,一口气看了三遍。书中除了伟大的母爱,灯塔守望者的情怀,还有就是“银杏树的爱情”触动了我。银杏树只爱离自己最近的那颗银杏树,无论远处有多么好的,都只爱这一棵。总觉得人也很像银杏树吧?至于我自己,最后选择的也是离自己“最近”的那一个,远处的人,明明还有希望,却因为自己的懦弱和懒惰,放弃了。

《灯塔守望者》读后感(三):总有那么一份感动

拿到书,读了前面几章就大概知道写什么了。故事不曲折也不煽情,平平淡淡,却令人总有那一份感动。

我也总是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甚至是偏心弟弟。等自己为人母才知道,父母对儿女的心是一样的,是一样地付出不求回报的。

父亲一二年暑假时中风,好在还年轻,身子骨还算硬朗,最后只落下右脚不大灵便的后遗症。很多时候,我是心疼他的,但却不知怎么去安慰照顾他。

书中也写到母亲得了痴呆症,我看的时候脑中浮现的都是父亲,这也许就是小说的魅力,总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感动。

《灯塔守望者》读后感(四):用我今天的生命,努力成为时代的引领者,不能让世界停滞不前。

我也曾幻想当一名灯塔守望者,注定孤独,却承担着重大的责任。空无一人的海岛,是思考人生的寂静之地。

这本书是表姐的好友送给她的,表姐看完之后,我也就翻开这本书,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这是一本以亲情为主线的小说,它打破了我的一些观念——一直以为言情小说都以爱情为主线,不存在以亲情或友情为主线的小说,即使这些情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初读这本小说是在小学,独自一人在家里最里的房间,半躺在床上,仔细地阅读这本小说。没想到,打动了没有什么人生阅历的我,记得表姐看到我闪着泪光的双眼有些不知所云。

人能感受到感动的原因许多,往往是情感的综合因素产生的。亚洲国家的人感觉普遍都不善于表达自己和回应对方的情感,明明很喜欢却要表现得讨厌,明明很难受却要强撑坚强;明明知道什么是对的却犹豫不决。这也导致我们错过很多人,误解很多人,伤害很多人。这样的情况常发生在恋人、亲人、朋友之间。不过,值得释怀的是,年少时的误解到最后都露出了温馨的阳光。

我不想过多的去回忆这本书的内容,看了许多篇读后感,回忆小说内容的篇幅总让人感到空洞、乏味。我现在想探究明白的一个问题是——小学的我并没什么人生经历,为什么初次看完这本小说,会感动到落泪?

在我看来,能让人看到落泪的小说,一是小说描绘的景象是读者所追求的,二是小说里描绘的经历与读者相似,产生了共鸣。

我们会遇到这样的人,总是打着“对你好”“爱着你”的旗号去伤害其他无辜的人。在我看来这种爱是狭隘的爱,这种爱会让承受者处于无奈的地位,一旦事情扩大,他们是首先选择离开的人,留下互相伤害的人自我反省。小说的主角“在宇"就是选择离开的人。我为何流泪,有许多瞬间我也想离开。我确实离开,随着学历的提升而离开。

我也有过幻想。到了某个年龄“理解、包容”会在人与人之间生根发芽。遇见是笑容满面,不是冷眼相对。有时候,会忽然觉得,这些矛盾显得毫无意义,等待一个好的时机,却永远放不下面子。

当今社会,许多人都在讨论“原生家庭”的话题。想要了解一个人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在Ta的成长环境呆上几天你就明白了。”原生家庭“不仅塑造了你的性格,还要评审你梦想,而评审梦想的人大多数也是因为”原生家庭“的种种因素无法去追梦的那一批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两代人一起追梦,成为彼此鼓舞的对象。人在自己的诉求没有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时,无法从内心笑容可掬的去对待生活,“恶毒的种子”由此而生,如果不是,那就是被传统过于武装的头脑。

第二次阅读这本书是在大学的暑假,读完之后没有任何感觉,流不出眼泪,也想不出感想。这本书有它的魔力,在上学的某一个傍晚想起这本书,决定写一篇读后感:有人说看透了情感纠纷的人才会选择写作和宗教。人们喜欢用年龄的角度去评判一个人是否看透,所以在他们眼里我不属于“看透”的那一类人,我也还没选择宗教。

用我今天的生命,努力成为时代的引领者,不能让世界停滞不前。

《灯塔守望者》读后感(五):亲情,永不熄灭的灯塔

能够遇上一本令人潸然泪下的书籍无疑是幸运的,哭泣似乎比微笑更加令我刻骨铭心,当然,我并不是以此作为衡量书本优劣的标准。起码落泪可以说是你读懂了书的部分,那些情节与感情唤起封存在内心中的记忆碎片与人生感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与作者的共鸣和心灵上的契合。我遇到了这么一本书,它是来自韩国作家赵昌任的《灯塔守望者》。

《灯塔守望者》没有复杂地伏笔于千里之外,没有恢宏庞大的历史、社会背景,没有缠绵悱恻的爱情,它只是用细腻的笔调勾勒出一个灯塔守望者的故事,一个平淡而又感人的亲子故事。

主人公俞在宇,在一次与母亲争吵后负气出走,巧遇征收九命岛的灯塔守望者。九命岛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数月不得回家如家常便饭,以至人员稀缺。但他却登上九命岛,选择守护灯塔,默默舔砥着自己的伤口。一直以来母亲对他总是比对哥哥严厉,哪怕他来到了九命岛,距离也未曾产生什么美好,她的关心与问候并未增添几分。时间去似流水淌,八年后哥哥打电话来说母亲得了老年痴呆症,但自己要赴国外就职,举家外出,无法照顾母亲。就这样,母亲来到了在宇的身边。一开始他是厌恶又无奈,想说未受到母亲什么优待,且她生活起居全然不能自理,需要贴身照顾,甚是尴尬。但无论如何母亲终究是母亲,在相处的一点一滴中,在宇终还是感受到了母亲那深埋心中的爱。她记得他爱吃的馒头,开始念叨他的名字……就像公益广告中说的那样:她忘记了一切,但从未忘记爱她的孩子。要好朋友来到岛上,告诉在宇八年来自己的关心问候与寄来的东西都是他母亲拜托的,只是母亲不让他知道。母子俩何其相似,要强内敛不善表达,致使两人心灵的距离远远大于九命岛到家的距离。万万没想到是母亲的老年痴呆症为母子跨越时间与心灵的鸿沟提供了契机。但好景不长,一次恶劣天气突袭,在宇在触摸灯塔开关时不幸被闪电击中,年迈的母亲见儿子久去不归,竟然爬上高高的灯塔,用衣服沾上雨水湿润儿子的双唇,后力竭而死。由于适逢假日期间,母子两人未得到及时的救助。最后,在宇的下半身失去了知觉。他抱着母亲的骨灰盒,决定终生守护灯塔,守护母亲。

“儿子是看灯塔的,母亲的一半也是看灯塔的。儿子守望的是灯塔,母亲守卫的是儿子。”书里这样写道。其实母亲又何尝不是灯塔,在孩子迷失方向的时候为他指明方向。哪怕雾霾深重,蒙昧了孩子的双眼,失去了母子间的联系与沟通,但一待天气转好,总会发现,灯塔始终在那里,不离不弃。亲情是除去爱情、友情之外最常为世人描写与称颂的感情,写之劣就如冲泡多次的茶叶,索然无味,基本上也没有什么营养成分可以咀嚼。而写之优则如久置佳酿,一经开封,香气四溢。我认为《灯塔守望者》正是属于后者,虽距离读它已经数年,一想起仍觉心头一沉,醇香依旧。

之所以觉得《灯塔守望者》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一是其主人公角色的设定别具一格——灯塔守望者,是有别于社会大众普遍扮演的职位角色,易引发读者对其工作生活的好奇心。且全文主要情节发生在守望灯塔的小岛上,通过灯塔与灯塔守望者之间的关系隐喻孩子与母亲的关系。二是其讲诉母子之间的冰释前嫌并未落入俗套,而是巧妙通过母亲患上老年痴呆症作为引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丝丝入扣,没有刻意煽情的编排感觉。三是其在母子关系融洽之后并没有就此结尾,而是掀起了又一次情节高潮,在宇遭电击,母亲去世,在极致悲伤中将亲情升华与深刻。本书的作者赵昌仁也是以善于描写细腻真挚的情感而著名。

《灯塔守望者》这本书就像黑暗中的灯塔,照射出慈爱深厚的亲情之光,为读者在人生航路上陪伴前行,指引方向。提醒游子无论行驶得多远,永远不要忘记家人的存在与支持,且行且珍惜。最后还是得强调一句,《灯塔守望者》——值得一读的亲情之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