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的藏书票之旅经典读后感有感

我的藏书票之旅经典读后感有感

《我的藏书票之旅》是一本由吴兴文 编著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7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藏书票之旅》读后感(一):另一种痴

看完吴兴文这本书,方知藏书票一门学问之深。

关乎构图设计,关乎画家设计家,关乎作者,关乎版本,关乎书主,关乎整个人类历史,这一切都被作者用平实的语句有情有感的娓娓道来。

也许一本书不会把我们推上作者一样的收藏痴旅,可短小的文章配上印刷精美的票影,却让人没法不爱上它们。

这是种别样的痴。

《我的藏书票之旅》读后感(二):有些藏书票很一般

吴兴文的文笔很平和,颇有亲切感。但判断力值得怀疑。有至少1/5的书票很一般,譬如挪威王妃莫德的书票,构图极是平庸,边框加得也甚是繁琐无趣,而作者只好以背后的琐事增加阅读的“快乐”,乃至夸成了“沁人心脾”的程度。以”稀“为”贵“,绝难同好。所以,以事物背后的“力量”映衬事物自身,便也常会出问题,如票主克劳福德的悬崖海岸,一定要辗转联系到作者的出生地,本来很开阔的书票,被作者修饰得局限了风景。

2012.9.10 买了十年,今年才看,惭愧。

《我的藏书票之旅》读后感(三):高团费也不一定好玩

HH:先从书名说起吧。

PP:好。

HH:书名简直不知所谓。根本没有旅,没看出哪里有旅,书里面也看不出来。

PP:估计是凑数的吧。

HH:应该是了。之前的书名都用得差不多了,什么藏书票世界,图说藏书票,闲话藏书票,没什么好名字了,只能用这么个名字。

PP:书名不行,内容呢?

HH:除了序言后记,中间的都是一篇文章加一幅图样。文字与图样不一定能关联,因为介绍的画家最著名的作品并不是作者拥有的这一幅,所以这个图样根本代表不了这个画家,你也不能通过这副作品感受到作者介绍这位画家的特点与优点。

PP:为什么不用代表作?

HH:因为作者没有啊。他没有的他就不用,只用他自己有的。这就很局限了。作者是台湾人,做一份出版社工作,不算特别有钱吧。收集外国藏书票肯定不能很全。

PP:那他为什么还要出书?

HH:虽然他收集不全,但是比起其它收藏家,已经是很丰厚的了。据序言里说,作者在收藏圈里是很有名的,应该藏品比起其它人来说颇丰吧。而且他也有话可说。

PP:有什么可说?

HH:作者本身有职业优势,而且又懂得多,所以说起藏书票来都比较多东西可说。从画家到票主,都可以说出一堆东西来。不过他缺了一些艺术造诣吧,艺术角度没什么可说。

PP:只是他没有说吧。

HH:也有可能,造诣值得商榷。不过没有说是事实。这就使得书又差一分了。从画家到票主,典故我都不懂,而且单凭一张藏书票的介绍也无法说懂,那就很没用了。说了也是白说。或许有的人喜欢吧,至少我不认识这些人。

PP:你可以通过介绍来认识啊。

HH:如果要认识我何必来看这个,我有兴趣的人我去看传记不是更好吗,写得更详细。这里说得不明不白,而且作者也说得让人无法提起兴趣。

PP:是你自己没有文学造诣而已。

HH:这个的确是。西方作家政治家好像都没什么兴趣,也就认识不多。既然没有了文字吸引力,那就要看艺术吸引力了。

PP:好那就说说画吧。

HH:这里的藏书票大多是黑白的,西方最有名最经典的那些也是黑白的。黑白不是不好,但是书里的都不是最有代表性或艺术性最高的。而且本来藏书票就不大,还要缩样,让人怎么看。虽然图样的背页都有局部放大图,但是也无济于事。

PP:我看挺清晰的啊。

HH:全书明明是彩印的,你看上去居然好像是黑白书一样。

PP:彩印的吗?你不说我真的以为是黑白书。

HH:所以说黑白藏书票搞什么彩印,而且彩印也就算了,背面局部放大图又要降低对比度。虽然是与前页区分,但真的很难看。原票本来还可以的,被缩样了,又被灰化了,导致艺术力降低。

PP:好像书页很黄。

HH:应该是故意用浅黄色纸的,也不知道是谁想出来的。只有明清插图才搞这种配置。书后面的附录倒是有点用。如果是喜欢收藏西方藏书票的,看作者的书和听作者的指引就对了。如果是喜欢国内的,还是看别人的书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