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词语》读后感锦集

《词语》读后感锦集

《词语》是一本由[法]萨特著作,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80,页数:3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词语》读后感(一):萨特著作目录及提要

用了一个下午大致翻了一遍

发现译序写的很真诚 实在而有用

附录里面的《萨特著作目录及提要》实在是看萨特的最好指引

推荐首先阅读这一部分

《词语》读后感(二):关于萨特的一切

在大学期间,流连了数年图书馆,阅书无数,不求甚解;唯独萨特,其人其书,让我找到了心灵的慰藉。故而,每一次重读萨特都是我与那段美好生涯的一通连线。今天在此写下的书评,也算上的是”萨特情节“的一次回响,如果文字生涯是每一个作者都整肃以对的生命暗线的话,那么,我今天的区区评论算是在轻拂心头的那一缕灰线。

《词语》读后感(三):时光荏苒,《词语》不变

向“词语”挑战

萨特的童年,内有一些章节令人发笑,比如发型和鬼脸。

是否人们都很相似,不过大师确实更早熟一些。相比于萨特的小说,这本自传更适合消遣。

真实于否,难于追究。但他很像我们身边的那些自嘲勇士,的确有这样一类人,在坚不可摧的自信中谈及自我,用词犀利,近乎残忍。这也许是他后来成为一个政客的重要素质——时刻警惕着自我保护。

你很容易被萨特的文风影响,尤其当他的笔触靠近自己,因为它嚣张,带有很强的侵略性。

这个版本跟我拥有的那一本一模一样。

时光荏苒,《词语》不变。

《词语》读后感(四):读书笔记1802:词语

萨特年近六十时的回忆录,记忆力惊人,十岁前的往事细节,心理活动历历在目,不知道是不是萨特自己的脑补。

出生几个月父亲没了,自己又得病,人生开局就很悲惨,母亲只得回娘家生活,回归了自己的少女时代,同萨特一样沦为了孩子的角色。对于萨特来说,父权压力的不再,使得他的童年没有了义务,同时也没有了权利,总体来说他觉得是好事,他对于父亲没什么感情,就给他的那几本带有父亲笔记的书也被他弃之如敝履。对于母亲两人更像是姐弟,对于外婆,这个尖酸刻薄的老太太被他在书里不断嘲讽,唯一有着家长权威的外公,多少影响了他,他的阅读和他的写作,都是外公藏书众多的书房打下的基础。

萨特的阅读量很大,家里只有他一个同龄人,没人可以跟他疯玩,除了阅读唯有写作,他把书本当成现实,在现实面前自然要碰头,读书初始的挫折不足为提,未来有更大的困难等着他。他想过死后人们会把他葬在哪里,是先贤祠吗?

在结尾处,他吐露心声,除了写作他又能做些什么呢?书本和文化拯救不了谁,它只不过是现实的投射,人无法从镜子里找到现实的路径。童年的种种,时过境迁,物是人非,那些愉快的,痛苦的,都深埋起来,在深夜狠狠撕扯他的内心。写作不过是拯救他自己罢了,所以,他不藐视任何人,也不仰视谁。

《词语》读后感(五):我该如何存在?

《词语》是萨特在他49-58岁之间写他10岁前的自传。他站在老年的边缘回溯自己的童年,分析自己是如何走向写作这条道路的。

据说“这本书是萨特最找不着精神依托的时候写的”。他从第一个字开始,就抓住了我的好奇心,过滤了字里行间的温情,只有抽离的反思。

萨特的父母闪婚,在他2岁时,父亲离世。他说母亲“基于利害关系而缔结的婚姻终于在疾病与丧事中出现了它的真相。” “我倆(他和母亲)都是一场误会的牺牲品。”

他说,世上没有好父亲,这是规律。请不要责备男人,而要谴责腐朽的父子关系:生孩子,何乐不为;养孩子,岂有此理!

他认为阅读是“逃避大人”和“与大人交往”的最佳方式。

他觉得写作对他来说是“乞求死神与经过改装后的宗教”,把他的生命从偶然中拯救出来。

他说文化“并不拯救任何什么,也不拯救任何人,它并不证实什么”,只是自我投射的镜子。

他还说,我从来就不认为我是具有某种“才华”的幸运者:我唯一的事情就是赤手空拳、两袖清风地通过我的工作和真诚来拯救自己。

这些slogan般的句子,又冷又酷,让我想起了汪峰在歌里的天问:我该如何存在?

附录里面的《萨特著作目录及提要》实在是看萨特的最好指引。

越是看似简单粗暴的断言,越应该了解背后的语境。比如,萨特的「他人即地狱」是被人们广泛用但也是最被误用一句话。

“人们以为我想说的意思是,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时刻都是坏透了的,而且这永远是难以沟通的关系。然而这根本就不是我的本意,我要说的是,如果与他人的关系被扭曲了,被败坏了,那么他人只能够是地狱,……其实,对于我们认识自己来说,他人是我们身上最为重要的因素……”

《词语》1988年第一次印刷,距今32年,定价6块8。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