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追忆逝水年华》读后感100字

《追忆逝水年华》读后感100字

《追忆逝水年华》是一本由许渊冲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1.50,页数:24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追忆逝水年华》读后感(一):百色老人的碎碎念

对于现代人来说,成功的关键还是要活的长,老人长寿,把自己活成传奇了。对老人的持才傲物,很多人不忿,但多听老人言还是有好处的,特别是这百年都是历史。本书主要记载老人青年求学阶段特别是西南联大阶段的往事,老人应该是有记日记的习惯,本身记性也好,细节还是挺生动,可惜在法国求学和归国部分就比较简略了,相关人物和生活的点滴都可当历史来了解。本书很多篇幅关于如何翻译的争论就比较无聊。老人还是秉承翻译要译出韵味和意境。我想他那一辈老人语言结构还停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现代中国汉语已经越来越接近西方语言体系,如同对文言文的注释,好的翻译是意思准确,让读者准确明白原文的精神,至于原文的语言韵律,还是要学习原语文语言才能体会,翻译家能做到“”信达雅“”固然好,但在目前资讯爆炸的情况下,很难。随着人工智能的机器翻译越来越先进,翻译越来越工具化,中国人掌握几门外语也会如同欧洲人一样普遍,要体会作品的神韵还是要亲自学习语言读原文,好的翻译作品如傅雷,杨必已经是二次创作了。

《追忆逝水年华》读后感(二):[ZT]许渊冲自传札记

许渊冲自传札记

作者:和谐鸡

昨天借得许渊冲的《追忆逝水年华——从西南联大到巴黎大学》,如获至宝,因为时间已晚,今天回来才看完。书中妙语连珠,忍不住摘录下来,以供谈资。

一、文中记陈梦家讲《论语》,问许孔子的弟子有几个结了婚,许说不知道,他就自己回答说,“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三十个贤人结了婚;“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四十二个没结婚,正好七十二个贤人。

二、记刘文典教授讲曹丕《典论•论文》,一边讲一边抽烟,一支接一支,旁征博引,一小时只讲了一句。

三、记联大历史系一同学自制字谜:“无边落木萧萧下”。谜底是:日。南北朝宋齐梁陈四代,齐梁都姓萧,“萧萧下”就是“陈”,“陈”字无边就是“東”,“東”落木就是“日”。

四、梁思成的回忆:中国有句俗话,“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可是对我来说,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

五、许和同学出去玩,回来时都走不动了,大家就讨论爱人的标准,每条标准要用一个不同的英文字母开始,结果同意了二十六个英文词,分别是:能力、美丽、性格、学业、平等、家世、大方、健康、思想、公正、厚道、爱情、风度、清净、乐观、纯洁、资历、尊重、精神、信任、一致、贞节、勤劳、考验、年轻、热心。(请小火炉将这二十六个词返译成英文)

六、吴宓上课说,哲学是气体化的人生,诗是液体化的人生,小说是固体化的人生,戏剧是固体气化的人生。哲学重理,诗重情,小说重事,戏剧重变。

七、约翰逊博士名言:理论是因为正确才得到承认;伦理是因为得到承认才正确。

八、莫泮芹教授讲课从容不迫,写字如行云流水,毫不用力。他批评培根以前的骈文,批评蒲柏的诗:“创新不带头;弃旧莫落后”,把培根比作“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把他言简意赅的散文比作外壳坚硬、营养丰富的核桃。

九、莫教授讲英国十八世纪四大报人——斯威夫特、艾迪生、斯蒂尔、约翰逊博士,斯蒂尔重“情”,艾迪生重“理”,是当代苏格拉底,斯威夫特重“讽”,约翰逊博士是《英文大辞典》的编者,法兰西学院四十位院士花四十年才编成《法语大辞典》,他一个人孤军奋战,八年就编成《英文大辞典》,比例是八比一千六。

十、冯友兰把人的精神境界分为四类: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许说,宝玉偷吃胭脂,是自然境界,和袭人初试云雨,是功利境界,和宝钗结金玉良缘,从贾府的观点看,是道德境界,黛玉“魂归离恨天”后,他还“泪撒相思地”,可以说是天地境界。清华大学哲学系的章煜然说,自然境界如《庄子•逍遥游》的“越人断发文身”,功利境界如《孟子》中“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利于吾国乎?”的梁惠王,道德境界如说“王何必曰利,亦曰仁义而已矣!”的孟子,天地境界如《庄子•养生主》中解牛的庖丁。正在写《曹孟德论》的浙江大学历史系的王树椒说,不自觉地觉得曹坏,是自然境界,从魏的观点称曹是治世能臣,是功利境界,从汉的观点称曹是乱世奸雄,是道德境界,从历史的观点看曹,是天地境界。

一一、法国象征派诗人瓦雷里《风灵》一诗把灵感比作美人换衣一刹那裸露的胸脯,王佐良译:“无影也无踪,换内衣露胸,两件一刹那!”许译:“更衣一刹那,隐约见酥胸!”许因此揶揄道,有个士兵中了毒箭,去找外科医生,医生只把箭杆折断,说取出箭头是内科的事,

“两件一刹那”就是外科的译法。

一二、许把雨果比作世界文坛十项全能冠军,把“上穷碧落下黄泉”的但丁比作跳高名将,“排空驭气奔如电”的莎士比亚比作短跑短跑金牌,“铁骑突出刀枪鸣”的托尔斯泰比作长跑金奖,“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歌德则是五项全能冠军。

《追忆逝水年华》读后感(三):年华并不逝水——读《追忆逝水年华》

年华并不逝水

——读《追忆逝水年华》

扬州阿林

偶然从同事那里得到一本小册子书,书面有些泛黄,正如书名《追忆逝水年华》一样,透着几许历史的感伤。油墨清香早已荡然无存,却增加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

此书的作者是著名的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他是把唐诗翻译成英语的名家,是首屈一指的唐诗翻译者。与其说,这是一本自传,是渊冲先生追思从西南联大到巴黎大学这一段岁月历程,不如说,这是别传或他传,追述了许多那个时代人的青葱岁月,有名家,有老师,还有恋人。文笔朴实、淡雅,以写实居多,回忆往事,正值情酣之时,还附上作者当年写的诗作或日记,如流水一样鲜活,将人物往事推向我们的眼前。读来,倍感真实,也有历历在目之感。

全书共有二十一个篇章,在每章节的开篇之首,或引用小诗,或附上名言、佳句,读来,富有哲理。引用与文章内容相谐成趣,恰到好处,使文章增添了几分雅致与玩味。我想,这可能与他爱写诗作有关吧,由此也可一窥那时代知识分子的情怀与境界了。序曲中以李商隐的《锦瑟》点明文眼,表白了写此书的衷肠。从“一弦一柱思华年”中追思之情流溢于字里行间。年华易逝,但记忆永恒,那过去的岁月亦如昨天,如此清晰、动人,那人、那事、那物,仿佛就在眼前。纵然是“沧海遗珠”,亦或是“蓝田美玉”,都随岁月老去。

在篇名为《出国·巴黎·牛津》(第十六篇)的篇首处引用了钱钟书《围城》中的一句话“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此句是作者自嘲呢?还是对当下文凭热一个幽默的揶揄呢?看来,文凭只是一个标签,并不能说明什么,而真才实学才是最重要的。正如文中所言,那些留法的学生中,也有“同朋友吸烟谈学,混一年半载,书才算读通了”,最有名的是梁宗岱和傅雷。所幸,他们都成了大家之人,然而,还有许多混混,虽得文凭,却什么也不是。《欧游心影:瑞士·罗马》(第十九篇)篇首引用了一句名言“幸福不在于你有什么东西,而在于你是什么人”。(杜朗特《叔本华》)许渊冲与心仪的芳西在一起是那么的美好,真是情愫衷肠,脉脉含情,纵然是“旅途的终点”,也不是“幸福的尽头”。看来,对幸福的品茗,需要经过人生的历炼品味其中的真谛。

正如作者所言,这本小册子看上去是自传,实则却是合传或别传。作者笔下呈现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那是汇集在特殊时空中的人物群体雕像,走近他们倍感亲切。西南联大的老师当然会成为议论最多的笔墨了,他们独特的教学方法值得玩味、借鉴。汪国镇老师教国文,大胆革新,将每周六节国文课合理分配,增加命题作文2节,在不同年级讲授文字学概论以及中国文学史,对学生要求必读《吕氏春秋》、《庄子》、《文心雕龙》等课外读物,并要求学生写读书报告。看来,汪国镇老师最谙语文之道,杂陈知识、综合阅读,勤于练笔,才是学习语文的关键。他生命短暂,惨遭日寇杀害。不过,汪国镇老师的那正直秉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学不是有大楼,而是有大师的学府。从大师那儿汲取的不仅仅是知识、趣谈,更是大师的秉性与风范。陈寅恪谈学会提问时,是这样告诫他的研究生的,“问题要提得精,要注意承上启下的关键”,他还说,“不可太幼稚,也不可以太长”。在陈寅恪看来,提问是有学问的,一定要恰中肯綮,从全局角度来思考。看来,提问,是有讲究的活儿,体现了一个人的学术深度和思考习惯。提出问题,确实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但是,提问是有方法和技巧的,作为老师要不但要引导学生积极提问,还要适当指导学生从哪些角度去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狷介狂人刘文典才高学广,恃才自傲,但是他陈寅恪却十分的尊重,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趣话来,“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四百块钱,我该拿四十块钱,沈从文只该拿四块钱。” 记得北京大学前校长许智宏先生离任时曾说过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大学的文化,正是承载于一些名师们的传说和轶事当中。”大学讲坛并不仅仅是知识的集散地!课堂之外,大学教授们的学问、才情以及在学生中广为流传的轶事、佳话,都将对一代代学子起到精神引领作用。

潘光旦讲儒学见解犀利,将儒家概括为礼治,中和之道。老师的智慧,催生着学生思想。许渊冲则在“礼治”基础上又生发出“力治”、“利治”和“理治”来。阶级斗争,则属“力治”;市场经济,则为“利治”;各尽其所,各取所需则是“理治”。这样的引申,不无道理,闪耀着智慧火花。钱钟书讲课虽不表扬,也不批评,脸上时常露出微笑,学生听讲没有压力,不必提心吊胆。这样的轻松氛围,是不是更具持久而富有张力。如果从这一角度来审视今天教师的上课,看来,有时候,教师讲课大可不必一惊一乍,出其不意,但是我想,喜形于色、抑扬顿挫可能还是需要的。蒋梦麟将人分为“笑的人”、“愁的人”和“怒的人”,看来,钱钟书则完全属于“笑的人”。在平和中显示出学识的严谨与旷达。

跟大师交往,值得揣磨、品味的还是他们的只言片语。沈从文说,“文学青年要把人生当小说看,又要把小说当人生看”,道出了小说与人生的不可分离的关系;他又说,“用典如同擦火柴,一擦冒光,再擦就不亮了。”在轻声一笑中,却掌握了用典的法则。胡适在一首小诗说,“语必由衷,言须有物。无病而呻,壮夫所耻”,将此句作为习作方面的指导语,送给学生们再恰当不过的了。

岁月无痕,流淌是青春。翻开扉页,是作者青年时代的一张照片。细细端详,渊冲长得眉清目秀,梳着三七开的分头,虽是单眼皮,却透着几分睿智,西装领带,格外精神。再翻开来,是作者摄于一九九四年的一张照片。此时已是几近耄耋的老人了。他淡定地端坐着,显得虚怀若谷。身后,是各种荣誉、奖章,还有书籍、杂志。两张照片,今昔对比鲜明,视觉冲击很强。我想,这也是编辑用心编撰的,恰好与题名相映:

追忆逝水年华。其实,年华并不逝水。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