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茵梦湖》读后感100字

《茵梦湖》读后感100字

《茵梦湖》是一本由施笃姆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17.5,页数:40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茵梦湖》读后感(一):得不到,忘不了

就如湖心的一朵绽放的睡莲,得不到,忘不了。

可以是爱情,可以是理想,可以是曾经热烈盼望却终究没有得到的一切。

但不能否认的,这朵莲花,让生命不再单调。

在心中回味、发酵、最后以最美好的形式陪伴一生。

那么,得不到,竟也可以是一种幸福。

《茵梦湖》读后感(二):简单的爱情故事

这个故事太简单,简单得直指人心。让我在如此多年后重读时依然无可自拔的沉迷。恍惚中,有歌谣静静地荡开,如月皎洁的睡莲躺在幽暗的湖心。

是不是所有青梅竹马都会走向这样的结局?没有人做错,所有人都善良,到底是什么把我们的生活刻成了如今的模样?这是最无奈却又自然的零落,连叹息都太多沉重,何言泪水。如今的我轻念着“依着妈妈的心愿,我另选了位夫婿。从前爱过的一切,如今得全部忘记……”,却怎么也想不起当年的我是以什么样的心境落泪,那时的我又明白什么呢?自然,她不会回答,也许她正在某处用嘲弄的眼光看我,然后转过头去。

无论如何,感谢施笃姆,他用宁静的诗意第一次为我陈述了爱情的甜蜜与哀愁,也让我明白,这个世界上注定有一些幸福,永远可望不可及。

《茵梦湖》读后感(三):凄美的爱情故事

《茵梦湖》描《茵梦湖》是德国19世纪中叶著名的诗人与小说家台奥多·斯托姆的一部最成功的中篇抒情小说。它以浸透着诗意的优美文笔,叙写了一个极为简单洁净的爱情故事:赖恩哈德和伊丽莎白是一对青梅竹马情深意笃的恋人,但伊丽莎白的母亲嫌赖恩哈德家贫,趁赖恩哈德到外地读书时,自作主张将女儿嫁给了一个富家子弟伊利克。赖恩哈德大学毕业后专门从事民间歌谣的收集与研究,他应伊利克之邀到茵梦湖山庄做客,和伊丽莎白重逢,虽两情依旧却仍以分离告终。后来,伊丽莎白在抑郁忧伤中消然死去,而赖恩哈德终生未娶,到老年仍子然一身。每当夜色悄掩月光如水时,他都会沉浸在对往事的追忆和对伊丽莎白绵绵不断的思念里。

给我印象很深的是文章最后那一朵白色的睡莲,象征着伊丽莎白,也象征可望而不可即的幸福。

很喜欢这本书,朴素简约的文字,带点淡淡的忧伤。

《茵梦湖》读后感(四):梦茵湖书评

对于一个出生在贫困山区的孩子来说,从小能有丰富的阅读体验是奢侈的,高中以前几乎没碰过一本文学名著,只有上大学了才有海量的书籍和较充裕的时间。林林总总到图书馆借阅了二十几本书,有晦涩难懂没几天就置之高阁的,有像看电视一样看了就忘的,也有感触很深思考很多的......《梦茵湖》就是一本让我拿了就不想放下,能安心去看并融入其中的书,文章作者施耐姆用平实的语言、优美的画面、讲故事的方式述说着一个个生活哲理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抗。又对包办婚姻造成的悲剧的惋惜,有对恋爱的美好的述说,有对人性中诚实正直品格的赞扬,有对为后世留下千古业绩的的伟人的缅怀,更有对资产阶级社会人们争名夺利、人性冷漠的斥责......有喜剧故事也有悲剧结局,不论哪一篇都能给人正能量。

《梦茵湖》值得一读。

《茵梦湖》读后感(五):一股淡淡的忧伤

总以为原来的我不会喜欢这种调调的书,因为它的中文译本总是让人感觉冗杂聒噪,当然这并不是译者的错,可能我们总是无法真正体会原著的深沉。

终究不是年少轻狂,我坐下来安静的读完了这本书,结果让一股说不出的忧伤笼罩着我久久难以自拔,我只能是去猜测是什么分开了这对年轻人,可能是时间,也可能是距离,但文中真正给出的原因是封建的包办婚姻,而最后一句话又说男主人公继续埋头于耗费他青春精力的学习,让我感受到了极大的讽刺,爱情的遗憾终究是谁的错也不得而知。

原本看这本德文书是为了完成作业的,却成了给自己灵魂上的一次洗礼,不禁想到了自己的人生,还好我们正年轻。

向作者施笃姆致敬。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