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的读后感大全

《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的读后感大全

《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是一本由刘慧英著作,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0元,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读后感(一):批判的反馈

女性文学读到最后是种无法摆脱的悖论状态,可以怨艾可以无可奈何可以反叛,但最后总是一种荒芜,阶段性质的抗争最后能到达哪个高度?徐坤的《双调夜行船》和刘慧英的《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两本书的构架无非是一种梳理和归纳,将各个主题的历史流程和创作心态融进具体文本的读解中,但读后对女性整体反抗的绝望感和无出路更加强烈。私语,镜像,身体,颠覆。多元的写作主题在一种时间上穿越的旅程中遭遇了某种不可言说的痛彻感。无论是戏谑调侃或是命名自己的反抗活动,在“身份”这种文化权力争夺的词语建构出的社会性中,都显得那么悲观而绝望。无论是争夺的权力还是解放的身体,都不可避免的陷入到一种叙事或命名的陷阱中,这种致命的分离性让女性失语,只能作出一种外围的游走,但这种游走本身也许就是重要的,在一个价值崩溃,终极消解的社会状态下,与其建构一种对立的叙事和命名传统,不如在周围的游走中通过自身的思考和对于命运的主宰使写作本身变的更为主动,以此凸显出女性个人的存在事实和主体的大写,这些比某些体系的颠覆或重构更加重要。而事实上,这种无可言说的悖论之旅在经过了积淀和主动的梳理之后开始变的明晰,她们破坏一个男权传统的限制,她们破坏了一种语言上的被命名的优雅感觉之后又重新回到一种平和的对话状态,她们从决绝变得更为策略,在一些关怀人性的统一命题上,和谐的生存毕竟要比对抗的姿态更容易为人接受,为人,或为男人,这其实也许是一种自信和俯瞰后的感觉。

《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读后感(二):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应用范式

“女性文学”是什么?是女作家创作的作品?是针对女性读者受众的文学?为何要在文学传统中分离出“女性”或者“男性”的文学呢?刘慧英在本书开篇都做了解答,她将女性文学的批评范畴进行了重新界定——文学史中关于女性生存与解放所做的思考。

本书以西方女权主义文学批评为依据,用新批评的方法对文本进行内部研究,试图建立一种女性立场的批判范式。

刘慧英首先将女性的主体性意识作为全书的核心,并以此为支点批判着文学传统中男性霸权的审美趣味。她将中西方文学传统中对女性的书写分为三种程式——“才子佳人式”、“诱奸故事式”、“社会解放式”——以揭示男权文化对女性主体“空洞化”构造的真相。

在这三种程式中,女性的姿色是获得男性青睐的砝码,封建社会中的“三从”传统(从父、从夫、从子)深刻的影响着女性对男性的依赖,于是文学中的女性以一种美丽、贞洁、贤惠的面貌迎合着男性对性别角色的期望;其次,大多数女性悲剧中,“命运”一词成为了女性没有独立人格的伪饰,当她们被贵族少爷玩弄,不得不走上绝路时,作家们则无意识的将批判的视角归罪到“封建意识”、“命运的捉弄”,而忽略了从女性自身的价值出发去寻找和确立她们存在的意义;最后,“社会解放程式”则是将女性集体放入了政治的祭坛,“爱情与性”成了特殊年代的语言禁忌,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成为社会变革给个体带来解放的最好证明,“自我”被纳入了集体的洪流,女性的所指就单一的指向了“白毛女”式的“新社会把鬼变成人”了。

此外,女性在“爱情”、“性”与“自我”的选择时,同样存在着失衡的焦虑。

在男权传统中,“好女人”的标准有二:其一为“牺牲独立意识,将生命奉献给男人或家庭”,其二为“在人格与事业上成功,成为「同男人一样的人」”。上述两点皆以牺牲女性生活的全面性为代价,将女人存在纳入男性社会机制运转的轨道。在两性爱情中,女性的忠贞不渝成为被歌颂的主题,但潜藏在内的,也是被“物化”的女性本身,如同凌叔华笔下的《绣枕》那样,无论女性外表多么华美、内在多么充实,只要在男权的历史意识的框架下都会沦为被随意丢弃的物品罢了。对于这种困局,鲁迅在《伤势》中则给出了答案——“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个体的自由乃是获得爱情(或者其他)的最低准则。

同样,由于千百年来的儒家传统的沿袭,“性”在文学再现中始终处于失语的状态。到了现代文学阶段,“性书写”在觉醒的同时也被赋予丑陋、肮脏的批判成分。在这种对性的畸形认识下,男性与女性都陷入了这种不自觉的文化心理,进而将“情”与“性”分割开来——前者为纯洁的、美好的;后者为污秽的、下流的——逐渐衍生出“无性之爱”与“无爱的性”两种情欲模式。前者如郁达夫《沉沦》,将少年性欲的本能转移到对国家的悲叹中;后者如贾平凹《废都》,各色女性对庄之蝶献身,无外乎是“与名人身份挂钩”的崇拜和虚荣作祟的产物。无论两种模式的性爱在这种文化系统中最终只能向道德观念屈服。

总之,综合上述对作品与文化模式的分析后,刘慧英中国的在女权主义批评建设方面提出要“注重女性独特的经历和感受;要深入挖掘女性经历和感受中最本质的东西。”

中国的女性主义批评还在不断的发展和探索,愿作家与批评家创作出更多长青的作品。

《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读后感(三):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全书笔记

《白毛女》经过多次修改后,已无任何女性所指(不论是传统的男权意义上的所指,抑或是社会制度和生活所赋予的所指)46

历史在发展中讲逐步改善和提高自我的地位,然而历史又证明在以后的几十年间“自我”的地位并未提高, 而是下降了,“自我”被纳入了制度运转的轨道,并强化了“螺丝钉”的意识,从而在政治文学等各个方面取消了“自我”存在的价值。 50

“社会解放程式”中女性形象成了由社会性的男女平等遮掩下的一种性别存在,成为一种空洞的能指。 56

革命在多大程度上给这些革命队伍中的女性个体带来了变化和进步? 58

落后和专制的社会形态对女人的压抑和璀璨远胜于男人,女人唯一正当的人生途径就是通过男人-丈夫或情人找到自我。 63

黛玉-坚贞且封闭 64

安娜-爱本身就是生活的本质;试图将自己和渥伦斯基各自的自我空隙完全填满。

渥伦斯基-爱只是生命的一部分,是生活的一种调剂,是实现生命价值的一种方式

托尔斯泰揭示了一种爱情悲剧的实质,它既不是婚姻这层外壳,也并非是变心与否或另有新欢之类的,而是一种失控了的不和谐-两颗相爱的心在某种缝隙,某种隔阂下的偏离以及情感的空缺。这种至爱的困惑是不会有终极答案的,因为 它面对的是无尽浩瀚的人生海洋,生活本身是一个多面体。69-71

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82

回来就是屈服于封建男权的统治,继续与男权女性价值观念认同。 89

女性对男性的传统评判标准和价值取向是否是女性突破男权束缚的最关键或最后一道堤防? 105

自然母性-自然父性、雄性 113

重要的不是上帝已死这个事实本身,而是这个事实所带来的后果。尼采在这个空前的大崩溃中,看到了从所未有的希望。 118

但他独独缺乏了一种性爱与情爱的高度和谐统一,他太爱自己了,他不能为爱情而抛弃或牺牲已有的。132

男女的社会地位与家庭位置是有孔教决定的,但他们的性关系则主要由道教观念所支配。 男女关系在正统的儒家文化意识中被严格地局限在“卧室”之内。 正统的儒家文化始终代表着男权主义权力- 克己 133

菲勒斯中心 135

他内心里希望得到一点女人的温存。 139

母亲原型和妓女原型 145

社会思想家马尔库塞指出:来自外部的压抑还得到了来自内部压抑的支持,因为失去自由的个体把他自己的主人以及命令都内向投入了他自己的心理机制。 149 (压抑)

女性作家要注意的两个方面,一 注重女性独特的经历和感受,尽力超越男权社会的种种价值标准,二 尽力避免直白简单的自我宣泄。165

弗洛伊德将文学艺术看作是人的一个避难所-通过文学渠道人们可以使自己的潜意识以及一些无法实现的欲念得以正当的输出和释放-精神疗法之一 167

Susan朗格区分自我情感宣泄和艺术创作的界线: 艺术表现的是语言无法表达的东西-意识本身的逻辑。 艺术有它独立的内在的规律,艺术家应在自己的作品中创造一个本质上区别于现实生活和实际经验的世界,应该与更广泛的人类情感相拥抱。文学需要创新哪怕一个细枝末节。 168-169

自我抄袭 170

本色演员和性格演员 174

她将文学仅仅当作是一种沟通人类心灵的工具,她的立足点是社会和人生,而不是文学的文体建设和创造,她尚未在文学创作上达到完全的自觉境界。 184

将已经确立的男性标准作为女性自强的目标和检验自身发展或个人价值的尺度,不过是历史所造就的最便当的权宜之计。 198

对女权主义这一头衔的畏惧-女性的自卑 205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