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双城记读后感1000字

双城记读后感1000字

《双城记》是一本由(英)狄更斯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3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双城记》读后感(一):经典们的套路

好多经典都是这样的套路,一个大背景拉开,从书开头起,80%都在不疼不痒地旁敲侧击,说说这,说说那,看似无关紧要地东拉西扯。一旦过了80%,作者们纷纷各显神通,把之前提到的各种细节全部一线拉起来串在一起,登时各种矛盾尖锐地集中爆发出来,让人看得口干舌燥,脑袋里嗡嗡作响。最后攒足所有力道,“啪”地拍得你眼冒金星,整个故事闪电般收尾。这样的模式总让我觉得,看到中间真的不享受啊,几欲罢读...

《双城记》读后感(二):双城记

伦敦与巴黎。英国与法国。理智与疯狂。

作品构思结构比较曲折,回环往复,对法国大革命的图解很有新意。也许革命就是把人们嘴边的红葡萄酒变成脚下的血迹。语言也很生动,“饥饿在转炉里的烤栗子当中,它一身干骨头也嘎巴作响”,这句话和中国的“穷骨头”有同源之处。

最打动我的是卡顿先生这个人物形象。明知陷入深渊,却要义无反顾地向前走,不是不想改变,是改变的无力感。也许爱一个人就是让她幸福吧。

《双城记》读后感(三):爱与奉献

有个朋友说,如果独自出行非要带一本书的话,他会选择《双城记》。

《双城记》是这样一本书,你以为自己很熟悉,但真正将心与作品一起沉沉浮浮的人很少——有人从中了解了法国大革命的残酷,有人从中领会了爱的伟大力量,然而我所以为的是,当狄更斯用自己的笔描述这一切的时候,除了故事本身,他更是在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思想——历史的规律,战胜残酷与野蛮的爱的力量。

《双城记》读后感(四):评

曾有三次于欲舍弃它,终有一日静下心来读,乃发现另一种魅力。其精彩之处不在情节、人物身上,乃在于涉予文学中的历史的侧影。文学总免不了承担历史记录员的职责。革命时的狂热、激荡洋溢在文字中,因此德发日的冷静怜悯远不如德发日夫人冷漠残酷来的直观。漂亮决不是她的名词,是属于露茜,尽管书中一再赞美她的容貌,可惜她却是如此的模糊。一朵玫瑰,代表的不是火烈的爱情,而是警告。手里编织的不是衣服,而是有罪之人的累累行径,为他们编织“寿衣”,可叹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民,压抑不住对鲜血的渴望,如同向往玫瑰般的爱情,迷红了眼,也为许多同样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编织了寿衣……

《双城记》读后感(五):时代风云汹涌澎湃 英雄好汉竞上舞台

十八世纪七十年代。医生曼内特被关进巴士底狱,十几年不见天日,意识都麻木了。后被释放,被英国加尔森银行的罗瑞和自己女儿露西接到英国,慢慢康复。法国青年查尔斯是在法国宫廷中握有实权的侯爵的唯一亲侄,继承人,然他隐名埋姓往来英法之间,同情北美民众脱离英国的独立运动,被英国间谍告发而受审。他的辩护律师的助手卡尔顿长得与查尔斯一模一样,出庭作证,以至陪审团宣告查尔斯无罪释放。查尔斯与露西相互深爱,后结婚;曼内特重操旧业,查尔斯当教师,露西有了女儿,一家人过了几年不富裕却平静的生活。法国大革命风起云涌,之前因暴行激起民愤被乡民刺死的侯爵的管家被暴动民众送进监狱,他写信给罗瑞,请他找到侯爵的侄子,请其设法搭救。无意中看到此信的查尔斯瞒了岳夫和妻子毅然回去法国。然他一踏上法国,即被革命民众以回国的逃亡分子身分送进大牢。医生和露西看出查尔斯独自回法国的意图,随后赶来巴黎;医生以他十几年被关在巴士底狱的身分与革命政府交涉,最终,查尔斯获得释放。但随后,查尔斯又被诬告入狱,经所谓审判要上断头台;卡尔顿买通了看守,在探监时,将查尔顿弄昏迷,让看守当成他卡尔顿抬出去。医生,露西和罗瑞一起连夜带了还在昏迷中的查尔斯逃回英国;而卡尔顿顶替了查尔斯被押上断头台。

狄更斯就是这样,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编出了这样一个有点浪漫离奇的故事,塑造了医生,查尔斯,露西.罗瑞,卡尔顿等人的形象。这些形象的共同点就是他们坚守真理,主持正义,满怀爱心,追求永恒。而这些,也是狄更斯一向追求倡导的,对后人,也有深厚的警世意义。

大体上看来,对法国大革命,狄更斯是理解的。他在书中也描述了法国大革命特别是1792年前后革命方面的底层民众那纯粹出于对压迫阶级的报复心理,残杀无辜的非人道行为,对此,狄更斯是很不满并给以谴责的。对狄更斯的态度,也能理解。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