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文学的前途的读后感大全

文学的前途的读后感大全

《文学的前途》是一本由夏志清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60元,页数:26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学的前途》读后感(一):这是一个删节版,我简单比较一下。

一、【三联】在西方世界和正统灰色文学相抗争,的我们可以称为“左派文学。”P48

【纯文学】在自由世界和正统灰色文学相抗争的我们可以称为“左派文学。P66

乔衍按:请问编辑先生将“自由世界”改为“西方世界",是想说明与西方相对的”专制世界“吗?

二、【三联】从不想一想极权主义国家一般人民过的什么生活,作家担任的是什么工作。P48

【纯文学】从不想一想*共/产*国家一般人民过的什么生活,作家担任的是什么工作

乔衍按:这处的改动属于近乎同义替换,该说一句好了!

《文学的前途》读后感(二):笔记

《文学的前途》,三联版的,原书的十三篇被删两篇,里面又有几篇是从英文转译的。夏先生的中文没说的,文字清丽而有见地。翻译的几篇里,《文学革命》与《沈从文的短篇小说》是刘绍铭先生译的,失去了不少文采,翻译腔也较明显,而《〈老残游记〉新论》一篇译得甚好,可跟夏先生的中文文章媲美,译者为黄维梁。

92页上,刘绍铭的译文里有这样的句子:“沈从文能跟这些教授作家建立较深的友谊,因为他们在许多大问题的认识上,显然沆瀣一气。”“沆瀣一气”用得莫名其妙。然而夏先生自己用中文写起文章来,显然对成语和陈词滥调有所警惕,可见251页有一句:“在堕胎已在世界各地成为合法的今天,能够读到一个以如此庄严穆肃的笔触,去描写为了生孩子而性交、为了自我救赎而分娩的故事,实在是一种——容我再用一次成语——感人肺腑的经验。”

《文学的前途》读后感(三):文学的前途

《文学的前途》(夏志清著·三联书店2002年12月第一版)

夏志清先生以一人之力,凭借《中国现代小说史》一书为沈从文、张爱玲等作家建立起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极高地位,可惜《中国现代小说史》一直无缘一读,据说复旦大学出版了该书的删节本。《文学的前途》收文不多,但都扎实,“显示了夏志清在中西文学研究上多方面的造诣和别开生面的识见。”“《老残游记》新论”确实不愧为“新论”,一扫前人藩篱,写下个人创见。然《文学的前途》的出版方式依旧让人愤怒,因为看到“编后记”,才知道又是删节本,抽去初版本原有的《1958年来中国大陆文学》和《姜贵的<重阳>》两篇。姜贵(1908年11月3日—1980年12月1日),原名王林度,又名王意竖,台湾著名小说家。1928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迷惘》。他真正有影响的小说写于台湾,1952年完成讽刺小说《旋风》,为“反共文学”代表作之一。《旋风》多次被退稿,1959年才由明华书局出版。《旋风》在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中排第49位。1961年出版长篇小说《重阳》。

《文学的前途》读后感(四):文学家的前途

比写书更难的大概就是评论一本书。以前读一本书,很难想象自己所读的是作家描写的场景,还是人物之间复杂的关系与感情,还是作家的写作技巧亦或是思想。只觉得读过不少书,却没有真正懂过书。从夏志清身上我们看到了他身为一名文学批评家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现在的作家有很多,却鲜有出名的书评家,让作家的了解到自己的作品究竟是怎样的,然后在批评中改正,在鼓励中进取。他们现在好像只要看到销售的数字或者自己的书是否在热销书排行榜中,他们就可以继续写书了。读者更是这样,他们已大众的品味纵容着自己,也纵容着那些所谓的畅销作家。总得来说,夏老文章见地独到,可见他见识广博。一下子看完这本书,会感觉吃了太多。好在夏老文章的内容十分生动,中间还夹杂着不少文人轶事,读起来也甚是有趣的。他可以说是兼容了中西两种文化的思想,也给文学评论打开了新的视角。

有一两点收获就是:

评论一个作家的作品不需要知道他的太多生活细节,这对我们客观的评价一部作品会有失偏颇。

而且文人和他的文字是不对等的,有时候我们欣赏他给我们带来的阅读快感就好,其余的如非必要,也不用知道的太多。

有名的作家大多是相识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