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心理学与生活 (第20版)》读后感精选

《心理学与生活 (第20版)》读后感精选

《心理学与生活 (第20版)》是一本由[美] 理查德·格里格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8.00元,页数:2023-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理学与生活 (第20版)》读后感(一):心理学与生活

其实我觉得除非是搞心理学研究论文的,否则看这个没什么大的意义。

想改变自己的,不如去做心理咨询,看心理咨询方面的书。

而搞研究的话,心理学重要的在于实践,搞研究没太大意义。、

看这个还不如看《蛤蟆先手去看心理医生》有作用。

或者是直接看精神分析的入门书籍都比这个有用。比如经典精神分析入门,比如客体关系入门,比如自体心理学导论。

《心理学与生活 (第20版)》读后感(二):共读第一周打卡

第1章思考题: 1.心理学是对个体的行为和心智过程的科学研究。心理学的目标是描述、解释、预测以及帮助控制行为。 我想象中的心理学是一种与宗教、玄学、医疗(精神疾病)相关的学科。可能更高频地与“抑郁”“读心术”“识人术”以及控制等行为相关联。 2.心理动力学:该观点认为行为是由本能力量、内在冲突以及无意识的动机驱动的。 行为主义:该观点认为行为是由外部的刺激条件决定的。 人本主义:该观点强调个体做出理性选择的内在能力。 认知:该观点强调影响行为反应的心里过程。 生物学:该观点研究行为与大脑机制之间的关系。 进化:该观点认为行为是为了适应在环境中生存而进化出来的。 社会文化:该观点考察行为及其在文化背景下的解释。 在思考同一个心理学问题时通常会采用多个视角或观点,这是因为不同的心理学观点共同形成了对心理学特定研究领域的全面理解,当代心理学的大部分研究都是多种视角的,科技的进步也使得研究者更容易将不同的视角和观点结合起来。心理学视角和观点的多样性有助于研究者创造性地思考人类经验的核心主题。 3.心理学为什么既有基础研究又有实践应用?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我认为心理学的基础研究是心理学结论产生的途径,为了确保心理学的科学性,要求心理学的每一个结论都必须建立在根据科学方法的原则收集证据的基础之上。 而心理学的实践应用,体现了其作为一门学术的价值和目标。在实践过程中描述、解释、预测以及控制行为或事件,在过程中运用心里力量,用理论和知识来控制和改善人们的生活。我认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理论与实践的循环关系,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践又反过来促进理论不断完善。 第2章思考题: 1.观察者偏差是由观察者个人的动机和预期导致的错误,有时候,人们看见和听见的只是他们所预期的,而不是事实的本来面目。 观察者偏差起着过滤器的作用,一些事情被视为是相关和重要的而获得主义,另外一些则被视为无关和不重要的而被忽略。 结合我们的传统文化,观察者偏差和“一叶障目”“偏听则暗兼听则明”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为了使观察者偏差降到最小,研究者依赖于标准化和操作性定义。标准化意味着在数据收集的所有阶段均使用统一的、一致的程序。对概念含义进行标准化的策略称之为操作化,操作化定义是以测量该概念或决定它是否存在的特定操作或程序来界定一个概念,从而在实验内使其含义标准化。实验中的所有变量都必须给予操作性定义。 2.因为高相关只是表明这两组数据以一种系统的方式相关联,相关并不意味着一个事件导致另一个事件的发生。相关可能反映几种因果可能性中的任何一种。许多因果可能性设计第三变量,这个变量在背后造成了它们的相关。 比如,晒太阳和促进钙吸收相关,但并不能说晒太阳的多少决定了是否缺钙。 3.招募两组学生参与这个实验,一组学生在学习时安排饮用一定量的咖啡,另一组学生则不喝咖啡。 这个研究的自变量是咖啡,因变量是学生的考试成绩 在这个实验中,要注意控制参与实验人员排除其他一切会导致学习成绩有明显变化的行为,比如:刻意刻苦学习、补习、放松学习或者心态明显变化等。我认为这些事有可能出现在实验过程中的混淆变量。就是要求参与人员除了喝咖啡与否这一条件外,其他对待学习、生活的态度、习惯应如常。否则我就不能确定究竟是哪一个因素独自导致了成绩的变化。 我将选择的测量方法是实验法。即控制咖啡这个自变量对成绩这个因变量的影响做出强有力的因果论断。

《心理学与生活 (第20版)》读后感(三):第四周

第7章 1.从工作记忆的角度,谈谈如何应对考前焦虑。 广义的工作记忆资源使我们能够执行心理操作来完成有效的探索。工作记忆为思维和行为每时每刻的流畅性奠定了基础。工作记忆将更亮的心理灯光照向你的心理客体—记忆表征。工作记忆还可以协调各项活动,以便针对这些客体采取行动。 考前焦虑会耗尽学生的工作记忆容量,当我们下次出现考前焦虑时,可以考虑花几分钟时间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写出来。这样做可以释放出取得好成绩所需的工作记忆容量。 我的理解时,焦虑是一种消耗型的消极情绪,会占用甚至耗尽我们的工作记忆容量,过度的焦虑甚至会造成短暂的失忆现象,就是看卷面上的题目其实很熟悉,明明也是复习过了,但就是死活都想不起来,大脑一片空白。我自己就有过这种经历,而且不光是考试,其他的一些比较重要的场合如竞聘或者述职的时候,过度的紧张也会造成对本来熟练掌握记忆的内容全部忘记了。而工作记忆则是一种整合,一种聚焦,一种持续的稳定的记忆。 2.当你需要记忆某些材料以应对明天的测试时,你会如何利用自己学到的有关记忆的知识。 首先我可以从艾伦·巴德利提出的工作记忆的四个成分入手,将需要记忆的材料进行分类,不同的材料需要不同的记忆方法。有些需要死记硬背,有些需要理解记忆,还有一些需要和脑海中已经比较牢固的记忆相结合。语音环路资源保持和处理基于言语的信息。一些枯燥的理论可以通过大声的朗读和提取关键词来加深大脑对其的记忆。视觉空间画板这一资源对视觉和空间信息起着与语音环路类似的功能。对于视觉和空间信息类的材料,可以使用视觉空间画板勾勒出其基本的心理图像,再去还原。而中央执行系统资源负责控制注意并协调来自语音环路即视觉空间画板的信息。记忆需要若干心理过程联合的资料时,就需要依赖这个功能。情景缓冲区是由中央执行系统控制的、容量有限的一个存储系统。情景缓冲区提供资源,使人们能够将不同类型的知觉刺激与过去的经验相整合,对每个情境做出统一的解释。 其次,我会结合记忆遗忘的相关知识点来有针对性地加深记忆。比如使用精细复述,地点法等记忆术。还有就是利用元记忆和自己的直觉来指导分配时间。 3.请描述重构性记忆,这一概念对你有何启示。 回忆是一个重构的过程,在很多情况下,当有人要求我们回忆一条信息时,我们并不能直接想起它,而是基于记忆中更概括的知识来重构信息。 在一些情况下,重建的记忆与真实的事件并不相同,即发生的扭曲。巴特利发现通常扭曲会涉及三种重构加工:趋平化、精细化、同化。 研究表明,即使是对自身经历的生活事件的记忆,也都是从各种来源重构的。研究也已经证明,个体有时候会相信他们做出了某些行为,而实际上他们只是在想象中做过。 重构记忆对我的启示:过去种种已然成空,唯有好好感受当下,才能更好地体验“活着”。更好的感觉是“活着”,而非“活过”。因为“活过”有可能是虚构的,想象中的,或是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心态会影响记忆。唯有“活着”是此刻是当下是现在。还有,别老回头看,太累了,犯不上。这是我安慰自己的一句话。 第8章 1.什么是语言相对论,这一概念对你有何启示。 根据语言相对论假说,人们所使用的语言的结构,影响其思考世界的方式。通过我对英语的学习,我确实感受到在不同的语言中,有着不同的表达习惯。在英语的表达中被动式十分常见。 事实上,记忆差异的大小对你来说应该是一种提示,语言只是影响思维,你不会完全被你说的语言所限制。人类认知的基本结构是与生俱来的、共通的,但不同语言造成的认知差异又是真实存在的。不同的语言构建的所谓客观世界有着很大的差异,不同的语言描述的事实真相也可能完全两样。 2.从可得性启发式的角度来解释为什么人们更担心坐飞机,而不是担心坐火车。 因为人们的判断来自可得性启发式的使用:根据记忆中易于获得的信息做出判断。 当人们试图判断坐飞机和坐火车哪种交通方式更危险时,更容易回忆起飞机空难事故(印象中多发且惨烈)而不是火车事故(印象中很少发生)。 3.假设你准备给朋友办一场生日派对,结合拓展资料,谈一谈你会如何运用“峰—尾”规则来让朋友有比较好的回忆。 峰终定律:如果在一段体验的高峰和结尾,体验是愉悦的,那么对整个体验的感受就是愉悦的。 峰终定律是基于我们潜意识总结体验的特点:用户对一项事务的体验之后,所能记住的就只是在高峰与峰尾时的体验,而在过程中好与不好体验的比重、体验时间的长短,对记忆的影响不多。 所以利用“峰-尾”规则,我可以增加朋友生日派对上的小惊喜,比如放回忆视频、抽奖、表演特长节目等,烘托派对的气氛,让人感觉整个派对惊喜和欢笑连连。最后再派对结束之时,让朋友亲自接受其他前来庆祝的朋友送上的礼物和祝福以及拥抱等,让朋友有一个圆满的温馨的回忆。 以上。

《心理学与生活 (第20版)》读后感(四):读第三四章有感

《心理学与生活》20版共读第2周

本周共读范围:第3章~第4章

【本周思考题】

第3章

1. 感觉信息是如何在神经元内部以及神经元之间进行传递的?

感觉神经元是身体中负责传递感觉信息的基本单位,它们通过电信号的方式将外界刺激转化为神经脉冲,并将这些脉冲传递到大脑中进行加工和解读。而神经元的传递信息的过程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过程,涉及到多个层面的机制和结构。

2. 简要描述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及其功能,脑的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它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其基本作用是在神经系统中接收和传递信息。

外周神经系统由遍布全身的神经组成,是把神经中枢与各个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联系起来的神经机构。

从解剖上看,外周神经系统包括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

12对脑神经是由脑发出的神经,包括嗅神经、视神经、位听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三叉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31对脊神经由脊椎两侧的椎间孔发出,包括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和尾神经1对。

从功能上划分,可以将外周神经系统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

躯体神经是到达各个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神经,中枢神经通过它们支配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自主神经又叫植物神经,分布于内脏器官,是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又可以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负责唤醒有机体,调动有机体的能量;副交感神经负责使有机体恢复或保持安静,使机体储备能量,二者具有拮抗的作用。自主神经一般不受意识支配,其活动与情绪的表现有密切的关系。

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个部分组成。细胞体的功能为整合神经冲动;树突接受外界刺激,将神经冲动传递至细胞体;轴突再将神经冲动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神经元之间的连接部位叫做突触。

神经元包括感觉神经元(传人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脑又有脑干、间脑、小脑和端脑组成。

脊髓包括脊髓灰质和脊髓白质,前者由运动神经元、感觉神经元和自主神经元构成,后者由脊神经的神经纤维构成。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最低级的部位,主要负责信息传递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

脑干位于颅脑内与脊髓相连接的部位,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三个部分,是脑的最古老的部位。脑干网状结构分布在脑干上,由许多尺寸和类型不同的神经元构成,调节着脑结构的兴奋水平,是调节睡眠和觉醒的神经结构,可以维持注意并激活情绪。

间脑位于脑干之上,被大脑两半球覆盖,由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组成。丘脑是大脑皮层下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中枢,它对传入的信息进行选择和整合,再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部位;上丘脑参与嗅觉和某些激素的调节;下丘脑调节内脏系统的运动;底丘脑调节肌张力,使运动能够正常运行。

小脑位于延脑和桥脑的后方,其表层是灰质,深层是白质,主要负责保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实现随意运动和不随意运动。

大脑,也叫端脑,覆盖于脑干、间脑和小脑之上,其外层是密集的神经细胞体,被称为大脑灰质或大脑皮质,其内部是髓鞘化了的神经纤维,被称为大脑白质。大脑白质内有灰色核团,被称为基底核。

大脑皮质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机能,具体如下:

中央前回:躯体运动中枢;

额叶:以躯体运动功能为主;

中央后回:躯体感觉中枢;

顶叶:以躯体感觉功能为主;

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

枕叶:以视觉功能为主。

另外,前额叶皮层和颞、顶、枕皮层之间的联络区与复杂的知觉、注意和思维过程有关。

边缘叶及皮层下的一些脑结构共同构成边缘系统,是内脏功能和机体内环境的高级调节控制中枢和情绪的调节中枢,与动物的本能活动和记忆活动有关。

3. 关于环境丰富性的研究对大脑可塑性有何启示?

成千上万的神经元无时无刻都不在纪青,就传到已完成一系列的躯体和鑫李的活动,然后最有趣的事所有的这些神经传导的一个结果是大脑的自身也无时无刻都不发生着变化,研究者把这种脑的特性改变成为可塑性神经领域的大量研究关注可塑性的生理基础研究者考察学习如何元雨欣突出的形成或者源于现有突出传导的改变大脑受各种各样环境和活动影响

至于启示则是新的细胞生长和生活经验都能够重塑大脑那么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对于大脑的形成和改变,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多去体验新的生活多去读新的内容,可以重塑你的大脑。

第4章

1. 信号检测论如何解释为什么人们会在相同的感觉体验下做出不同的判断?

信号检测论是心理物理法中的一节,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将客观的感受性和主观的判断标准区分开来。其他心理量表测定阈限时,都是将二者混为一谈的,这就会出现结果不准的情况。比如说用测物体重量的差别阈限时,小A作答比较大胆,当他感觉两个物体重量有细微差别的时候,他就会大胆说出不同,而小B作答比较谨慎,他要在两个物体重量相差很大时才会报告。但是实验者并不能由此得出A比B感受性强的结论。

2. 什么是三原色理论和拮抗加工理论?两者是如何结合起来解释颜色视觉的?

三原色原理:

白光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多种顏色逐渐过渡的色谱,顏色依次为红、橙、黄、绿、青、蓝、紫,这就是可见光谱。什么是三原色,所谓三原色,就是指这三种色中的任意一色都不能由另外两种原色混合产生,而其他色可由这三色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出来,色彩学上将这三个独立的色称为三原色。

这是因为人眼对红、绿、蓝最为敏感,人的眼睛就像一个三色接收器的体系,大多数的顏色可以通过红、绿、蓝三色按照不同的比例合成产生。同样绝大多数单色光也可以分解成红绿蓝三种色光。

这是色度学的最基本原理,即三原色原理。三种原色是相互独立的,任何一种原色都不能有其他两种顏色合成。红绿蓝是三原色,这三种顏色合成的顏色范围最为广泛。

红绿蓝三原色按照不同的比例相加合成混色称为相加混色。三原色是这样的三种顏色,它们相互独立,其中任一色均不能由其他二色混合产生。

它们又是完备的,即所有其他顏色都可以由三原色按不同的比例组合而得到。

有两种原色系统,一种是加色系统,其原色是红、绿、蓝;另一种是减色系统,其三原色是黄、青、紫(或品红)。不同比例的三原色光相加得到彩色称为相加混色。

所有的视觉体验产生于三个基本系统,每个系统包含两种拮抗成分,红绿、黄蓝、黑白,也称为互补色,互补色之间具有拮抗作用,当一个成分疲劳或过度刺激,就会增加拮抗成分的相对作用。

3. 什么是自上而下的加工和自下而上的加工?为何两者对于知觉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进行的知觉加工叫自下而上的加工或数据驱动加工。它强调了刺激本身在模式识别中的重要性。与刺激有关的信息来自感受器,这些信息触发了模式识别过程。简单的基础水平特征的结合,使我们能够识别更复杂的、整体的模式。人的知觉系统不仅要加工由外部输入的信息,而且要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存储的信息。这种加工叫自上而下的加工或概念驱动加工在自上而下的加工中,知觉依赖于感知的主体,知觉者对事物的需要、兴趣和爱好、对活动的预先准备状态和期待、他的一般知识经验,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知觉的过程和结果。例如,在阅读课文时,由于个人的知识经验不同,我们从课文中提取的信息也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他们所需要的感觉信息就越少,因而自上而下的加工占优势;相反,非感觉信息越少,就需要越多的感觉信息,因而自下而上的加工占优势。心理学家认为,为了解释模式识别的复杂性,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都是必要的。两个过程很可能是互相促进的过程。

【本周拓展资源】

第3章

1.《进化心理学》(第4版),戴维·巴斯著,张勇等译,新曲线出品,商务印书馆2015年出版

2. 《生物心理学》(第10版),第2~5章,詹姆斯·卡拉特著,苏彦捷等译,新曲线出品,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年出版

3.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第7版),第1章“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基础”,罗杰·霍克著,白学军等译,新曲线出品,人民邮电出版社2018年出版

第4章:

1. 《生物心理学》(第10版),第6~8章,詹姆斯·卡拉特著,苏彦捷等译,新曲线出品,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年出版

2.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第7版), 第2章“意识与知觉”,罗杰·霍克著,白学军等译,新曲线出品,人民邮电出版社2018年出版

3. “超感知觉——无需感觉的知觉?”,《心理学导论》(第9版,上册),p249-251,戴维·迈尔斯著,黄希庭等译,新曲线出品,商务印书馆2019年出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