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读懂新闻读后感精选

读懂新闻读后感精选

《读懂新闻》是一本由胡森林 / 王亚莘 / 刘宁洁著作,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懂新闻》读后感(一):广大社会公众如何“读懂新闻”?这本书深入剖析90多个经典案例!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会面临着海量的新闻信息。如何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解读这些新闻呢?这正是《读懂新闻》这本书所要探讨的问题。 首先,让我们来简要介绍一下这本书。《读懂新闻》是一本关于如何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新闻信息的书籍。三位作者都是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有与新闻相关的从业和研究经历。书中从多个角度探讨了新闻信息的内涵和外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的、系统的新闻解读模式。 在写作风格方面,这本书通俗易懂,适合各种读者。作者运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案例,将枯燥的新闻解读技巧融入到具体的新闻事件中。这样一来,无论是新闻从业人员还是普通读者都能轻松理解和掌握这些技巧。 此外,书中还探讨了新闻报道中的偏见和误导性问题,提醒读者要注意区分事实和观点,不要被主观色彩过于浓重的报道所误导。 总之,《读懂新闻》这本书是一本让人受益匪浅的好书。

《读懂新闻》读后感(二):“后真相”时代,你读懂新闻了吗?

在被互联网上大量信息充斥的今天,如何分辨真假新闻(信息)也是我们需要习得的一项新“技能”,小到可以避免盲听、盲信、盲从,大到可以避免钱财,甚至健康的损失。

我们先来看看这本书都讲了什么?本书从新闻的概念入手,告诉我们新闻包含的内容、传播的要素,以及科技发展对当下新闻选择、加工、传播、接收等各个环节的影响与改变;并从新闻信源、新闻背景、新闻面相、新闻文本、新闻渠道、新闻价值、新闻效果等多细分层面解析新闻的本质,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相应对策;最后落到媒体素养与社会能力养成上,也就是作为受众的我们如何学会辨别新闻内容的好坏真伪,并可以高水平地参与到公共事件的讨论中。

那么,我们该如何分辨新闻内容的真伪呢?作者给出了3种辨别虚假信源的方法,分别是:

①新闻信源的溯源,即找到新闻的源头,如果是模糊或者伪装的信源就要警惕新闻的真实度。

②交叉验证与比较,这种就要求多听多看,对不同渠道的新闻内容进行比对,来判断新闻的真伪。

③技术识别,已经有辨别新闻真假的小程序,可以在其中进行搜索。

这些只是这本书的冰山一角,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感叹内容的全面,以及作者论证的清晰,不光如此,其中还不乏作者的思考与对策,本应乏味的书却让人看得津津有味。

《读懂新闻》读后感(三):新闻中的有效信息,你get到了吗?

记得前段时间看《不完美受害人》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成功被带到警局,一帮媒体记者在警局外抓拍,就等着领导一声令下,及时发到网上,抓流量带节奏。

新闻是我们普通大众了解社会的媒介与窗口,如何正确解读新闻,有效传播新闻,这本《读懂新闻》做出详细的解读。

这本书用90多个经典案列,讲述了“新闻的内涵”、“新闻应该如何”、“人与新闻的关系”、“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新闻”等重要问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俗易懂的讲解新闻的内涵以及新闻与社会的关系。

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透明性,一直被视为新闻的基本原则。然而在“后真相”的现在,真实、客观已经严重“打折”。每个人都是媒体、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情绪,一件事的发生会有很多种不同的声音,新闻“失真”接踵而来。怎样才能趋利避害?书中给出三类应对策略:

第一,聚焦把关人,衡量可信度;

第二,校准情感标尺,规避情绪偏向;

第三,强化信息鉴别敏锐度,斩断连结性风险。

毕竟,官方、大V发布的消息,更加可靠一些,而且作为成熟的媒体,他们更加偏向于叙述事实,而非情感“绑架”。

然而流量“流量至上”的思维,已经让一些的人迷失了方向:公众想听什么,他们就说什么;公众爱看什么,他们就做什么。媒体素养已被抛之脑后,只要是能“愉悦”大众,那就是“好”的内容。

新闻存在的意义,是让我们弄够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以此来提高思考、增加知识。

如今网络的发达,已经实现了信息地球村化,但同时也常常让我陷入苦恼,网络信息,哪些是真?哪些是假?

《读懂新闻》读后感(四):新闻如何看

新闻因以事实为基础,即使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人们仍有必要阅读。新闻因以事实区别于观点和情绪化的论断,而体现其不可替代的价值。然而想要读懂新闻需要具备一定的新闻素养,这些素养在当下时代是还原新闻价值的利器。

《读懂新闻》阐明了新闻素养的核心关键词——新闻全角度。全角度是一种全面看待新闻的方式,包括:注重信源、背景、流变,解构新闻的呈现、讲述、传播,考察新闻的价值和效果,这一方法论贯穿新闻形成到接触具体个人的整个流程。

首先,从一般层面看待新闻时,注重信源、背景和流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第一步是辨追踪信源和分析信源。具体来说,元信息信源追溯时需要注意五种伪装信源和提升三种能力。识别新闻中的元信源,不仅要防范无信源的胡编捏造、匿名信源的不当使用、以假乱真和移花接木,还要防止曲解信源的发生。

追踪信源辨伪之后进一步分析信源时,要求对新闻报道的立场做出准确的判断,这方面需提升溯源、比较(交叉验证)和新技术手段的应用三种能力。

溯源能力是判断是否为元信源的能力,以判断是否存在“断章取义”。比较的能力基于自觉收集多元信源,强调的是“平衡信源”对理解真相的重要作用。另外,当下运用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对信源识别也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

第二步是了解新闻发生的条件和环境,即新闻背景。理解新闻发生的背景是从事件发生的环境、事件的发展趋势、事实展现的意义三个方向进行的。这其中的要点是用发展的眼光、联系地看新闻背景,以及透过背景比较来认识新闻的多元意义。

第三步是识别新闻流变中的参与者。新媒体环境中新闻的生成机制呈现出多元节点和算法操纵两个特点,因其常常被普通读者忽视,所以想要洞悉新闻生成之基本逻辑,就要善于识别其中的“多元参与者”,了解新闻生成的全部参与者,而且还要辩明“多维利益观”,做到对博弈各方利益的深刻洞察。由此也需要读者具备两种视角,即博弈和整合的视角。通过博弈视角看利益,准确定位生成中的多维立场,并从整合视角看对立与对话,解析社会舆论演进的真实方向。

其次,更深一层的可以从呈现的形式内核、文本讲述的核心调性和传播渠道的格局来研判新闻的价值。

最后,再深一层的,还可以通过新闻事件背后是否蕴藏时代价值追求等体现新闻价值的方式,和衡量新闻传播中实际的影响来加以判断。

综上所述,新闻如何读不仅关乎新闻内容本身,还包括全面地考察新闻与方方面面的关系。

《读懂新闻》还原了新闻生成的应有标准,在当下新媒体环境中探讨了新闻解读的要点,为读者正确解读新闻和辨伪提供了参考。

《读懂新闻》读后感(五):要不要换个角度看新闻?

遛狗不牵绳咬人了、大明星离婚了、银行狗摸鱼得了雨果奖了……虽然“太阳底下无新事”,但我们依然热爱在新闻里游泳。 但我们真的能读懂新闻么? 手指不断刷新,大脑不断填满又清零。 不竭的新闻和信息背后,我们到底留住了什么? 我也曾在宣传岗位,入坑自媒体一年,读完这本书很有启发。与其与之对看,不如深入背后探究,站在新闻人的角度看问题,剖析90多个经典案例,其实做媒体也没那么玄乎。 如何呈现好的内容? 1.插入简洁客观的事实 生动的事例和实效性强的新闻热点可以为一篇好文锦上添花,虽然博主们经常视“蹭热点”为低级技术手段,但也不得不承认有时是真的好用。 2.挖掘现象背后的本质 一时的哗众取宠走不长远,说实话,现在的读者也很聪明,是“水货”还是“干货”,打开笔记5秒钟已定生死。大家的时间被网上百花齐放的景色吸引着、分割着,大家都很忙的,何必浪费时间看一篇毫无诚意的“作业”呢? 3.真实的情感和交流才是必杀技 只是干货像是一个机器人,要有情感嵌入,展现细节,唤起情感共鸣。 如何提升传播效率? 新闻的传播效率,就是“快”的问题,体现时效性。 自媒体的传播,除了与“大数据”斗智斗勇,更吸引人的还是“独特的人格”。 媒体人吴迪认为:在新闻热度处于高点时,要能提供有效供给,满足受众更深层次的阅读需求。 什么是更深层次的需求? 说白了,就是满足人性。 相对于其他行业,媒体的人本特征更为明显。所有话题或者围绕人发生、或者贴近人的工作生活、或者为人提供服务和连接。 自媒体达人吕白也说过:所谓爆款,就是抓住人性不变的要素,不断迭代。 真实的表达,真实的分享,真实的人生,始终是每一位自媒体博主应该具备的基本修养。

如何看待流量为王? 今天的信息爆炸,今日的多维媒体,裹挟着各大平台都在转向社交娱乐化。 当“猜你喜欢”迎合着用户的注意力,反而挤占有深度、高质量内容的生存空间。 作为一名读书博主,相信大家都在“一蓑烟雨任平生”和“看完苏轼我跪了”之间做过艰难的选择。 同样的信息,差不多的时间,比的就是谁的标题更标新立异,谁能踩在读者的“前列线”上。或许只有早日找准定位,放低姿态,结合热点,才会有成功的那天。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