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一个家族的电影史》读后感精选

《一个家族的电影史》读后感精选

《一个家族的电影史》是一本由许金晶 / 孙海彦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5,页数:3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家族的电影史》读后感(一):感受一个导演的内心

郑导演的对话虽然篇幅不大,但确实很有意思。对这本书的话题,本来并没有那么感兴趣,只是有些好奇。郑导演细腻中有温情,平实中有趣味地谈论着祖辈和父辈,却把我吸引着一直读下去。如果不是自一开始就知道他是天津人,还会以为他是上海人,不过,他确实是在上海成长,所以也不能说我的感觉错了。那么轻盈平和地对待那段“被不公地对待”的往事,这让我对郑导演的艺术心态产生了兴趣,在豆瓣上翻了翻他的作品,播放源很少,评分也没有很高,但还是打算去找来看看。

《一个家族的电影史》读后感(二):【豆瓣鉴书团】一本书,一个家族,一段历史

有幸看到这本书,让我对这个中国戏剧电影产生莫大兴趣。今年看了《椒麻堂会》让我深深着迷,后来了解到了导演邱炯炯是出生于川剧世家,看这本的时候“蹭”的一下就想起来了。

当然这本书里不光是展现了中国戏剧与外国剧本的融合,还有不同时代背景下不同代人的思考和观点,以及女性导演及其视角下的那些叙述,可以通过三代人的描述感受到一种血浓于水的、热气腾腾的中国电影发展史在一个电影家族上的印记。

最喜欢“苦干剧团”和“贫穷戏剧”这两个取名。拍的是电影,耕的是中国文化传承这片地。

《一个家族的电影史》读后感(三):是家族史,也是国家电影史

感谢文汇出版社和豆瓣鉴书团的活动,让我们这些书迷在这本书出版的当月成为第一批读者。

正文部分的每页下面都留了几行空白的地方,很适合用来做读书笔记。

作为一位戏剧和电影爱好者,我在这本书里瞥见了一个家族三代的戏剧和电影传承,也从一个侧面了解到了中国电影近一半年的发展历史。

震惊于黄佐临先生近十页的简编版艺术年表,他那代人经历了很多动乱,但好像也有很多和平年代没有的机遇。找机会一定要看看黄先生写的英文论文!

去年年初看了书版《围城》,之后才看了黄蜀芹导演的电视剧版《围城》。选角很好,对原著的还原度也很高。被本书种草了电影《人·鬼·情》,已加入豆瓣想看。

我担客串过郑大圣导演的《1921》,有时间也一定找来看看。

最后,很好奇这种访谈+文选类书的稿酬是怎么分配的,哈哈。

《一个家族的电影史》读后感(四):光影描绘,艺术传承

《一个家族的电影史》讲述家族三代从事电影艺术创作的故事,如光影般描绘了中国电影和戏剧发展史上极为独特的艺术传承佳话。

书完完整整看完,主要还是编者与郑大圣的对谈,谈论在他记忆之中,关于外祖父母、关于他的母亲以及关于他自己为电影、为这个家族所承担的角色、承担的时代印记。

我对黄蜀芹导演最感兴趣,原因就是在于看过她指导的《人鬼情》。这部作品完全可以封神,它讲述了一个女人的人生困境,用女性视角去看这个电影,并且用电影呈现出来,现在再难有这样的电影出现了。

突然又想起一件有趣的又有些未经考证的小事。黄佐临先生作为编辑,在钱钟书夫妇窘迫得几乎揭不开锅时,及时结清稿费雪中送炭,解燃眉之急。钱钟书先生感佩黄佐临先生的及时相救,把《围城》的版权交给了黄蜀芹,才有了这么精彩的一部剧。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兢兢业业拍戏,清清白白做人,像这个家族、像这个有追求抱负的家族致敬吧,推荐阅读。

《一个家族的电影史》读后感(五):电影的浮沉

三代人和中国电影的故事,正好跨越了电影的三个时代。

黄佐临最早,文字里透着悠扬,读起来就是文化人。

解释了为什么主流的戏剧理论选择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选择了布莱希特,选择了梅兰芳(读过便知!)

特殊时期的苦难,被轻松的口吻带过,苦中作乐的余味。

“写意戏剧观”,独立思考的角度。

黄佐临很擅长思考问题,他的篇幅里含金量最高,文字上有文采。

黄蜀芹的就会偏理论和实用一点,强调了自己的世界观,以及最特别的是,作为第四代非常出色的女性导演,站在了女性主义角度,讨论了自己的创作观。

一家人之间有传承,也有不同。爱戏剧,也爱电影,爱真实,更爱写意。

有独特性,是了解个人史与中国电影史的一本好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