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蒙德里安读后感1000字

蒙德里安读后感1000字

《蒙德里安》是一本由[德]苏珊·戴歇尔著作,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35.00,页数: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蒙德里安》读后感(一):不会错认的蒙德里安

我知道蒙德里安是在劳伦斯•布洛克雅贼系列的《像蒙德里安一样作画的贼》(雅贼系列之5一喜欢绘画的贼),小说围绕一幅捐赠的蒙德里安的画作展开,和老布其他雅贼系列一样轻松诙谐又有趣,有谋杀有骗局有伯尼。 我好奇去搜了蒙德里安的画,直线以及原色构成的大同小异的画作,有什么好?为什么让人着迷? 就象书中伯尼所说“我对绘画的眼光并非绝佳,有时候也会分不清伦勃朗和哈尔斯、或者毕加索和布拉克。但蒙德里安就是蒙德利安。黑格子、白底两个原色的正方形,这个人确实有他自己的风格。” 也读过一些绘画史,大致知道蒙德里安是近现代大画家,风格派运动幕后艺术家和非具象绘画的创使者之一,对后来的建筑、设计等影响极大。他脱离自然外在形式,追求人与神的绝对统一,即“纯粹抽象”。还是似懂非懂。 在读过后浪塔森这套 “基础艺术系列”中的《蒙德里安》后终于大致明白了。 作者苏珊•戴歇尔在哥廷根和柏林接受教育,主要研究蒙德里安。 本书收录大量蒙德里安的重要作品,辅以文字介绍。她以时间为线,详细解读蒙德里安独特风格的发展脉络。蒙德里安生于荷兰外省教会家庭,从小学画,早期作品和古典派画家一样的具象作品:女孩,家乡风景,塔楼,白桦林等。他一直在探索,结合传统与创新,让抽象艺术看上去是自然发展出来的。 他40岁时来到巴黎,受到毕加索和布拉克等立体主义的影响,他可以让整个白色画布表面布满抽象的格子。他的色彩网格画全然抽象,比立体主义图画更激进。他在1921年成功发展出一种新风格,直至今日还作为蒙德里安的标志被确认,其特点就是明亮的原色一红、黄、蓝。 蒙德里安在凡•杜斯堡创办的刊物《风格》上发表有关前卫绘画的重要论文,在他们周围聚集了一批荷兰优秀的艺术家建筑师和设计师。 由于观念不同,他与凡杜斯堡分道扬镳。蒙德里安继续他自己的探索,强调作品的抽象性质。晚年,蒙德里安移居美国,正是他发现了20世纪50年代最杰出的画家之一杰克逊•波洛克。 作者是研究蒙德里安的学者,对蒙德里安的生平、理念和作品很熟悉,如数家珍。读这本书很有收获。 这些年也经常去看展,似门外窥视瑰宝,还得继续多学习多欣赏,去博物馆看画再与这些艺术欣赏书多印证。 吸引蒙德里安的新艺术运动的克里姆特画展要在上海开幕了,期待!

《蒙德里安》读后感(二):他的艺术风格比他本人火

红、黄、蓝、灰,黑色直线,几何图形,空间与体量融合为和谐的整体,脑海中浮现了一幅经典画作——红、黑、蓝、黄构成,它的作者是蒙德里安,他的作品皆具独特而富有识别性的特点,他以简约和抽象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艺术和生活的理解。

如果你想了解一种风格,一位艺术家,就不能只看作品,你要了解他的原生家庭,读他每个生命节点,看到他作品中表达的以及未能说出口的。比如读一本传记,读后浪出品的《蒙德里安》,书中有上百幅精美高清图片,从前到后翻阅,也一同翻阅着蒙德里安的艺术风格演变。

蒙德里安出生于荷兰,家庭贫困,教会盛行。20岁的时候开始学习绘画,最初的风格受到自然主义和印象派艺术的影响,后逐渐转向抽象艺术,并与其他先锋艺术家合作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在20世纪20年代,他发展出了著名的“新纽约”风格,他的艺术追求形式的极致简化,呈现出一种纯粹、平衡和和谐的美感。艺术家的风格早期到晚期发生变化,甚至是巨变,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可能因为艺术探索、市场需求、个人成长和他人的影响,在发展出自己风格前,一切都是摸索。

在前期临摹其他艺术家作品时,还曾在1908年的作品《夜景》中运用了梵高曾使用过的视觉效果,旋转着的云类似的线条表现力。他追求富有生机和体验的艺术,他1905年的画作也体现了他的追求。在他40岁时,开启了人生新篇章,书中把种种细节展示的很清晰,从复杂到简约,轰轰烈烈的现代艺术开始了,在这里他逐渐清晰了自己的艺术方向。在1912年开始将黑色线条用作画面上的网格,空白的画布,抽象的风格,蒙德里安发挥了立体派的全部潜力来表达整一和空旷。

对于蒙德里安风格的学习可以帮助设计师减少不必要的复杂性,更好地处理和表达空间感。蒙德里安的作品以鲜明的色彩和几何形状著称,学习他的风格也有助于创造出更具视觉冲击力的作品。

《蒙德里安》读后感(三):超越反映论

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甚至到近代早期,反映论长期主导西方艺术创作。艺术家借助几何、光学、解剖学,不断“逼近”现实事物。当然,这段时期的艺术创作也会点缀以或是浪漫、或是想象的修饰,但这些修饰往往遵循柏拉图“理念说”一般完美而既定的事物。然而,创作者越是向外“逼近”现实事物,却越是深入地返回自身。因为画面的排布、视角的选择、光影的捕捉无不昭示着创作者自身的状态。换句话说,现实正被创作者构造。在这一新的自觉下,创作不再是临摹已有事物,更是制作新事物。而欣赏者不再简单地品评作品是否逼真,因为他们观看的欲望正被创作者引导,进入一个新世界。 然而,蒙德里安显然未止步于此。或许,他真正的野心在于呈现构造现实这一活动本身。而这一活动如同在拓扑空间中不断自我复制、增生的分形结构。风格、线条、色彩的排布以特定规律被组织起来。当感性的杂多一点点抽离,蒙德里安便实现了他的目标。正因如此,蒙德里安后期作品是多义的。似乎画作下方标注的名字已属赘余。 蒙德里安迈向抽象始于质疑绘画是否描绘经验。对这一问题,蒙德里安的答案是“绘画只与绘画有关”。这一发现,如同索绪尔在语言学里的论断:语言符号不是连接事物的名称,它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与外部事物无关。基于这样的发现,蒙德里安开始对绘画构造现实活动感兴趣,对外部经验的体验让位于对绘画经验的体验。《奥勒附近的树林》由此诞生。

而此后对立体主义大师的追随中,蒙德里安的抽象进一步纯化。立体主义试图在二维平面上抵达一种对日常注意力范围来说不可能的状态。日常注意力只能呈现事物众多位面的一部分,而事物的其他面向则滞留在注意力之外。但滞留在注意力之外的位面却没有完全被遗忘。因为一旦注意力之外的事物被完全遗忘,主体无法把握任何整体,只能经验散乱的经验之流。那些滞留在注意力之外的位面虽隐而不显,却逐步构造出一个完整的结构,将注意力之中的位面镶嵌其中。立体主义的野心便在于,不仅呈现注意力之中可观察的位面,更要将原本滞留在注意力之外的位面表现出来,同时,注意力把握整体的结构便直观地展现。

然而立体主义的局限在于,它的主题仍然聚焦于具体的事物,而非构型本身。在我看来,这便是蒙德里安与毕加索的分野。

《蒙德里安》读后感(四):纯净的几何抽象艺术世界

《蒙德里安》提到风格派运动幕后艺术家和非具象绘画的创始者之一的荷兰画家皮特·科内利斯·蒙德里安,大多数人可能会想到他的“格子画”,经典的红、黄、蓝构图。蒙德里安所处的环境使他对美术有种特别的迷恋,他年轻的时候创作了许多精美的风景图,但他不安现状,依然不断寻求突破。 之前我看到几条简洁的线条加上红黄蓝三种颜色构成的格子画,就成为影响艺术史的伟大作品和风格,内心就想我实在不懂艺术,然而蒙德里安实际上不仅是对绘画感兴趣,同时他在建筑、印刷、装饰行业、视觉艺术等方面都颇有建树。

蒙德里安在年轻的时候去德国见到了迪迦索和布拉克的作品,受到了立体派创作的伟大震撼,在立体主义的启蒙下,蒙德里安开始分析自己眼中所见到的一切影像,在创作的过程中也加入了多彩的节奏感,颇具音乐抽象的风格。在蒙德里安不断创作作品绘画成熟的时候总是应用红黄蓝三个颜色。在这三个色彩之中加入黄金比例的风格,让作品显得更有层次和节奏。 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能轻而易举的认识到蒙德里安的作品,在一众艺术作品中也能轻而易举地看到蒙德里安的格子画呢?那是因为蒙德里安把最为简单的几何图像和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色彩达到了完美的浓缩和融合,而且蒙德里安来不用尺子去画直线,这也让我们直接感受到了直觉的力量和艺术。这种创作让我们看到一种纯净的抽象几何艺术风格,直接反映了人们视觉上和谐的感官艺术。 “这些格子画,是为了表达普存的审美和至上的认知。大自然给了我灵感和情感,让我和其他画家一样,想要去表达一些东西。但我还是想要尽可能地向真理靠近。通过抽象化,去追寻那个一切的基础,我相信这是可能的。这些线条,这些来自于我的认知,而非计算的线条,充满了本能的和谐与韵律。这样原始的美,再加上线条的辅助,就能成为艺术,强大、且真实的艺术。”蒙德里安在自己的书信中提到了格子画的创作构思和原则,让我们看到画家本身想要无限接近真理,并且通过非计算的线条而打造一种原始的力量和美感。

《蒙德里安》读后感(五):蒙德里安的方格真的是高级艺术嘛?

在近代艺术史中,马列维奇的方块、康定斯基的线条、蒙德里安的方格将人类的艺术的引入了新的纪元,整个艺术的风貌自印象派的革新之后迎来了一次更为大胆的突破。今天,我们单独看蒙德里安的方格,这真的是高级艺术嘛?

看蒙德里安的方格,必须引入一些哲学思想与精神领域的概念,我看到有人说蒙德里安的方格是康德的物自体,但我感觉蒙德里安的方格更与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相近。

要理解蒙德里安的画,我们需要了解他身处的时代,他的时代是诸多信仰被终结的时代,连尼采都在说某某死了。人们开始退归回个体,陷入存在主义的选择与虚无主义的思考,而蒙德里安的方格较为准确的反应出了这个时代的巨变。很多时候我们用文学作品、影视作品、音乐作品去描述这种变化,而这些都不如色彩与图像的简单组合来的直接与深刻。在蒙德里安的方格里,我们清楚的看见了每一个方块被条条黑线所隔绝,即便是红黄蓝这三者活跃的跳动的颜色也很难交流,产生火花,这就是一种启蒙运动后人类需要承受的诅咒,而这种诅咒来源于理性的自负与理性的傲慢,没有了弯曲的人性,只有刚直的理性。

看本画册收获很多,原来蒙德里安也是在各种风格之中摇摆不定,不过他是敢于否定自己与挑战自己,孜孜不倦的吸收各种突进的潮流揉入自身的作品之中,在这期间的作品不可谓不出色,只是很难如他后期的作品那么风格鲜明,如果不是因为他后期的方格的成名,可能我们不会欣赏到《灰树》与《有树的风景》的艺术观感上不低于那些方格的作品。而真正让蒙德里安的作品彻底“扁平”与“退化”的时间就在他去了巴黎,到了巴黎这个世界文化的中心,蒙德里安的创作思维完全的与现代衔接上了,这也从侧面说明了现代社会中,天才需要发光发亮也是需要开发的土壤才行。

其实蒙德里安的风格在方格之后,还是又很多进化,包括他对立体主义的尝试。书上还有趣的将波洛克的画与蒙德里安的画进行比较,如果这两种风格的画在一起,那就是极端的无序有稳固的有序。

全书耐人寻味的地方颇多,能够满足艺术爱好者离奇的想象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