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艺术风格学》经典读后感有感

《艺术风格学》经典读后感有感

《艺术风格学》是一本由[瑞士]海因里希·沃尔夫林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8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艺术风格学》读后感(一):翻译不行,图也不行

作者观点很有研究。翻译太不符合国人思维,读起来太累。加上很多例子没图,太不推荐了!

这本书还是考研大纲要求的呢,编得这么挫。看了很多艺术史的书反正国外翻译过来的都讲得拗口生涩,推荐外文好的原著一读。

《艺术风格学》读后感(二):关键点:第一对概念

沃尔夫林的五对概念中,第一对概念是最根本的关键点。

后四对概念都是在第一对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

因为只有第一对是表现手法,而后四对都是视觉感受。

正是由“线描”和“涂绘”,产生了后四种文艺复兴和巴罗克的不同视觉形象。

《艺术风格学》读后感(三):你的翻译和插图太坑爹了。

有机会找原版看看,

内容很好,

但是翻译过来的词汇不知其所指。

先浏览一下吧。

那个入画是啥意思,不太明白。

还有不要配莫名其妙的插图,

需要配的图一件没有,

没图说个基霸呀。

《艺术风格学》读后感(四):文明的局限

风格在历史当中变幻着,人类的文明史就是这样在演化着,积累到当代,丰富而美好的时代,我们都在享受着这样的文明财富。

科技帮助艺术展开翅膀,变化着丰富的内容,所有的风格演化是非常难以总结的,有许多画家的意志,有许多科技带来的灵感,学科之间也在互相影响着,人与人之间也在相互影响着。人类的文明的规律到底是什么?我想每个时代都有自身环境带来的局限性,每个人的思想都是受大的环境所影响,所谓艺术家的灵感也好,智慧也好,都是受环境的影响。或者,也可以这样想,一个人的思维本身就是受到无数环境因素所产生出来的,人类的文明的节点都都是随机产生的,这就是我理解的文明的局限。

《艺术风格学》读后感(五):我来看热闹

话说都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的。严格来说我也不算标准外行了,不过艺术理论我真的的一点也不懂,而且这本书的翻译很差劲很差劲,就怕别人看懂了显不出书的深奥似的,所以说通读一遍之后我居然除了从风格上能够区分贝尔尼尼和米开朗基罗以外,居然都没什么理论性进步,真事太羞愧了。不过这本书里的图图实在是很漂亮,嗯,你知道,文艺复兴时期光屁股裸胸妞很时髦的……

本以为理论高度上去了,欣赏水平也能有所提高呢,不过既然理论啥也没记住,那么我不喜欢伦布朗,无法理解丢勒还是情有可原的么。

刚刚搞定这本书,电视上在演《猛龙过江》,我指着罗马街头的一处喷泉跟我爸说:“这是贝尔尼尼的作品!”我爸瞅瞅我:“认识?这个叫啥名?”。“不认识,但是从风格上看肯定是贝尔尼尼的!”我爸唔了一句,很惊讶的看着我。我一恬肚子:“我刚刚看过《艺术风格学》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