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必须写下我们的读后感大全

必须写下我们的读后感大全

《必须写下我们》是一本由吴越著作,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376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2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必须写下我们》读后感(一):写下我们的不满足……

这本书是“不满足”的产物。

作者“对一个个现成的人”的不信任与不满足”——包括对自己这个“现成的人”的不信任不满足。作为《收获》的资深编辑,她不满足于面对一篇篇已完成的作品,而是更进一步,来到文字背后的作者面前,走近他们的创作现场(比如去到作家班宇二十六岁前生活的院子),更走进他们内心的文学世界(比如问金宇澄如何搜集故事、让笔下的人物讲话)。面对这些当代文坛最重要的作家(苏童、金宇澄、托宾……),要抛出自己的真问题,无疑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信心,必须具有相当的知识储备和文学视野。不过,在这之外,我发现,这些文字所传递出来的是比这些更为宝贵的东西—— 一种单纯的好奇心和真挚的热情,对生命经验、对生活、对对与文学息息相关的人、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信任。

作者也不满足于编辑视角的观察和记录,在一次次与文本和人物的交流互动中她的表达、思考也在发生变化,事实上,她一直在编辑与作者两个角色之间游走,这不同角色之间的张力,促使她写下了她自己,也写下了我们。

推荐所有想成为写作者的人读这本小书,你可以了解作家的隐秘心路,知道一些小说背后的故事;也推荐所有的文学编辑读这本小书,它可能会唤起你一点点书写的野心,写下自己的一些“不满足”。

《必须写下我们》读后感(二):普通人靠写作是可以改变人生的,不信你看

书名:《必须写下我们被写作改变的人生》 作者:吴越 刊登过余华、史铁生、苏童等优 秀作家作品的《收获》杂志,以小说为主,还有一些剧本、话剧等, 以其纯文学风格被爱好文学的人青睐。 这本书的作者就是曾做过记者,现任《收获》杂志编辑的吴越,与优 秀作家交流的过程,就像是看一本从未翻开的书,每一段都有新的发现,正如这本书,将与这十几位受访者之间的对话记录下来,于是有了“必须写下”的宣言。 因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炮而红”的张悦然还在进行文学写作,读到这里的时候,我非常感动,好多人早就忘了初心,而她还在坚持,我上学的时候就读过她的文字,后来她好像“销声匿迹”了,在书里才知道她选择了教书,写作是一项非常安静的工作,太嘈杂的地方写不出令人感动的文字,而她却依旧坚持当初的梦想,只为尊重文字。 苏童的文字给人一种紧张沉重之感,我只读过一本他的书,因为张艺谋导演改编成《大红灯高高挂》实在是过于出名,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种草了苏童的《米》和《黄雀记》,接下来会安排阅读。 金庸先生离世以后,作者有机会采访到金庸先生的好朋友倪匡(那个时候倪匡先生还没有离世),谈起以前在《明报》副刊连载小说,倪匡非常的健谈,他说金庸先生是真正的大师,也谈起当初写小说只是为了谋生。 多少文学大师的初心或许只是为了填饱肚子而已,可文学给了他们无限的可能,让他们的命运从此发生改变。 请你永远相信文学的力量,相信文学可以改变人生,只要你还在坚持,“必须写下”的目的就完成了。

《必须写下我们》读后感(三):谈笑有鸿儒:《收获》的文学沙龙

近日,写出《活着》、《许三多卖血记》的当代著名作家余华接受《巴黎评论》采访的消息传来,堪称文坛一大盛事佳话。人们的眼光不禁转向了对作家的访谈上,关注这些文字之外后的作家。

《收获》堪称是当今文学界最有含金量的大型文学杂志,吴越老师是《收获》的资深编辑,与众多作家有诸多接触,对他们的作品以及为人了解颇多。这本《必须写下我们:被写作改变的人生》就是她对这些作家的访谈记录,堪称一场规模盛大的文化沙龙。

这些作家有号称“东北三杰”的写出《平原上的摩西》的双雪涛和写出《逍遥游》《冬泳》的班宇、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早在八十年代就已扬名的苏童、四十年前就以一部《小灵通漫游未来》的传记作家叶永烈。

这里面既有对各种文学理念的探讨、创作风格的辨析、也有这些作家的个人经历、他们缘何走上文学的道路以及创作过程中的逸闻趣事等。

班宇在谈论自己与《收获》结缘是最令我感兴趣的。班宇虽然自由热爱文学,但却从没想过自己将来会依靠文学为生。他说自己订阅了一年的《收获》杂志,平日里经常琢磨,觉得自己也有可能写出同样的作品。没想到投稿过后就通过了,可见,每个有文学梦的人都应当勇敢的追逐自己的梦想。只要不断付出努力,文学梦不会放弃每一个逐梦之人!

我想这也是吴越老师这本《必须写下我们:被写作改变的人生》想要告诉读者的一大道理。

书名:《必须写下我们:被写作改变的人生》

作者:吴越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必须写下我们》读后感(四):从问答里读懂作家,读懂写作

前几天读了班宇的《逍遥游》,好几天都沉浸其中不能自拔,有时候在想许玲玲的孤独,有时候又在想文学大抵就是写出作者对日常生活的一种感觉,又恰好触动读者而已,那么作者是在什么样的情形之下想用文学表达什么呢?他在写作的时候遇到了什么?他怎么评价自己的《逍遥游》?我其实特别想问问他。

吴越的《必须写下我们》就是这样一本和作者对话的书籍,吴越是《收获》杂志的编辑,业余从事文学评论与非虚构写作,由她来写这么一本书真的是再合适不过了。这本书里面包含吴越与班宇、双雪涛、索南才让、张悦然、陈河等人的对话记录,正如封面所言“答案不会让追问终止,而是推动改变发生”,写作前后,作者的人生境遇发生了那些转变,这本书告诉你,必须写下我们被写作改变的人生。

让我觉得有趣的是我能够在访谈里追到我喜欢的作者的阅读路径、人生经历,以及他对作品的一些让人困惑的点的评价,我始终觉得虽然“作者已死”甚嚣尘上,但有时候作者的理解是很有意义的,就比如孙犁在写出《荷花淀》时,当时受到了女大学生的一众批判,认为他在污蔑女人,孙犁的回信其实有助于我们阅读出《荷花淀》的真谛,再比如艾青的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为什么是“紫色的灵魂”,“紫色”在这里是代表神秘?高贵?还是泥土般的颜色?大家莫衷一是,艾青在接受访谈时谈了自己的创作论,给我们理解这首诗提供了一种路径。

所以作者是在场的,所以必须要写下我们,即作者被写作改变的人生。

_�6A��L

《必须写下我们》读后感(五):作家及其写作

最近几年读过一些关于文学创作的作品,如略萨的《给青年小说家的信》、双雪涛的《白色绵羊里的黑色绵羊》等。在《给青年小说家的信》中,略萨曾说道,“没有早熟的小说家。任何大作家、任何令人钦佩的小说家,一开始都是练笔的学徒,他们的才能是在恒心加信心的基础上逐渐孕育出来的。”尽管如此,写作仍然是有“捷径”和“技巧”的,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若能将那些写作大家的“秘密武器”挖掘出来,对那些以写作为志业的人相比会助力不少。

吴越的《必须写下我们:被写作改变的人生》便是这样一本书。作者与多位作家进行了深入访谈,不仅与他们探讨写作的经验与诀窍,还交流创作过程中的痛苦与喜悦。这些作家科尔姆·托宾、勒克莱齐奥这样的异域书写者,还有班宇、双雪涛这样的国内作家。

我也极为喜欢这类访谈类的书籍。雷蒙·阿隆说,对话的社会是人类的关键所在。对话精神是一个健康良性的社会必不可缺的基本素质,无论是口头对话,还是书面对话,只有通过对话,才能理解彼此的立场,明确彼此的表达。多元化的声音才能促成百家争鸣,从而有助于构建兼容并包的公共生活空间。

而阅读这本书,犹如上了多堂干货满满的写作课,对写作与作家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体认。对于有志于写作的创作者而言,可以读读此书,相信不会让你失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