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感受亲密》读后感摘抄

《感受亲密》读后感摘抄

《感受亲密》是一本由曾旻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元,页数:2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感受亲密》读后感(一):句句戳到痛点《感受亲密》

不管是亲子关系、恋爱关系,还是朋友关系,每个人都不可避免会在这些关系中会遇到问题。 亲子关系中,你是否信奉“延迟满足”这个说法?小宝宝只会用哭声表达所有的需求与情绪,妈妈的处理方式会影响他的一生。如果你是个“有求必应”的妈妈,那就会给宝宝营造一个强大的“安全基地”,无论孩子长多大、走多远,遍体鳞伤回到家庭,也会很快满血复活。如果,你不是那个有求必应的妈妈呢,宝宝的“安全基地”又会发挥多大的作用? 恋爱关系中,你是不是那个要完全占有另一方的人,想要真正的“亲密无间”?不管是空间距离,还是心理距离,就算再亲密的夫妻,也不要期待完全透明。适当的距离是有安全感的 关于婚姻中的底线,书中说“别以为小事就可以随随便便过去,今天退让一步,明天退让一步,时间久了日子就过不下去了。的确,生活中出现分歧必然需要妥协和退让,但被忽视的退让会积累成无名的怒火,总有一天会爆发出来,毁掉表面的平和。”这段描述,简直是偷窥了我的生活好吗,我就是那个因为不想操心、也不想争论的那个人,总是被迫的妥协和退让。 精彩原文: 1、不论人们渴望什么,探寻什么,都需要力量才能行动起来。 2、人首先要感到内心稳固,才有力量前行。 3、有些故事就此结束,永远不再有其他的可能,就像你曾经生活的故乡,你儿时的玩伴,你童年的时光,所有那些过去的日子再也无法回来一样。那就哀悼它,接受它吧。 4、扎根并不容易,你可能会在底下眼神你的根系时碰到坚硬的石头、腐烂有毒的土壤,你是会缩回自己的根系重寻他处,还是坚持下去,顶住那些拒绝的、伤害的部分,让你的人格之树继续向上发展。

《感受亲密》读后感(二):感受幸福的前提,让我们的关系再亲密一些吧

我们行走生存在这世上,少不了情感的联系,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关系,夫妻间的亲密、朋友间的心有灵犀和孩子的互相理解,这些关系组成了我们的人生轨迹。

我们跟许许多多的人相遇、离别,在这些关系里,获得不同的感受,比如安全感、比如勇气、比如愉悦,可以说,好的亲密关系,会让我们身心愉悦,生活充满希望。

可是,不是每一段关系都可以很亲密,意见不合的困惑、家长里短的争端,如何处理这些矛盾,这本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曾旻女士所著的《感受亲密》可能会给你答案。

爱情是个永恒的主题,其实每个人都期待过自己的爱情,可是不是所有的爱情都能迎来圆满,在爱情的路上我们仍然会体会到非常多的不安全感,爱情里的亲密关系,如何处理?

想在爱情里跟对方更加亲密,你可能要先了解对方的核心情感,而作者在书里提到了“爱情36问”,无论是自己还是对方,大家可以安静的去思考这36个问题,当答案呈现眼前的时候,彼此在进行一个深度交流,一个良好的亲密关系氛围可能就会出现。

所以,婚姻里,了解自己和对方也很重要。

友情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情感关系,三两知己、听雨煮茶,亦是人生乐事,但是友谊的小船也可能说翻就翻,观念的冲突、第三人的加入、无效的情绪提供,都可能会导致友谊崩盘,如何化解?

在作者的剖析里,“稳固”是友情的范畴里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一个“不会走”“能倾听”的朋友是会让人有安全感的,而这种安全感会促进友谊稳固,而稳固的友谊就能让人感受到亲密。

所以,不妨做个让人有安全感的朋友吧。

孩子的脸就像六月的天,青春期孩子的叛逆,让多少家长心力交瘁,谁不希望跟孩子可以平等交流,倾听他的想法呢,可是无论用了多少方法,仍然无法改变彼此不认同的现状,这种情况怎么办呢?

想获得亲密的亲子关系,不妨看看“磨合期”这一章,作者对孩子的心理变化有详细的描述,对“叛逆”有科学的分析和解释,这是一场融合和分离的修行,父母在接受分离,孩子在接受独立,当各自的情绪都稳定下来,亲子关系就会亲密很多。

所以,孩子在表达自己想法时,多给他一些认同吧。

如果你也对目前的关系不知所措,不妨也打开它吧,循着文字重新认识自己,修复和改善你的关系,相信我,你也一定会感受到亲密关系带来的美好!

《感受亲密》读后感(三):常常有“被抛弃”的感觉?《亲密关系》有答案

在生活中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觉?明明是很简单的一次分离,你心里却觉得像生离死别一样。这种“被抛弃”的感觉,其实是我们内在的小孩对于分离焦虑的体验。 如何减少这种焦虑呢?作者曾旻在《感受亲密》这本书中说,要做个相对du立的人,也就是实现更好的“个体化”。具体有三点:

1.寻找“过渡客体” 很多上幼儿园的小朋友,会抱着一个毛绒玩具,或者有妈妈味道的一件衣服,才能入睡。这就是小朋友避免分离焦虑,给自己寻找的“过渡客体”。 成年人的心理世界比较复杂,要获得自我安抚,往往比儿童困难得多。但是寻找这种“儿童an全毯”,依然是我们解决的目标。 你可以特别地记录,在亲密关系当中,你和伴侣什么时候相视一笑,什么时候突然心有灵犀,这种被安抚的时刻就是你的“过度客体”,记住这种感觉,时常去创造这种和谐的“双人舞”,你就会知道你们是真的在一起了。 2.趋向真实的自己 有些伴侣总喜欢听另一半回答:“我爱你”,“我一直那么喜欢你”,这些回答和“万事如意”一样,本质上是虚假的。 没有更好“个体化”的人会趋向于否认讨厌、憎恶的部分,否认平淡无感的时刻,认为亲密的情感一定是热烈和互相喜爱的,这样的想法对亲密关系带有破坏性。 在实现个体化的过程当中,让自己学会趋向真实,接受想否认的部分,接受别人有权利讨厌我这个事实,才能拥有更好的亲密体验。 3.内化一个“好客体” 每个婴儿学走路的时候都需要大人的搀扶。这个外在的力量决定了一个人在内心里如何看待别人,也决定了“我会被如何对待”这样一个信念。 我会被“谁”如何对待?这个“谁”,就是你内心中被内化的“内部客体”。这个内部客体如果对你是冷漠的,日后你可能会找一个冷漠的伴侣,因为他吸引你;你也可能会找一个过度热情的人,这是一种反向认同。 一个zhen正的“好客体”是kai放性的,能帮你打开视野。能让你明白,人不仅只有热情和冷漠这两种,每一个人都有热情和冷漠等不同的维度。如果你拥有这样的伴侣,那真的是你的幸运。如果没有,你也可以从你可信赖的朋友亲人身上寻找这种借来的力量,帮助你自己成长得更好。 写在蕞后 曾旻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个人执业心理咨询师,曾入选2017年度中国心理学蕞具影响力50人榜单。 在《感受亲密:在关系中获得幸福的艺术》这本书中,作者分享了亲密关系发展的6个阶段的不同重dian,以及亲密关系中的核心议题与常见困惑。这是一本关于亲密关系的答疑书,无论是爱情亲情友情,都可以从书中找到答案。 好的关系是我们的an全基地和避风港,相信读过这本书,你可以不再孤单,更有勇气做自己。

《感受亲密》读后感(四):原来亲密关系也有“套路”

有没有怀疑过自己是吸渣体质?总是遇到渣男渣女,反复进入一段糟糕的亲密关系?

有没有遭遇过毒蛇闺蜜,彼此伤害又欲罢不能,想要转变无限内耗的亲密关系?

人这种动物,说来也奇怪,明明自己一个人也蛮好,却又害怕孤独,向往亲密。

我们渴望拥有一份亲密的友情和爱情,却也总是在爱中遍体鳞伤。

遇人不淑也好,吸渣体质也罢,就算是受了伤害,我们也习惯在感情里随波逐流,很少有人把亲密关系拿来理性分析。

而在《感受亲密:在关系中获得幸福的艺术》这本书里,却从心理学和大量案例出发,把亲密关系的“套路”讲的头头是道。从亲密关系发展的6个阶段,到关系模式、关系结构,寻根溯源,理性解读了“在关系中获得幸福的艺术”。

这本书的核心要义就是关系的6个阶段:

1.初始期

爱情来源于最初的吸引,而吸引的本质是“认同”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总倾向于找一个和自己相似的人或者与自己互补的人做另一半。“我有你也有,你真好。”“我没有你拥有,你真好。”

2.磨合期

慢慢地,亲密关系变成“左手摸右手”,对方已经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在这种平稳又安全的关系里,我们会开始获得一种持续而平静的满足感。

这个时候,独立还是依赖,会开始成为亲密关系的根源。

3.稳态期

在平和又黏腻的日子里,稳态的本质就是要成为彼此的“容器”。

有一个地方可以回,那里有最亲密的人,可以毫无顾忌分享你的隐秘部分,彼此了解对方最自在的状态,这种感觉真的很棒。

4.分化与独立期

在亲密关系中,喜欢的感觉是不断流动的,有时热爱,有时也会陷入平淡无感,甚至讨厌憎恨,因为这才是一段亲密关系最真实的样子。

在亲密关系中,要做个相对独立的人,而不是去做一个黏人的人。谁也无法保证会和谁永远在一起,,但一定要记住全身心的和自己在一起很重要。

5.共同创造期

在亲密关系中,谎言与信任是一对永恒的难题。坦诚需要勇气和胆量,挑破那层“窗户纸”,可能会一时带来冲突、分歧或激烈的争吵,但反而是一次有效的沟通,让对方听到了你真实的想法。

6.分离与告别期

学会如何认真告别,是每个人一生都要面对的课题。认真的告别,是和过去的情感牵绊在心理上分离,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而不再活在过去的关系中。

珍惜当下,珍惜关系,当告别成为必要,也要潇洒转身。

我们生来孤独,所以我们更需要爱。其实亲密关系哪有什么“套路”,彼此欣赏、倾听、见证、陪伴,一起的成长与变化,一起的喜怒与哀乐,就是亲密关系中最重要也最浪漫的事。

《感受亲密》读后感(五):亲密关系的融合焦虑与分离焦虑

我把我的心捧出来,呈现给你 你可以轻轻的接住 也可以置之不理 也可以一手挥到地上去 你可以敞开你的心 让我们看见彼此的热情 接纳彼此的脆弱 在人心的脆弱处,与他人相遇是一件令人兴奋又害怕的事情。 与他人共享的越多,暴露在他人面前的弱点越多,而自身的脆弱是否被对方接纳保护,喜欢是未知的。于是我们在关系中和对方共享的越多,产生了融合感越强烈,产生的愤怒与攻击也会越多。

这个攻击并不是消灭对方,而是因为渴望永远无法得到的承诺而挣扎。你不知道对方在了解了你的弱点之后,是能够保护她,接纳她,还是利用她,伤害她,这个承诺无法得到保证,因为承诺能否兑现,要看你们在未来漫长的生活里如何践行。 所以在与他人走向融合的过程中,分离的力量一直存在。 当你们的关系在彼此的观点态度与价值观的争论中存活下来后,对你们而言,进一步的靠近便要挑战婴儿式的融合与分离,这一挑战涉及的是更深层的亲密及身体上的融合与分离。 两个人在物理意义上要多长时间,多大程度的待在一起?这种物理意义上的待在一起是幼儿是融合的,渴望回到妈妈的怀抱中。 任何一方以任何理由离开家,都会在幼儿式的融合中对一方造成心灵的冲击。你越来越不想离开对方,越来越渴望两人就这样天天呆在家里,寸步不离就在这个时期。

分离的张力也同时存在,当两个人持续过了好几天,如影随形的日子,你会逐渐感到窒息,生出一些独自呆着的渴望。你可能想一个人悄悄的做点什么,不希望对方凑过来,或者你什么也不想做,全然的回归个人的世界。 这种具身的独立与依赖会在关系进展的后期成为亲密关系冲突的核心主题。 当亲密关系度过了这个阶段,可以在具身的独立与依赖中保持相对稳定和平衡后,关系便会进入更加亲密的阶段,婴儿式的共生渴望中。 当我们能够敞开我们的心,需要内心足够的安全感。缺乏安全感时,就会充满恐惧,就很难打开自己,也就失去体验亲密的机会。 我们生而孤独,需要爱,需要亲密。 如何在关系中获得幸福? 可以读一读《感受亲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