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芯片简史读后感100字

芯片简史读后感100字

《芯片简史》是一本由汪波著作,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49.90元,页数:5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芯片简史》读后感(一):芯片群星闪耀时

我对这本书喜欢到爆! 就是说了这么任性的话,简直不像是书评,反而好似某种营销号的广告。但即使是营销号的广告,恐怕也不会用这种极端的称赞来广而告之吧,因为太过感性且缺少必要的称赞的缘由,趁着记忆和笔记还热乎,略述个人好感如下。 详细介绍了芯片的发展历史,笔触细腻,行文流畅,是一篇可以佐酒的好书。鉴于书比较厚,酒量不好的需注意别过量。 很多细节描写,特别是对于芯片发展中的那些天才的工程师们,他们的钻研苦恼,逆境顺境,瑜亮之争,好运歹运,无数的小故事就像灿烂群星,点缀着这篇银河。读完了这本书,甚至有点读完人类群星闪耀时的激动。 对于技术描写的详实,让人惊叹。 除了优点,也说个缺点。 技术描写还是有点深,有些地方看不懂,是否可以用更多,更建议的类比来让非理工科的读者更好的理解其中的技术原理。 但瑕不掩瑜,对于这点小问题,我也无法分辨这是米饭中的沙砾还是贝壳里面变成珍珠前的沙砾。或许这种门槛本来就没法降的太低。 总的来说,推荐看看,奇文共赏析!

《芯片简史》读后感(二):芯片技术进步背后的人和事

是芯片简史也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历史,作者按照时间历程将每项突破性技术背后的人和事巧妙地串联起来,各种天才型选手和诺奖级成果,让人无不感叹科技的进步和人类的奇思妙想。 从电灯泡到半导体,短短几十年却很不容易,很大技术研究的初衷竟然是战争的需求,半导体就是如此。而当半导体向民用市场大规模应用,半导体产业实现了最大的商业化,生活在当下的我们无疑是幸运的,能够立马享受各种技术带来的便利,智能手机、人工智能和各种应用软件让生活极大的便利。 人性是复杂的,但不会从根本上影响技术发展的进程。技术想法一流但管理能力拉胯的肖克利;被肖克利区别对待的巴丁和布拉顿起草了一篇只有一页半的论文《晶体管——一种半导体三极管》,但在论文结尾依旧感谢了肖克利“发起并指导了这项研究任务”;中村修二发明蓝色LED之后获得诺奖,只从公司得到了180美元奖励,仍然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得名“奴隶中村”的绰号;因不能认同自己性别的康韦选择变性后被开除,直到82岁晚年IBM公司才向康韦颁发了终身成就奖。自身的足够强大才能打破一切质疑,但当时代需要这项技术,即使会有人性因素带来的阻碍,但是技术还是会有所突破,技术终究是中性的。

《芯片简史》读后感(三):一个中职电子专业教师的读后感

断断续续,用了14个小时读完这本568页的《芯片简史》,受益颇多。

推荐每个电子电信专业的学生(或者教师^^)都读一读。

从技术的角度,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半导体、PN结、晶体三极管乃至MOS场效晶体管、数字芯片等;了解一代又一代叛逆者突破传统、不断创新,汇聚灵感的火花解决一个又一个让人绝望的技术难题;让我们知道摩尔定律能够延续至今,不是科学的推演结果,而是无数技术人员抱着一份相同的“执念”各自努力的结果。

从人文的角度,在技术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各式各样的“风云人物”也很值得我们玩味。诺贝尔奖获得者肖克利与他下属们的名利之争,以及他“嫉贤妒能”的名声远播最终放弃创业“归隐”校园的故事;法金因为离职成为竞争对手而被英特尔从CPU发明者名单中除名,后又通过芯片上显微镜才能看见的姓名缩写“F.F”从而为自己正名的故事;发明闪存的舛冈富士雄为东芝公司创造了数十亿美元的收益,却仅得到了区区几百美元的“奖励”……不管身处那个领域,“人性”都是我们必须去认知、学习和面对的东西。

最后引用作者汪波博士的一段话和大家共勉:芯片的发展史是一部创新史和叛逆史。这也是本书想要表达的主题。创新是对主流的偏离、对现有规则的破坏,它刚开始可能非常蹩脚、很难融入主流。几乎没有一项重大创新一出现就广受欢迎。虽然人们口口声声地说要创新,但其实人们更喜欢的是改良,它的效果立竿见影,因而大受欢迎。如今,芯片的重要性已经无须赘言,每个人都从近几年发生的一系列芯片危机事件中有了切身的体会。应对芯片危机,我们需要原始创新,而唯一的方法是诚挚,实事求是地面对现实和历史。

《芯片简史》读后感(四):2023年第131本,芯片简史

#阅读打卡#《芯片简史》汪波 计划阅读700min ,实际阅读548min,完成率100%

摘录:

从大的时间尺度来看,一项新发明的半导体技术实现产业化需要经历四个阶段:科学研究发现新的材料特性,探究原理从而可以稳定控制材料特性,利用具有新特性的材料设计器件进行实验,针对应用领域进行优化并规模化生产。

感悟:

还算是不错的芯片发展史的书籍,比较适合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阅读。作者汪波在书中也讲到,他是有一次在和一群微电子专业的研究生聚餐时,随口问问身边的这群专业人士们一个他认为简单的问题:“MOS场效晶体管是谁发明的?”结果无人作答,于是汪波在桌上开始讲述历史故事。这本书,基本上也是给专业人士们普及专业历史用的。我曾一度试图读懂专业部分,发现汪波没有做一定的科普,于是面对这些“二极管”、“三极管”、“半导体”读得晕晕乎乎的。被迫上B站找了好几个讲解芯片原理的视频,总算是有一些概念在头脑中了。然后根据视频的推荐,又种草了基本相关的专业书籍,相信读懂了那些专业书籍之后,再读这本书收获会更大一些。书中在中后段也介绍了一些基本原理,这部分知识在科普视频里是放到了开头,我也觉得在开篇作基础介绍的话,针对我们这些普通读者会友好一些。不禁产生疑惑,现在获取知识的方式,的确不限于阅读书籍这一种了,如果想快速了解一些基本原理,似乎从视频、公众号乃至知乎上都是可以的。当然这些根本还是来源于出版的书籍、刊物、研究。按照信息的实质来讲,也就是0、1的编码。世界上的一切信息都可以用0、1来展示,突然又回想起初中在《科幻世界》里读过一篇类似的小说,还是国内的年轻作者写的,将近二十年过去了,现在的我才能读懂那篇小说。

原来,直到1897年,人类才发现了电子!我原本以为很早很早就知道原子是可分的,电子这个“物理学上的首个基本粒子,也是化学键、电子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基石。”居然才被发现了一百二十年。为什么说世界上的信息都可用0、1表示?因为0和1就是二进制,组合之后按照四种逻辑方式,几乎就可以表达任何信息了。而0可以看做假,1可以看做真,那么有一个开关开了、通了电则可以表示1——也就是真,没开、断了电则可以表示0——也就是假。“如果用手按下墙上的开关,每秒最多按3~4次。而继电器每秒可以切换100次,真空管可以达到每秒数百万次,半导体器件更是可以达到每秒数千亿次。因此,半导体适合做高速开关,实现芯片中的0和1的逻辑运算。”可见芯片对计算机、对电子控制是多么的重要。

书中印象比较深的是摩尔的故事:“1965年摩尔为《电子学》(Electronics)杂志写的那篇经典文章《在集成电路中塞进更多的元件》的片段:集成电路将为我们带来各种奇迹:家用电脑(至少是连接到中央计算机上的终端)、自动驾驶汽车、个人移动通信设备,以及带有显示屏的手表……”摩尔定律不是一个物理学或者材料学定律,而是一个观察的规律,它认为所有元件的数量会在两年内翻倍,注意“不只是晶体管数量,因为在有些芯片中(如存储芯片),非晶体管元件(如电容器)会占相当大的比例)”。在六十年前就能预测到当下的现状,不得不说摩尔确实极具观察力。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幸存者偏差,说对的人被大肆赞扬,还有无数预测错误的人呢。总之摩尔算是一个传奇吧,在我心中。

作者汪波介绍了许许多多的人物,从量子力学这样的基础理论一直讲到当下的芯片设计,时间跨度巨大、专业知识非常丰富,这本书是不容易读懂的,囫囵吞枣之后我也是一知半解。勉勉强强搞懂了MOS晶体管是什么东东。这本书在介绍人物的时候,背景介绍有些略显啰嗦了,主要是和人物的成就、经历关联性不大,很像随手在百度百科上抄的。等我有空研究研究专业书籍之后再慢慢重读这本书了。

《芯片简史》读后感(五):幸好是一本非典型的科技史

作为一个电子技术专业的工程有幸接触到汪波博士的这本《芯片简史》,一反科技类作品的呆板生涩,居然让人有追剧追更的感觉。因为没有看过“典型”的科技史,所以不明白为什么有的评论里说这是一本“非典型”的科技史,也许幸好它是“非典型”的,这样才能对“非典型”读者更加友好。手不释卷地读完本作,强烈推荐!

作品中芯片的发展历史,如同一条崎岖的河流顺着时间线汩汩流淌,人们对半导体的初步认识和误打误撞发现了PN结的作用,就像从山中偶然聚起的小溪,从晶体管的发明到场效应管的应用、光电二极管的开发,半导体技术逐渐汇聚成静水深流。这其间时有转折,时有险阻,河道曲曲弯弯,创新的势能一次又一次冲破传统和习惯力量的壅塞,掀起一次次技术革命的大潮,这些底层材料和元器件的发明不仅灌溉了相关产业,而且进一步发育出集成电路和芯片技术,摩尔定律的预言成为研发领域共同遵循的万有引力,引导着半导体产业逐步成为一条浩浩汤汤的信息处理算力大河,携带着科学技术的洪荒之力,携带各行各业的千军万马,冲积出计算机、通信、航天航空、军事等广阔而肥沃的应用平原。当今世界的所有繁荣、有序、安全几乎有一大半建立在芯片技术的基础上。跟随作者的讲述,芯片发展的时间轴缩短到一本书的尺度,读者眼见着芯片技术的大树从发芽到抽条再到枝繁叶茂,亭亭华盖;眼见着小溪变成大河,支流如网,奔腾向前。不读书不知道,我们正有幸和这棵大树同步成长,和这条河流同步向前,胸中不由得豪气顿生。虽然个人微不足道,但作为时代的参与者共享者,我们与有荣焉。

除了阐明芯片技术的重要发明节点和技术流变,这本书的亮点还在于对那些并不为人熟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发明人的描写。作者不仅仅为我们挖掘了他们摘取科技明珠的过程,而且在这些过程中用朴素的笔法展现了他们的性格和特点。一个科学上有成就的人,在生活上往往显得乏味,尤其是他们的时间大多数花在枯燥的演算、实验室和学术活动中,对常人来说了无吸引力,但作者凭借对行业的熟悉和情感,在写作中与这些了不起的科学家同频共振,让读者领略到真实的科学家的圈子,建立起普通人与科学家共同的经历与情绪连接,从而让科学家的魅力在技术小白眼中也能熠熠生辉,让他们在技术攻关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显示的特异能力和品质更加为读者理解。例如,肖克利的高超学术能力和刚愎、诺伊斯的一再出走,沉默而谦逊的基尔比、姜大元的坚韧不拔、临危受命努力又为自己正名的法金、逆向思维的弗里曼、始终占据战略思维高度的摩尔、被东芝公司釜底抽薪的舛冈富士雄、酒仙维德勒、执着自信的中村修二,运筹帷幄的张忠谋,读者往往能从作者的笔下感受到这些牛人其实和普通人一样经历着成功前的一切误解、诋毁、失败和纠结,除了命运的垂青,我们或许可以从这些牛人的经历中发现,什么是值得坚持的。

在技术史中,不可避免地要讨论一些得失成败。这本书也同样试图通过贝尔实验室、仙童半导体公司、英特尔公司、IBM公司、台积电等技术巨头及诸多衍生公司在芯片发展史中的盛衰讨论创新的机理和条件。作者除了指出宽松自由的研究环境更适宜创新行为的发生之外,更痛切地指出主流和传统技术势力可能对创新行为造成的伤害和扼杀。技术领域也同样可能出现专制和暴政,同样可能因为自以为是、销量领先、功能领先而否定新生的,尚未取得决定性力量的革命性技术。

写得最好的是涉及基础理论的一些章节,教科书上搞不懂的东西在这里可以看到更深入浅出的描述,有图片,有容易理解的比喻,有时候真有戳透窗户纸的豁然开朗。技术流变的来龙去脉也对学习相关专业也很有用,知其所以然,当然就不用死记硬背或者发生张冠李戴的笑话。作者在篇前放上了大事年表和漂亮的科技树,而在篇末又极其贴心地制作了“芯片群英谱”,人物之间的师承和业务关系、在各大公司的流动经历、人物与相关发明的关系极其和前后技术节点之间的接续关系一目了然,省去了读者自行制作脑图或者在篇章中查找的麻烦。这一点要大大点赞!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