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历史的温度7读后感100字

历史的温度7读后感100字

《历史的温度7》是一本由张玮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2023-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的温度7》读后感(一):最是人间留不住 朱颜辞镜花辞树

这本书应该是这个系列中,最能触动内心深处复杂情感的一本了,书名就已经把书中所有的故事串了起来:退隐、告别和离席——这个主题无疑最能刻画出人性善与恶的动容。 看着一个个故事中人和事的消逝,看着你标记的一个个书签,却最终哑然无语,只是叹气感慨—— “天道悠且长,人命一何促” “只缘命蹇须知命,却是人争阻得人” “故人在其下,尘土相豗蹴” “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 “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男儿少年志,吾生未有涯” “浮生自得长高枕,不向人间与命争”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千言万语,人间值得。

《历史的温度7》读后感(二):是历史,更是人生

总有人说人生无常,世事难料,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确实如此,即使出身贵族,嫁作皇后,却一辈子遭受冷落,即使贵为皇子,王朝颠覆之际,反而成了不能活着的硬伤,更别说那些集万千巧合于一身的意外事故了,现在看来依然令人唏嘘不已,无法想象身处其中的人当时在想些什么。 这些故事读起来不像是历史,更像是刚刚发生的故事一般,作者是深入现场的记者,通过文字将事件报道出来,那一个个姓名后面的人物,有血有肉,生动形象,充满温度,不再是历史书上的人物,而变成了身边人。 黑格尔说,人类从历史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 历史终将过去,我们还要接着生活,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从历史中学会坦然,无论正在经历什么,都比不上这些载入史册的故事,所以何须痛苦或是放纵呢,失意的时候记得提醒自己一切都会过去的,得意的时候更是如此。

《历史的温度7》读后感(三):历史的温度7

读本书的目的? 是一个过渡(最近不想读书的倦怠); 本书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本书是作者微信公众号的文章合集,适合解乏,闲时读读。 我赞同的观点? 海恩法则不仅仅适用于事故,也适用于生产生活。无论是生产上的瑕疵,又或是生活上的意外,本质上都是长期不重视累积的后果。 人是复杂的,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可是宣传似乎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即使到了今天,也会发现宣传上的急转弯。这种急转弯有时候作为看客都觉得荒谬绝伦。 无论是隆裕太后,又或是幼天王,这些人物都让我想起罗翔的一句话,好像是说人总是被推上并非自己选择的舞台什么的。 我不赞同的观点? 对于那些进入了少年班的人,如果不能成为足够优秀的人才,那么这种培养代价的目的是什么?是否同样的代价用来培养并非智商高而其他方面突出的人也可以?甚至说这种类似定制化培养的方式是否其实用在每一个“普通孩子”身上也足够让他成为一个优秀人才?

《历史的温度7》读后感(四):《历史的温度7》:那些退隐、告别和离席

《历史的温度7》:那些退隐、告别和离席.

一转眼,历史的温度系列已经出到7了。还记得第一次看到这个系列书籍是在大学的时候去书城,当时看到这本书(1还是2记不清楚了),拿起来随手翻阅了一下,结果这一翻就是接近一个小时,瞬间就被书里面的故事吸引了。原来历史还可以是这样描写的,书里面的人,他们有血有肉,他们是一个复杂且真实的整体,而不是在历史书上简单到一笔带过的名字,原来他们的背后还隐藏了这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后来就迷上了这本书,一路追到了第7本,伴随我一路从大学生到了研究生。7讲述了许多隐退告别离席的故事,也在序中说了历史的温度系列的退隐和告别,那一瞬有那么一丝的怅然,但更多的是理解,既然终究会离席,现在又有何妨。

这本书偶尔被人调侃为历史的百度,但正如馒头大师说的那样,这本书从来不是为了给你打开一扇门或者打开一扇窗,只要能够为你拨动一下窗帘就足够了,诚然,于我而言,它做到了。

《历史的温度7》读后感(五):那就好好道个别吧

馒头大师集齐7本《历史的温度》,就像小悟空集齐7颗龙珠,终于到说再见的时候了。 我觉得没有必要伤感啊,还可以好好告别,这就很好了。第7册收录了35个故事,像以往一样,有知识也有看点,有典故更有温度,不同的是,多了点告别的意味在里面,也勾起我的遐思。 初次接触这类单个人单件事的历史叙述,还是高晓松的《鱼羊野史》,当时刚刚开启阅读计划,还没有多少读书量。这类书的好处在于,可以隔段时间检查一下自己的知识量,等到随意翻到哪一页,都能把这个人或者这件事说出一个七七八八,那就行了。 时隔几年,读《历史的温度》7,感觉大概我好像做到那个七七八八了 比如提到袁枚,再也不止是"随园食单"的吃货形象了,他身后至少有一首"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哲思小诗,也有遵从内心辞去公务员的酒脱和具体,这是何等的人生智慧。 翻到天才疯子纳什那一章,马上想起沈诞琦那本普林斯顿之书《自由的老虎》,里面专门有一篇《我所认识的约翰纳什》,读来不胜唏嘘。 我可是花了一个月啃下那谁的大部头《论中国》。 读书越多越觉得自己还有更多要读,"功德林"的那些战犯,他们为了支持抗美援朝炒面粉的故事读起来非常让人动容。 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这套书现在看来有些浅显了,可是知识的积累不就是这样由浅到深的么?希望大家都能从书里汲取养分获得智慧,就像38岁的袁枚选择和自己和解,两手一甩:我不装了,我摊牌了呀,我要做我自己喜欢的事情去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