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金翼经典读后感有感

金翼经典读后感有感

《金翼》是一本由林耀华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20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翼》读后感(一):一部写给西方人的中国乡土家族史

有人说这是东方的《百年孤独》,我想除了庞杂的家族体系、人物关系之外,还有一些魔幻现实主义的相似性。

书中婚礼、寿宴、祭祀等各类礼仪极尽细节的描述,还有裹小脚、童养媳等传统“文化”,在西方人眼里也许是极为魔幻的吧。时代涤荡让这些仪式不断弱化,文字却能让它们永远被记得。

张黄两家的家族命运是本书的核心,张家的衰弱和黄家在接连打击中反而日益兴旺的韧劲形成鲜明对比。外部的军阀割据、自卫军革命到抗日战争,内部的和光同尘到斗争分裂,家族命运从来不以一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却常常受某一人的哪怕是微小的行动而发生巨大变迁。家族体系是比社会体系更为紧密的网络,体系中的每一个人都具有或大或小的弹性,各自在适当的位置才能保持均衡,富有弹性的个体一旦移动,就会导致整个网络的变形,甚至是崩坏。

当然比人类个体更大的力量便是社会形态的变迁了,于是黄家的命运在抗日战争中落幕。

《金翼》读后感(二):不可多得而略有遗憾的一本书

这本书的不可多得和略有遗憾,其实并不矛盾。

除了50集以上的电视剧的编剧,很少有人能把一个家族的历史描写得这么事无巨细,有很大的社会学价值。

遗憾在于后半程剧情更加跌宕起伏,但可能因为作者已经离家上学,知道的细节反而少了很多。

人类学是个听起来很有意思的学科。

好比猿猴学,或者熊猫学(假设有这么个学科),那一定是站在第三方的角度,客观的描述熊猫的吃喝拉撒,宗教仪式(如果有),以及人情往来,构建成的社会架构。

但是人类自己研究自己,就多少会有偏颇。

要客观的描述,好比自己是一个外星种族,对人类本来一无所知,不会有先入为主的观念,也不存在默认已经知道的事实。

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尽量的充满细节。

作者难免会站在黄家的角度来写作,对于张家的细节不够丰富,比如最后何以和方扬闹到鱼死网破,令人略有疑惑。

三哥,四哥,五哥的面目略有些模糊,大概是因为材料受限。

如果能更加翔实的挖掘资料,必然不是200多页的内容可以打住。这一点颇为遗憾。

作者对于民国之前的史料,似乎要翔实很多,大概也是因为父亲经常提起当年的往事。

整本书跨越了50年,几十个人物,其中能人能记住的也就七八个人。

黄东林,张芬洲,大哥,二哥,三哥,四哥,五哥,六哥(这5个人甚至没有给具体名字)。

当地农业系统,店铺的大米,咸鱼交易,颇为新鲜。

求学过程,一般读者都比较熟悉,无非是从私塾读到新式学堂,往往还会有教会学校,再去北京/上海,甚至出国留洋。

家族和个人的关系,在本书中尤为突出。

黄东林辛苦攒下的家业,按说属于大股东有绝对的控股权,但是在分家的时候却要和侄子平分,原因只是因为当年在侄子最困难的时候重新把两家合为一家。

这个侄子可以说有些不懂感恩,但是在家族来看,只要不是顽劣不堪的,败坏家族的人,就需要平等的对待。

基于这个原则,虽然三哥到六哥上学花的大量金钱,会被认为是“家族”出力的,即使这个钱是黄东林主要赚来的,但是没有家族影响力,逻辑上来说,会认为这是大前提。上学多花的钱,需要在分家的时候考虑到,并补给侄子。

从这里可以看出,家族的整体利益是绑定在一起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如果有哪家发达了敢于不和家族分享,那一定是会被钉在耻辱柱上,除非彻底跳出了这个乡土环境,只要生活在当地就不可避免。

100年后的今天,这个乡土的规则,大概在最近十几年才慢慢的被淡化掉。原因是大部分的中年人,年轻人都已经离开家乡,去外地刨食,家族观念虽然还有,但束缚力已经大大降低。

《金翼》读后感(三):《乡土中国》与《金翼》一起读

先读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这是一本讲述传统中国的社会学著作,而发现林耀华先生的《金翼》也是讲述传统中国民间社会内容的,就接着把这本书也读了一下。结合两本书的阅读,发现有很多相同的背景和思想,如果做一下对比阅读,似乎很有意思。

1. 作者:二人同岁,1910年生人,都是吴文藻先生(冰心的丈夫)的弟子,号称“吴门四狗”之二(都属狗),都海外留学,费在伦敦政经(LSE,我也攀附一下校友),林在哈佛,学成回国后都是新中国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的泰山北斗级的人物(虽然二人在1957有过龃龉)。

2. 成书:这两本书都是在上世纪40年代成书,都是通过人类学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并介绍传统中国社会的运行体系,给西方世界介绍中国。费先生以对比中国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与西洋社会的“团体格局”进行说明,而林先生以小说的文笔,通过生动的社会生活描写,来展现中国社会的运行的规律,有异曲同工之妙。

3. 内容:两书讲的都是传统中国乡土社会的运行,不妨把《乡》里面的论点通过《金》里描述的情节加以说明。

○ 《乡》:聚村而居,世代相传,稳定的家庭/家族结构 --〉《金》:人们居住的本乡本土以及在此繁衍数代所形成家庭、家族、姻亲关系构成最基本且和谐的社会关系,张芬洲和黄东林两个姻亲家族非常有代表性的叙述中国乡土社会的运行。

○ 《乡》:差序格局是中国社会的逻辑 --〉《金》:无论是张芬洲,还是黄东林在当地社会生存的法则都是要以自己为中心建立各种社会关系,从经商要合作,家族要繁衍,社会政治地位关系要建立等等生活事业方方面面都是以核心人物为中心,以涟漪的形态与其他个体涟漪产生波的干涉叠加相互作用,这不仅仅是两个家长,家族内的其他人莫不如是,比如大哥就是一个想法要求特别多,但是在波动碰撞中又没有能力掌握主动的人。

○ 《乡》:强调中国社会格局关系是纵向而非横向 --〉《金》中的媳妇角色和背后的娘家角色都是印合这种纵向关系的,即中国式家族都是父母-自己-儿女的主轴关系。当然,这是100年前的中国,现今的中国是一个中西文化交融的时代,家庭和家族关系中,妻子的角色和地位已经非常重要了,现在的家庭是一个纵横的关系。

○ 《乡》:法治、人治、还是礼治,中国传统乡土社会,更多的是礼治 --〉《金》:这点印证更为清楚,无论是诉讼官司,生意的合作,家族的管理,人际的交往,无处不在地看到中国传统礼治所形成的惯性,往往法治都是礼治大框架下的一种手段和程序而已。

○ 《乡》:费先生讲中国社会的四种社会权力: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和时势权力 --〉《金》中都有体现,如,横暴权力就是在中国改朝换代时期各种政治势力,甚至武装势力所拥有和强加给当地人民头上的权力;同意权力即发生在生意合作中,也发生家族社会合作中;教化权力比较普遍就是无处不在的家长式的权威;时势权力更是经常发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包括黄家垄断盐业专卖,五哥组织武装保甲,三哥作为知识阶层的特殊影响等等。

总之,这两本书给读者还原了一个100年前中国乡土社会的写实面貌,和今天的社会大有不同,我们即能在其中真切感受传统延续下来的文化,也会发现其中不合时宜又略带陈旧的矇昧。我们应该明白,过去中国100多年的社会变迁是过去2000年来最为激烈的,所以,很多传统和变迁的冲突都发生在我们这几代人身上,思想上有不一致甚至思维上的颠覆带来的错愕感都是正常的,但是,现代世界的人如何理解、继承并发扬我们的传统,同时又不至于错愕,那只有多学习,多了解,多结合才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