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间词话:许文雨讲评本经典读后感有感

人间词话:许文雨讲评本经典读后感有感

《人间词话:许文雨讲评本》是一本由王国维、许文雨著作,万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1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间词话:许文雨讲评本》读后感(一):读懂《人间词话》

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在《诗的隐与显——关于王静安的〈人间词话〉的几点意见》中说道,“近二三十年来,就我个人所读过的来说,似以王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话》为最精到。”在中学的语文课上,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一个高频词汇,主要是因为那句十分有名的论断: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当然,《人间词话》之所以成为晚晴以来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不仅仅是因为这一句,也不仅仅对诗词做出了精辟入力的解读与分析,还在于以西洋美学思想重新审视中国古诗词,具有很多开创性的见解。

《人间词话:许文雨讲评本》是我国著名文艺理论批评家许文雨对《人间词话》所作的注解与评论。王国维虽然生活在晚清民国时期,但《人间词话》确实又接近文言,因此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解释很有必要,读者也更能理解王国维的表达。

除了收录《人间词话》91则之外,本书还附录《人间词话补遗》《王国维先生生平及其学说》《王国维年表》,这样读者更能理解王国维其人其文,增进对《人间词话》的理解与体认。

最后,如今国学兴起,对古典诗词进行注解评论的“再包装”风潮一片热闹,不过质量确实参差不齐。尤其是这种书的出书门槛并不高,若无多少作者自身的创见,只是依附古人的锦绣文章做做手脚,这种书就没有阅读的必要。许文雨对《人间词话》的二次创作细致全面、见解独到、观点深刻,可谓这类著作之范本。

《人间词话:许文雨讲评本》读后感(二):读《人间词话》,读懂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先生以“境界说”为基础,融合了中西文艺美学思想,具体评论了从李白一直到宋代的许多诗词名家的一本诗词鉴赏评论集。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我们国家的孩子从小就会学诗词,从刚开始会说话的时候,大人们就习惯用古诗词来给我们当做语言启蒙,在这种大环境的熏陶之下,诗词早已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然而提起“境界”,概念却有点模糊,王国维先生所讲的境界,具体指的又是什么呢?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有我之境”,即我的感情在境界中占主位,并被明显地表现出来。“无我之境,以物观物”,强调境界描绘重在状物之形,表现事物本来的特性,属于客观的理智的观察、认识与表现。 还记得上学时学到李煜词的时候,一直好奇为什么李煜的词能那么愁却又那么令人喜欢,读了《人间词话》才懂了,是因为“境界”二字。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在李煜以前五代词作专门描写闺阁的脂粉气,而李煜以词为载体述说亡国之彤,使词从民间的娱乐工具上升到具有严肃意义的文学形式,这对宋代词的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用我们现在的话说,或许就是格局打开了吧~ ——“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这个版本的《人间词话》是许文雨先生的讲评本,许文雨先生是中国著名的文艺批评理论学家。 大家解读大家莫名给了我一直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感觉。 今日的我们距离王国维先生所处的年代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这一百年间经历过各种战争与文化运动,我们与百年前的文化之间早就有了一条不太好跨过去的沟。 而许文雨先生,恰好处于这百年之间,他承上启下,填补了这条沟,为今日我们读《人间词话》谱写了一个既专业又实用的版本。并且这个版本的最后还有附《王国维大事年表》,阅读起来非常清晰方便。 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瑰宝之一,在词的背后有我们民族独特的审美特征和文化内涵,也印证了我们文化的传承和人类精神生活的丰富性。 希望这些传统文化,都能很好很好的传下去。

《人间词话:许文雨讲评本》读后感(三):王国维——由诗词到哲理的人生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这样写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 一境也。“夜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他的这三个境界,我的脑上马上出现的就是王阳明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的第一层境界;看山不是山的第二层境界;看山还是山的第三层境界。

先发表一下我自己的一点愚见吧,我总感觉文学中诗词的境界是蕞美的,也是蕞富哲理。往往越是简单的东西代表的东西就越是复杂、也可以赋予它更多的意思在里面,而哲学这个东西真的不是说必须要用通篇的文章去解读,哲学在懂它的人看来一个眼神、一幅简图、甚至是一个字就是让其心领神会。那是一电光火石般的开悟,是一种“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懂得。

在《人间词话》中我看到的全是意境,是作者懂得诗词的一种境界,是作者懂得诗人与词人的一种境界,是作者对于人生感悟的一种境界,是作者对于各方面造诣的结合的一种境界,是作者想要给读者传达的一种境界。

王国维在古诗词中找寻着“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执着着“我的追问”;“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在意着“我的孤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哪里去寻“我”呢?“寒波澹澹起,白 鸟悠悠下”中也只见秋波和欧 鸟了。这正应了王国维的这句话: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王国维认为古诗词中有境界,而我看《人间词话》中也处处是境界。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这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而谓之无境界。”

“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

“词人之忠实,不独对人事宜然,即对一草一木,亦须有忠实之意。”

“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人间词话:许文雨讲评本》读后感(四):闲来无事,读一读大师的经典作品,总会有收获

初识王国维,是因为他的人生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初读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压根不明白为什么王国维将这三句诗定义为人生三境界,而现在读来,却慢慢地发现这几句话的精妙之处。想要达到第三境界,必然要经历第一、第二境界,这是一个”立、守、得“的过程。

王国维才是真正将诗词读懂、读透了的人。读《人间词话》你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比如书中写关于对文学大家的评论“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娇柔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

王国维的这句话,让我想到了前段时间读到的《自然纪事》这本童书。作者在书中化身成“捕景人”,带领我们观赏了大自然的灵动和妙趣横生。《自然纪事》中的文字就如王国维写的“其言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写在最后

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中的诗句都出自于宋代,从宋代到晚清的文人有很多,但只有他在这些诗词中超脱了儿女情长,将它放进了更高的人生境界中;通过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我们可以看到,读诗应该读“活”,而不是将它读“死”。其实,不仅是诗歌,任何书籍都不可读“死”,“死读书”最终只会成为“书呆子”;读“活”,才能通过书本得到成长。

市面上关于《人间词话》的版本有很多,在这里我选择了《人间词话:许文雨讲评本》,这本书中除了收录人间词话,还收录了人间词话补遗,王国维先生生平及其学说、王国维年表。这本书,可以让你认识更全面的王国维。

他的《人间词话》适合在睡前读,一次不用读太多,几页即可。因为这区区的几页就可以让你回味很久。好书是值得花时间去慢慢儿读,细细品的。

《人间词话:许文雨讲评本》读后感(五):《人间词话》:成大事业者,需经三重境界

1927年5月,颐和园风和日暖。一位瘦小的老先生抽完最后一只卷烟,转身投入湖中。他是王国维,他将自己的人生句号画在了昆明池。

若干年后,亲朋们依然会忆起他黧黑的肤色、八字的胡须、脑后的小辫儿,以及他的长袍马褂和满口的海宁话。也许没人能真正读懂他“五十之年,唯欠一死”的遗言,但越来越多的人却从他的《人间词话》中,传承到中国传统文学之美。

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享有国际声誉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其代表作《人间词话》是最经典的中国古典文学批评作品之一,书中结合西方哲学、文学和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学进行了精辟点评。

这是一本很薄却极美的书,寥寥几万字,字字珠玑。书中讨论了有关中国古诗词的几大问题,核心内容一是境界理论,二是历代词评。

书中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重境界:一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幼时读《人间词话》,并不懂这三重境界之精妙,如今再读时,初入门前的彷徨与渴求,既入门中的执着与坚忍,参透真谛后的通透与豁然开朗,三个画面在脑海中立体浮现,方知老先生“境界”说之形象与精辟。

书中对历代诗词的点评,也离不开“境界”这条线,“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者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诗词中的境,有“造境”、“写境”之分,这正是“理想”与“写实”两派的区别。不过,要将两者完全分清楚并不容易,因为大诗人“所造之境”多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也多接近理想。

诗词中的境,还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之分。前者以我观物,物身上体现的是“我”的色彩,比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后者以物观物,很难说清哪里是我哪里是物,比如“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飞”。

后人对《人间词话》多有注疏,著名文艺理论批评家许文雨先生讲评的这个版本,收录了《人间词话》91则,每则都由许先生做注解,书中还附录《人间词话补遗》《王国维先生生平及其学说》以及《王国维年表》,可谓实用性、专业性兼具。

书中历数历代文人诗词名篇,东坡词旷、稼轩词豪,唐宋之词有句无篇、南宋之词有篇无句……跟随老先生的笔,徜徉于上下几千年之浩瀚词海,实在是一件妙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