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大学写作通识12讲:送给学术小白的公开课读后感100字

《大学写作通识12讲:送给学术小白的公开课》是一本由苏婧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1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学写作通识12讲:送给学术小白的公开课》读后感(一):论文让人犯愁,不妨翻来这本书看看-《大学写作通识12讲》

本书作者苏婧是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教师,清华大学全球发展与健康传播中心秘书长,开设健康报纸等主题的写作课。

封面

本书作为论文写作的一本工具书。这本书可以成为习得写作能力的起点,当然,仅限于起点,它可能给学术写作若干提示,但是无法解决在学术写作中遇到的所有问题。本书从12个学术型写作的关键要素入手。分别是选、文献、思维、论证、结构、点睛、首尾、图表、棱镜、量表、修改与阅读。相信每一章节都会给你带来新的思考! 我将从以下感受最深的几点和大家探讨: 1.学术性写作的文献能力 从文献到文章,是从混乱走向秩序的过程。参考文献的质量不仅能反映出其作者的学问水平,还能反映出写作者对这篇文章的精力投入。在文献能力方面,主要有以下值得注意的要点: ①要一手文献,不要N手文献 ②不要轻易说填补学术空白 ③筛选文献可以采用“滚雪球”法 对我影响最深的是第二点,在查阅相关文献时也遇到了作者描述过的问题。在我的论文研究写作过程中,我之前自以为是,认为我研究的内容是鲜有人研究过的,查过几次文献没有找到就放弃了,后来发现是自己的检索词有问题。 2.学术性写作的核心能力 作者讲到人与人的本质在于思维的不同。那么我们该如何增强写作时的思维逻辑呢?首先就是在我们写作之前先制定详细的提纲,再着手撰写文章。我们经常困于在写文章时不知如何下笔或者缺少相关内容的阐述,但解决方案往往在于我们缺少制定提纲。我们写作的第一步就应该是制定提纲,然后按照提纲一步一步论述,这样一篇文章便可水到渠成。其次要认真打磨主标题、节标题和开头结尾。标题写的好往往会吸引读者顺着往下读下去。

3.学术性写作的论证能力 在论证这一部分,我最感兴趣的是谬论的相关讲述,作者通过举例分析详细列举了什么是虚假两难,暗射圈套,滑坡谬误,稻草人谬误等。突破谬误需要严谨,科学理性的论证,而这其中也能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比如说虚假两难,什么是虚假两难,简而言之就是有的问题答案不能仅限于“是”或者“不是”。举例来说,一同学的研究选题是《史记》与司马迁,他的研究问题是司马迁写《史记》究竟是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还是受到了道家的思想的影响,这就是虚假两难。因为司马迁可能受到了儒家思想,也可能受到了道家思想,或者他也可能受到了法家思想的影响。而这一个问题就限制了这个同学思考的范畴,所以怎么论述都会出现偏差。而这也在警醒我们在论文选题时要注意相关问题,避免出现谬误。

《大学写作通识12讲:送给学术小白的公开课》读后感(二):《大学写作通识12讲》:4种途径助你获得源源不断的选题灵感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作为学术性写作的起点,选题对于学术著作的贡献往往要大于一半,甚至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选题的重要性毋容置疑。然而,“选题从哪里来?”“我怎么能想到这些研究问题呢”是许多初学者最头疼的问题。

如果你觉得写作很难,不知道选题如何下手,可以看看清华学生们鼎力推荐的通识写作教材——《大学写作通识12讲》。

《大学写作通识12讲》的作者是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的苏婧老师。这本书来源于苏老师在清华大学讲授的写作与沟通课,是写给初学者的一本书,它并不是一本严肃说教的厚重专著,它更像是一本方法指导枕边书。全书一共12讲,选题、文献、思维、论证、结构、点睛、首尾、图表、棱镜、量表、修改与阅读,这些都是学术性写作的关键要素。在这里总结苏老师在书中提到的选题来源,助你获得源源不断的选题灵感。

选题来源的方向是可循的,一般有以下4种:个人经历、社会观察、资料爬梳、文献阅读。

个人经历可以激发选题灵感。

选题是具体可操作的写作题目,它不仅包括学术性作品的标题,也包括作者写作这个题目可能要采取的研究路径和理论基础。作者从自身的经历出发去思考,可以激发选题灵感,选题从作者个人经历出发,可以分析得更深刻。

敏锐的社会观察可以成为选题的来源。

毕竟个人的经历是有限的,经历不足,可以通过社会观察来挖掘选题。在苏老师的写作课上,她会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以“我观察到一个现象”为开头的造句,训练学生选题的敏感度。学生头脑风暴,相互激发,一堂课下来,大家发现很多被观察到的社会现象都有成为研究选题的潜质。我们可以借鉴苏老师训练学生选题的方法,通过社会观察,获得源源不断的选题灵感。

资料爬梳有利于获得选题灵感。

很多初学者觉得多看看学术论文自然就会写了,但却往往被淹没在枯燥无味、刻板套路的论文海中,越读越没有兴趣,相反,为了能够找到新颖别致、有研究价值的选题,苏老师鼓励我们看看杂书,尤其要跨界的看、找感兴趣的看,有利于获得源源不断的选题灵感。

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可进一步锁定精准的研究方向和选题。

好的选题是文章的驱动力,仅看杂书是不够的。作为全球疫病史开山之作的《瘟疫与人》,其选题就来自作者20多年的文献积累。由此可见,文献阅读对选题的重要性。

选题永远是学术性写作要过的第一关,也是最重要的一关。初学者可建立自己的“选题银行”,有空就琢磨琢磨、查查文献、头脑风暴一番,久而久之可做的选题就会越来越多,学术功力依然会更上一层楼!

《大学写作通识12讲:送给学术小白的公开课》读后感(三):《大学写作通识12讲》:大学生不可错过的学术写作书籍

大学期间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论文写作了吧,有多少人写了又写,也还是写不好,更有甚者根本写不出来,面对几千字的毕业论文毫无头绪。

《大学写作通识12讲》这本书简直就是学术小白、小萌新们的福音。这本书包含12讲,它们是选题、文献、思维、论证、结构、点睛、首尾、图表、棱镜、量表、修改和阅读,这些都是学术性写作的关键要素,可以说覆盖了写作的各个环节,可以为学术小白提供全面的引导。

这本书的作者是苏婧,她是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教师,清华大学全球发展与健康传播中心秘书长,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课题一项,主研国家社科重大基金项目三项等,参与国家级课题近百项,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三部。

说到写作,我们似乎从小学一直到高考结束,写作也就结束了,很少有大学会开展专门的写作课程,尽管不考试了,但是似乎写作更为重要了,可是很多人却不得要领。

苏老师说:“写作必须要教,学生也必须要学,写作是大学生和社会人的基本生存技能。”

因为说到底,写作是一种能力,而不是一套知识。这个能力简单概括为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学术能力。

思维能力是写作的基础,需要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不囫囵吞枣;表达能力是写作的核心,这其实就是从无序到有序、从作者与读者、以及自己与自己对话的过程;学术能力是学术写作的特征,它不是套路,不是八股,它的核心是问题意识、文献能力、论证艺术、研究理论和方法路径。

巴金先生说:只有写,才会写。

深以为然。写作中的起点就是选题,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选题对于学术著作来说,贡献更是不可估量,甚至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选题就是对学术写作的题目进行选择、取舍、打磨和裁剪的过程。这跟我们小学到高中时期写作文不同,那是的作文都是命题,也就是出题人给你了,基本不用选择和打磨,只需要学生用不同的素材来论证这个题目即可。

而进入大学之后,已经成长为了独立的研究者,而且能够发现自己感兴趣且值得研究的题目。

选题不能过于宽泛,也不能过于细碎。那么该去哪里找选题呢?

第一, 个人经历。个人经历是可以激发选题灵感的,每个人的经历都不同,都是独一无二的写作素材。

第二, 社会观察。你观察的社会现象就有成为研究选题的潜质,保持自己敏锐度。

第三, 资料爬梳。非学术资料的收集,史料、档案、一手的报告等。

第四, 文献阅读。学术性著作的阅读,研究论文、学术书籍、学位论文等。

每个人都要学会简历建立自己的“选题银行”,在生活中、学习中、阅读中、交谈时甚至看剧时突然想到的选题灵感及时记录下来,整理到一个小本子上,久而久之越来越多,你就有了一个庞大的选题库。

这本书将学术写作拆解后详细讲解,是不可多得的

《大学写作通识12讲:送给学术小白的公开课》读后感(四):写作技术手册

一、选题

1.小:避免过于笼统和空泛,(1)进行关键词组合,(2)进行特写;

2.清:问题意识清晰,避免写成百科词条;

3.新:有新意。

二、文献

1.全面:经典著作、高引论文,前沿文献;

2.分析:归类,体现已有文献之间的关系,如继承、对话、驳斥;

3.评论:已有文献的盲区、模糊点、争议点,进一步的研究建议。

4.与文献对话:直接使用、借鉴、驳斥、创新。

三、思维

1.逻辑思维,(1)先制定详细提纲,(2)打磨主标题、小标题和开头结尾;

2.共情思维,(1)深度挖掘研究意义,(2)明确学术志向,深耕一个领域,学术与人生交融。

3.批判性思维,思考为什么写这个、这样写。

四、论证

1.问题的质量;

2.观点清晰;

3.论据正确、精确、具有代表性和可靠性;

4.逻辑结构合理,避免虚假两难、预设前提、滑坡、稻草人谬误、从众等。

五、结构

1.标题、摘要、引言、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

2.引言可以最后写;

3.讨论需要回答问题,并与经典文献对话,推进理论的新解释或产生新的适用条件。

4.先写提纲,应当像电子产品说明书,具有可操作性,但不能过于细碎。

5.结构模式:过去-现在-未来(历时变化),现状-问题-对策(解决问题),微观-中观-宏观(以小见大),现象-内涵-本质(深入挖掘)。

六、点睛,其实也可以叫作展示、外观之类的

1.标题:清晰、准确、简洁;

2.关键词:适合别人检索;

3.摘要:不能做高度概括,容易空泛,交代研究对象、使用材料和主要方法,介绍主要研究发现,强调这一分析的主要价值。

七、首尾

1.开篇: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价值;

2.结尾:回答开篇提出的问题,对研究发现进行总结,彰显研究意义。

八、棱镜,也就是方法或理论

1.应用于局部,特别是对现象的本质的讨论部分;

2.应用于全文,成为文章的理论框架和逻辑主线;

3.对理论进行解构和批判,发现理论的盲区或问题,发展理论。

九、其他:

应用图表

制作评价量表进行论文评价

修改:(1)文字、(2)文章结构、(3)问题、方法和理论

阅读:基础阅读(普通阅读)、检索阅读(快速阅读)、分析阅读(充分阅读)、主题阅读(经典理论著作、高引学术论文、相关前沿文章,学术脉络、学术对话、学术推进)。

《大学写作通识12讲:送给学术小白的公开课》读后感(五):《大学写作通识12讲》:神龙见首也要见尾

昨天和刚上大一的儿子聊到写学术论文的事情,他感觉论文写作离他们很远,有点不知道从哪里下笔。 正好手头有一本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的苏婧老师所著的《大学写作通识12讲》,是专为写作小白们准备的枕边书。我递给儿子,希望他放下手中的游戏,利用假期时间看一看。

这本书从选题、文献运用、思维、结构等12个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基本覆盖了写作的各个环节。书中运用到的大量实例让枯燥乏味的写作变得生动形象,每一讲的后面还设有思考题,可以让小萌新们边看边想边写,给予“学术小白”全方面的引导,从而提升学术写作的能力。 作者在书中提到大学论文和高考议论文的区别,这个思维跨度是大学新生写作时的蕞大障碍。至于写作时哪个部分蕞难写?那恐怕就是开篇和结语了。

1.开篇要开门见山 学术论文不同于写诗歌或小说,不用给读者制造悬念、刻意营造氛围。一篇规范的、合乎要求的学术写作的开篇会开门见山地提出三个要素问题: ①这个研究提出时有什么样的社会或学术背景? ②这个研究能够回答什么样的研究问题? ③这个研究有着怎样的研究价值? 苏婧老师认为,一个题目的研究价值在于他能够促进解 决社会的问题。学术写作的开头只需交代研究问题即可,不用点明研究结论和主要观点。写作时不要过多的将自己的主观意愿带入到研究中,尽量做到蕞严谨、蕞科学。

2.结语要余音绕梁 开篇难的问题解 决了,结尾也需要仔细打磨。这里也应遵循三个原则。 ①要做到首尾呼应。文章的开篇提出了什么研究问题,中间就应该分析这个研究问题,结尾也就自然地总结回答这个研究问题,切忌不要旁生枝节。 ②合理拔高。论文的结尾不用像高考作文一样喊口号,不能假大空。可以点题来突出研究意义,但切忌强行升华和拔高。 ③脚踏实地。史蒂芬•金在《写作这回事》中说道:“好的写作通常要求作者放下恐惧和造作。就写作的好坏判断而言,造作本身即恐惧。”做学术研究讲究实事求是,无论结果是喜是忧,作者都要忠实于自己的研究发现,不忽视现实中的严峻问题。

3.不按套路出牌的学术大家 有着厚重学术积累的学术大家们没有那么中规中矩,为了打动人心、调动读者的兴趣,他们用简单易懂的讲故事的方式来开篇和结尾。 这本《大学写作通识12讲》不单单是一本“学术小白”的读物,还能让接受过写作训练的人受益匪浅。当你在为论文绞尽脑汁、抓耳挠腮时不妨拿它出来读一读,你会发现每读一次,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周国平说:“写作即使没有任何别的用处,本身仍是一种快乐。”学术写作没有捷径,只要你有一颗探寻真理的热心,沉下心来认真探索,一切都会自然而然地降临。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