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大分离》读后感精选

《大分离》读后感精选

《大分离》是一本由[英]彼得·沃森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页数:6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分离》读后感(一):大分离专业但不新颖

与97年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类似主题但人气小很多,不做比较只做简单阐述。 新旧大陆首先是气候和地理的区别,这就形成了动植物的区别和经济的区别,自然也形成了文化思想的区别。 旧大陆(欧亚大陆)主要地处热带和温带,幅员辽阔,且季风气候相对温和,这种自然环境,首先拥有大量的可驯化的植物和动物,这是形成农耕和游牧两种主要经济形式的基础,同时东西走向的广阔地域,不仅方便动植物驯养的广泛传播,也非常方便人类在经济和文化上的广泛传播,从而使欧亚大陆不仅先进入农业文明,还在商业,工业,宗教,哲科等全面领先发展。 而在1.2万年前白令海峡区隔后的新大陆(美洲大陆),地理特征首先是可驯化的动植物很少,经济形式长期处于部分农耕和部分狩猎的状态,没有游牧经济,也很少有商贸往来,人类相对处于孤立生存发展的状态。此外美洲地理最大的特点是厄尔尼诺现象以及相关的火山地震等自然灾害,恶劣的自然环境,不仅会摧毁好不容易诞生的文明,更让人长期处于对自然神灵的恐惧之中,文化停滞在“万物有灵”的萨满阶段也是不足为奇了。

《大分离》读后感(二):读《大分离:新旧大陆的命运》

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看完彼得·沃森(Peter Watson,1943- )的《大分离:新旧大陆的命运》(The Great Divide:History and Human Nature in the Old World and New,孙艳萍(译),译林出版社2023年5月第一版)这部巨著。厚厚的一本书,上下班背着还是很有分量的。 作者彼得·沃森,是英国著名文化史家、新闻记者和小说家。,就读于伦敦和罗马的达勒姆大学,曾在《星期日泰晤士报》、《泰晤士报》、《纽约时报》、《伦敦时报》等主流报刊当过记者,写过专栏,还曾为《旁观者》等流行杂志撰稿,1997年至2007年受聘为英国剑桥大学麦克唐纳考古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著作有《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20世纪思想史》《德国天才》等。 旧大陆是指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欧洲认识的世界,包括欧洲、亚洲和非洲。与此相区别,新大陆主要指美洲大陆。《大分离:新旧大陆的命运》的内容如其副标题所示,主要研究了大约公元前15000年至公元1500年的新旧大陆历史,探究旧世界的人类为何以及如何与新世界的人类有不同的发展道路。 从公元前15000年前古代先民进入美洲大陆,到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新旧大陆的人们生活在彼此隔绝的时空里,面对着各异的地理、气候、动植物群落,各自发展出截然不同的人性、思想和社会。 作者充分运用了人类学、考古学、天文学、地理学、神话学、宗教学、生物学、伦理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成果,论述了人性在不同环境中所实现的不同潜能,也呈现出新旧大陆人类社会殊途命运的综合图景。全书分为四部分,导论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篇,揭示了新旧世界分离的开始;第一部分讲述第一批美洲人与旧大陆居民的差异,详细介绍了美洲印第安人的基因、语言、神话传说、民族等;第二部分主要介绍新旧大陆的自然差异,探讨新旧世界自然状况的不同,包括地形地貌、野生动植物、自然灾害等的不同,而导致驯养的家畜,培育的农作物、农耕技术、祭祀制度等的差异;第三部分探讨新旧大陆的人性演化的差异与原因,从城市发展、文化发展、战争、一神教的产生及祭祀制度的终结、民主、货币和自然观的形成、宗教、庆典等方面详细展开论述;最后的结语部分,通过对之前的研究的回顾,总结了不同的心理和科技因素对新旧世界产生的影响,指出“萨满和牧羊人代表了新旧大陆的分离。” 将看似不同的事件联系在一起,综合运用各种学科来加以建构,从而得出一系列新颖的而又让人信服的结论是这部思想史的一大特色。像作者通过分析新旧大陆地形地貌、气候环境的不同,从而得出“旧大陆丰产崇拜的主要形式是祈祷,而新大陆则是安抚。”“旧大陆的主神(不是全部)对崇拜是给予积极回应的,因为温带地区存在自然规律,虽然当时人们尚未完全理解。而在新大陆热带地区,神不仅不可预知,似乎也无法安抚。这就是新旧大陆之间的深刻差异之一。”这样独到的见解。 从书中可以发现,无论是大陆构造、地形地貌,还是气候环境、动植物种类等,都会给人类的社会形态、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和语言结构带来深刻的影响,然而能适应环境的就是成功的生活方式,“拥有文字的社会不一定是文化社会。”“文明不过是一种适应形式而已。”

《大分离》读后感(三):新旧大陆的历史与人性

1492年10月12日,哥伦布船队抵达瓜纳哈尼岛,哥伦布以为此地是印度,并将该岛命名为“圣萨尔瓦多”。有时候,历史会开一个伟大的玩笑,这一天,“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定格为历史上一个专有名词,他也改变了历史进程,从此世界分成了旧大陆和新大陆。

《大分离:新旧大陆的命运》这部著作聚焦于新旧大陆的差异与联系,讲述了新旧大陆的历史与人性。该书作者为英国著名英国思想史学者彼得·沃森,这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国内出版的他的经典著作还有《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20世纪思想史:从弗洛伊德到互联网》《德国天才》《虚无时代》等。

新旧大陆在地理资源、天文气候、历史传说、宗教文化都有很大不同,作者详细比较和分析了这些差异,作了深层次的剖析与挖掘。具体而言,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批美洲人与旧大陆居民的差异”追溯了第一批美洲人到达新大陆的历程,以及他们与旧大路是如何就此“分道扬镳”的;第二部分“新旧大陆的自然差异” 从新旧大陆多个方面的差异入手,考察了这些“资源禀赋”对这两块大陆的影响与塑造;第三部分“新旧大陆的人性演化的差异与原因”观点新颖,论述深刻,讨论了战争、宗教、文字、货币、政治制度等对新旧大陆“人性”的“驱动”与“锻造”。

从具体内容来看,本书融合了多学科的知识,包括考古学、植物学、地质学、气候学、神话学等,并将这些学科知识有机结合、有效整合,对新旧大陆的命运作了一次系统全面而又生动详细的论述。用作者的话来讲,这本书通过复活、重建、考察和研究新旧大陆平行的发展历程,观察旧大陆居民和新大陆居民的相似性并对比两者之间的差异,进而发现这些差异所导致的结果。

作者将新旧大陆的平行发展认定为“历史上最伟大的自然实验”,因为通过这个独一无二的实践,我们可以从中了解、认识自然、历史与人性之间相互影响的过程,并可以用来解释人类自身的发展历程。

在“历史上最伟大的自然实验”之外,本书还有理论上大胆而不失严谨的思想实验,在横向上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新旧大陆平行发展波澜壮阔的图景,在纵向上勾勒出了人类从起源时代到近代的历史发展轨迹,兼具思想性与趣味性、学术性与通俗性,可谓是一部不可多得历史/文明史佳作。

《大分离》读后感(四):新旧大陆的不同发展轨迹

当我们回顾世界历史,新大陆的发现无疑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随后几个世纪的发展,使得目前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新大陆的美洲崛起。然而,每个人都知道文明的兴起及其发生的地方: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印度和中国都很早就实现了公认的文明社会,这也是我们所熟知的四大文明古国。从这些起源开始,文明向外辐射到旧世界的大部分地区。但是,为什么在新世界也就是南北美洲大陆没有取得同样程度的成功呢?从目前的史料来看,只有在安第斯山脉中部才取得了相对较早的成功。但即使这样,文明的规模也要小得多。在译林出版社2023年出版的《大分离》中,我们可以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这本书的作者是彼得·沃森,他是英国思想史学者,以拒绝简化的恢宏思想史作品闻名于西方世界,著有《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20世纪思想史:从弗洛伊德到互联网》《虚无时代》《大分离:新旧大陆的命运》等多部著作,而《大分离》也并不是第一次引入中国大陆,早在2015年,这本书就由格致出版社出版,时隔8年,由译林出版社再版。

所谓大分离,其实就指的是太平洋和大西洋所造成的新旧大陆的分离。彼得在这项有趣的推测性研究中发现,旧大陆和新大陆之间存在着许多的差异:一方面,东西方的地理取向,丰富的农业资源和驯养动物主导着旧世界的历史和意识形态,包括宗教、政治等。尽管旧世界历史经常如此艰难,历经战乱和天灾,但它使文明得以兴起和繁荣。

另一方面,在新大陆中,这里由地理所限定的是南北向的发展,同时伴随着剧烈的天气,还有火山和地震。同样,较之旧大陆少得多的驯养动物和谷类作物,再加上丰富的致幻剂使用文化,使得新大陆的历史和意识形态出现了偏差。在这里,环境及人文因素共同阻碍了旧大陆式大规模文明的崛起。

从地理角度而言,为什么东西向比南北好得多?因为东西向允许跨多个时区种植相同的驯养动物和作物,并且因为纬度基本一致,天气通常来说也保持不变。而南北方向的情况并非如此。

同时还需要强调河流和贸易的重要性。如果我们看一下欧亚大陆的四个文明古国,就会发现它们每个都处于通向海洋和其他社会的大河流系统中,两河流域、尼罗河、印度河及恒河,当然还有长江与黄河。唯一具有可比旧大陆的新大陆遗址就是最近发现的北奇科文明,它相对而言以辉煌的孤立状态存在。其对文明的突破并没有在整个新大陆地区传播。

这本书中包含有关两个大陆不同动植物的迷人信息。大型哺乳动物的驯化在欧亚大陆的历史进程中至关重要。彼得同样被新大陆的萨满和旧大陆的牧羊人之间的历史对比所吸引,从而反映了世界历史的两个文化极点。这显然是一本非常精彩的历史论著,值得我们认真品读。

《大分离》读后感(五):继《枪炮、病菌与钢铁》之后,又一部震撼之作!

贾雷德·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出版于1997年,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轰动。全书探讨的是一个宏观问题:

为什么越过大洋征服新大陆的是哥伦布身后的欧亚大陆?为什么现代化工业化出现在欧洲而没有出现在新几内亚?

而彼得·沃森的这本《大分离:新旧大陆的命运》英文原版出版于2012年。在我看来,这本书是《枪炮》一书的延伸与深入,它显示了欧亚大陆与美洲大陆的天壤之别,及其回溯直远古时代的历史根源。

也许在我们根深蒂固的观念里,所谓“东西方”分别指代的是亚洲与欧美国家,当然这里面含有政治经济因素。

彼得沃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当“东西方”指代的是东半球和西半球,那么显然从整体去衡量就成了,以“欧亚大陆”为代表的旧大陆与“美洲大陆”新大陆之间的对比。

根据科学家和考古学家的发现,现代人类在大约150000年前,从非洲进化而来。在之后漫长的十万年间,人类在不断进化的过程中,开始徒步向世界各地扩散。

而在冰河时期,西伯利亚与阿拉斯加是在陆地上相连的,人类正是通过白令陆桥扩散到了西半球的美洲大陆上。之后因冰期结束,海平面上升,白令陆桥成了白令海峡,新大陆与旧大路自此分离。

所以,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前的1.6万年里,欧亚大陆和美洲大陆上的人类是在相互隔绝的状态下,面对不同的环境、气候、地貌、植被、动物,各自放飞自由生长的。

这两个起初相似的群体为了适应他们的环境,形成了不同的生存策略、不同的风俗、不同语言、不同的信仰,蕞终形成了迥异的文明。

从人类学意义上讲,宗教就是人类探索世界和神秘力量的部分尝试,它也是新旧大陆走向殊途的原因所在。

作者的视野超越了狭义的思想史领域,实现了开阔的跨学科分析,从人类起源到近代早期,横跨了约165000年的历史,颠覆了许多我们视作理所应当的事物,实在堪称巨作!

对这方面感兴趣的读者,这部硬核作品,不要错过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