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E考据故事集》读后感100字

《E考据故事集》读后感100字

《E考据故事集》是一本由艾俊川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页数:41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E考据故事集》读后感(一):E考据的作用

考据是建立在深厚的知识储备和专业修养基础之上,研究者需要阅读大量书籍、积累相关知识才能在需要时依靠记忆串联证据,归纳分析后得到答案。新世纪迎来了E考据,也就是通过互联网来寻找相关知识,但这其中信息又真假难辨。所以即使是E考据也并非是伸手就来,同样需要阅读大量相关知识然后进行考据推断。所以E考据可能在方便的同时,起到了“补充”的作用。

我们平时也习惯于互联网搜索,它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是我们求知解惑的一重要途径。而网络平台是公共场所,所有人都可各抒己见,于是信息真假难辨,需要人们仔细甄别方可应用。有时候,我们会找到自己问题的答案,有时候也找不到…这是一个十分令人头疼的问题。《E考据故事集:从清初到民国》一书的书写就是借助了E考据,但并非伸手即用,而是仔细考证之后进行补充。

作者考据了《丹崖墨翰》,傅山与魏一鳌的书信,其中一半与朱四命案有关,作者通过往来书信内容窥探当时明末清初的汉人官员在当时的处境。不仅如此,也能帮助读者深刻理解当时社会人们面临的真实法律和社会环境。作者在读《再生缘》时,感觉陈寅恪先生对戴佩荃去世时间的论证与当时官场实情不符,于是利用E考据进行分析补证。除此之外,书中还有考养寿园,得知了大量袁世凯野史的故事。严复的版权保卫战中,我们可以去从廉泉致电苏松太道袁树勋的控告中得知,当时的盗版十分猖獗,反盗版意识也相当严格,对盗版者的惩罚也比较严厉,除了受经济处罚外,还会有牢狱之灾。除了这些,书中还收录了作者其他文章:《过云楼的书画生意》、《小万柳堂纪事》、《齐白石“演电影”》等,涉及了清初至民国的众多人物,通过爬梳相关文献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

正如一开始所说,E考据有大家资料,是如今十分重要的搜索工具。但是其中内容不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终究需要搜索者仔细甄别。也并非说利用E考据就是没有大家阅读经验,相反,利用E考据也同样需要阅读大量相关知识,不过是在筛选时方便一些,可以节省大量时间精力,拓展学术边界。

《E考据故事集》读后感(二):E考据和故事,都了解一下

考据是专门的学问,而如今的互联网时代,通过大数据、互联网,学者可以跳过积累和专业壁垒,直接搜寻证据线索,提高了考据效率和准确性。作者经验体会是,“识文断字知书达礼”——识文,要准确理解文义;断字,尽量认出难认的字;知书,熟悉史籍,具备一定的目录知识和版本意识;达礼,要对旧时官场制度、社会风俗乃至人情世故有所了解。

作者蛮享受E考据带来的乐趣,通过它更好地求真求实,解决问题,搜寻历史真相,还原历史现场。全书共25篇文章,长短不一,时间从清初到民国,辅以史料图片。读者可领略历史故事的精彩,以及作者断案般的考据过程。

首篇以《丹崖墨翰》等傅山书信还原朱四案件,提供了古代社会史研究资料,刑案办理中的请托细节,令读者了解了与官府如何打交道,一窥古代社会法律和环境。陈寅恪《论再生缘》补证,揭示了陈瑞生父母族系等一些列身份生平事件。

中间有四篇集中讲述顾文斌的官场生涯,《过云楼书画记》,过云楼的书画生意等几件相关事件。《过云楼书画记》是一部烤具特色的书画鉴赏著作,顾文斌不甘只做鉴赏家收藏家,而要成为考订家,他有更高学术追求,将书画藏品当成文史研究材料。同治年间,顾文斌任宁绍台海防兵备道,护理浙海关监督,收入丰厚,作者根据家书等细细推敲了顾道台的为官取财之道,顾道台甚至不愿升迁。顾道台也正是在此期间增加典铺股本,购置千亩田地,修起过云楼和怡园,成为江南第一收藏家。

后面有三篇涉及小万柳堂的故事也相当精彩。第一篇较全面地还原了廉李公案之真相,其以李经迈垫付欠款完结。《帆影楼纪事》等记录的公案,是“廉泉、李光明庄和李经迈之间的债务纠纷,后来演化为通过出书互相攻讦的舆论战”。第一篇也讲述了上海、杭州两座小万柳堂的建造始末。第二篇作者根据新的资料,补充了西湖小万柳堂从廉庄到蒋庄的更多细节,包括廉庄营造、湖庄让渡、南湖新咏。第三篇是讲小万柳堂的书画收藏。

其他散篇,涉及任务有严复、林纾、辜鸿铭、齐白石、梁启超、周作人等名人,可自行阅读。

E考据让寻找线索变得更容易,但成败得失还是在于人的应用如何。E考据降低了专业门槛,同时提升了通识门槛。

《E考据故事集》读后感(三):信息化浪潮下的考据未来

要说近期最火的,莫过于ChatGPT,与此前我们熟知的人工智能相比,它的出现颇具威胁:有思想、有自主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它的行为基于大数据分析结果,因此只要数据够丰富,它分析的结果将远超人类大脑。这是否代表着一直被专业人士独据的领域将会降低门槛走向大众化,它的使用是否将会让阳春白雪晦涩难懂的史学考据不再神秘呢?

《E考据故事集》是作者艾俊川对信息社会下数字化尝试的一个有益结果。本书揭示,考据可以为普通人提供机会,拓宽学术边界,但考据也绝不是简单的一键搜索和人工智能所能解决和替代的。

比如说,你还需要敏锐的推理、分析和归纳能力。以《陈寅恪<论再生缘>补证》为例,清人一条简单的诗序引起陈寅恪先生的思索,考证出陈端生丈夫范菼其人其事。虽受制于所处时代所能利用的材料之限,陈先生的疑虑和推测未能得到证实和修正,但“以诗证史”的联想和考证过程断不是人工智能可以主动发散的,固然可以将所有的陈端生和范菼呈现在面前,但若没有历史的积累及对陈、范、汪家族的了解,又怎会联想到这层关系,进而呈现彼时的人文特色呢?

比如说,你还需要灵活的经济头脑。国际拍卖公司的一幅画兰或许并不罕见,书名沈郎更加令人感觉平平无奇。但若知道此沈郎关联名伶沈宝珠,沈宝珠实为昆曲名旦,虽是野史谬传,但因孝行广为民间所知,是否可为这幅画陡增文化内涵及想象空间,从而拍出个好价格呢?

比如说,你还需要些八卦心态。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顾文彬顾道台一面修建了过云楼,谁知道一面还在跟儿子的书信里记录下自己的“敛财经”呢?区区一个道台收入如此之丰,以至于升迁都不能诱惑其舍此美缺。也谁成想,收藏书画也有其小秘密,龌龊事竟也不在话下。碎碎念下展现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史料,相比都是人工智能所无法用情绪表达的吧。

所以言归正传,真正的考据,需要识文断字、知书达理。尽管数字化让寻找证据变得容易,但还需要深厚的学术功底才能驾驭和有效利用这种便利的工具。所谓识文,需要准确理解文义,互联网靠表面翻译贻笑大方的实例数不胜数;断字,中华文化五千年,文字载体、文字形态多种多样,人工智能基于的是现有的数据存储,而突破和创新必然只有人才能胜任;知书,熟悉史籍,理解起来可能更加简单,若不是有对想要考据的对象有充分的认识,纵使拥有再趁手的工具,也是无从查起;达礼,要对旧时制度、人文有所了解,如果只看表面功夫,又怎能从海量资料里去伪存真呢?

数字化的冲击事实上波及着各行各业,以前不为大众所熟悉认知的史学研究也不例外。作者以普通人难以接触的考据作为实例探讨现代工具的应用,别有一番趣味和警醒之意。人工智能帮助我们累积更加庞大的数据库,也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使用方法,但它始终不能替代的,是一种人所天马行空畅想的自由和难以量化的情绪表达,而正是在这种无法标准化不能建模的领域里,体现着难以替代、永不磨灭的精神火花。

《E考据故事集》读后感(四):互联网时代下的考据

初次看到这个书名,对 E 有点陌生,不知道代表着什么。只知道考据学是一种治学方法,又称考证学或朴学,主要的工作是对古籍加以整理、校勘、注疏、辑佚等,在清代达到鼎盛。翻开书才知道,E考据(E 是英文词electronic的首字母)通过数据库、互联网搜索,让学者有可能跳过积累环节和专业壁垒,直接搜寻到证据线索,节省大量时间精力,极大提高考据效率和准确性,同时为普通人参与考证提供了机会,拓展了学术边界。E考据已经是现在人们文史研究的重要工具,很多的研究离不开它的帮助。 在作者看来, E考据并不仅仅是进行数据库检索或网络搜索这么简单,也是要在阅读大量的书籍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网上搜寻、交流与研究。同时,E考据需要具备“识文断字知书达礼”,就是要准确理解文义、认识难认的字、熟悉史籍和对旧时官场制度、社会风俗乃至人情世故有所了解。 E考据是数字时代、网络时代的考据,通过数据库、互联网搜索,让学者有可能跳过积累环节和专业壁垒,直接搜寻到证据线索,节省大量时间精力,极大提高考据效率和准确性,同时为普通人参与考证提供了机会,拓展了学术边界。E考据是符合时代趋势所孕育而生的学术研究的一种方法,有利于提高效率。 本书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写的关于一些历史人物的文章,这些文章是作者借助E考据工具进行相应研究而写成的,披露或释读稀见文献资料,提供一些新史料,但落点均为人物和事件,都是起自清初,迄于民国(除了卢弼与钱钟书交往一篇),如袁世凯、严复、林纾、梁启超、辜鸿铭、廉泉、王国维等,帮助我们还原历史,无限接近历史事实。 在辜鸿铭教蒙学一文中,作者从《辜鸿铭出入北大及生辰考述》《从辜鸿铭在北大任教始末看北大“英文门”时期的师生状况》《辜鸿铭先生六十寿序》等一些文章考证得出,他生于清咸丰七年闰五月二十八日(1857.7.19),卒于民国十七年旧历三月十一日(1928.4.30)。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运用 E 考据时,不仅仅要会运用数据库等网络资源,还要了解中国传统计岁法、闰月的相关历史文化知识,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过去只有天资非凡的人才能了解世间各种知识,现在我们只要运用互联网,人人都可以了解到我们想知道的知识,这就比古人有了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我们要提高自己对语言文化、历史社会的全面了解,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运用 E考据,提高学术研究效率。

《E考据故事集》读后感(五):新型考據

和e老“相識”快二十載了。不過說相識也並不准確。至少到現在還沒有見過面。只是遙遙看著他一本又一本功底扎實的書陸續問世耳。至於如何“認識”。則要從當年胡同意氣飛揚在網路上開設布衣書局說起。胡同由天涯而孔網而布衣。逐漸獨立出來而成網店。同時開設了虛擬的論壇。“認識”e老就在這布衣論壇裏。

忽忽便是二十來年的時光。我最欣賞布衣書局的一點。如今卻已不復存在。那就是當年布衣論壇的同人氛圍。如今網路世界早已天翻地覆。論壇被各種微信群取代。各種訊息撲天蓋地而來。又倏忽騰空而去。大家都忙著買忙著賣忙到後來什麼都不記得。

當年的論壇不是如此。在那裡若隱若現似有意似無意營造出一種氛圍:雍容。大氣。自由。寬松。來往朋友間不論是新知還是舊雨。大多能其樂融融。相處愉快。有位朋友曾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布衣論壇有一種遺老氣。大概是因了在布衣的“長駐人口”裏絕大部分都是對文史舊籍有興趣的人。因而談文論史。識印辨人。似乎形成了一種鬆散的“同人”圈子。

e老就是這個圈子裏的絕頂高手之一。出身名門正派。學識豐贍淵博。收藏既精且富。為人老成持重。真是夫子之風。君子之風。看他在論壇裏或發帖。或討論。總是那麼從容自如。即便是上升成激烈的論戰。他也不怯不厲。頗有點手持白扇靜風塵的氣度。而且他的文章不走通常的文科路數。重邏輯。重理據。線索清晰。札實有序。沒有不必要的枝蔓。卻又時有言外之意。有點兒叫人想起陳援庵的路數。雖然兩者的風貌仍是不同。

二〇一二年浙江大學“六合叢書”收錄了e老。亦即是艾俊川先生的一本《文中象外》。這好像是他的第一本專著。用小線索解決印刷史上的疑點。差不多十年後。廣西師大出版社“煮雨文叢”裏又添一本他的《且居且讀》。幾乎是他講版本鑒別。辨偽存真的度人金針。有些在布衣論壇裏就見過雛形。最羨慕的是他奇跡般得到《水滸傳》殘頁的故事。書林逸話再添新篇。

二〇二二年中華書局又推出他的《中國印刷史新論》。這是接著張秀民等諸位前輩往下講的大作。他的那些收藏尤其是活字本在文章裏有了大用。彷彿一個偵探。從實體書冊的印刷痕跡入手。追溯前塵。解決不少前人沒有解決或是忽略未見的問題。可惜我只能如後排矮人。隨著別人看個熱鬧瞎叫一聲好耳。

差不多同一時候。中華書局的《掌故》叢刊也陸續出版。第二輯裏有e老的長文《小萬柳堂紀事》。我原本以為他竟然也放下敦厚本色。開始追逐風雅寫廉家夫婦的文酒輝光。沒成想這並不在作者範圍之內。e老寫廉泉和李經邁的經濟糾紛。寫他們家庭背負的債務。以及順帶考證吳芝瑛的代筆。沒有什麼風雅可言。雖和藝文無甚關聯。卻是廉家夫婦活動的背景底色。此文如今也收進新書裏。還另外增補兩文。欲更清楚地知曉小萬柳堂的舊事。自是必讀。

過去這二十年間。可以清楚地看到e老這幾本著作方向雖各有側重。然而一以貫之的。仍是他念茲在茲的“ E考據”。大有以此開宗立派的氣象。當年在論壇裏就聽過他講E考據。在淺薄如我之輩看來。這不過就是利用網路。搜索關鍵詞。而大量地吸收合並材料而已。然而e老不止這樣簡單。而是把它真正賦予了學術的精神。

在他的新書《E考據故事集》的自序裏。用一段特別實在的話。說出他心目中“ e考據”的範圍或是說標準:

“本書收集了我近年寫的與歷史人物有關的文章。作文的初衷。是披露或釋讀稀見文獻資料。提供一些新史料。但落點均為人物和事件。期望能揭開歷史的隱秘一角。寫作中很多時候借助了E考據工具。與過去常做的詞義。詞源。人名。版本等方面的考據相比。我覺得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E考據相對複雜。因為考證詞語名物。一般檢索詞明確。檢索之後的分析。歸納。推理也都圍繞主題進行。容易得出結論。完成考據。而考證一位人物較長時期的活動。一個事件的來龍去脈。那就牽涉廣泛。檢索的不是一個點。而是一條線。一個面。檢索點多。處理的信息量大。需要‘補課’的地方多。閱讀量也隨之增加。而且由於頭緒紛雜。線索往往中斷。無法得出確切結論的考據意味著失敗。E考據雖然高效。也不是一敲鍵盤就出結果那麼簡單。”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