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史学名著经典读后感有感

中国史学名著经典读后感有感

《中国史学名著》是一本由钱穆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7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史学名著》读后感(一):钱穆的理想

钱先生是有大理想的人,他所认为的伟大的史学是可以开一代风气的,而不是执着于细枝末节的考证,但处于当时的环境之下,钱的这种看法就未免鹤立鸡群。通过一些名家对钱的评价也可以看出这点,如傅斯年曾说过这样的话:“向不读钱某书之一字”,并且说钱穆是“治考据成名而专骂考据”,这两句话真可称得上是不留情面。笔者认为钱穆虽然在考据方面有很大成就,但是他的史学另想并不只限于考据,他的理想更多的是太史公那种“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境界,这也是钱穆在本书中盛赞太史公的一个重要的原因,钱穆把考据仅当成是一种手段,而不是史学的全部。而一些人在钱的眼中只是执着于名与利的“学者”,而不是真正有史学理想的人。学者汲汲于学术成果,其实不得不说是大环境“赏赐”给学人得悲哀。

另外,钱穆是倡导厚积薄发这种理念的,所以钱穆说要多读书,尤其是古书,对于研究中国史学的人来说读古书是重要的,哪怕是粗览一遍也是非常重要的。在钱穆看来割裂中国古典传统来研究中国历史,不通古籍,是五四之后的劣风气。钱先生在书中反复说到要读古书,要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所有的这些,我看到了钱先生所说的“温情与敬意”。

《中国史学名著》读后感(二):钱穆的用心

首先就书论书,钱穆不同于一般学者:先搜罗材料,再编纂成书。当然这是由于本书体例为演讲稿,故相对自由。全书以史学名著为纲,贯穿以中国史学演进之过程,融入进自己的治学方法,“诸位该懂得从通学中来成专家”,指出中国传统史学体裁偶有创新,而精神渐次沦亡。推崇两汉经学能通经致用,有助于治平之术,宋明理学发扬心性义理,而多有思想之创见,所以史学尤盛。批评清代乾嘉以来的考据训诂是“死经学”,于史学上的创新鲜有助益。推重章学诚的贡献,以为“如要讲史学,便要在全部学术大体中来懂得史学,要从三千年的史学演变里来懂得史学究是什么一回事。”

自泰西叩关以来,中国学术思想历经一逐渐嬗变的过程,尤其经过新文化运动以来重理国故的激进思想之洗礼,沿革至今,包括史学在内的各类学术已然为西学之架构。钱穆痛感于此(全书行文可见),决意“一生为故国文化招魂”(余英时语),以纠今人矫枉过正之弊。书中有言:“我同诸位讲了一年中国史学名著,今天等于讲到最后一课,其实就是讲一个传统。”如此融汇贯通经史子集各派学说,才成就了自己的学术成就,目的在于唤醒过度沉溺于欧风美雨的国人,用心何其良苦!至于今日,国学似乎如火之燎原,渐成各人追赶的潮流,钱穆先生对此是否满意,则是我们的疑问。

《中国史学名著》读后感(三):《中国史学名著》读后

本书成于钱先生为历史系博士生讲课之录音整理稿。 因录音整理成书,所以全书用语亲切随和,讲课过程中不时吐露自己治学经验及对后生之殷殷教诲。钱先生对中华文化之温情与敬意,于此可见一斑。 同样因录音成书,所以不免有啰嗦重复、引据失当,或评论过激之处。

然本书终是指示门径、有益初学之作。试列举本书优点者三: 一、从尚书春秋史记直至文史通义,本书以时代为次,列举了中国古代重要史籍。且并非是一贯地重二十四史而轻其他史书。本书抉择以史学发展为主线,所列之书都是其时代史学之特出或新变。 二、本书从前到后一再强调对史书不要只是当材料去看,要看到其书背后之人。每一书背后必有一人之学问一人之心血一人之精神,如果只将书当作材料而忽视背后之人,则势必难以体悟每一文字所承载之用意之才情之心力。 三、学问应贯通,尤其是古典学术。文史哲之分科,是近代工业化之后产物。书中一再举《论语》为例,以当前学术体系来看,《论语》非文非史,只有哲学专业才多留心于此。但应知中国古学没有现今各门分科,凡涉足中国古学,都当研读《论语》。更进一步,凡心中有对于自我之疑问,对于民族之疑问,对于历史之疑问者,也应当研读《论语》。书中又强调治史学也应有经学、理学等功底,通而后专,都是先生治学实践经验之谈。

又,凡书不可能皆好,当也有缺陷。本篇开头即已有所交代。此外,钱先生书中议论,部分切合当时实际;也有部分,因其身份所限,不免让人觉得荒诞。应辩证看待,方探本书恉要。

《中国史学名著》读后感(四):读书与治学

初看觉得钱老先生像是个老学究,当然是严谨认真的,但高度赞扬中国古代的传统制度、传统文化,处处褒扬中国历史,夸到天上还嫌不够,显得过于守旧。他对西方一切都持否定态度,坚持认为西化是因为当时人们对古代思想不够理解,又显得太过主观。往下看逐渐明白,他的主观守旧言论是出于对当时社会主张全盘西化的批判,试图极力扭转人们的观念,用他书中之言,是要“救时病”“因病立言”。

当时从我们现在看两种观点各有利弊,但学者应该有此态度。

本书是一部课程实录,所以在讲述史学名著的同时,钱老先生更多的是在教导,如何读书,如何治学。

1. 读书不能拘泥,不能我想学哪方面就只学哪方面,讲究融汇贯通。尤其中国历史政治、文化、历史都是相关联的,各个朝代又有着延续性。才能先博再反约。

2. 读书读材料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从书读到作者的胸襟与眼光。学问不是空言,是要明道经世的。反过来说,只有先见其大见其全,才有了好的见解,胸襟广阔,立足点高,不偏不倚,才能写出佳作。

3. 读书最好读原作,从中得到自己的见解。不要轻信他人,追随时代闻人,人云亦云。

4. 客观中见主观,主观中见客观。

5. 做学问也要在自己兴趣和擅长的方面下功夫。

6. 史学“藏往知来”,学习历史是为了知道我们今天该如何做。材料是死的,从中做出的学问是活的。时代变了,我们需要的历史知识也会随之变化。以前的旧材料从中轻重取舍,又会有新历史。

7. 治史学,胸中得有国家民族大义,史才史学史识史德。

8. 创新应该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而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必然是在国情基础上演变而来,传统中的创新才能更符合国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