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文学七日谈》经典读后感有感

《文学七日谈》经典读后感有感

《文学七日谈》是一本由梁永安 / 刘盟赟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页数:2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学七日谈》读后感(一):复旦梁永安教授的经典文学课!口袋书+1

严格意义上来说,我算不上是一个文学爱好者,特别是对大部头的外国文学小说,虽然想阅读的心蠢蠢欲动,也常因复杂的人物关系、不同文化背景下错综的故事线望而却步,很多经典情节都是靠影视化片段、媒体宣传才知道

《文学七日谈》读后感(二):纸上书店之旅

作为读书节目的忠实爱好者,以及节目制作相关人,刚拿到这本书是有点担心的,害怕是像某些节目一样出的“水书”,同时由于语言载体和文字载体的不同,许多节目内容其实是没办法“细看”的,但是拿到手之后还是能有一些小惊喜。

首先是装帧风格很喜欢,我愿称它为“核酸本”,无任何累赘的装饰,一手囊括,加上内容上分章的特殊性,特别适合在排核酸时来一次精神的逃离。

其次在内容上也很好地为读者做引入,本次介绍的七本书中我只读过两本,但也不妨碍我阅读并被安利其他作品。介绍角度通常会从作者介绍出发,给一个抓手,再就着抓手去分析其作品与本人的相似程度,特别像在书店闲逛时,拿起一本书先看作者简介,然后查查大家评价,再决定是否要继续阅读的流程。

当然,本书的遗憾也是因为对话体的限制,梁老师的表达基本基于另一个作者的问题和思考,无太多开放性的表述。同时又基于“评论”的特点,又特别是经典作品,相关的分析已经很多,其实反而很想看到一些不同于主流论调的主观感受,但这方面还是略显保守,总体还是在安全区间内给读者以营养。

《文学七日谈》读后感(三):听梁永安聊文学

《文学七日谈》这本书比我想象中更小更薄一些,200多页,很适合通勤路上读。

这是一本一位文学专业的学者和一个普通读者,像朋友一样讨论文学作品的书,总体上更适合已经看过原著,想加深对作品本身的理解,或是对作品的背景及外延有更多了解的读者。

七日谈,分七天聊了七部小说:《堂吉诃德》《十日谈》《傲慢与偏见》《包法利夫人》《了不起的盖茨比》《印度之行》《黑暗的心》。

对谈的范围涉及方方面面,包括剧情、人物、历史背景和发展、文化、地缘分析、与现实对照、甚至小说的创作艺术等等。正因此谈得广,所以显得有些“散”,没有明显的主题和线索。

但梁永安的很多观点和分析仍然是值得一看,对我这种对历史和当时的文化背景不太了解的人来说,可以算是狠狠补了一课。正如序言所说,“实现了一次无限交谈,让彼此的阅读经验得到快速的延伸与扩张”。

“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我想这正是我们在阅读原著之外,为什么还需要去读别人的分析的意义所在。

《文学七日谈》读后感(四):以对话方式讨论经典

很久没有读这么小小、以对话方式展开的、讨论文学经典的书。

是很好的引导读者阅读这七本文学经典的小书。如果我从没读过《堂吉诃德》或许会被梁永安说的这个老人吸引,但是对于已经读过的的读者来说,提供的新的思考点实在太少,勾不起人重读的欲望。

每一章都花了很多时间讲述作家以及作品的社会文化背景,很好地照顾到没有读过这七本文学作品的读者。

总体读下来,整本书是不凌乱的,但对作品的解读略有隔靴搔痒之感。

《文学七日谈》读后感(五):谈谈文学

“文学七日谈”真的差不多用七天的时间读完。精选的七部西方小说,说实话,并不是本本都完完整整读过,但是在这种惬意舒适的聊天形式的对谈里,趣味点时不时被抛出,前言里也说希望读者“通过书中的一言半语产生阅读兴趣”,我觉得对此大有裨益。

文学的阅读体验往往很私人化,并且因人而异,这里也不想再重复那句被引用“烂”了的话,但是从专业人士那里得到的经验或者说是启发往往也是人文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之前阅读各类文学作品,对我来说可能大部分的注意力在文学作品本身,譬如,人物如何鲜活,情节如何九曲百转,结尾的升华又让人掩卷陷入沉思等等。这本“小小”的对谈录,由一位专业学者和一位普通读者相交推进。对著作的关注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点,从创作的时代历史背景到作者的个人经历,趣闻轶事等皆有涉及。大抵处于时代波澜壮阔期间的作品更容易成为经典,著名作家也不都是从一而终,总要经历些什么,文字背后的或激情澎湃或秘而不宣也都成为解读的辅助工具。因为是对谈的形式,所以语言并不晦涩,没有过分深奥的点但是也值得去思考。比如多次提到的写作方式或者人物塑造的“空心化”,打破时空界限的隔阂;用地理或者地缘分析小说结构;对女性主义和各类阶级的思考等等,大部分问题都是点到为止,或者是想起到一个牵引启发式的效果,更深层次的探讨就希望读者能自己去细细品尝一番。文学分析的一个重要的点就是它总是与时俱进,尤其是在大众中传播,对谈过程中也用到目前的流行用语,更贴近我们当下的生活。

总体是很好的睡前读物(个人观点),七个夜晚的“卧谈”,自己的思绪也能渐次融入对谈的头脑风暴中。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