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写作是一把刀读后感1000字

写作是一把刀读后感1000字

《写作是一把刀》是一本由[法]安妮·埃尔诺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19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写作是一把刀》读后感(一):写作、石头和刀:重返文明的冷兵器时代

2002年至2003年,费雷德里克-伊夫·热奈通过电子邮件向埃尔诺发送了很多关于写作的问题,这本访谈就是两人电邮一问一答的合集。埃尔诺在后记中称这段历时一年的对谈是“一次严格且全面的‘文学良心’的检验”。她的“文学良心”,与“写作是一把刀”的概念息息相关。

埃尔诺在写作过程中始终对选用的语言非常警惕,因为稍有不慎就会开始使用“统治者”(包括上层阶级和男性)的语言。这是写作的宿命,但同时也是触底反弹实现变革的时刻。“谈及人生,谈及表面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一生,谈及我父亲的一生,在谈论的同时不背叛(不背叛他,也不背叛我出身的那个世界。那个世界,即被统治者的世界,仍然存在),保持公正的唯一方式就是通过具体的细节、通过我听到的话语来重建有关这一生的现实。”

重建选择的材料是被统治阶级的语言。埃尔诺将使用这种语言比作石头和刀,于是写作回归到混沌未开的冷兵器时代,回到父权制文明还没来得及建立起霸权的时代。因此埃尔诺的写作是对西苏的“女性写作‘货真价实也更具变革能力的实践。

埃尔诺之所以害怕被统治阶级的话语收编,是因为她始终在意自己的出身背景。写作让她感觉背叛了自己出身的阶层,是一项奢侈的工作,因为她未用双手进行劳动,只是终日坐着动动脑子,却能获得比所付出的劳动大得多的回报。她在《一个男人的位置》中曾写道:”他(父亲)最大的自豪,甚至他存在的证明,就是我已经属于曾经蔑视他的那个世界。“为了减轻负罪感,也为了让写作真正产生改变世界的价值(埃尔诺始终强调”改变“”变革“),她选择用”毫不安逸的方式写作“,并让这种写作的成果“去颠覆主流价值观”。

实际上,埃尔诺不仅试图颠覆主流价值观,她还试图颠覆一切固定的东西。因为一旦定义了所是,就意味着不能是其他东西,这样的定义同样是权力和霸权的体现。

她拒绝给文学(从正面)下定义,对她来说,文学就是用谈话等其他方式无法实现文学目的的东西,这种“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的定义表明文学确实存在,但是一种不占据任何意义的存在。

她不愿将自己的作品按体裁归类,更愿意称其具有不同的形式。如果她称自己的作品是小说,那是因为写作的时候她感觉自己从现实生活中抽离出来、进入故事般的不真实状态。

她在诺贝尔奖演讲中称自己不是女性主义者,剖析了“女性写作”这种本质主义的概念中隐含的父权霸权。【但其实埃尔诺是相信本质主义的,所以她的态度有点矛盾。】

《写作是一把刀》读后感(二):不写美丽但求真实

是一个对谈,对写作者而言是很值得借鉴的。写作的内容、呈现的方式等,“反”方式的写作只为追求“真实”。

引:

我不喜欢我自己,我不喜欢我正过着的生活。我父亲刚去世。在博纳维尔(Bonneville)的高中,我清楚地看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大家说话的方式不同,富裕程度不同,很显然的是学习成绩不同,而这些都与他们出身的社会阶层有关。

我在某些女孩子身上看到自己:成绩很好,有些笨拙,面对老师的时候有点畏缩,因为觉得跟老师不属于同一个世界。从1967年起,写作的目标变成了通过我的故事来揭示这一切。

话虽如此,我很清楚愧疚感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情感,不能把它压缩成从一个社会阶层到另一个社会阶层的过程。…………

我一直在写作,不过实际上,不管怎么样我都还是会写的⋯…至于说我的书带给我的金钱—说实话这种收入并不规律—我倾向于认为这是一种奢侈,是一种不配得的幸运大奖,只是因为写书带来的收入是附加在我当老师所得的工资上的。

我执拗地认为,我无法衡量一本书的价格、根据销量算出的钱数与我所付出的东西之间的关系。相对于我所做的事情,收人总是既太多又太少。不存在公正的价格。

当一个人不知道何时才能有清净的两三个小时来写作的时候,而且即便真的有这么两三个小时,也可能随时被打扰的时候,人是没法切实地沉浸于另一个世界中的。或者就是以无休止的斗争作为代价,尤其是跟自己作斗争,为的是不放弃。

尤其是,一方面被家庭和职业的架构所裹挟,另一方面是暴露在写作固有的困难之下,我没法想清楚到底是多重的任务让我分心,还是说我缺时间,还是说我没有写作所需的力气和能力。在一些时刻,我甚至自问,如果我停止写作的话,我会不会更幸福。

当时我说不准必需从事一项可以获得报酬的工作到底是一件幸事,还是一个诅咒,因为可以获得报酬的工作既会占用写作所需的时间,也会减少为写作困扰的时间。选择就这么几种:靠写书活着(刚出道就能做到的人极少)、靠国家养着(领补助、助学金入靠一个能挣够两个人花的钱的人养着,这个人可能是丈夫、情人或女人,或者是有份工作。我感觉最后一种办法最有可能让我实现写作的独立,确保我不受文学圈影响的自主地位。

我感到讨厌是因为我完全沉迷于一个男人:是因为这种存在是如此强烈、如此前所未有,不费劲也不用功!

是因为隔着写作所要求的距离,写作只能显得像是一片荒漠,像是一种残酷的分离。激情是一种人的存在完全感到愉悦的状态,是一种困于现在的状态,一种即刻的愉悦,激情首先是一种状态。写作不是一种状态,写作是一个活儿。我觉得在激情和写作中都会迷失自我,这或许正是我想要的,然而迷失自我在激情和写作中导向的不是同一种结果。

《写作是一把刀》读后感(三):她的写作就像用刀割划肌肤!

-

我对“私小说”类的作品不太有兴趣,所以,安妮•埃尔诺不是我喜欢的作家。

-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拒绝阅读埃尔诺。很多时候,我们在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上也会获得启示,更何况,无论是写作者抑或良好的阅读者,都不应该固步自封。

-

《写作是一把刀》,是埃尔诺的访谈集。在书中,埃尔诺引用了布莱希特的话:“他在他人中思考,他人通过他思考。”她说她追求的写作的理想状态,是在他人中思考和感受,“正如同其他人——作家,不仅是作家——通过我思考和感受。”

-

“私小说”的魅力,或许就在这句话里。

在“我”与“他”之间,埃尔诺以“我”的个人经验,以写作,以思考,促成无数个“他”与“他”与“我”的结合。私人经验由此进入公共领域,而成为普遍性的人类对自身的观照。

-

正是因为这些文本对女性的切实经验所进行的探索和大胆的揭露,从而使得写作变成了政.治的,使得自传写作中“我”和所讲出来的故事产生了集体效应。埃尔诺拒绝“女性主义”的标签,因为标签本身就是一种限定,她的写作只是为每一个“我”而写。

-

《占据》,陷入疯狂嫉妒的前女友,满脑子都被现任女友占据,寻踪追迹,拼凑现任的形象。“我终于用文字填满了那个不在场女人的形象和姓名……”写作,对女人意味着什么呢?

-

《年轻男人》,与《占据》异曲同工,同样描述一种疯狂的不约束的情感。“我的身体不再有年龄”,而“我”在书写这些经历时,写作的行为仿佛就是一场场的x爱。

-

《简单的激.情》,他是否“值得”并没有什么意义,重要的是“我”正在经历的,“我”用什么模式将这些经历写出来,是见证,还是女性日记那种隐私模式,宣言或是控诉,甚至评论。

-

《羞耻》,用纪德的话来说,小说“或许比(回忆录)更能达到真实”,在我们的成长岁月里,我们曾经为了什么感到羞耻呢?

-

这些小说情节简单,可是,在埃尔诺不断不断的独白式的自我剖析里,我仿佛也感受到一把刀在割划过我的肌肤,甚而要把内在的一些隐藏的东西挖出来,公开以示人。这着实让人不安,我想要抗拒而又隐隐觉得钦佩,有人敢这么干,这人有点迷人。

-

PS:这套五册,体量很小,版式稀疏,为什么不能做成一本而要分拆成五册呢?

答:诺贝尔奖购买版权的代价很高,如果做成一本,定价最多是目前的三分之一,何年才能收回预付金啊[笑哭R]。

答:普通读者不会注意成本,没法要求读者认同,这在本质上也属于企业的风险承担。

答:《写作是一把刀》字数较多,其它四册如果做成两册,这套共三册,可能更合理,或者在设计上能否想更好的办法来平衡版面的空疏感?现在这样牺牲读者感受和口碑并非上策。

-

实拍图片内页供参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