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你学习那么好,为什么写不好论文》读后感精选

《你学习那么好,为什么写不好论文》读后感精选

《你学习那么好,为什么写不好论文》是一本由田洪鋆 / 赵海乐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42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你学习那么好,为什么写不好论文》读后感(一):适合刚读研且导师放养的硕士同学读,很有收获。

贴一张自己做的内容梗概图。

书本把“怎么写毕业论文”这件事掰开揉碎了讲,事无巨细,对刚入门或者想系统性了解怎么写作的同学(比如我)非常有帮助。对于我的导师而言,很多事她默认我知道,但其实我不知道,一条一条去问也不太现实,多看看这本书等类似“说明书”的书籍,能解决不少实践问题。比如找参考文献,找到的文献少,是我找的期刊源不对,还是本身这个问题就被研究透了或者问题都知道但没有人可以解决?

《你学习那么好,为什么写不好论文》读后感(二):终于把读书笔记做完了

终于把我的读书笔记写完了,然后就是知行合一做起来了,如果没读这本书,这些经验估计自己总结也要10-20年吧,所以说方法决定了学习成果的高度。

最主要的还不是学会了某一个选题,搜集素材,写作的技巧,而是在困难中不断前行不断优化自己的精神,然后就是下手去做。

成佛都是“自性自度”,光会念经还是不行,在学习中做事,在做事中学习,谢谢两位老师写作~

《你学习那么好,为什么写不好论文》读后感(三):边阅读边写作

这句话的本质是“你永远都准备不好,所以立刻去做”,也就是“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这是个关于执行力的话。

我个人认为我很懂这个,也认为我就是一个想到就去做的人。

但把这句话引申来看,“边阅读边写作”也就是“边看教程边开发游戏”。

而想绘画的我,从来都没有去画画;自诩为游戏制作人的自己也从来没开发过任何一款游戏。

书上这么解释这件事:

这三种类型中我明显属于第二种,我就是觉得自己做不好,做了也没有意义。

但像本书说的一样,你首先要有东西拿给导师,然后导师才能帮忙评价。《李诞脱口秀工作手册》也说,你写不好,难道还写不坏吗。

确实,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坏的开始是成功的四分之一。若是想做出好作品,那先要做坏作品。《游戏设计艺术》也说“你做的前十个游戏都是垃圾,所以赶紧做掉吧。”

本书给出的建议是:

这段写的不是立刻动手的重要性,而是在讲即使动手了也会不断学习。

也就是说,这个准备的过程是常态,是遍布在开始前和开始后的。也就是说,“开始做”这个事件并不影响阅读与学习。

《你学习那么好,为什么写不好论文》读后感(四):写作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这本书是吉林大学的两位女教授,针对博士生在论文写作中的经常出现的各种问题而给出的针对性指导。其中一些对中小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训练也具有非常积极的参考价值。

写作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不以写作为目的的阅读通常情况下不能训练思维。写论文需要的研究其实就是一种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包括:文献检索能力、文献阅读、文献综述、论文写作(选题、逻辑确定、动手写作、规范分析、形式规范等),它要求人有明确的问题意识、有明确的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能够利用所学知识提供解决方案。

问题意识是目前中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极度缺乏的能力,拿到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读完之后,提不出问题。

熊十力有一次徐复观:“你这个东西,怎么会读得进书!任何书的内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你为什么不先看出它的好的地方,却专门去挑坏的;这样读书,就是读了百部千部,你会受到书的什么益处?读书是要先看出它的好处,再批评它的坏处,这才像吃东西一样,经过消化而摄取了营养。譬如《读通鉴论》,某一段该是多么有意义;又如某一段,理解是如何深刻。你记得吗?你懂得吗?你这样读书,真太没有出息!”

从这段话里可以看出提问的路径:须得知道一本好的地方,坏的地方,好在哪里?为什么好?坏在哪里?为什么坏?如此这般下来,才能对文本提出一个像样的问题。而大部分人读书,都没有如此深入,故博士生写不出论文,中小学生写不出读后感。

右侧是作者对布鲁姆的认知金字塔的总结。大学上课,尤其是上大课时,学生就是出个耳朵听,老师在讲台上讲,这种主要输出是“知识”。期末考试主要考查的是识记和理解——也就是特别低的两个层次。现在有学校开设了一些实践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金字塔的第三层。但是普遍没有形成科学的课程体系。学校对剩下的分析、评价、创新能力都没有系统的培养方式。此图中最高一级别“创造”涉及创新性思维(这个东西中国社会最缺,无论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卡脖子”技术,还是社会科学领域的制度创新都与这个创新性思维有关)。

对中小学生来说,因不具备创新性思维所需的大量学科知识,故不做太多要求。但是最基础的“识记、理解”是一定要做到位的。读书的时候,因为没有随手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所以读完后对情节只是知道个大概,具体到某人某事是说不清的。因此,理解某个事实的内涵自然就十分困难。因为不理解,就更谈不上应用,分析评估更是空中楼阁。由此可见,扎实地做好读书功夫十分要紧。

徐复观先生在《我的读书生活》一文中回忆“譬如我为了教《文心雕龙》,便看了三千多页的西方文学理论的书。为了教《史记》,我便把兰克、克罗齐及马伊勒克们的历史理论乃至卡西勒们的综合叙述,弄一个头绪,并都做一番摘抄工作。因为中国的文学、史学,在什么地方站得住脚,在什么地方有问题,是要在大的较量之下才能开口的。我若不是先把西方伦理思想史这一类的东西摘抄过三十多万字,我便不能了解朱元晦和陆象山,我便不能写《象山学述》。”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思维导图是协助整理文本资料的好帮手。先从简单的故事框架开始,再慢慢进阶到文本分析。做一份思维导图,需要深度阅读,并且深度抽象概括和提取文献信息。在翻看思维导图的时候能够帮助自己快速回忆起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思路和作者的主要论据。能够方便在写作的时候提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作者对博士生做思维导图要求是:在图里要清晰地看出作者要研究的问题、思路、以及具体展开的细节和主要观点,并且在最小的一个逻辑层次上(一定要做到最小,即不能再提取信息的那种层次)还要标明文献的页码,如果涉及文中所引的注释和参考文献,也要一并做上去。

书中的一位大神说:“将《理想国》的脉络梳理一遍,就有了写论文的思维。”这是我想做又放弃过的事情。作者跟我同样感受,每个字都认识,但是连在一起就不知道说的是什么。若与熊十力先生相对,怕是他连骂也懒得骂了。想到此处,冷汗淋漓,得立马行动起来。

《你学习那么好,为什么写不好论文》读后感(五):读后感

本书让我收获大。所以,来把自己的笔记和读后感放上来,算是与这本书的一次对话。也对作者表示感谢!

因为我对于和导师的关系这一点的认识和作者相对统一,所以没有做很多笔记。在心态和文献使用上有很大启发,所以这两点写的比较多。

1.写作输出是最为重要的一环,永远不要懒于动笔。无论是学习还是日常,纪录是最好的锻炼。

2.不要觉得写了一篇就应该顺利的发核心。

写的第一篇文章,不代表是你发的第一篇。要有锻炼成长的心态,而不是急功近利的心态。

3.文献读一遍是不够的,一遍至多了解大意。更多的细节是随着对问题的理解越深才能明白。每当从已读文献中有新感悟,代表对材料的理解更深了一步。而不是代表你不行。这不是自我安慰,而是这是一种规律,即文献阅读一遍,我不可能掌握文献所有内容。

4.写不出论文两大原因:

懒和不自信

应对方法:懒,设定DL。不自信,写完就投出去。文章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完就完。

5.不是“不喜欢”,而是“驾驭不了”,从中体会不到满足感和胜任感。“不喜欢”不过是能力不够的托词,要端正自己面对困难的态度。真正的问题是:能力不够,还需磨练。

如果逃避,无非是把外在的生活挑战转化为内心的煎熬,并没有轻松。

6.当将一件事定义为“枯燥无聊”的时候,你也同样限制了自己在这件事上的感受和成长,因为你决定封闭自己,决定快速将这件“枯燥无聊”的事情丢在自己精神的垃圾区。

7.遇到问题时查看:

是不自律、缺规划、耐不住烦、不投入等人格的短板。

还是思路不对、理解错误、方法错误等认知上的短板。

说回来,硕士时候是态度和理解除了偏差的问题。也是懒。

8.读博是提升的机会。

9.困住你的未必是困难本身,而是一种不能胜任的畏难思想,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懒惰。下次不要给自己暗示“我不会”,而是试着告诉自己“我想想办法”这样才能从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畏难情绪里走出来,不被思维方式和情绪“困住”。所以啊,遇到问题不要想我不行、我不会,或我可以问问别人,先想想我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不能把这个问题解决。这是一种思维方式,它很重要,标志着你没有放弃自己的能力,没有向困难“缴械”,而是充满战斗力地想要把问题解决。

10.以金钱计算的机会成本,就天然与“梦想”一词相冲突。。成长、突破,大学教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喜悦愉悦无法用金钱计算。我因为我的选择而快乐,而我的快乐是无价的。

11.别人的进度和我没有一毛钱关系,我要按照自己的节奏完成我的目标——按时顺利毕业。这句话是我的追寻,但是说了容易做到难,所以它是我的追寻。有痛苦,消沉,萎靡,调整是正常的。读博就是做到自己以前做不到的事的过程。

(一)基本概念理解

1.研究是什么?

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是研究。提出问题,分析,解决。

将研究问题用文字表达出来,是论文。有论点,论据,和推论过程的才是论文。论文是议论文,不要写成内容堆砌的说明文!

2.什么是研究问题:idea从哪里来

有违反常规的情况(与理论原则、现有结果不同)

结果矛盾(冲突观点)和逻辑不通的情况

已有一定的结果,但仍旧!有未被解决的困惑

没有答案、需要解决!

3.再谈“问题意识”是什么!

一句话回答研究问题:是回答——咋回事。而不是 ——是啥。咋回事得有具体的内容。

4.什么是综述(博士要写的综述大多是论证式综述)page325

围绕待解决问题展开,

以作者对这个领域的知识的理解为基础。向读者阐述以下内容:

为什么是这个问题

对这个问题研究到何种程度

这种研究的缺陷和有点是什么(作者提前对文献做评析才能知道)

应当如何推进这个问题的解决。

(二)大的梳理

论文写作项目管理:*内容:整合所有论文写作资源,设计论文写作流程,优化流程并在落实的过程中对这些流程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控制。【比如,雪糕告诉我,把论文按照章节分类,写的时候点对“文件夹分类”插入文献】

检索文献,并做分类记录

大论文:边读边写:阅读,边读、边做笔记 (背景,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分类管理

小论文:读完整体内容,拉好框架,一气呵成。

思考:把闪现的思路和灵感随时记录下来,进行管理(管理:分类,综合,对比)

问题意识:产生问题,产生分析和比较,把碎片化的东西有逻辑的聚集在一起。是一种自我管理能力。

写作:把这些素材以某个思考的问题(问题提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写作。

(三)小的梳理

1.《看论文,你需要注意什么?》page 298

a什么都不懂情况:看介绍部分,不看讨论部分。

b懂基础知识:从论文看最新进展。

读两遍,第一遍:看事实,也就是作者的论据;

第二遍,看观点,看作者对论据的评价。

对比不同作者,不同论据的差异和共同之处。

整理作者的观点,注意具体推理过程。

#哎?我怎么觉得这和整理抽屉差不多。我整理抽屉就容易毛毛躁躁,做研究好像也容易毛躁。

c已有基础,与其他作者切磋,丰富自己的论文时

用自己的论文对比其他人论文,这个论据我能不能用得上;这个论据和我的结论是否相同。

2.如何构架一个论文:开始前要干嘛

老师或自己:把关文献,考察问题意识,考察标题和大纲,大纲要求到四级标题。

3.论文开头:提出问题

尽量第三句话,拉回主题。

4.如何在论文开头综述:(能达到这种程度再去和老师谈话吧!)page240

对于这一主题,近年来权威研究成果包括……

其中,以XXX代表作为典型。具体是:

当前,最新的问题体现在……

本人你研究的进路是……对此,既有研究为……我可能达成的创新有?

5.论文中段:分析问题-如何论证

发表观点+论证它:提出论点,用段落发展和扩展论点;之后,上论据(材料:知识),并且对论据要有解释,然后进行推理。最后得出有理由的结论。

论证一个观点,而不是积累多个观点。 每一个别人的研究都要为自己服务。

6.论证具体方式:

(1)对比以往研究的结果:有哪里相同,哪里不同。我们的研究,与什么争议存在联系?为什么

(2)最重要的是:

可以给我们的研究什么启示?引言、方法、结果、讨论,哪里。

有哪些可以为我们的研究目的服务?

7.创新点

类型:资料创新,观点创新,方法创新、结论创新(发现创新)

一个好的问题意识下,创新点一直在那里,发现没发现,而不是你创造不创造。

一个文章一个创新点就足以。

8.论文修改

写作不可能一气呵成,要和文章阅读交替进行。

但是,在写作中,“写”和“改”的关系:不要写写停停,要改也是写完再改。

最后打印出来,一个字一个字的修改。写好后认真仔细校对(作者是30次)

(四)写作篇的TIPS

1.留出更多时间去写文章。把材料早早收集好。

2.好的文章注重读者阅读体验

3.证明你的观点,有依据,而不是不证自明。

小时候因为与她人人际的关系,一直陷入极大的痛苦,后来有天回家打开《看方与圆应在恰到好处》大概是一本思维养成类书籍,说的都是一些今天看来很心灵鸡汤的话,那本书在当时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心灵解脱。

今天我坐在这里,终于知道当年那种情况发生的原因。因为我在往脑袋里注入了新思想,而走出了自己思维固化的圈子,进而就不再有对应的情绪了。这本书也是给我注入了很多关于“研究”这件事的新思想。

比如,心态上的:不可能一篇就发,不可能一遍就懂;

具体研究是怎么一回事:如何构思论文,开题要准备成什么样,说清楚了什么是问题意识,如何论述一个观点,怎么做、什么样的感觉是正确的研究方式和研究生精神状态;怎么理解师生关系……

不碎片化了。整理:我的收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能够相对正确审视自己博一具体收获。

衡量自己做事时不再说:我完成了几次PPT汇报,结果如何。而是说我具体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比如,我用4天半,把文献读了3遍以上,之后可以完成一次汇报,让所有人听懂。而不是说我累计完成了几次汇报这样的话。

其次,我明确了之前写论文总是不会写的原因。以前不知道要写什么,没有思路,经常堆东西写成了说明书。现在知道了围绕问题去写,去论证。

1. 按照提出问题,分析,解决,这个思路,利用文献作为知识支撑写议论文。我了解了如何论述。

2. 在哪里可以发现问题。以及怎么发现问题(读两遍第一遍看事实,第二遍看观点,对比不同观点,找区别,在这里找问题。)。

3. 还有关于“开题”:成功的开题:是确定你之前文章检索、整理、论文逻辑的准备是没问题的,是一个值得做的研究,并且,内容已经翔实准确,逻辑没问题。接下来,可以去做实验)我以前一直以为开题是确定了一个题目,接下来才是找资料的环节。我好傻啊!

然后,我纠正了思想上的问题。比如,

1. 比不喜欢科研是不能驾驭的托词;畏难情绪导致的懒;

2. 认知问题1:对论文如何能发表,读论文的次数有一些不正确的想法,导致了总是自卑。论文不是写一篇就能发表的,投稿拒稿和修改意见都是为了去发现问题,让论文更好的,只要足够好就会发表的,那些否定自己的经历,其实是必然的过程。

3. 认知问题2:文章不是读一遍就必须可以读透的,就是应该读多遍的,每次有新的收获应该高兴的是自己更深入理解了,而不是自己之前怎么那么笨!包括我现在觉得我的课题项目不能在申请自由探索,因为到8月底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这3月+8月写的东西,我自己都看不过去。我又开始懊丧,但是又想起来,这说明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加深了。而不是我怎么这么笨!看来博士就是一个和自我否定和自我确信交叉作伴的过程吧)

4. 读博是要逐渐上升的过程,既然决定锻炼自己,就不要计算未读博的可能的经济收益。既然决定做学术,就不要羡慕人家做生意成为大富翁。当然有人是大富翁又是学术大牛,但是我要把自己首要角色先扮演明白。做一个关门自治,学习畅游的人是有乐趣的。成为大学老师带学生、做科研的快乐是无法用金钱计算的。相信自己的选择!

最后,我收获了很多经验。列成了上面的笔记。有具体细节向的,细致到如何修改一篇文章的错别字;也有宏观如何统筹一篇文章,统筹自己的研究计划的(例如如何把一篇论文当做项目去经营)。还有,如何统筹自己心态的(老师写心态写的不多,但是从具体做事来看,这些事情都做到了,心态自然不会崩。)

总之,老师的文章,解答了我的盲区,纠正了我很多看法。让小白的我受益匪浅。我依然有信心在科研上奋斗,也依然怀揣着希望,自己那一天能够相对游刃有余的做科研工作。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