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看不见的电波读后感摘抄

看不见的电波读后感摘抄

《看不见的电波》是一本由金少凡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页数:15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不见的电波》读后感(一):结尾太反转了

好不容易要水落石出的感觉了,没想到快到结尾了,把我惊到了,原来的一切推理被推翻,嫌疑人竟然另有其人。我是一口气读完的,太过瘾了!推荐给身边一位朋友的二年级孩子读,是一位小女孩,她很喜欢推理小说。妈第二天告诉我,孩子拿到书,看了开头就不肯放下了。拿着书几个小时就看完了,读完告诉妈,这本书也太有趣了,真是意想不到的结局!还有,老北京的小学生课外生活真丰富呀。

《看不见的电波》读后感(二):再留一点悬念

“看不见的电波”,初看书名,以为是科普作品。实则不然,封面上月光映照的四合院已经透露了一些信息:沿中轴线分布的老北京城、树影笼罩下胡同人家透出的暖色灯光、屋檐上轻巧地掠过的白色猫影……曾经的生活方式和童年的气息扑面而来。 蔡兴国、魏和平,书中小主人公有着建国初期出生的一代人最典型的名字。再看到“郊外的玉渊潭”“八一湖”,学“解放军叔叔”的样子“行军30里地去卢沟桥,缅怀革命先烈”,时代特色已经十分明显了。那个时代北京城里的小学生,斜挎着背包、水壶上下学,热衷于玩弹弓,靠捡废品、收集土鳖去跟杂货铺子换小人书,如饥似渴地从画报和科普图书中学习科学原理,动手做一些科学小实验,自制各种玩意儿。 那个时代风行一时的无线电和小喇叭带来外界的神秘信号,勾起了主人公无穷的求知欲。魏和平和蔡兴国以及大嘴迷上了制作无线电,各处去收集墨盒、碳棒、磁铁等等必要的材料。“大嘴“”也来凑热闹,结果毁坏了象征家族权威的大铜盆,挨了好一顿打。相比之下,故事中的“我”,也就是魏和平,显然要幸运得多。父亲为了支持他买材料,偷偷塞给他省下来的买烟钱。母亲后来也全力支持他,为了供应他购买材料的开销,连早餐吃的油饼都可以省下自己的那一份。平平淡淡的笔触,却写出了藏而不露的深情。 由小朋友的痴迷和小纠纷,慢慢引出了各家的故事。大嘴令人羡慕的高工父亲,还有曾经当过侦察兵的马叔儿。马叔儿给他们讲的侦察兵故事,又勾起了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开始动用自己制作的无线电设备去破解神秘的信号。 故事讲到这里,又从温馨怀旧的“城南旧事”风格陡然转向了小英雄智斗反叛的革命故事。一派和气、其乐融融的胡同人家,竟然也能与“特务”挂上钩。这个转折并不意外,毕竟从开篇就可以看到,无论是居委会的宣传还是学校的教育,都始终未曾忘掉保家卫国这个主题。当时的小学生们对军人和英雄的故事耳熟能详,崇拜军人,也在下意识地模仿解放军与敌人作斗争的经历。 故事由此进入高潮,跑到荒郊野外去找人拿了药回来却不吃药的马叔儿,反常叫唤的猫儿,枕头下发现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成为破译电文的密码书,被反绑双手关进下水道的大嘴,还有死活不肯听信小孩说法的李叔儿,悬念迭起,节奏紧密到近乎读一部侦察与反侦察小说。最后虽然水落石出,真相大白,但是作者仍然玩了一个花招,始终没有交代“泰山、庐山”的秘密信号来自何处。不单如此,他还借着揭秘者李叔儿的口说了一句吊读者胃口的话:写文章总要保留一点悬念才好。当然,写书评就更得保留一点悬念了。

《看不见的电波》读后感(三):「荐读」《看不见的电波》(一)

《看不见的电波》由儿童文学作家编剧金少凡所著,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长篇小说。

这部小说讲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在老北京胡同里,两个热爱科的少年——魏和平和蔡新国,从关帝庙废品收购站淘来废弃的电话机,又经过专研做了一个拖着线头的小喇叭,就这样,一个简易的矿石收音机诞生了。

于是大家争着抢着要听无线电,本以为众人都是出于新奇,根本没有想过会有人混在其中,混水摸鱼,掩盖真相,而那个人竟在他们身边。

但他们制作的无线电,拖着线头,不需要电源,音量很小,只有把小喇叭贴在耳朵上才能听得真切。为了改进无线电,魏和平在爸爸的鼎力支持下,给了儿子一个月的烟钱,让他做了一个放大电路,再装上一个调节器,就改装成了高级的无线电。

如果不是一次偶然的收听,他们会一直开心地享受着无线电带来的乐趣。他们意外发现一个神秘的电波信号,那是一个有长有短,长短相间,标准的莫尔斯电码。

此时,他们也不知道如何解密,不知道噪音所传达的意思,更加不知道即将有一件特别大的事于五一劳动节那天发生。

后来,依着侦察老兵马叔儿留下的枕头书,最终破译了两组电码——“五一/十点钟/请做好准备” 和“角度46/距离567米 ” 。

他们猜测那可能是一场惊天的密谋破坏行动,于是,他们向李叔儿报了警。

《看不见的电波》读后感(四):《看不见的电波》|启迪新时代少年的一本好书

现如今,两个半大的小子凑在一起能干点啥?踢球、玩手游、看漫画……能干的事有很多,但是凑在一起研究无线电、破译密码、抓特务的,可能只在《看不见的电波》这本书种才会出现。 儿童文学作家余少凡所著的这本《看不见的电波》,以新中国成立后的老北京胡同为创作背景,讲述了三个机智、勇敢少年的故事。人物对话采用老北京方言,生动地展示了小说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

这本书的最大亮点是故事情节扑朔迷离,充满悬疑,剧情的走向让人捉摸不透,却也合情合理,能够让阅读这本书的小读者获得很多启发。 一、积极培养探索精神和动手能力。 故事的开头,讲的是三个孩子着急放学,为此不遵守放学秩序,并且在路上你追我赶。读到这里,会让人误以为这是三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可能接下来会闯什么祸。 可是出人意料的是,三个孩子只是为了争抢一个废弃的电话机,而得到这个电话机的原因是,他们对无线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要用电话机里面的小喇叭自制一个无线电。 读到这里,不仅让我们产生反思。现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生活相对富足的年代,孩子们想要什么唾手可得,因此缺少这种不断探索研究的的精神。今后,孩子们应该更加注重科普知识,注重科学研究,不断培养探索精神和动手能力。 二、临危不乱、机智勇敢的精神。 然而,三个孩子克服种种困难,亲自动手制作无线电,只是故事的开头。在制作出无线电之后,他们又对无线电传输的代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凭借聪明才智破解了密码。 可是密码破解后,他们发现了一个惊天大秘密,有不法分子要在国庆活动中搞破坏。三个孩子虽然害怕,却没有退缩,他们不断搜集证据,并且向派出所报告了这一发现,帮助民警成功阻止了特务的破坏行动,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三个孩子面对危险临危不乱,机智勇敢的精神值得每一个孩子学习。 三、不戴有色眼镜看待同学。 结局有些意外。三个孩子破解的密码虽然是正确的,但是他们锁定的嫌疑人却是错的。破坏分子不仅不是他们怀疑的对象,反而是其中一个孩子的父亲。 在知道了真相之后,不管是老师还是全班同学,都没歧视这个孩子,而是积极地向他表达了最大的善意。 如今,校园霸凌现象时常出现,令人痛心。孩子们应该摒弃歧视、攀比、暴力等行为,向书中的孩子们学习,用平等友善的态度对待同学,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 《看不见的电波》这本书中,还有一个小小的彩蛋。对于阅读这本书的小读者而言,不仅可以领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还可以学习到很多成语,并且这些成语结合故事情景给出了详细的讲解,值得大家一读。

《看不见的电波》读后感(五):老北京胡同里的正义少年侦探

《看不见的电波》是一部京味儿很浓厚的儿童文学作品,故事人物的性格特色都十分鲜明。小学生魏和平和蔡新国通过自己制作的无线电收音机,联合警察共同抓到了特务,机智勇敢的少年让我们心生敬佩,在跟随两位小侦探推理特务的过程中也险象迭生,直呼痛快! 蔡新国、魏和平和同学大嘴比速度,看看谁能够拿到垃圾站里那个废旧的电话机。没想到大嘴虽然落后了,但他偷偷的坐了两站电车,所以先蔡新国和魏和平两人一步拿到了电话机。废旧的电话机只此一个,而且里面有制造无线电的关键零件——小喇叭。正当二人干着急的时候,大嘴的妈妈打了大嘴一顿,还把废旧的电话机给扔出了门,二人白捡了个便宜。 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某天矿石收音机里传出了一股子奇怪的信号。飘荡在空中的信号是无线电发报时电键敲击出来的节奏,也许是摩斯密码的组合。到底是谁在发送电报呢?二人怀疑是大嘴家的亲戚马叔儿,他们两个破译了密码之后紧张万分,于是报警寻求帮助,无奈警察没有对这件事上心。 “角度46/距离567米!五一/十点钟/请做好准备”如果真的是特务们做准备的话,就对准了五一节的庆祝活动,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孩子们决定暗中追踪特务,没想到在众人七手八脚的把孩子们按到床上之后,他们才逐渐从睡梦中醒了过来。出乎意料的是马叔儿根本不是破坏分子,特务竟然是王叔。虽然看起来是一场闹剧,但正是因为魏和平和蔡新国发现了噪声并且利用噪声发报,破译了特务的密码,才能成功截获敌人的电报,否则后果真的不堪设想。 作者金少凡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曾经凭借《金葫芦》获得了首届曹文轩儿童文学奖之“佳作奖”。所以在这本《看不见的电波》里,也有很多北京的方言,风趣幽默,让人感觉阅读十分有趣。还有关于科学小手工的知识,比如如何制作无线电,还有瓦特发明蒸汽机的小故事,都能让孩子们从中学习科学知识。我们能从作者对童年小人物的描写里,感受到过去老北京胡同里孩子们童年生活的鲜活和生动,也感叹当下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