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费曼经典读后感锦集

费曼经典读后感锦集

《费曼经典》是一本由[美]理查德·P. 费曼 / [美]拉尔夫·莱顿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08.00元,页数:5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费曼经典》读后感(一):一位终身保持着好奇心的科学家

因为电影奥本海默的上映让我认识了费曼这位有趣的物理学家,马上在网上买了他的两本书,翻了其中的《物理定律的本性》,发现这些物理知识都在我能理解的范围之外,我认识每个字,但不知道连起来在讲什么,作为物理渣渣表示内心很受伤,唯一能看懂的就是书最后的费曼小传,这小传看起来就是把《费曼经典》的内容进行浓缩总结而已,还添加了他的婚姻家庭史。了解费曼的最佳资料并不是各种五花八门的传记,而是他本人的文章或者演讲,通过这些简洁而诙谐的文字让我知道了费曼的所学所思,他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这种不断尝试探索的精神特别像中世纪时期的达芬奇,博学多才,对人类有深深的悲悯之心。

费曼的著作

《经典费曼》适合亲子阅读,每次我读到哈哈大笑之时,老大总会过来一起看,其中有几篇文章值得反复阅读,例如《科学家是怎样炼成的》、《你为什么要在乎别人怎么想》、《用封面判断书的好坏》和《货拜族科学》等。只能用有趣来形容费曼,他不仅对科学领域有不断反思总结的能力更是深入了解人类社会运转的秘密,对人性有自己的看法。这种全才式的人值得我们学习,毕竟可以通过他那睿智的双眼来更好地认识世界。

经典费曼的目录之一

家里的孩子很好奇费曼和阿琳长得怎么样,翻开书一看,郎才女貌啊,这两个人完全满足了孩子们对人类精英的想象,真希望费曼能成为他们终身的偶像,愿他们像费曼一样保有好奇心和行动力。

费曼和阿琳

费曼和阿琳

《费曼经典》读后感(二):读科学大师的 不一般的人生

费曼经典 读科学大师不一般的人生

一谈起科学特别是高端的科学,都会有一个偏差的观念,以为科学都是冷冰冰的、刻板的纯客观的事业,好像是象牙白塔里的高精尖,少了一些地气人情似的。科学是受公认的程序规则和严格的检验所约束的,其凸出显现的是科学研究的结果,而不是得出这些结果的人。其大谬不然也,科学也是受到充满人情味的人所影响的。 费曼先生说,身为科学家我知道巨大进步得益于承认自己无知这一令人信服的哲学思想。 并且费曼先生认为这种哲学思想是一种进步的思想,而这种进步也是自由思想结出的硕果。他认为人们有责任去传养这种自由的价值,有责任和义务去争取这种自由。 所以费曼先生也是一位真正的身体力行者,他将自己的思想观点,哲学观点,通过自己的叙说编辑成书流传下去。这些书不同于他那些解密宇宙的深奥的方程式。您看他这些书的名字《别闹了,费曼先生》,《你为什么要在乎别人怎么想?》,连书的名字都这样的口语化和日常化,这些书更容易被大众喜欢和接受,让人们迅速的拉近了和一位伟大的科学家间的距离,让人们感受到了一个伟大科学家的平易近人、平凡而不俗的一面。同时这从另一个方面也激发着广大的群众们对于科学的学习热情和渴望,对未知的向往与追求。人们的热情同时也使得这两本书迅速的成为当时的畅销书籍。

所以说这一本《费曼经典》,其实是一本对费曼的那些经典书籍的一个精选辑的合集。编者说了,他们就是再次将费曼先生那些富有戏剧性的传奇故事,这些传奇故事在一些大评论家们眼里,有些马克吐温的作品风格,将它集结成一个全新的精装书,将其作为经典流传于世。编者还说,在这本书中可以看到前面提到两本书中的所有冒险故事。 费曼先生的一生可以说是充满创造力的一生,也有说他的一生充满着疯狂的冒险经历的一生,肤浅的看,他的生活轨迹上好像是两种不太协调的冲突组合而成,一方面看似他生活在一种无忧无虑,偶尔有经历一些有趣的冒险当中,这是一种生活中的惬意和优容;而另一方面,他还能迅速地置身入高度专注地科学研究中,并在这期间取得惊人的杰出的科学发现。 在科学研究上,正如他那著名的谦卑的发言一样。他的科学研究,实际上是挺保守的。他不是先锋型的革命者,而是兢兢业业的试验者,他不是才华横溢的创造者,而是循序渐进的旧理论的延伸者。“他在旧理论的基础上,一砖一瓦地构建属于他的新理论。就像他经常说的那样,当某些具有革命性的新理念被提出时,这些理念是否正确比它们是否精彩重要得多”。 大道归元,大智慧者,往往是复归天然,合于大道之人,他们的思想境界远非常人可及的。 大大智慧者更多的是去聆听自然,而非告诉自然该如何行事。 《费曼经典》对费曼一生事迹的选编,也是按照费曼先生一生的顺序经历为叙谱的,从他的家庭教育,到他的立志成长,到法洛克威到麻省理工学校,然后再到普林斯顿,到他慢慢成为一个科学巨人。其中他所经历的事情真实可信,我的还是事情还是费曼先生的口述回忆,作者遴选的事件,极具代表性,很有启发的意义。 总之,这本书是了解费曼先生一生经历的十分不错的一本著作。通俗易懂,却又不失严谨真实,既有知识性又有启迪性的一本书!

《费曼经典》读后感(三):费曼:做一个有趣的人,更重要

提起理查德·费曼,一般人想到的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与费曼学习法。的确,费曼在学习方面有其独特的方法,他在科学上的成就也令世人瞩目。

然而,理查德·费曼的一生却远比上面提到的精彩。他是科学顽童,他也是一个资深好奇者,他是一个有趣的人,他的一生充满了欢乐与探索。

有关于他一生的精彩,可以从《费曼经典》一书中得以窥探。本书完整收录了诺贝尔得主、科学顽童理查德·费曼的61篇经典自传文章,经由费曼密友拉尔夫·莱顿精心编排成书。从本书中,我们可以按照费曼的生平轨迹感受他在学业、科学事业上的探索,也能感受他因好奇将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曾观看饶毅演讲的视频,得知他想做一个有趣的人。如今读《费曼经典》,同样能感受到,费曼期待做一个有趣的人。或许成功之人大抵如此,生命因有趣而变得不同,生命因有趣而变得广阔。

费曼的童年因父亲而不同,父亲也许不能教他完全正确的知识,却教给他正确的观察与行事的原则。父亲喜欢用举例和讨论的方式教育他,这对费曼没有任何压力,反而感受到愉快。

“这在我余生中一直激励我,让我对科学的所有领域都充满兴趣。(只是我刚好更擅长物理而已。)”

在麻省理工读书那会,费曼感兴趣的只有科学,可学校的制度是必须学习一些人文类课程,费曼只想逃避,关于《浮士德》的文章,他最终居然联想到“魔鬼代表物理,而浮士德代表精神,歌德正是通过这他们来说明理性的局限性。”这观点着实新鲜,也许因为这观点,他的文章得了B+。

至于费曼为什么去普林斯顿读研究生,是当时的教授斯莱特告诉他:“你应该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也正因为去了普林斯顿,他在演讲之后遇到爱因斯坦,甚至与爱因斯坦对话。

你也许无法想象费曼居然研究过从1数到60,数完之后为什么不是60秒钟,而是47-49秒。究竟是什么影响了计数速度?为了得到答案,他居然吧跑楼梯计数和躺在床上计数的各种组合尝试了个遍。

最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费曼居然会开密码锁。他花了一年半时间取得很好的进展,而当时他还在研制原子弹。“我想,现在我算是征服了保险柜这个难题,在出现真正的问题(比如有人消失了或者死了,没人知道密码是什么,但我们必须获取保险柜中的东西)时,我可以开锁。在读了各种开锁专家的荒唐吹嘘后,我觉得自己取得了相当令人尊敬的成就。”

是不是很不可思议?这时候的费曼不是为科研成就惊喜,而是惊喜于自己会开锁。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费曼真是一个十分有趣的人,对他而言,生活中的趣事或许更能令他有成就感。

当然,费曼的一生都充满了好奇,他曾经学敲鼓并加入桑巴乐队,他还靠冰水和夹子解密“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事故……可以说,他关心生活中的小事,也关心天下大事。这样的人,他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的科研也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

费曼说自己恰巧更擅长物理,我在想,如果他更擅长其他方面,或许也会在其他方面获得相应的成就。

所以,促使他成功的是他的好奇心,也是他正确观察世界与行事的原则,这居然是人生之初,父亲教会他的。

《费曼经典》是一本全面了解理查德·费曼的著作,本书以故事的形式写作,书中充满了欢乐,阅读的同时可以感受到费曼对生活的巨大热情与他的探索精神。

《费曼经典》读后感(四):乐在其中:行动中的费曼

思考自己为何喜欢物理时,费曼说,“因为我那时其实是在玩。”“我搞这些新花样都是因为好玩。”即使这些问题前人已经研究过,即使它们对科学的未来无足轻重,但它们本身和我们的好奇心交织在一起,是那么光彩夺目妙趣横生,这已足够。这本厚厚的《费曼经典》也会让读者乐在其中。读这本书,仿佛跟费曼一起重温了他的人生路,其中点缀着许多闪闪发光的珍贵时刻。

费曼是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你可能会觉得他的文章不可避免地要写到物理,那太高深了,普通读者读不懂。不必担心。书的结尾有一篇艾伦·艾尔达写的《寻找费曼》,其中有一句:“他(费曼)认为如果无法用日常语言来表达一件事,那可能自己也没有真正理解。”费曼谈起科学时,也都是用这样的日常语言。所以请放心,大胆阅读吧!

费曼和他亲爱的人。

书中收录了两篇费曼写自己亲爱之人的文章。一篇是写父亲的,即开篇的《科学家是怎样炼成的》;还有一篇是写第一任妻子阿琳的《你为什么要在乎别人怎么想?》。

费曼的父亲教会了费曼理解和翻译,也就是将文字与生活联系起来。书上写:“这种恐龙有25英尺高,头有6英尺宽。” 抽象的数字太难想象了,这恐龙到底有多高呢?费曼的父亲用自家的房子翻译这段文字,告诉他:如果恐龙站在我们家前院,它的身高能到二楼的窗户这里!

父亲还经常带费曼去树林观察动植物。父亲告诉他,关于一只鸟,我们可以用各种语言称呼它,但仍然对它一无所知。重要的不是它叫什么,而是它做什么——这才有意义。一如从事制服生意的父亲后来告诉他不要迷信权威,脱下制服对方也只是个普通人。鸟的各种名字就像制服,人们可以给它起一百个名字(就像一百件衣服),但这种鸟的行为举止才能帮我们更好地理解它。

翻译能力和不迷信权威在很早就内化在费曼身体里了,也贯穿他的一生。这本书中,你随处可见费曼惊人的翻译能力和坦率无惧。

费曼在书中也慷慨分享了自己的感情经历。最动人的无疑是写阿琳的《你为什么要在乎别人怎么想?》。读后我只觉得阿琳可爱,她的恶作剧天赋与费曼旗鼓相当,很多时候费曼都拿她没办法。阿琳去世一个月后,费曼看到街边橱窗的一条裙子,才哭了出来。“阿琳肯定会喜欢的。” 与相爱的女孩在一起,幸福生活才刚开始,阿琳就被查出绝症,但他们依旧结婚。阿琳住院、费曼奔波,这一切他们都像做一道数学题那样一步一步做下来了。费曼写“你的处境只是生活的偶然。我们在一起度过了最开心的时光。”

无独有偶,在这两篇写亲人的文章里,费曼两次都谈到了人生智慧。第一篇的结尾,费曼说她从母亲身上学到“我们能够达到的最高级理解就是欢笑与爱心。” 关于阿琳的这篇,费曼写到人类在明知死亡是终局下的生存方法:“我们笑,我们逗彼此笑,我们生活。”

理解而不是背诵,要自己动手。

父亲的翻译能力造福了费曼,而费曼用这种翻译能力造福了自己的学生以及各位同事。费曼在多篇文章中都写到对教科书的不满,“书里的数学就是这样,让人绝望!”“这不是科学,而是背诵。”

比如,当书上写着:“摩擦发光,晶体受挤压后,发出的光即为摩擦发光……”你能明白这是在说什么吗?如果我想测验这条定律,我该如何操作?此时,这句话只是印在教科书上的句子,无法进入学生的大脑和心灵,无法进入生活。而费曼为我们翻译这句话:“当你在黑暗中用钳子碾碎一块糖时,你就能看到一丝蓝色的光。其他晶体也是这样。没人知道为什么。这种现象被称作’摩擦发光’。”如果我在教科书上读到这句话,放学后回到家我会立刻找出冰糖试试这是不是真的。费曼的翻译,不仅激发了我们的好奇心,也让科学变得更具操作性。而且更为可贵的是,他说“没人知道为什么。” 也许费曼知道,但他觉得在这里没必要说这么多(费曼在书里坦言两种进制之间的转换不会也没关系,因为没用!);也许费曼不知道。无论如何,他的坦诚不但没有削减摩擦发光的可信度,反而为其增加了一份神秘,让我们更愿意动手体验这份神秘了。

在《庄重的教授》一文中,费曼坦言自己的生活离不开教学。他已经是教授了,但仍然反复思考自己非常了解的基础知识:有更好的讲解方式吗?是否有哪些新问题与之相关?能从中得到什么新想法吗?知道伟大的定理是一回事,自己动手验证是另一回事。他常常鼓励学生们动手试试,“真的是这样吗?我要亲自试试看。”这是最大的反叛精神。他身体力行教导学生们不要迷信权威。费曼做实验时不会参考别的专家已有的数据,而是自己从头计算一遍。“当有人说夸克理论非常好时,我让我的两位博士芬恩·兰道和马克·奇斯林格和我一起把整个研究重新检查了一遍。只有这样才能确定这个研究的结果确实可用并且是足够完善的理论。我再也没有犯轻信专家的错误。”

想要学什么时,把握机会主动出击。

当费曼想要做什么时,他会主动出击,抓住机会。那种瞬间做出决断的魄力,和他的物理直觉一样迷人。费曼有一阵子学画画,当他听到画室里一个画得很好的人需要画室时,立刻上前说,“不好意思,我家楼下有一个房间可以做为工作室。”这样,费曼就可以近距离和他接触,学到更多有关绘画的东西。哇,厉害!如果是我,可能想不出这个办法,想到了也不敢上前提出这个建议。费曼正是在很多细小的地方都迈出了这样一步,然后就比绝大多数人走得更远了。

还有一阵子,费曼痴迷开锁,也颇有成就。当他听到基地里来了一位常驻锁匠时,立刻意识到他可以跟这位专业人士学到更多开锁知识。往常费曼就直接上去自我介绍了,但这次他认为意义重大,要先证明自己,然后悄无声息与这位锁匠结识。于是他持续制造机会,从频繁路过混脸熟到打招呼,一起吃饭,最终一起研究难题。后来费曼终于得知这位锁匠的厉害之处:他知道那个工厂制造的锁的初始密码!而很多人压根就懒得换密码!费曼就这样,又学到了关于开锁的一个知识。后来他用那个出厂密码,把楼里的办公室都试了一遍,结果打开了大约五分之一的保险柜。费曼的独辟蹊径与动手能力可见一斑。如果我们拿到这个出厂密码,会把大楼的保险柜都试一遍吗?

费曼的人生经历与写作给了我这个文学爱好者太多启发。即使我们的兴趣不在物理,我们仍然要保持好奇,不迷信权威,积极行动。正如费曼在《科学的价值》一文中写到:“要想进步,就必须承认自己的无知,还要心中存疑,这至关重要。”想要什么都不做就收获关于生活的知识,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行动,然后,尽量乐在其中。

《费曼经典》读后感(五):费曼回忆录合集

本书首版于2008年。作者是美国传记作家、电影制片人、费曼的忘年好友,其父亲罗伯特·本杰明·莱顿与费曼共同编纂了《费曼物理讲座》(1964-1966)。本书是费曼的两本自传式回忆录《别闹了,费曼先生》《你干嘛在乎别人怎么想》之合集,展现了他对人生、科学、教育的独特观念与态度。亮点

本书的内容来源于费曼的回忆录,展现了费曼非常不寻常的、生动、直率的生活,讲述了费曼的科学思想与传奇。

阅读本书能让人心情放松,笔者自己多次在阅读过程中因为书中的描述哈哈大笑。

致读者

1955年,费曼在“科学的价值”演讲:身为科学家,我们知道巨大进步得益于‘承认自己无知’这个令人信服的哲学思想,这种进步也是自由思想结出的硕果,为了全体后代,我们有责任去传扬这种自由的价值;我们有责任让人们知道,不要害怕疑惑,而是要欢迎与讨论疑惑;我们有责任与义务去争取这种自由。

前言(弗里曼·戴森)

费曼与莎士比亚一样,知道在每个悲剧中都有属于喜剧的时刻,悲剧英雄会在这种时刻站到一边,把自己的舞台位置让给小丑。

费曼生活的核心主题是悠长、缓慢、辛苦的工作,他的全部气力都消耗在对科学难题的苦心钻研上,直到问题得以解决。那些冒险与笑话都很真实,但它们不是主旋律。

正文

当某些具有革命性的新理念被提出时,这些理念是否正确比它们是否精彩重要得多。

启示并非天才般的灵光一闪,而是在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漫漫长夜后,以一种艰难的方式在领悟的黎明中徐徐出现。

第113页:这是我从我父亲那里学来的:不尊重任何权威;不要管话是谁说的,但要关注他说的条件是什么,结论又是什么,然后问自己:“这合理吗?”

第113页:我英语学得不好——我无法忍受这门课。担心自己拼写的对错在我看来是一件很可笑的事,因为英文拼写只是一种人为的约定,和真正的、本质的东西无关。任何词都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拼写。我对所有这些英文上的讲究没有耐心。(理科生瞧不起文科生)(笑)

第116页:我认为人应该有一种态度,那就是“你为什么要在乎别人怎么想”。

第105-135页:阿琳,即为她的顽皮会心一笑,又为她的离去心情沉郁。

“为什么我们这么倒霉?上天为何对我们如此不公?我们为什么要遭受这样的报应?”说这些话只会让自己痛苦,如果你理解现实,并且在心中完全接受现实,你就会知道这样的诘问是无关且无解的。这些事情没人能了解。你的处境只是生活的偶然。

第207-208页:费曼讲述了自己持续教课的原因:

在任何思考过程中,都有一切顺利、好想法接踵而至的时候。那时候,教学是一种干扰,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事。但在思考的过程中,更多的是毫无进展的状态。你脑子里空空如也,这时候如果你什么都不做的话,就会发疯。你甚至不能说:“好吧,至少我还有课可教。”

如果你从事教学工作,你就可以反复思考那些自己已经非常了解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有趣且令人心情舒畅。反复思考这些东西没有坏处:有更好的讲解方式吗?是否有哪些新问题与之相关?能从中得到什么新想法吗?思考基础知识是件简单的事;如果你没有产生新想法,也没关系——你之前的想法对于教学来说已经足够了。如果你确实想到一些新东西,则会很高兴自己获得了一种看待旧问题的新方式。

学生们提的问题经常会成为新研究的源头。他们经常会问出很有深度的问题,这些问题我也曾经思考过,但放弃了一段时间。再次思考这些问题,看看现在我是否能比过去走得更远,对我来说完全没有坏处。学生们可能看不到我想回答的问题,或者我想思考的微妙之处,但是他们却能让我有所收获,因为他们提出的问题经常离我所关注的问题不远。要自己想到这些问题并不容易。

第215页:记录了充分体现费曼“你干嘛在乎别人怎么想”之风格的一段话:我没有责任达到别人觉得我应该达到的水平,取得“理所应当”的成就。我没有责任满足他们的期待——这是他们的错误,不是我的失败。

第248页,253页:……这些学生记住了所有知识点,却不知道任何一个知识点背后的意义。当他们听到“从具有某个折射率的介质反射出去的光”时,他们不知道这里说的介质就是水之类的东西。他们不知道“光的方向”就是你看某个东西时的方向,等等。所有知识都是死记硬背的,没有任何知识具有实际的意义……他们可以通过“学习”这些东西通过考试,除了死记硬背的东西,他们什么都不会……我认为没有人能够在这个自我陶醉式的系统中获得真正的教育,在这个教育系统中,学生们的目标只有通过考试,而老师们的目标只有教别人考试,没有人拥有真才实学。

第339页:外形与行为完全不同的事物被同一套物理定律所支配时所感受到的同一性,是对自然中数学之美及其内在运作原理的欣赏,是对我们看到的因为原子之间内在复杂运作而产生的现象的理解,是对自然造化之鬼斧神工的惊叹。

第341页:物理老师的问题是:总在教技巧而非如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

第388页:,在我看来一直是很了不起的:日本如此迅速地实现现代化,并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国家。“日本人能做到这一点,要归功于哪些品格和特质呢?”我问道。(日本)大使的回答我很喜欢。“我不知道,”他说,“我可以猜想,但不保证正确。日本人民相信只有一种向上的方式:让孩子接受比自己更多的教育。不再做农夫,而是成为有文化的人,这十分重要。所以家庭内部都积极督促孩子在学校好好学习,力争上游。持续学习是大势所趋,外来新思想也很容易在教育体系中迅速传播。可能这是日本发展迅速的原因之一。”

第463页:(库提那将军)我们空军有个规矩:“检查六点钟方向。”飞行过程中,飞行员检查了所有方向的情况后,感觉很安全。而另一个人可能正在他身后(也就是‘六点钟方向’,‘十二点钟方向’是正前方)准备射击。大多数飞机都是这样被击落的。认为自己很安全的想法是非常危险的,你肯定在某个方面有弱点,所以必须时刻检查自己的六点钟方向。

第512页:对于科学,这个我所熟知的领域来说,取得真正成功的唯一方法就是极其严谨地描述事实,不能受主观意识的丝毫影响。必须客观平等地描述一个原理的优劣势。科学领域有正直和诚实的最标准范本。其他领域,比如商业,情况则完全不同。举例来说,几乎所有广告都经过精心设计,想方设法诱导消费者:不想让人读到的字都印得非常小;广告语写得模棱两可。很明显,产品不是以科学、全面的方式展示出来的。所以,销售行业存在诚信缺失。

第532页:科学知识能帮助人们进行劳动和创造。当然,如果用科学做了善事,那也不单单是科学的功劳,引导人们行善的道德选择也同样重要。科学知识是一种力量,既可以行善,又可以作恶——它本身无法决定自己的用途。这样的力量显然是有价值的,即使可能会由于一些不当行为而受到否定。

第546-548页:告诉大家为什么科学理论要通过严格的受控实验的检验。

本书的多数文章在描写发生的事件时,没有写明具体日期、发生的地点,要进阶了解事件的细节,需要查询其它资料。

部分人物介绍没有全名,需要查询其它资料才能知道具体是谁。

正文092页:我从催眠状态中苏醒后看到了自己的手背,吃惊得无以复加:我的手背上有一处烧伤。很快那里就起了水疱,但一点都不疼,甚至在它破了的时候我也没感觉到疼。

实际:通常情况下,催眠本身并不能消除疼痛感觉。在催眠状态下,人们可能会更容易进入某种深度放松状态,也可能会导致某些感觉的改变,包括减轻疼痛感觉。然而,催眠并不能消除疼痛,尤其是对于严重或急剧的疼痛。

费曼的描述可能涉及到个体差异或特殊情况,它并不代表催眠在普遍情况下都能使人完全不感觉到疼痛。有些人在催眠状态下可能会对疼痛感觉变得不敏感,但这种效应通常是有限的。对于严重疼痛或急剧疼痛的情况,催眠通常并不足够来替代医学治疗。

正文199页:注释***,奥利佛·洛奇与赫兹同时独立的发现了电磁辐射。

实际:奥利弗·洛奇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电磁学与电磁场的研究,但他并没有像赫兹一样产生与检测电磁波。他的主要贡献是对电磁学的理论研究,以及电磁现象的描述,但他并没有直接“发现”电磁波。

正文253页:在黑暗中用钳子碾碎一块糖,能看到一丝蓝色的光,这种现象是“摩擦发光”。

实际:摩擦发光是指在一些特定材料(通常是固体材料)之间进行机械摩擦时,产生可见光的现象。这种现象通常涉及到电荷分离的过程——当材料中的电子被激发并重新组合时,会发出光。典型的摩擦发光包括:将橡皮擦在纸上擦拭时产生的光、在岩石石英晶体上施加压力时产生的光、将两块结晶的糖或硫化锌晶体摩擦时产生的光。而糖碾碎时看到的蓝光,是由于糖晶体结构的微小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化可以导致电子的能级跃迁,释放出可见光。这两种现象都涉及到材料内部的电子激发,但其机制和条件不同。综上:摩擦发光通常涉及到不同材料之间的机械摩擦。碾碎糖块发光是基于应力与电子能级跃迁的光学现象,它通常是因为材料受到外部力或压力而发生。

正文375页:另一个故事来自伟大的天文学家亚瑟·爱丁顿,当时他刚刚发现恒星获得能量的方式是核反应。

实际:费曼物理学讲义中提到了这个故事,根据笔者的搜索,故事中的男性是原子与核物理学家弗里德里希·霍特曼斯。

吹毛求疵

正文99页:Nio teco TIEto capeto TUtto.印刷有误,应该是Nio teco TIEto capito Tutto。

正文237页:“葡萄牙语”的正确拼写是Português。

正文281页:Ah ching, jong jien——这哪是什么普通话。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