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看见敦煌》读后感摘抄

《看见敦煌》读后感摘抄

《看见敦煌》是一本由谢成水 / 海滨著作,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2022-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见敦煌》读后感(一):说不尽写不完的敦煌

收到《看见敦煌》已有一阵子,这是一本出乎我意料的厚重而精神的书,可以说是市面上难得一见的敦煌艺术研究佳作。 作者是勤勉耕耘于敦煌绘画、雕塑等艺术领域数十年的专家,著述《看见敦煌》一书,是倾尽了一辈子的经验和心血,把它们慷慨地与读者共同分享。 通过《看见敦煌》,我第一次将朝代历史的更迭、中国画技艺的演变同敦煌的艺术联通融汇地进行了理解。中国画具有着极不同于西方美术的独特东方风骨。这在不同朝代之间,也有各自的特色。敦煌各窟中的遗迹,就是最写实的中国艺术发展史写照。 在艺术史的阐释暂告一段落后,作者娓娓道来自己这些年为敦煌艺术奔走之间遇到的人与事。这部分是我通读下来最喜欢的章节。凭借着千年以前的艺术,今人在此刻相遇、相识并成为挚友。这份情谊的依托,仿佛是历史发出的阵阵回响,是敦煌艺术依然保持着鲜活生命力的证明。 敦煌,这个隐藏在大漠深处的圣地,不管经历了多少沧海桑田的变化,总在召唤者心向往之的人。只要心系敦煌,走向敦煌,每个人都是朝圣者。 向宗教顶礼,向艺术朝圣,向历史行个深深的注目礼。

《看见敦煌》读后感(二):略略略的飞天

2023年的春天,翻着书做着思维导图,在书中看见敦煌,看见壁画,看见雕塑

妞妞丫丫时常会在我身边说着有的没的,笑着闹着,陪我搞笑陪我看拓展视频

脱模漆器:福州 生漆,金线银线母贝,湿度

多点透视和反透视

犍陀罗艺术:希腊式 厚重长袍

马图拉艺术:印度本土 轻薄 古典站姿 凹刻线条

中国式绘画:线条为主,以线带面

《看见敦煌》读后感(三):胆识,要有深厚的“识”,才能有“胆”!

作为一个艺术的完全门外汉,抱着看个热闹的心思,粗粗地读完一遍

大部分的艺术手法上的运用、工具的使用、布局的手法等等,读完就忘,难以理解。

在提到水平线延伸到“中心”时,通过平视和仰视,视角的不同变换,给我带来极大的震撼,专业的艺术内涵的发掘,果然是,专业!

提到颜色的运用、尤其是刀笔的运用,对帛书、布、绢等不同材质上,形成的不同的呈现,也是叹为观止!

突破了我对古代艺术的的一些固有的认知:色彩的运用,极富想象力;颜料的使用、工具的使用,有高度的工匠精神,绝不是随意的“涂鸦”,也不是为了赶工而交差的“民画”;中国古代绘画、雕塑的布局构思、中心和重心的选择。

对古代艺术的传承脉络,指出了一个极为严肃的问题:中国艺术的存在一个自宋代水墨画以后,巨大的断代“鸿沟”!并且对因此或多或少存在的中国艺术人面对西方艺术时的“自卑”予以了强烈的批评!

严谨而极为细致的工作精神:从杭州到敦煌,从敦煌博物院到大英博物馆,对每一件艺术品的极限的揣摩和品鉴、学习,几十年如一日的积累,才有了今天对敦煌艺术的“厚积薄发”

最后,还满足了我个人旅行后,对这些艺术“浅尝辄止”的遗憾

《看见敦煌》读后感(四):看见敦煌,同时也看见自己

第一次了解敦煌莫高窟,是在五年级语文书上。有一篇叫做《莫高窟》的课文,讲述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通过这篇文章,我对敦煌的向往开始萌芽。上次阅读过《我心归处是敦煌》,再次把我对敦煌的向往之情唤醒。最近看到《看见敦煌》的时候,真想亲自去现场欣赏一番啊!

这本《看见敦煌》,作者谢成水以第一人称为我们介绍了自己在敦煌的十几年敦煌学习和临摹古代艺术时的所见所思、所感所悟。

看见敦煌

8.2

谢成水 海滨 / 2022 / 湖南美术出版社

作者毕业于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书本也通过绘画的角度为我们介绍敦煌艺术。透过那些艺术,我们可以看见当时朝代的文化传承,敦煌这个艺术宝库,无一不在向我们展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在阅读《我心归处是敦煌》时,也被樊锦诗五十多年能够坚守大漠、守护敦煌、向世界展现中国传统艺术之美的动人故事的精神而感动。当然,每一个研究古代艺术的人都需要忍耐住艰苦而枯燥孤独的生活,他们大都默默奉献着自己。就像这本《看见敦煌》的作者谢成水一样,他们都是,为心中的这份热爱坚持着。

在敦煌,看着敦煌壁画中那些线条和色彩,佛像的璀璨,这些都在低声诉说着朝代的特点。就像作者说的,看见敦煌,就好像看见自己。我们在看祖先留下来的艺术宝库,也好像是在看我们自己那样。

在这片大漠里坚守,需要承受很多很多,首先是环境,当然,最难熬的是内心的煎熬。书本前篇也介绍了,和作者一起去敦煌的那一批报名莫高窟工作的34名中,只有他一个人去了莫高窟,可见他对敦煌艺术的热爱,当然,能够最终坚持下来的,除了那份热爱,还要能够在孤独枯燥的生活中坚守。

书本插入了很多敦煌艺术,展现了古代艺术家们对艺术追求的探索和付出的艰辛努力,以及孜孜不倦地对自己民族艺术审美的追求。他们把民族艺术传承了下来,而那些在敦煌工作的人们,也是想要用自己的努力,把这些艺术文化保存下来。

利用绘画的角度,为我们解读敦煌壁画、绢画、彩塑。通过日常的所见所感,把一幅画的点、线等一一展开分析,让我们看到美术生眼中的敦煌艺术。有些作品还从历史故事角度,为我们解析古代文化。

在感受敦煌艺术的同时,还想要致敬每一位为敦煌艺术传承背后默默付出的人,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他们每一个人都值得我们尊敬!

《看见敦煌》读后感(五):谢成水:我去敦煌的初心,就只是为了“看见敦煌”。

敦煌艺术闻名于世,不仅因为有出神入化的艺术作品,还有历经中国约 10 个朝代 1000 多年连绵不断的历史完整性,这是举世无双的奇迹。

透过壁画和佛像的璀璨光芒,可以清晰地看见中国各个朝代艺术的传承和演变的脉络。藏经洞的发现,使这一文化脉络更加清晰,气脉更加通畅。敦煌藏经洞绢画更是让我们理清了中国卷轴画、唐卡艺术发展的源头。敦煌艺术在唐宋时期圆融、飞跃的状态,完全可以令我们自豪地称其为中华艺术最为耀眼的里程碑。汉民族的艺术审美体系从此形成并踏着坚定的步伐前行,在这神秘的东方国度的历史长河里,留下一串深邃的足印。

《看见敦煌》实拍图

巡礼于敦煌艺术的殿堂,心中总会涌现出无可名状的激动,一种无限深沉的亲切感,好像不仅听得见远古先人扑通的心跳,也能倾听到自己的心声,两者同声同气、同频同振。曾听一位考古学家在发掘到先人器物时的感受:“我们就是先祖,先祖就是我们。”这一点,我感同身受,在这里我们每个人都能看见自己!

在敦煌,我感受到身上流淌着和先祖一样温暖而执着的血液。这里的线条,每一笔一画都迸发出摄人心魄的气势与神韵,将我完全淹没。我们的祖先在远古就凭借上苍赋予的灵性觑见了艺术的神韵,将毛笔书写象形文字的情感型线条用于造型艺术的表现,传递物体形神的非凡超越,是直接打通人心与神灵沟通的最高艺术媒介。这也是区别于西方以及东方其他国家的线造型表现形式的重要标志。当我们在努力地攀登艺术的高峰时,却远远地望见祖先们早已站在高高的世界艺术之巅,微笑地俯瞰着我们。

《看见敦煌》实拍图

几十年时间一瞬而过,我不敢说自己对敦煌艺术研究有多“深入”,我只是记录了自己在学习和临摹古代艺术时的所见所思、所感所悟。研究古代艺术是一趟很艰苦甚至枯燥孤独的人生之旅,我相信坚守研究的同仁们都有同感。我也从不敢与我同时期的同学们相比,他们大都早已功成名就、荣誉等身。

原文化部(现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司长冯远先生书写了一幅“敦煌艺术苦行者”题字赠我,我很开心。作为一名艺术研究者和探索者,应该就是“苦行者”。

我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我去敦煌的初心,就只是为了“看见敦煌”。

谢成水、赵声良、海滨(从左往右)

本文选自《看见敦煌》最后的回望与寄语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