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敦煌莫高窟艺术的读后感大全

敦煌莫高窟艺术的读后感大全

《敦煌莫高窟艺术》是一本由常书鸿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4,页数:2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敦煌莫高窟艺术》读后感(一):不灭的敦煌魂

敦煌的存在是一种信仰。 每一次想到敦煌,从不知何为艺术的我,就能明确地被它感召,冥冥中似乎在无言证明,对我而言它才是真艺术。 被它感召的当然不只是我,敦煌文化的传承者们都有着神秘的经验,而常书鸿先生算得敦煌文化事业的开创者和“守护第一人”。 《敦煌莫高窟艺术》的代序中,女儿对他生前行状的描摹,无不透露着那为敦煌艺术深深折服的灵魂所有的虔敬和忠诚。 对敦煌艺术的热爱是常书鸿先生心系敦煌、奋斗不止的动力。在女儿看来,将骨灰送回千佛洞,不仅了了父亲的遗愿,也寄托着自己对父亲梦想的尊重与恭敬! 法国留学画家、学者的身份让常书鸿先生将中西文化和绘画史观,融入敦煌艺术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中,一方面从最基础的临摹着手,另一方面作长远规划,使艺术研究和保护与文化建设相结合,推动艺术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书中常书鸿先生总结了敦煌艺术的特点、源流及内容,并透过敦煌艺术看我国民族艺术风格及发展特点,还将其艺术发展划分为三个时期——印度艺术传入期、我国艺术繁盛期,和衰退期,且各阶段各有特色。 当时(1946年)先生可以肯定敦煌莫高窟石窟文化不是画匠的俗套画,而是一千多年来中国文化的结晶,是真正的国家至宝。 洞窟中所属各时期的壁画作品,如北魏、西魏诸窟(传入期)是象征性的;隋、唐、五代诸窟(繁盛期)是写实性的;而宋、元诸窟(衰退期)是装饰性的。 洞窟中各时期所代表的历朝历代艺术各具特点。 北魏时受佛教艺术影响,其艺术特点结合印度犍陀罗派风格与雄伟、旷达等民族特色。此中描写对象多灵鸟、天神之飞逸,走兽之奔驰;而如来及弟子像肃穆庄重,显示出佛法之超脱、高伟。 用色多石青、紫红,兼具典雅、明快,形态表现侧重主题扩大化和动作强化。 占石窟群全数约1/5的隋代洞窟在莫高窟地位举足轻重。至隋代,石窟艺术经200多年我国文化的熏炼,民族氛围彰显其中。 用色由简朴趋华丽,造型由细长变半圆实。综观整体富丽多变,为风格调性蜕变之标本:由象征而写实,由异国情调而民族色彩。 唐朝300年,可谓中国文化之盛。此间壁画又可分为初、盛、中、晚四期。初唐画风古朴拙劣,与盛唐的富丽堂皇形成鲜明对比。技巧上铁线描流利奔放,凸显出充沛的活力和意志。 而到五代宋元时,大都为仿制贫乏,或虽有精作但已露衰退迹象。 《敦煌莫高窟艺术》带领读者走进神秘迷人的敦煌艺术,这里是无数敦煌人呕心沥血研究和保存下来的精神财富。诚如作者所说,敦煌艺术是一部活的艺术史,蕴藏着艺术全盛期的数不清杰作,是汉唐精神的具体表现。

《敦煌莫高窟艺术》读后感(二):沙河阻远,鬼魅热风

茫茫大漠,渺无涯际,壮美的“一带一路”上,河西走廊的西部尽头,一颗融合宗教、文化、艺术等多要素于一体的明珠,璀璨夺目——敦煌。距今122年前,在甘肃省敦煌市“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挖出了公元4世纪至11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5万余件。有洞窟735个,保存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尊,唐宋木构窟檐5座,是中国石窟艺术发展演变的一个缩影,在石窟艺术中享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尘封的“宝藏”再次与世人见面,这一消息迅速传遍五湖四海,甚至海外,西方的“探险家”接踵而至,他们不择手段从发现了莫高窟的王道士处骗取经书画卷,其中英国人斯坦因,更是以30英镑的价格,从他手上买走了9000多个经卷,另外还有500多幅绘画。今时视之,藏经洞绝大部分文物不幸流散到世界各地,仅剩下少部分留存于国内,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甚是为这些瑰宝流失海外而气愤。

“敦煌是我少年时代的一个梦,我把她想得特别美妙。”多年来,一代又一代如樊锦诗老师一样的“敦煌守护人”从抢救性保护,到预防性保护,再到方兴未艾的“数字敦煌”,随着与时间赛跑的保护,莫高窟“转危为安”,更是面向百姓开放,大批游客蜂拥而至,敦煌走入更多人的视野,让更多人感受文化之魅力,让更多人感叹中华文化之瑰宝璀璨。还未曾有幸亲身到现场一睹敦煌之美,但我近两年看了不少相关的书籍。

其中,“敦煌守护神”,著名画家,敦煌艺术研究家,我国敦煌学的奠基者和敦煌文化事业的开创者常书鸿所著系列书籍最令我敬佩、喜爱。我阅读的是《敦煌莫高窟艺术》一书,是一本关于敦煌莫高窟的通识性读本,堪称常书鸿老师的匠心之作,十余万字的作品容纳一生研究之大成,我看到最多的并不是枯燥的学术性研究,是简洁易懂的语言对敦煌艺术的各个侧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出处凸显出常书鸿老师对敦煌莫高窟之爱。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令我印象极深,“我们在盛夏烈日或严冬风雪中,为了往返城郊,穿越20公里不生寸草的流沙戈壁,一个人在沙漠单调的声息与牲口的足迹中默默计算行程远近的时候,那种黄羊奔审、沙鸟悲吗、日落沙丘的黄昏景象,使我们仿佛体会到法显、玄奘三藏、马可·波罗、斯文·赫定、徐旭生等那些过去的沙漠探险家、旅行家所感到的‘沙河阻远,鬼魅热风’那般的境界。”这是一份“敦煌莫高窟”守护人独有的浪漫。

敦煌研究院人员对莫高窟第85窟的壁画进行保护·来自网络

同时,也正是这样一代又一代人的付出,才有了今天的敦煌莫高窟。如果您对敦煌莫高窟和我一样陌生,那么请去读一读这本书,从艺术风格到时代特征,从追溯源流到内容大观,从建窟历史到未来展望……一切您可能会有的关于敦煌的疑问与好奇,都能在这里找到答案。几十幅珍贵图片资料,让你如临其境,感受莫高窟之内的神秘与魅力。你更会因此爱上这个地方,感受到那里让人魂牵梦绕的魅力所在,更心之向往。

《敦煌莫高窟艺术》读后感(三):莫高窟就在那里,等待我们走进敦煌艺术的天地,常书鸿是最好的引路人

自从敦煌莫高窟被发现,这个尘封了几百年,贯穿了中国上千年佛教发展的艺术宝库再次出现的世人面前,成为很多人研究的目标。 敦煌莫高窟中有着大量的手卷、孤本,还有着大量的壁画、彩绘、雕塑等艺术表现形式,成为一个真正的的宝库。随着敦煌学的建立和兴起,很多专家学者们完成着莫高窟的修复、挖掘,敦煌艺术的研究和传播工作,而常书鸿就是其中一位佼佼者。

现在他的研究著作被整理出版,出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可以最全面、系统的方式了解常书鸿对于敦煌艺术的研究成果,也让我们对于敦煌艺术能有着从学者方面提供的专业认知。

这一本《敦煌莫高窟艺术》这是常书鸿从总体上给我们介绍着敦煌莫高窟艺术的特点、源流和内容的著作,是我们了解莫高窟的第一印象,也是走进莫高窟必然要储备的知识储备。

莫高窟现存四百余窟,包括了北魏、西魏、隋、唐、五代、宋、元各个时期的雕塑和壁画,跨越千年时间。而从这样的一个时间跨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整个佛教艺术在中国发展的脉络。

常书鸿就把敦煌艺术分为三个时期,而三个时期都有着完全不同的特点。 印度艺术传入时期,就是敦煌莫高窟刚刚兴起的时候。作为东西交通的要道,印度佛教在传入中国的时候必然要经过敦煌,而也就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壁画艺术,起到了佛教的宣传之功效。这时候的艺术更多是象征性的 ,更具印度佛教艺术的特点,多是犍陀罗风格,带有优秀的衣纹线条的表现,浑厚坚实形体的烘托,兼有希腊、罗马特有的素质;从壁画的色彩方面说,其浓重丰丽之感,有波斯、印度的特征。

中国艺术繁荣时期,也就是敦煌莫高窟的隋、唐、五代诸窟,已经有了浓重的现实风格。中国古代艺术经过六朝佛教艺术的渲染,从朴素典雅的特质进而至于繁杂美丽、金碧辉煌的境地。而这时的艺术作品有着典型的写实风格,甚至从其中一些,我们都可以看到唐朝生活的原本模样。

衰退时期,也就是敦煌莫高窟的宋元诸窟,而这时的壁画以人为主体,采用浓重的色彩,更具装饰艺术特点,但缺少了生气,敦煌艺术走向衰落。

敦煌艺术是一部活着的艺术史。是流动着的中国古代艺术宝库,而作为敦煌艺术的研究大家,常书鸿有着大量的专门研究带我们走进这一艺术宝库之中。无论我们是否去过敦煌,无论我们是否亲身经历过这些艺术的欣赏,艺术就在那里,都在等待着后人们走进它们,了解它们。 对于我们来说,敦煌艺术是一个无价的宝库。既然有着敦煌艺术这一重要的载体,我们怎么可以错过?阅读这本《敦煌莫高窟艺术》走进它的世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