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摘抄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摘抄

《喧哗与骚动》是一本由(美) 威廉·福克纳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4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一):初识福克纳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福克纳的小说。故事并不复杂,讲述的是一个家庭的没落。主要人物不过七八个,但是读起来却不轻松,尤其是第一章小本视角和第二章昆汀视角,一个是傻子,一个是思维已经开始混乱的自杀者,思绪随时跨越时空,不知道这一句话说的是什么时候的事情,加之时不时冒出连标点符号都没有的巨长的句子, 如果不看注解,真的会不知所云。意识流的小说不好读, 没有定式,如同流水一般起伏不定,随时会分流。有时是淙淙溪水,有时是滔滔大江,流着流着可能还断了,或者碰到个石头直接跳过去了,留下读者茫然四顾,只能再读一遍 - 读经典的方法是重读!重读!重读!

《喧哗与骚动》书名取自莎士比亚名著《麦克白》: 生活就像白痴讲故事,充满喧哗与骚动,然而没有任何意义。 书中以四个人的视角,在四天范围内,涉及了一个家庭三十多年的历史,从祖上的荣耀到现在的分崩离析。这四个篇章,福克纳的文风完全不同。 小本部分的短句居多,语言不连贯而跳跃。作为一个智障,他没有什么思维能力,只能简单描述自己看到的东西,世界在他的眼里是不稳定的,读者要把自己代入到这个角色,才能知道他看到了什么。小本的眼睛如同手持的电影镜头,都是定格的画面,而没有逻辑关系,这很符合一个智障的视角。昆汀这一章文风大变,众多无标点的长句表现出昆汀内心的混乱和煎熬。杰森部分则冷酷而粗俗,符合人物人品的低下: 性情孤僻,虐待外甥女,欺骗母亲截留钱财,对智障的弟弟毫无怜悯之心。最后一章狄尔西则朴实无华,这个忠心耿耿的老佣人,带着自己的子孙,伺候了康普逊家族一辈子,却依然没有得到主人的尊重。年老的狄尔西上下楼梯的沉重与缓慢,是她一生的写照。只有在教堂里,听着带着浓重方言的牧师布道,才有了一些轻松和幽默。福克纳在书中多次提到圣经,应该都有出处对应不同的情节,但是我不懂基督教,在此就不班门弄斧了。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二):喧哗与骚动,声音与狂怒

诺奖作家巅峰之作,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品,威廉·福克纳本人最满意的一部,关于这本《喧哗与骚动》没什么好说的,名气与实力并存,内容与深度都有。英文名为《THE SOUND AND THE FURY》,出自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第五幕第五场麦克白的有名台词:“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有部布拉德皮特主演的电影就叫《Fury》,中文名《狂怒》,直白来说本书应该译为声音和狂怒,而这里李文俊则是沿用朱生豪、袁可嘉先生的译法。其实不管哪种翻译法,内容都可以是人生的一部分,可以是小说中这个家族的一部分。

李文俊是研究福克纳的专家,本书的翻译也是细致入微,添了特别多的注释,其实读前不了解一下创作背景、故事梗概、写作手法等相关资料是不太容易完全读懂《喧哗与骚动》的,但是福克纳的文字还是画面感十足,而且也不通篇都是意识流的写法,当然如果想纯粹体验初读的感受,就可以不看注释。福克纳的意识流与伍尔夫、李斯佩克朵的还不太一样,就本书而言,福克纳看似时间混乱,逻辑不通,语言奇怪的原因,也是因为以一个只有三岁智力的成年人班吉的视角,或者是将要自杀的昆丁,这些人的精神本就出现了问题,试图以傻子或者疯子的思维方式来讲述,本就是毫无逻辑可言,而用其他人的口吻显然要正常很多。

在这个曾经无比辉煌的大家族里,似乎没有什么正常人,除了家中的黑人女佣,时代的浪潮,家族的没落,映射在个人的堕落上。长子昆丁敏感软弱最后自杀,次子杰生冷酷贪婪,三子班吉就是那个傻子,而女儿凯蒂则从传统的南方淑女中挣脱,掉入轻浮放荡的诅咒。

大概的故事就是如此,萨特写了整整一本书来推荐《喧哗与骚动》,关于本书的解读、课程也都很多,我也只能粗浅地表达下个人的感受,福克纳的语言还是很美,就算连不成完整的情节,也会被片段的画面所感染,诗意的语言,没有逗号的长句,同样形成一种文字的美感。书中的时间顺序是乱的,这其中当然也蕴含着福克纳的巧妙,尤其是以时间为标题,对应的是基督受难日、复活日等,两者的故事也有平行时空的概念,从内容到技巧,从语言到结构,《喧哗与骚动》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个典范。

《喧哗与骚动》是值得细细品味的,也不是一遍就可以消化的。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三):人生如痴人说梦

威廉·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被视为美国现代派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也是世界上公认的经典意识流小说之一,也是比较难读的几部小说之一。

首先小说的叙述结构上及其繁复错杂,。《喧哗与骚动》在叙事的方式上,基本呈现的是跳跃式的。故事之间的相互关联,往往需要浪费一定的探究,才能够相互地连接起来。同时小说中采用了大量的意识流描写手法,以展现人物内心深处的想法和感受。最为精彩的部分,作者直接省去了标点符号,行文仿佛完全处于一种意念的流动,在语义和气运的衔接上,给读者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喧哗与骚动》仍然是威廉·福克纳南方约克纳帕塔法谱系小说之一,被认为是福克纳最具代表性的,最成功的也是饱含着征主义色彩的一部作品。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笔下南方小镇耶底尔的故事,描绘了一个由四个不同视角和叙述者构成的多层次叙事结构。小说以一个名叫班吉的智障人物的视角开始,他是一个精神上退化的男子,叙述了他对家族历史和经历的模糊回忆。开篇就是小班用自己思维不健全的目光来观看一场正在打的高尔夫球。最难能可贵,也最受到推崇的就是做为一个智力健全的作者要准确再现一个智障人士的视角和思维(他的成句的语言很少,大多表现为嚎叫、哼唧)。这是极具难度的,稍微有些过度或欠缺,都会被人诟病为失真。但是福克纳纳做到了。本的叙述是混乱而不连贯的,也没什么逻辑可循,语句之间的跳跃性也特别强,有阅读难度的,同时这也真是体现出了一个智障人物记忆的不健全和人的思维错综复杂性。

接着,故事转向班吉的哥哥昆汀和后来加入的杰生,每个人都通过自己的视角和记忆展开叙述。通过四个叙述者的不同视角,福克纳探索打破了叙事时间线性规则,展现的一种回溯性和无序性。同时彰显出个人的记忆,对于个人身份和家族历史的确然性和羁绊性。

所以是不是也可以将本书的

主题归结为时间和记忆呢?四个叙述者的不同视角展现,在福克纳的笔下仿佛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宇宙洄旋,达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创想和写作的巅峰。

此外,《喧哗与骚动》也涉及到家庭、种族和社会阶级等主题。小说中的小镇代表了美国南方社会的一个缩影,展现了美国南方一个旧的贵族家庭的没落,以及家庭中各个成员他们生活中遭遇和精神状态。康普生颓废不振,整日酗酒。大女儿凯蒂婚姻生活中也终被抛弃。杰生成了一个随波逐流眼光势利的,可耻的功利主义者。昆丁更是内心虚无,直至自s。康普生一家的溃散。正是那种南方社会旧的庄园贵族体制液体的一种表现。也从另一方面揭露出当时在西方现代精神浪潮下“当代人”思想上的异化感和失落感。

《喧哗与骚动》对世界小说艺术作出了独特的艺术贡献。作者巧妙的融合了多种现代派手段,如时间错杂倒置,多视角叙事,来展现人物的生活和思想。叙述技巧上大量运用梦幻、潜意识和内心独白来展现人物内心活动,塑造人物性格,体现时代精神,可以说,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堪称以美国南方为写作背景的伟大史诗,成为20世纪西方现代小说中的经典。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四):最喜欢的一段话

it will be a gamble and the strange thing is that man who is conceived by accident and whose every breath is a fresh cast with dice already loaded against him will not face that final main which he knows before hand he has assuredly to face without essaying expedients ranging all the way from violence to petty chicanery that would not deceive a child until someday in very disgust he risks everything on a single blind turn of a card no man ever does that under the first fury of despair or remorse or bereavement he does it only when he has realised that even the despair or remorse or bereavement is not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the dark diceman and i temporary and he it is hard believing to think that a love or a sorrow is a bond purchased without design and which matures willynilly and is recalled without warning to be replaced by whatever issue the gods happen to be floating at the time no you will not do that until you come to believe that even she was not quite worth despair perhaps

喧哗与骚动

9.7

(美) 威廉·福克纳 / 2022 / 中信出版社

这将是一场赌博奇怪的是这种被不幸事件所孕育的人每一下呼吸都是一次新的投掷所掷的骰子里早已灌了铅肯定对他不利这样的一个人还不愿面对最后的判决其实他事先早已知道他是迟早要面对的不必试用种种权宜之计包括用暴力也包括连三岁孩子也骗不过的小手法直到有一天在极度厌恶中他孤注一掷盲目地翻开一张牌不管是谁即使是在失望或悔恨或失去亲人时袭来的第一阵盛怒之中也不会这样做的只有等他认识到即使是失望或悔恨或失去亲人对于一个阴郁的赌徒来说也并不特别重要时才会这样做于是我说暂时的于是他说很难相信一种爱或一种哀愁会是一种事先没有计划便购买下来的债券它是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自己成长起来的而且是事先不给讯号就涌进了自己的记忆并被当时正好当道的任何一种牌号的神所代替的不你不会那样做的直到你开始相信即使她也是不大值得为之感到失望的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五):一根沉默的舌头才是最高的智慧

读一本书从头懵到尾是什么感受?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就给我这样的体验。

说是意识流小说,可能更像在猜哑谜,从纷乱的各种事情下面抽丝剥茧地梳理出那些主线脉络,找到点有价值的东西。

就仿佛听到邻居吵架,无数污言秽语、七零八碎地冲进你的耳膜,一开始几乎听不懂他们在吵什么,但等吵得多了就能大体猜出个意思来了。

或许,还能听出个乐子来,比如评一评吵架的两口子哪句话说得在理,哪句话明显心虚。

在《喧哗与骚动》中,尤其是第一部分,从地主家的傻小儿子班吉视角来叙述,简直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有一种天旋地转的错觉。

因为班吉天生痴傻,所以记忆里总是分不清时间,常常这个时间发生的事情又和另一时间发生的事情重叠,感觉读的时候我也要发疯了。

可能,作者福克纳想表达的,正如题目所隐含的那个寓意一样,选自《麦克白》的“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纵然是不疯不傻又如何,纵然我们清清楚楚地知道发生事情的前后因果又如何,世间太多太多无聊事了。生活不是逻辑,也不需要什么意义。

通读下来,能理解的就是,这本书就是在描述一个曾经荣耀过,如今衰败的家庭的一些鸡飞狗跳的事情。

聪明而敏感的长子昆丁自杀了,这我还是从别人的视角知道的。从他本人的自白中,可能是我有些迟钝,完全没有意识到他会作出那样的选择。只记得大段大段没有标点空格的文字,读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任何一个活着的人都比死去的人强可是任何一个活着或死去的人都不比另一个活着或死去的人强多少”

“盐渍地没有死亡”

昆丁遇到一个小女孩帮她找家的那一段,如果书中不是清晰地存在着标点符号,我都感觉他是在梦游。

虽然这本书好似写了很多的事情,但你仿佛可以从任何页开始读起,因为整本书都好像是静止不动的。就如班吉的记忆,过去的就是现在的就是将来的,一模一样的。

一模一样地雾里看花,一模一样地争论不休。

从祖母的死亡开始,到母亲的死亡结束。母亲仿佛是这个家庭最后的主心骨,一旦撒手人寰,家庭就分崩离析了。

但其实母亲在故事中只是个花瓶一般的存在,不从事生产,守着老一套贵族小姐的姿态,天真地说两句宽大的话。

她的另一个儿子杰生,本事不大脾气差得要死,但看上去却是整个家庭中除了黑人保姆迪尔西之外,唯一一个活得真实的人。

女儿凯蒂因为怀了一个我读完整本书都没发现是谁的孩子,令家人蒙羞,然后就一直一个人在外地漂泊。

凯蒂生下的小女孩被凯蒂的母亲和弟弟杰生收留抚养,取的是小女孩另一个自杀舅舅的名字,小昆丁。姥姥不愿意提及她的生父母,舅舅杰生和小昆丁的脾气也不对付。最终,小昆丁在十几岁的年纪翻出了舅舅私藏的钱,包括她母亲凯蒂给她的、本应属于她的那部分,卷钱跑了。

而保姆迪尔西和在家里帮工的其他黑人,也在这个大宅子曾经的女主人“母亲”死后,离开了这个家。读到最后,竟然还有一种解放农奴制的感觉呢。

书中孩子们的对话,“他们也学会了大人的那种脾性,只消摆出一副沉默的矜持姿态,你们就会把什么事都信以为真”。

待喧哗与骚动归于沉寂,确实有一种状似成熟的样子,但也许只是时间流过后的人自以为是的幻象。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