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1000字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1000字

《喧哗与骚动》是一本由(美)威廉·福克纳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32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一):乱

我竟然也终于把这本书看完了,有精神错乱与煎熬感觉,不知道译者是否有想死的感觉,反正读者我就有,信息量太大,反应不过来,意识流这种写法让人有七八糟的感觉,但每一句都是至理名言都与生俱来,这书似乎是未加任何修饰的半成品,等着你用自己的阅历去打磨去领悟作者想表达的一切,活出自己。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他们在苦熬。《百年孤独》的崇拜者也有相似的味道,虽然看完了,但似乎没看完,以后有机会在人生的另一个阶段重读一遍经典。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二):绝望的挣扎和终结

书中的康普生最后一代的人似乎都处在令人窒息的家庭生活中,每个人都在挣扎中入睡在痛苦中清醒,唯一能获得安宁的却是一个傻子班吉。这样的人生有意义吗?每个人都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是被困在家庭责任和往昔的荣耀中,支撑着支离破碎的景象,而痛苦却成了生活常态。生活似乎是挣脱不开也逃避不了了,每一代人每一个人都处在漩涡中心,呼救就会被吞噬,只有不断挣扎再倒退。福克纳在暗示什么呢?也许人生的荣耀和权势并无意义,而当你真正去生活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情时,你才将赋予生命意义。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三):真的很吵

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让人看懂的时间困境,意识流已经够要人命了,还不够,还要不停切换不停调转,然后出现颤抖的共鸣。

熬过第一部分后稍微流畅了,继续通过殉道神经病的叨逼叨逼压垮你,并且非常没有公德心的大段大段不加标点,无法把死亡弄得漂亮些。

绝对的恶加在杰生身上,但好像只有他的世界才是正常的,可怜甚于可恨。

无处不在的阴郁气息,只用控制对话的节奏就达到了这么匪夷所思的效果。

没人能过得开心,连傻子都不能。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四):安静的愤怒

让你的愤怒安静些,再安静些。

看了半天才发现其中一部分满篇没有标点,突然一下想到《尤利西斯》的最后一章。

"任何一个活着的人的都比死去的人强可是任何一个活着或死去的人都不比另一个活着或死去的人强多少。"

昆丁投河自尽了,企图洗刷掉妹妹的耻辱。凯蒂生了个儿子,叫小昆丁。错误得认为这个家庭再次完整。摄像师的镜头不停地晃,剧务频繁地更换场景,演员自顾自的忙活。我看不见未来,觉得过去才是真实清晰的,现在生活在一片模糊不清的混沌中。很多情节日期都是和圣经和古希腊神话平行的,仿佛置身云雾。呵,可怜的是班吉还是班吉的周围。现实生活中的杰生多了去了,有几个是被罚了七千块钱的。杰生们得意的笑声,就像是硬物使劲地划向玻璃。我不打碎它,我折磨它。

语言成了累赘。这句话说得多少有些不负责。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五):无题

这个版本也太省纸了,每次下夜班去一个小咖啡馆去看老板的存书,这本真的看得很困。

第一次读是在大学的图书馆,读到了第三章就到期还书了。那时读这本书真是觉得煎熬。一家子不正常的人。前言不搭后语。看不懂福克纳想说啥。多年之后,有人说,你坚持完第三章,马上可以读到正常人了。。。。。。

有的书可能十几岁的时候真读不明白。当时读的时候在想人生怎么能是这样的呢?一个傻子有什么好写的呢?一个打算自杀的人死都死了有什么意义呢?一个欺负弱小的坏蛋探索他的精神世界有啥意义呢?我想看白手起家,逆风翻盘,大仇得报,我想看大团圆。现在觉得人生就是这样啊,就是这样荒唐啊,你就是和别人格格不入的班吉,你就是绝望执拗的昆丁,你就是斤斤计较,痛恨一切,麻木冷漠的杰生,你也困在了这个江河日下充满压抑的家庭,而作者更同情的角色,凯蒂,小昆丁,迪尔西带来的偶尔一点暖色丝毫改变不了全书腐朽压抑的背景。年轻的时候读过很多书,或者励志或者增长见识,这样一本奇特的书,可能更适合现在读,虽然不在同一个时间和空间,但是从人的自己的视角审视一切。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