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大宋开国读后感锦集

大宋开国读后感锦集

《大宋开国》是一本由范学辉著作,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31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宋开国》读后感(一):一本书讲清大宋开国历史

今天要推荐一本,巨好看的历史书,不要听到是历史书,就觉皱起眉头不想读,读了很多历史读物之后的一个经验就是,历史书也是可以出经典的。 明朝那些事算是一本,今天要推荐的这部《大宋开国》,个人认为也是。读完书,深感酣畅淋漓,好久没有这样不忍释卷地读新书了。 《大宋开国》是一部通俗类历史读物,勾勒了大宋王朝前六十年风云变幻的历史轮廓,为我们解读宋朝的真实历史。宋朝文化昌盛,自由开放,但是却有些复杂,英勇无畏却防范武人,蔑视文人却善用文官,在武力上却不行,多数时候对辽、金、西夏忍气吞声,进而影响了整个王朝的进展。 范学辉教授以北宋开国六十年为时限,通过简单风趣的笔墨,以人物为核心,事件和时间为主要脉络,为我们再现了再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王朝——宋朝开国六十年的历史风云和生动细节,翔实地描绘了发生的几大重要事件。既有生动的故事与真实的历史,又在保证历史细节基本靠谱的情况下,写得极其精彩。读下来真是酣畅淋漓,个人认为历史书能写到《大宋开国》这么好看的,真的是凤毛麟角了。 作者范学辉何许人也,他是一个正儿八经的宋史研究者,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宋史,有强大的专业背景,对于书的细节,更是做足了考据。在宋朝开国之初之中,无数将士生死起伏,宦海沉浮,风云莫测。北宋开国之初,是权力的博弈,范学辉教授挖空心思,作者以“讲史”的形式,叙述了陈桥兵变等重大事件,尽可能地进行着最准确的描写,根据宋代相关文献核查勘误,查漏补缺,深入解剖开国各类事件参与的历史人物,时代背景,文化环境,真实地反映宋代开国时的方方面面,以及积贫积弱究竟如何形成的。比如在“陈桥兵变”中,作者不仅写了赵匡胤的“成功史”,对兵变中的“失败者”也进行了着墨,考析史料中流露出的蛛丝马迹,让我们对宋初形势有一个全景式的概观,极富知识性与可读性。 通过走近真实的历史,我们会更加清晰地了解到真正的宋朝开国历史和和兴衰变迁。

《大宋开国》读后感(二):三百页讲清北宋开国60年

这本书不厚,全书312页,主要内容299页,作者知名度不高,但是也是历史圈内人(宋史研究会理事),可惜天不假年,不到40岁就去世了,这本书可以算是作者的遗作了。(去世三年后出版的)

宋朝被称为历史上zui好的朝代,汤因比就说过如果可以选择过去的历史,他愿意穿越成为一个宋朝人,陈寅恪也对此有类似的看法。所以,愿意看看历史书的人,宋史不应该绕过去。

宋朝的历史看起来似乎比较平淡,如果不是近几年播出了宋仁宗的电视剧和某些写宋史书翻来覆去出了4、5本书的人,大多数普通人对宋朝的历史或许只能停留在水浒传这个层次。对于宋朝发展起源只是停留在几个人名上,这本书多多少少可以起到一个扫盲的作用。

大宋开国,太祖太宗这两个人的作用是巨大,可以说正是由于前面三个皇帝打下的基础,才有后面的发展。这本书在有限的300页中,从开头的五代讲起,直到最后的宋真宗继位,可以说讲下来很平顺,不啰嗦,强调重点,省略枝蔓,对普通读者是相当友好的一个历史读物。

我个人虽然对宋太宗上位过程有些怀疑(斧声烛影这个悬案),但是这本书作者给出比较说得通的理由,认为太宗继位是合理合法的,对金匮之盟也做了很详细的多方考证。最终证明了太宗合理上位,但是人品低劣,害死亲弟弟赵廷美。

书中有些知识点也是初次看到,比如提到柴荣是一个商人皇帝,做皇帝之前是一个商人,这个知识点是我过去所不清楚。宋真宗能力平平,作为皇位的第六顺位人,他的上位真可以算是命中注定。辽太宗耶律德光本可以早点入住中原,怎奈终究见识浅薄了一点。如此总总,不能不感慨历史真的充满了太多的偶然性。

如果有兴趣吗,这本书入门北宋初期历史足够了,再想深入,目前市面上单独写宋太祖、宋太祖的书都有了,仅仅大略知晓历史,这一本就足够了。

《大宋开国》读后感(三):读《大宋开国》

此书共分七章,第一章写五代群雄太平梦。书从唐中和四年五月十四日的上元驿(后改称陈桥驿)事件开始,书写了五代乱世枭雄们对于太平梦的诸多努力,其中对周世宗柴荣的描述最为精彩,另外作者对五代历史价值的肯定评价让人耳目一新。 第二章写赵匡胤早年经历,其中涉及赵匡胤父亲和母亲的往事,我以前真是闻所未闻。还有太祖长拳与蟠龙棍,记得小时候,老家西北平凉地区尚武之风盛行,二舅和表弟就曾练过太祖长拳和蟠龙棍,没想到经作者考证在《铁围山丛谈》和《纪效新书》里有相关记载。不过赵匡胤早年千里送京娘之说,出自宋元话本,我觉得不足信。 第三章写陈桥兵变,不流血开创一个大王朝。在之前已看到很多著作描写陈桥兵变,但读范老师的描写,依然有很多以前未有的收获。比如,慕容延钊和韩令坤的贡献,还有侍卫亲军两大精锐编入北面行营等细节描写十分精彩,增加了我对陈桥兵变这一史实的进一步理解。 第四章杯酒释兵权:为国家建长久之计。作者对李筠和李重进的反叛,以及根据《涑水记闻》中记载的赵普和宋太祖的谈话,进行有理有据的剖析,得出太祖最终做出收兵权的决定的认识,令人信服。另外,读本章节,感觉作者对兵制研究非常深入,又能将五代至宋兵制变迁、举措和影响讲的通俗易懂,让人受益匪浅。 第五章统一南北: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作者对五代宋初南方各政权,尤其是立国四十余年的南唐,给予肯定的评价。在对“先南后北”战略上,作者对比新旧版“先南后北”,对比周世宗与赵匡胤、王朴与赵普,写的妙趣横生。 第六章经略幽燕: 从小三国到大三国。这章中提到的宋太祖有意用金银财宝赎买燕云一事件,分析的很确当,对我来说,读来感觉很新奇。本章对高粱河、满城之战、陈家谷、君子馆之战描写的十分精彩与悲壮。 第七章:宫闱风云:亲情与权力。这章讲的主要就是历史上很难说清的金匮之盟,比较两个版本的金匮之盟,作者认为“三传约”立场比较符合真实情况,否定“独传约”。另外就是“烛影斧声”的历史悬疑,作者认为宋太祖十月二十日午夜去世,其实是正常逝世,十九日晚上的“烛影斧声”,赵光义既没有“灯下弄斧”,也没有酒中下毒,而是兄弟之间正常的诀别。 读此书感受最深刻的是作者熟知宋史、辽史等史料,涉及范围之广让人羡慕、佩服。作者还能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合理剖析、解读和稍加考证,进行再创作,正如作者后记所说,这本书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要做到有出处,有史料依据和研究支撑。加之范老师以如橼巨笔,温情脉脉地生动勾勒出让这段历史,又能不乏理性,使人读来舒心,还不用过分担心史实问题。

《大宋开国》读后感(四):明月谁为主?江山暗换人

一本不错的通俗历史读物,作者写的是建隆元年(960)正月陈桥兵变到天禧四年(1020)的内容。前面一章用五代史为引,引出“大宋开国”。

至于作者为何大动笔墨去写与大宋无关的内容,通篇看下来便不觉奇怪。五代时期,五十四年的时间里更迭了十四位皇帝,八个姓氏。如此混乱的时代必然导致皇权的没落。纵观历史,不难发现。宋之前的朝代大多是打着“君权神授”的概念来巩固自己的皇位,给其一个最佳理由,用天命、祥瑞、封禅一系列的把戏换取百姓的效忠。就算宋真宗自导自演“天书”一事,其目的更多也是为了转移“澶渊之盟”。

相比于唐代安史之乱遗留下来的“废墟”,五代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尤其是禁军总兵力的上升,周世宗征战沙场夺回的土地也为后来的统一打下了基础…民生方面,“取士不论家世,婚姻不问阀阅”、“贱不必不贵,贫不必不富”的观念深入人心,社会也变得平等和强大。

郭威黄袍加身建立后周,赵匡胤以陈桥兵变效仿之使其也被拥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陈桥兵变,“得天下以仁”,一次不流血的政变也算开创先河,赢得了民心。不出百日,建隆元年(960)四月。昭义节度使李筠起兵反宋,打响大宋开国后的第一仗。事后,赵匡胤为防止叛乱,施行更戍法,隔断地方节镇兵将之间的关系。从此宋代的中央禁军开始被派往全国各地轮番戍守。且两到三年就换一次。各地的统兵将领,也是由中央直接指派。此法消灭各地节度使勾结叛乱于无形。此法虽说稳定了大宋的政治局面,但也造成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削弱了宋代军队的战斗力。为以后埋下了祸端。公元961年,即实行更戍法第二年,赵匡胤问计于谋臣赵普试图削弱藩镇势力。后者建议其设置县尉,削弱其权利,正所谓“杯酒释兵权”。直至赵普因争权被太祖罢相,直到“金匮之盟”才与太宗赵光义和解。

公元979年,宋太宗一举灭北汉,取得胜利后焚毁隋唐五代的太原城。北汉的灭亡,标志着“安史之乱”以来,长达二百余年的地方割据分裂的局面结束。之后太宗夺取幽州时被辽军击败,也就是著名的“高粱河之战”,此后接连败退导致了真宗日后“澶渊之盟”。“澶渊之盟”后,大宋朝堂的主战派寇准遭到丁谓、王钦若等人弹劾,由此开始了一场南北方派系之间的争斗。“寇丁之争”标志着北宋朝廷从廷争向党争的转变,更为后世开启以言论风评罢免宰相的党争模式,让北宋王朝陷入朋党之争的恶局。

纵观这开国区区几十年历史,也为日后宋的灭亡埋下了不少祸患。在位者身居高位,其一举一动关系到天下百姓。正所谓“明月谁为主?江山暗换人。”历史终究是兜兜转转,要引以为鉴,才能走的更远。

《大宋开国》读后感(五):大宋的两次开国

# 一

大宋的开国与众不同,至少在这本书里如此。

既然说到开国,那“开国”的定义是什么?开国这个词,最常听到看到的,恐怕就是“开国大典”这四个字了吧。在这个地方,“开国”意味着一个政府正式的宣告成立。如果用这个标准去衡量大宋的开国,那就是后周柴宗训禅让赵匡胤,艺祖定国号为”宋“的节骨眼,那是公元960年的正月初五。但是显然,开国绝不仅仅是一个典礼一个仪式。在这个仪式背后,更重要的是这个国开了之后的新制度新气象心新展望。所以,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才是我们了解“开国”的真正意涵。而宋朝也如是。

# 二

宋朝建立之初,谈不上万象更新,但也是有了欣欣向荣之感。宋朝的制度订立有两条指导原则:一个是如何恢复传统汉家江山,一个是如何控制手下骄兵悍将。而这两条原则是存在矛盾的:要想攻城掠地,手下军头的权威自然水涨船高;控制军中将领的主动性,战斗力则会收到负面影响。对此赵匡胤想出的这种办法,就是让自己成为最大的军头。当然,这不意味着艺祖自己提刀上马,浴血沙场。而是从制度层面,将原本集中的军权进行切割,将其中部分纳入文官体系枢密院与三衙互相牵制;在军队中直接安插听命于君主的监军;而更重要的,是提拔年轻将领打兵打仗。

在艺祖当朝之时,这套规则运转的极为顺畅。原本和艺祖称兄道弟的将领,很识趣的放下军权颐养天年; 而先南后北的战略也有条不紊的事实。恢复汉家江山似乎指日可待。但是后面会发现,这套规则完全建立在艺祖个人能力之上,建立在他能识人会用人之上,建立在他始终能够维持军队战斗力之上。而一旦当他不在了,这一套规则立马就形同虚设。不得已,大宋只能第二次开国。

# 三

诸如法国,二战之后因为宪法更张,也分为四共和五共;而韩国自建国之日起,就因为内部动荡,一直到现在成了第六共和国。而大宋实际上也经历过大转弯的制度变革。套用上面的话,也可以成为是第二赵宋帝国。

太宗即位的第一榜,录取了五百余人,比宋太祖当政一朝的总数还多。太宗在位期间,共开了八榜,总计录用各类大五千一百八十六人。与唐朝二百九十年间取士的人数相当。

由此带来最深远的结果,就是给中国人传递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而对于宋朝的伤害则是”文武”之间的不平衡,冗官问题对宋代的持续伤害。这种巨大转折直接的后果,则是进一步的稀释了宋军的战斗力。太宗在太平兴国二年大募文士,而随之在高梁河遭遇了军事上的挫败,之后的雍熙北伐同样惨败。这其中的时间关系让人玩味。终其一朝,宋代也只能算是大号的地方政权,始终难以恢复传统的汉家江山。

# 四

范师这本书要言不烦,提纲携领,按照赵宋开国六十多年的不同类型的事件,娓娓道来。没有局限在具体的时间,而是按照事件本身的来龙去脉,有始有终的一一记载。尤其是与辽国之间的军事对抗,在真宗朝檀渊之盟后才算是告一段落,范师也不吝笔墨,娓娓道来。至于宋初时代错综复杂的即位情况,也是同样如此。真宗即位后面临的政治危机,也给予了详细的记述和解释,从而让人理解宋代何以没有成为六代,何以能够延续300余年。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