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大科学读后感精选

大科学读后感精选

《大科学》是一本由【美】迈克尔•希尔齐克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9,页数:20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科学》读后感(一):“大科学”时代

克拉克·克尔对欧内斯特·劳伦斯的吊唁之辞令我非常动容:

“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人类至少已延续了一百万年。在这上百万年里,他们不断地摸索着去更多地了解、更好地控制这个世界。他们中的一些人向未知的黑暗投射出一束光,为所有后代照亮了一个新时代。在这些光束中,最强的一束是由欧内斯特·劳伦斯点燃的。从此以后,人们会看得更远,了解得更多⋯⋯”

劳伦斯无疑是改变了现代科学范式的第一人,当我们现在讨论“跨学科”、“学科交叉”等研究范式时,劳伦斯的英魂都在冥冥之中指引着我们。加速器每一次的粒子对撞,以及其他所有大科学装置的每一次启用,都是人类在知识边疆开疆拓土的冲锋号角。

《大科学》读后感(二):小科学,大科学!

说到“科学”,我们都会下意识的把它归为理科,因为它涉及到数学、物理、化学,而它却不仅仅涉及到我们所谓的“理科”,应该说是一门交叉型学科。对于科学的定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知,众说纷纭。达尔文说:“ 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 ”。方舟子在《科学是什么》说道: “科学是一种方法,是战胜愚昧无知的最有力的武器 。”

科学对于我来说更像是验证是与非的实验,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今我又在《大科学》中发现了新的定义:大科学,小科学。

所谓大科学,主要是解决大问题的,需要巨大的资源,包括成百上千的科学家、大型的操控设备、很大的场地等等,是一种由重大科学项目驱动的工业规模的研究模式,像原子弹的研究、核科学研究等。

虽然“大科学”一词是在1961年由物理学家阿尔文·温伯格提出的,但是掀起大科学风暴的正是这本《大科学》的主人公欧内斯特·劳伦斯。

在书中详细的描写了劳伦斯为了他的科学实验,为了回旋加速器一直饱有超高的热情,不辞辛劳,不计时限,也让世人记住了他。所以在他的悼念仪式上劳动经济学家克拉克·克尔说:“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人类至少已延续了一百万年。在这上百万年里,他们不断地摸索着去更多地了解、更好地控制这个世界。他们中的一些人向未知的黑暗投射出一束光,为所有后代照亮了一个新时代。在这些光束中,最强的一束是由欧内斯特·劳伦斯点燃的。”

劳伦斯并非人们认知里的传统意义上的科学家那样只埋头于科学实验中,他非常有雄心气魄,所以他建造了一座现代化科学殿堂,同时他又非常有智慧,他组建了自己的团队,管理着数以百万美元的经费。在他的带领下,大科学进入人们的视野,同时也让大科学的技术成果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武器,让世界知道了科学不再仅限在学术上,它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强大的象征。

大科学让我们了解了科学的丰富,也增加了我们对自然世界的认知,但同时也让我们知道了它的威力与危害。就如作者所言,随着大科学项目变得越来越大,科学家们开始变得举步维艰,因为用于解决紧迫的社会问题所需的公共资源有很大一部分被大科学占用了。虽然大科学的许多成就似乎模棱两可,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了解它、去审视它。

《大科学》读后感(三):大科学,创造or毁灭?

同意书中最后提到的观点:

“它(大科学)会破坏科学吗?

它是否会在经济上毁了国家?

我们是否应该将它所支配的资金用于(例如)根除疾病和其他直接针对‘人类福祉’的努力,而不是用于诸如太空旅行和粒子物理学之类的‘壮观’方面?

仅仅是这样问问题就已经暗示答案必然是肯定的。”

劳伦斯作为大科学的代表性人物,科学家中杰出的政治家,是一个“美国天才”,而不是世界的天才。因为科学代入了政治,就必然失去其客观性。引用罗伯特·奥本海默的观点:

“欧内斯特·劳伦斯利用他的天才,不仅揭示了自然界中一些最隐秘的秘密,而且发明了一种新的方法来解决‘研究大自然的问题’。虽然劳伦斯的方法将科学和军事的同盟关系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但同时也丰富了科学,丰富了我们对自然世界的认识。直到他生命的尽头,欧内斯特一直注意遏制巨额资金对科学发展带来的过度影响。尽管他有时会屈从人性所产生的信念,认为个人的目标总是正确的,但这不应掩盖他为科学带来新知识水平的真正成就。”

我想这本书描述的这种美国式天才的范例,也同时暴露了大科学的局限之处:过分重视个人的影响力,而忽视了其他因素的重要性。引用劳伦斯妻子莫莉在他去世多年后发表的一次演讲:

“如果罗尔夫·维德勒没有在1928年发表关于钾离子加速的文章那将会怎样?如果不是那一天欧内斯特在图书馆读到它那又将怎样?尽管他读不懂德语,但他能理解文章给出的一般原理。如果尼尔斯·艾德勒弗森没有被说服来建造伯克利的加速器(用的还是玻璃管和封蜡),那又将会怎样?……如果斯坦·利文斯顿没有承担起建造更大的加速器的任务,并想出一些非常巧妙的解决问题的办法,那又将会是怎样一个局面?如果没有那群富有奇妙的灵感、敬业的精神、勤奋耐劳的品格,以及愿意长期忍受寂寞的年轻人被吸引到伯克利来,在他们要求很高的导师的指导下夜以继日地工作,节假日也不休息,那又将会怎样?如果罗伯特·戈登·斯普劳尔不是一位老派守旧的大学校长而是一位年轻、充满活力的大学校长,那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 如果实验室的成功中缺乏这些实质性要素的任何一个,今天又会是怎样的情形?如果这些正确的人们没有在适当的时间想到正确的方法,如果没有适度的热情和毅力,如果时间和地点不对……那又将会怎样? 那样的话,辐射实验室就肯定不会于1931年在伯克利成立,今晚我们就肯定不会在这里庆祝那些幸运的日子。但他们做到了,因此才有我们在这里会聚一堂。”

最后希望在21世纪(号称生物的世纪),生命科学研究者们不要重蹈高能物理学家们的覆辙(虽然我更担心的是他们会作出对人类更可怕的事来)。

减掉一颗星是因为本书的作者比较明显地以美国视角(利益)出发,所以我对他的一些描述(比如说对罗伯特·奥本海默的评价)持怀疑态度。

《大科学》读后感(四):理科学霸男友强烈推荐的硬核科普书

在我恋爱前,我对男友的印象是成熟稳重幽默,我并没有感觉到他比我聪明很多。直到我们恋爱后,他讲了过去求学和现在教书的一些经历,我后知后觉地发现他居然是个理科学霸。为了证明我是一个同样优秀的读书达人,我给他带了前几个月我非常喜欢的《亲历宇宙史》和《穹顶之外》,他看了几分钟后说,他在小学时已经读过类似的课外读物了。

最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新书《大科学》上线了。当我还在犹豫要不要读的时候,男友主动说,如果我读不懂,可以问他。当他拿到书后,看了几章,他向我投来了关切的眼神说,这是内容比较硬核的科普书。不服输的我听完他的讲解,决定再好好读一遍,结果发现收获巨大,我发现了一个新的科学世界。

记得当年我上初高中物理课的时候,每当我理解了老师讲的新知识点,我就后悔自己晚生了几百年,不然我在近现代也许可以成为一名物理学家。我想知道高中以后的物理发展方向。而这本书不仅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还告诉了我科学实验背后的变迁故事。

我们在初高中课本上看到的科学实验,某个科学家自己或者联合其他几个人,获取少量投资就可以开始研究,只要方向正确,一定会有结果。而90多年以前,极富魅力和机智的年轻科学家欧内斯特·奥兰多·劳伦斯发明了回旋加速器,而回旋加速器不断升级变成了更先进的大型强子对撞机,而两者的工作原则类似。

劳伦斯的实验室集合了60位科学家和十几名技术人员,与从前科学前辈们“小科学”式的研究相比,他这是“大科学”的研究模式。而现在国内有些顶尖学者奔赴国外进修或者工作,主要也是因为国外有更先进的科研条件。从劳伦斯开创的大科学时代以后,科学研究就不再仅仅是科学界的事情了,每一次的科学研究都关乎着地球或者人类的命运。

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世界上有很多天才。而我在某本书上看到,那些惊世骇俗的天才有一个共同点,天生精力旺盛,他们每天睡眠时间比普通人少一些。他们有目标有想法,于是他们总能遇到帮助自己更快更好地实现目标的人。劳伦斯作为一个我心目中的天才,印证了现在网上很流行的一句话,“比你优秀又比你努力的人,究竟有多可怕”?

也许我终生无法成为劳伦斯这样的伟大科学家,但我可以做一个努力的普通人。推荐喜欢数理化的学霸们或者想了解科学发展历史的书友们读这本书。最后祝愿所有读到这本书的朋友们阅读愉快!

《大科学》读后感(五):欧内斯特·劳伦斯:从小科学到大科学的转化

说到物理实验,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但是提到物理实验室,就不得不说到从小科学转化到大科学的第一人,欧内斯特·劳伦斯的那座具有世界性知名度的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了。据说这座实验室从建立之初到现今,共出现了14名诺贝尔者获得者,可见其团队非常强大。

劳伦斯的这座实验室在鼎盛时期曾雇佣了60位科学家和十几名技术人员,如今已拥有数千名的科学家、工程师以及相关技术学者。显而易见的是,此实验室能获得如此成就,离不开它的缔造者与领导者劳伦斯极具个性的管理风格。

美国专栏作家迈克尔·希尔齐克在其著作《大科学》中称:科学天分加上他对工程的直觉,使他对物理学有一种本能的把握。这本书将会为我们展现劳伦斯的实验生涯以及他的研究成果,旨在用一种深入的视角看待劳伦斯如何实现小科学向大科学的跨越。

1901年的8月,欧内斯特·劳伦斯出生在南达科他州坎顿,以“脑瓜特灵”而知名的劳伦斯家族,从小热衷于无线通信和电路实验的他是个无线电迷。除了对物理极具天赋外,劳伦斯的其他学科似乎并不理想,转投物理研究的他,攻读研究生时期在斯旺教授的指导下,为电动力学和磁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此后的成就奠定了根基。

1929年,劳伦斯在偶然的思考中发现了加速亚原子粒子的新方法,并宣称:“我就要出名了!我要用它来轰碎原子。”而这种由劳伦斯发明创造的设备便是对核物理学影响巨大的回旋加速器。在全世界的科学家无法攻克的难题面前,劳伦斯轻而易举的就做到了,他不仅解决了如何使亚原子粒子获得能量的难题,同时也实现了小科学到大科学的跨越。

在作者的笔下,劳伦斯是一个睿智的人,是一个对工作拥有狂热激情的人,曾有位同事回忆说:“他给人的印象是从手指到全身都充满了活力,无论走到哪里,这气氛就带到哪里。”

可以说《大科学》中对他的描述颠覆了以往我们对科学家的认知,他不像其他著名的科学巨人沉迷研究不谙世事,也不像某些科学家一样无厘头到癫狂,他虽然会因工作中的失误而沮丧,却依然保持着对科学研究的高度热情,我想这大抵便是推动他实验大科学跨越式成长的最强助力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