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对镜:女性的文学阅读课经典读后感有感

对镜:女性的文学阅读课经典读后感有感

《对镜:女性的文学阅读课》是一本由张莉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8元,页数:2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对镜:女性的文学阅读课》读后感(一):当我们谈论女性主义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亦如《对镜》一书提出的核心问题,即“文学为什么要分男女?”,全书选取大量女性视角与立场的作品进行解读,正是从文学写作的层面讨论女性主义的尝试。

前段时间在网络上引起热议的“上野千鹤子与北大宿舍对谈”,让大众再次将目光聚焦女性主义。女性主义意味着不婚吗?意味着丁克吗?作者在书中写的一段话恰好能够给出答案:“希望读者读了这本书愿意爱,也有勇气去爱,爱自己,也爱他人;如果遇到爱的人,也愿意走进婚姻和家庭,承担自己的责任。”女性主义的崛起,是女性追求社会地位平等、拥有自由选择人生权利的过程。经过性别意识的觉醒及不断地思考后,我们终将豁然开朗:一个女性不需要成为任何人,只需要成为她自己。

《对镜:女性的文学阅读课》读后感(二):自我才是女性要经营一辈子的事

100多年前,她们就告诉女性:超越贤妻良母,堂堂正正地做一个人

100多年后,娇妻流行,大女主靠光环和备胎上位。到底是什么倒退了,文学,女性,还是人们的观念?

翻开这本《对镜》,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致女性读者的一封信。信上说,这本书的宗旨,是以文学中的女性生活,关照现实中的女性生存。

书中有二十三讲,包含理解女性身体、女性美,爱情中的金钱与性,婚姻的恩爱和离别,母亲形象的多样性······翻看下去,似乎我们生活的世界变了,但又没变。

书里面讲到了这样一段故事,让我印象深刻。《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因为身高上的女高男低,这对夫妻成为别人眼中的怪胎。人们一直揣测他们为什么会在一起,直到发现矮丈夫挣得远比高女人多很多。

高女人从此变成了拜金女,矮丈夫则变成了成功人士。但是后来矮丈夫被打倒入狱,失去了收入,高女人还是对他不离不弃。再后来矮丈夫终于被放出来了,夫妻团聚。可惜好景不长,高女人去世了,矮丈夫孤零零一个人走,但每次还会把伞刻意打得很高。

本来是一对爱侣,只因为不符合人们对男强女弱的想象,就遭到了很多非议和猜忌。其实我们现在的生活也还是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事,这样的压力,不是吗?

书里还提到了一个人,她是陈衡哲,是第一批公派留美学生,第一位大学女教授,为北大招收女生开辟了道路。

她生于清末,为了反抗裹脚,她一次一次脱下裹脚布。因为既然痛又不方便走路,为什么不呢?毕业后家里人安排了结婚,为了反抗她数次争吵直至昏倒。

陈衡哲的一生都在与身为女子的命运抗争,实现自己的个人意志。虽然我们现在的生存环境已经得到了改善,但女性的压力仍在,依然有人倡导女性牺牲,让女性变成“女人该有的样子”。

陈衡哲用她的人生和诗歌告诉我们:要为自己而活。

“我若出了牢笼,不管他天西地东,

也不管他恶雨狂风,

我一定要飞他一个海阔天空!”

《对镜:女性的文学阅读课》读后感(三):《对镜》——在文学中去参悟女性的价值

《对镜》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莉的全新力作,作者从为我们深入解读了鲁迅、萧红、张爱玲、冯骥才、铁凝、王安忆、苏童等多位作家作品中的典型女性形象,去揭示社会现实中的女性生存状态,引发我们对于女性价值的思考。

“对镜”一词作为本书的标题真的能够体现作者的写作初衷,当她引导我们走过文字中女性的生存之路、成长之路的时候,当我们透过她们的语言和行为走进她们内心的时候,我们才真正体会到她们的悲喜。当我们在文学中贯穿历史、跨越性别之后再去深思这些女性的形象,我们才真正参悟女性的价值。

这本书在分析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的同时讨论了女性的生活、女性的情感和女性生存的状态,让我们在不同的女性故事中去思考有关女性的相关问题。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中喊出“我的身体我做主”的女性心声;在鲁迅的《祝福》中我们透过祥林嫂的悲剧人生去体察一个时代背景下的女性的真实生存境遇;在萧红的《呼兰河传》中我们有了更多关于女性生存处境的认知;在苏童的《妻妾成群》中我们了解了那个时代女性生存的真相;在冯继才的《高女人和她的丈夫》中我们体会到一对平凡夫妻自然和深沉的爱……这些存在于文学中的经典的女性形象用她们的生命诠释了不同时代对于女性问题的解读和思考,也让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去体悟女性的价值。

女性的价值,也许对我们所有人来说得的都是一个很大的题目,那么,该从何入手去挖掘女性的价值呢?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独特的道路,那就是女性文学。女性文学不仅仅包括描写女性的作品,更包括女性作家所熟悉的内容,在这些相关的文字里,我们可以了解女性的精神世界,去深思女性的价值所在。

女性,是女儿、是妻子、是母亲,但当跳出这些范畴,女性更是她们自己,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是一个个有着自己的追求、自己的梦想、自己世界的个体。她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她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自己的人生。 “只有从精神上保持真正的独立才能真正具有女性精神。”这是作者在结尾时写给所有女性的话,更是所有女性在追求个人价值时所要把握的。

《对镜:女性的文学阅读课》读后感(四):女性的文学阅读课《对镜》:后来,我发现我一直在做自己。

我常常能在朋友圈看到这样一句话:“你是女儿、是妻子、是妈妈,但首先你要是你自己”。也能看到很多已婚女性在底下评论附和,大部分已婚女性都在持有一种观点就是:失去了自我。

但我却觉得这句话不妥,总感觉这句话将女性的多重身份放在了对立面。但其实,我们的身份是重合的,不管你是女儿还是妻子或者是妈妈,其实都是在“自我”层面上建筑的墙。

最近看了一本女性的文学阅读课《对镜》,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所著,里面写了很多文学作品里的女性人物,也写了一些女性作家的生活经历。这本书也让对“自我”这件事有了新的认识。

我印象中最深的是《对镜》中提到邵丽的《风中的母亲》,讲述了一个“躺平母亲”的日常。不管家里的事,不会干家务,就中看不中用。

甚至连上学这件事,这位母亲都随孩子的心意。但是这位母亲的优点是很会挑衣服。“她天然知道自己穿什么好看”,也很会给女儿买衣服。并且在老人以后,她依旧爱打扮、下馆子,过自己的日子。

很多女性在成为母亲的时候,要宣扬说要先做“自己”,那我觉得《风中的母亲》是“做自己”的典范,因为她无时无刻不在做自己。《对镜》中评价说:

就是在家庭的环境下,她做自己的时候,是轻松的、自在的。而我身边有很多人女性,在“母亲”身份的约束下,会感到“做自己”是一件痛苦的事。

典型的就是我妈,我妈就是典型的母亲,勤劳、善良、开明,就一生都围着孩子在转。老了也一样,只要我们在老家,就会放弃她的广场舞、社交活动,连去看外婆,都是在临出门前,将家里的饭菜做好,叫我们热一下就可以吃。而且吃饭前还会在打一个电话,告诉我们怎么热饭,虽然我现在已经三十岁了,也依旧如此。我也会跟我妈说:要做自己,要有自我!不要在我们身上花费时间。但我妈来了一句:你们在家,跳舞我会不安心,会焦虑,还不如在家陪你们呢。我突然觉得,只要一个人她是放松的、自在的,她就是在做“自我”。

山本耀司曾说的一句话,“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东西,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所以,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这才是自我”。

当我们自己跟婚姻、跟孩子撞在一起,就很容易发现“自我”。

我在未做母亲之前,很少去想“自我”这件事情,我的家庭是一个非常融洽的家庭的关系,我开心开心长大、结婚、迎来我的孩子。我开始学着做一个妈妈,去学着照顾她、做辅食、教育她,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想过,这还是“我”吗?我有时候也会被网络上说“我们女性首先要做自己,其次才是妈妈”给洗脑,总觉得孩子可能耽误我做自己,而这个时候“失去了自我“这个词就变得尤为突出。

但后来我发现不是的。我还是我,只不过在某一个阶段,我要去做不同的自己,我也在随着女儿一起成长。不想做饭的时候,我也可以叫外卖,而不是逼着自己去做饭,去做家务。而某些时候,做饭做家务,又是一种疏解心情的方式。我的生活好像一切都是以“自洽”为主。

《对镜》中说:“但母亲首先应该按自己想活的样子活,而不是为了某个标准或标签去活。”但我更喜欢后面一句:“自己放松、在在,身边人才会放松、自在。”

后来我发现,我在做妈妈的时候,也一直是在做自己。只不过有时候我们太在意:“自我”这个词。

《对镜:女性的文学阅读课》读后感(五):《对镜》:一本女性文学与女性意识的启蒙作

“今天讨论女人、女性身份、女性文学、女性立场,其实不是为了排斥什么,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出自序)

本书作者从女性视角出发,涉及的内容包括女性生活、女性认知与女性情感(女性身体、女性的自我认知、爱情婚姻、成为母亲到女性写作),其中关于爱情婚姻的观点探讨尤其不错,很有启发,且与现实接轨涉及到了家暴与离婚的话题。

本书可当作一本女性文学与女性意识的评论启蒙作,语言通俗,结合文本与现实进行分析,许多结论引人深思,并反观所谓的“常识”,值得再读。

印象比较深刻的章节与想法如下: ⭕️“女性在爱情中如何成为自己” 之《我爱比尔》

“在爱情中,一个女性如果泯灭了自我,把获得的爱情建立在牺牲自我感受的基础上,那她最终还是会失败。”

在阿三身上有看到自己曾经的影子,在喜欢的人面前有点压抑自己真实的一部分,为了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殊不知,这是不自然的。压抑真实的自己不可能带来长久坚实的交往。而且如果对方真的喜欢与你交往,也不会因为这些而否定你

学会接纳真实的自己,培养出一个相对独立而强大的人格,这也是每个女生在恋爱与婚姻中的必经之路呀

⭕️关于“家庭暴力” “有时候我们对家庭暴力是习焉不察的,并不觉得那是暴力。”

“但家暴不只是男女之间的,更多的是强势与弱势之间;另一方面家暴可能不是用行为暴力完成的,有时我们感受不到暴力性,如言语暴力。有耐受性和奉献型人格的人,往往意识不到这种暴力,因为他或她习焉不察。当然,这种耐受性和奉献型人格会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不仅仅是女性。”

这段写的太好了,点出了家庭暴力最大的危害就在于它的隐蔽性与耐受性。在现实中对于家暴,我们可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这也正助长了另一方的气焰。有时候甚至意识不到有些行为(如冷暴力)就是家暴,也就无从拒绝。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家暴只有一次与无数次之分”。如果你忍受了这一次,那下一次就还会来临。

因为习惯的力量非常巨大,倘若你只是把对方的暴力归结为“ta心情不好”“ta压力有点大”,那你就是在为对方辩解,没有什么是必须要用暴力来解决的。

所以这也警示我们不能把家暴合理化,一定要对此有所意识并及时察觉、直面问题,不能为爱或家庭一味忍让,提前透支了未来。

⭕️关于“女性写作的多样性” “以往很多女性散文习惯从两性关系或者家庭内部去书写,去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李娟不同。她写母亲和外婆,写人与人的关系,却绝不止步于此,阿勒泰给了她深广的背景与视野。”

联想到张莉老师之前提过的观点:先去掉“女”字,再成为“女”字,与伍尔芙“雌雄同体”的观点相互应和。即写作初期抛开自己的女性身份,广泛涉猎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后面则在无形中书写成女性的声音,对于女性写作也很有启发。

对镜

8.2

张莉 / 2022 / 花城出版社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