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原生母爱读后感1000字

原生母爱读后感1000字

《原生母爱》是一本由李南玉著作,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原生母爱》读后感(一):沉重的母爱

什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肯定是母爱无疑了。每个人肯定爱自己的妈妈,妈妈也爱自己的孩子,这种感受是无论怎么歌颂都不过分的。 但是,也有很多人谈到自己的母亲时,感受到的是压抑和束缚,甚至是窒息。木器给你带来多少温暖,也同样会给你带来多大的压力。 母爱为什么会如此的沉重?孩子和母亲开始是一体的,当孩子与母体分离的时候,会有一个分化的过程。如果一个妈妈始终完成不了这个分化的过程,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一部分来看待,听起来很感人,但是后果很恐怖。 人格类型可以分为安全型依恋人格,回避型依恋人格,混乱型依恋人格和抵抗型依恋人格。 小时候养成的依恋模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长大以后和别人相处的方式,比如,如何和爱人相处,如何和单位同事相处,都跟依恋关系有关。 因为依恋关系不一样,就会出现四种不同的需要改变的妈妈的类型。 第一种叫做需要学会放手的妈妈。 第二种叫做错误定位爸爸的妈妈。 第三种叫不管不顾不会爱的妈妈。 第四种叫做区别对待孩子的妈妈。 假如你是妈妈,你可以对照一下,不要犯以上的四种错误,给孩子营造一个更加安全的关系。 假如你是子女,需要修复你和妈妈的关系,那么你要理解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并知道用什么样的语言才能够疗愈这段关系。

《原生母爱》读后感(二):色难

《原生母爱:如何告别母爱带来的代际创伤》 【总结与回顾】

1、知识收获:“今天我学到的最重要的概念是?”

母爱的依恋类型,非语言的沟通方式; 1-1认清问题,找到创伤的真正原因;

1-2接纳问题,区分责任所在,假如是父母间的问题,就让父母自己解决,毕竟自己只是他们的子女,父母的感情问题需要父母自己解决。假如涉及自己和他们孙子的教育问题,作为成年人的自己则需要勇敢的承担起责任。

2、情感收获:“对今日所学,我的感受是?”

母爱虽然是爱,但也会给我们造成创伤!虽然我已成年并有了自己的儿子,但在她心里,我可能永远是个孩子,她不愿意放手。从小她就一直在威胁我学习,说我不好好学习她就要到外面打工了,永远不理我了。初中时我的成绩下滑,她甚至哭着以死相逼:辛辛苦苦养你,你还不好好学习,我不活了。等我工作后回老家,她还要管着我,不让我去哪家哪家玩,说他们的不好。我要是去了,她就会不高兴。最近一次她的孙子想邀请他的同学来我家玩,她不喜欢那个小孩,就不让她孙子邀请,说:我不喜欢她,我们家不欢迎他。搞得他孙子也特别不高兴。

3、技能收获:“完成今天的学习后,我准备怎样运用?”

3-1父母间因为他们自己感情问题吵架,让他们自己解决,作为小一辈的我们无权干涉,不要因为他们的问题影响了我们自己的生活,他们都相处一辈子了,相信他们会处理好。

3-2例如像她孙子邀请朋友这种问题,作为成年人的自己则需要介入处理。可以找小朋友单独聊这件事,在周末作业完成的情况下,鼓励小朋友邀请他的朋友来家里玩,那最好在他奶奶不在家的时候,或者可以和小朋友约了到外面的大自然玩。提升孩子的社会能力,不能让老一辈的价值观影响了孩子。 3-3 有时候夫人回家,抱怨工作,这时她只是抱怨情绪,安抚她的情绪,反应她的情感,非语言沟通,一起陪她做做家务,很快就好了。

3-4对于小孩,每天早晚拥抱他两次,引导他讲学校发生的事情,或者解决他遇到困难,小时候让他在安全的环境中成长,尽量不受到语言或者更大的伤害。其实我觉得母爱或者父爱的目的是放手,最终培养他的独立能力。

3-5对于自己的父母,始终和颜悦色的对待父母,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子女只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在对待老人的时候,保持和颜悦色是非常难的。与之相对的是,对待小孩子,我们可以说的是“色易”。比如,作为父母,你照顾一个两三岁的小孩子,表情会很温柔,态度会很温和。其实是因为,小孩子很萌,能给人带来希望,大人照顾小孩子,孩子会一天比一天更好。而老人有时候会给我们带来失望,不论我们如何精心照顾,按照生命规律,谁也逃不开生老病死,老人还是会越来越衰弱,行动不便,记忆退化。”所以,我们应该更尊重老人的意愿,如他们希望回老家养老,我是很尊重他们的意愿的。

《原生母爱》读后感(三):抵抗型依恋者的自白

1.小河马的依恋

产假结束,重返工作一星期。

每天回家的时候,一看到我,小河马就笑得好灿烂,伸出双手要抱抱,如果我返回门口换鞋或是先去卫生间,他没看到我,哪怕只有几秒钟,也会急得哇哇叫——这让我明白,即便有奶奶陪,有辅食吃,对于他来说,我依然是不可替代的依恋。

坦白说,我觉得我大概顶多也就是个60分妈妈,与河马奶奶相比,爱心和耐心似乎都差了一截,但河马居然不计前嫌地喜欢我,这让我既开心又有点内疚。

都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本能,其实孩子对父母的爱又何尝不是呢?还记得电影《AI》中,机器人小男孩被他的人类妈妈狠心抛弃后,他没有恨妈妈(程序设定他会给妈妈无尽的爱),他唯一的愿望就是再见到妈妈。他在海底祈祷了几个世纪,最终在外星人的帮助下实现了愿望——外星人通过他携带的妈妈的头发,复制了妈妈,让妈妈陪伴了他一整天。本以为这唯一的一天会是多么丰富多彩,谁知不过也就是起床、问候、吃饭、看着妈妈睡觉,就这样简单平凡的一天,他却那么心满意足,仿佛人生再也没有什么遗憾。

2.抵抗型依恋

这几天听樊登解读《原生母爱》: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分为安全型和焦虑型。如果孩子的需求能得到充分的满足,对妈妈的依恋大多是安全型,否则就是焦虑型。而焦虑型又分为三种,“其一是缺乏母爱的回避型依恋;其二是由于妈妈的爱并非始终如一,导致孩子对妈妈又爱又恨,形成极为矛盾的抵抗型依恋;其三是由于母亲的残酷虐待导致的混乱型依恋 ”。如果《AI》中的机器人小男孩有人类的情感,他对妈妈大概是“抵抗型”依恋——妈妈在亲生儿子出车祸昏迷后,购买了机器人小男孩予以慰藉,母爱也是真情流露。后来儿子苏醒了,妈妈不需要机器人替身了,就渐渐疏远、遗忘机器人小男孩了。

在现实中,我想很多妈妈也是这样。母爱泛滥的时候,对孩子好得不得了,哪怕是孩子在睡觉,也恨不能亲亲抱抱举高高;状态不佳的时候,即便明知道孩子需要自己,也还是会把孩子推到长辈的手中。所以,有那么多对自己的母亲又爱又恨的儿女。恨是因为母亲确实曾经伤害过自己,而爱,则是因为还是或多或少得到过温馨的母爱,哪怕这些爱仅存在于妈妈想要关心孩子的时候、状态好的时候。

据说许多年轻人回家过年,满怀期待地回家,可呆不了两天就开始与父母吵闹,最终很不愉快地返回工作的城市。到第二年又满怀期待地回家,以为可以修复与父母的关系,可又将上一年的悲剧重演一次。“又爱又恨”的抵抗型依赖,造就了这么多令人揪心的孩子。

3.给孩子足够的爱

我感觉我对我妈,就是典型的抵抗型依赖。我人生中的“大事”,如升学、工作、买房、生娃,都能得到母亲的不遗余力的支持,这让我没法不爱她;可偏偏在一些小事上,她又让我觉得很委屈,从童年至今仍耿耿于怀。小学时候的我常常为老妈爱不爱我而疑惑。比如,我放学没按时回家,她多半会到学校去找我,她对我的爱是毋庸置疑的。可某天我忘记带钥匙,放学后在她办公楼下喊妈妈喊得撕心裂肺,她就是不肯应一声,直到我气喘吁吁爬楼上去,她才指着桌上的钥匙,一边工作一边头也不抬地说,“我就是想让你上来拿”。

这种忽冷忽热的爱,让我无所适从,莫名其妙。直到最近,她无意中说起自己,“因为没有人照顾,我三岁才学会走路”。一个健康的孩子,为什么会三岁才学会走路呢?那时外公在县城,外婆一人带着好几个孩子在农村,到点就要上工,只能把小兰桂放在墙角的小椅子上,往往等外婆回来了,小兰桂已经尿了一身,又饿又困,哭也哭不动了,可外婆又能怎样呢?只能赶紧换洗,给全家人做饭,喂完孩子又去喂猪喂鸡,常常自己都没有吃饭的时间,就得又去上工。小兰桂就这样在墙角的小椅子上度过了自己人生的前三年,她幼年得到的关爱太少,所以能给予的爱也就难以源源不断。

想想自己对小河马呢?似乎也发挥得不太稳定。虽然大多数的时候还是能愉快相处,但我仍常常暗搓搓想把小河马调整成与我“同步”,比我早睡,比我晚起,午睡还要再久一点……有时因为自己没睡够,明知他想要我陪他玩,还是对他的诉求熟视无睹,弄得他委屈不已;而我想要给他喂奶的时候,哪怕他明明很抗拒,还是强迫他吃,惹得他嚎啕大哭。我的母爱,也常常断电。

《原生母爱》一书中说,抵抗型依恋的存在较大的代代相传倾向。这让我有点担忧,我多么希望能克服自身的局限性,给小河马足够的母爱,在他需要我的第一时间出现在他的身边,擦干他的眼泪,轻抚他的背,让他在成长过程中有足够的温暖,让他敢于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地迎接挑战。为人父母,有太多东西要学习,学完之后还要身体力行去做。控制自己的情绪已实属不易,还要戒拖延,戒懒散,戒焦虑,戒胆怯,也无异于一场修行。但愿能在和小河马一起成长的同时,也与自己的人生握手言和。

《原生母爱》读后感(四):与妈妈重新拥抱,告别代际创伤,建立暖暖得爱意

我们普遍认为,母爱是伟大的,是最美丽的。但对于一些人来说,母爱意味着束缚、压抑和窒息。妈妈不再是释放情绪的心灵栖息地,而成了枷锁和羁绊。

有的妈妈愿意为子女倾尽所有,但是孩子因为这份沉重的爱寸步难行;有的妈妈无视家人的所有需求,但是孩子因为这份爱的缺失心墙高筑;有的妈妈将子女当作夫妻关系的筹码,但是孩子却沦为了这段三角关系的牺牲品;有的妈妈对子女有选择、有区别地爱,但是被偏爱的孩子和被忽略的孩子却受到同样的伤害。心绪如果层层堆积,心门终将缓缓关闭。

本书中,作者基于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经验,深入讲述了各种心理辅导案例,重新审视了创伤的意义,给黑暗中踽踽前行的来访者带去一丝光明。作者认为,实现认知和信念的转变才是避免家庭伤害代代延续的方法。希望每一个读完此书的人都能鼓起勇气去重新挖掘内心深藏的苦楚,都能与儿时曾极力想要拥抱的妈妈重逢,都能拥有踏上人生新征程的无穷力量。

01认识依恋理论

妈妈是生命的起点,当孩子一出生时,对妈妈的依恋就已经开始。对于一些孩子来说,妈妈的爱是温暖的,伟大的;但是对于另外一些孩子来说,妈妈的爱是对自己的枷锁,是有压力的。

我们会看到很多孩子与妈妈无法和平相处,总是不停地吵架,相处起来非常痛苦。这是为什么呢?作者告诉我们这是因为孩子与妈妈之间的依恋关系有问题。

接下来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依恋理论。

1、依恋理论

“依恋理论”是一种能够解释亲子关系的重要理论。精神分析专家及精神科医生约翰·鲍尔比教授首次提出“依恋理论”,并从生物学的角度出发将母子依恋关系的形成视为人类本能的活动。

人一出生,最先会与妈妈建立关系,孩子总会先天地认为与妈妈的关系更亲近。婴儿刚出生没有任何的生存技能,因此会通过与妈妈建立关系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在依恋关系的初期,倘若孩子的诉求能够得到充分恰当的满足,那么孩子就会以积极的态度看待他人即周围的环境。

书中提到一个词叫做“分化”。说的是妈妈和孩子是相互的,如果妈妈在与孩子相处的时候,总是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品,无法完成与孩子的分化,那么后果是很严重的。

我们知道,孩子没出生之前与母亲是一体的,当孩子出生以后会与母体分离,这个分离的过程就是一个分化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需要几十年的时间。等到孩子上大学,甚至结婚、工作以后,妈妈才能慢慢地觉得这是另外一个人,他有了自己的生活和家庭。但是如果一个妈妈始终完成不了分化的过程,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一部分来对待,这看起来很感人,但后果相当恐怖。

而孩子与妈妈的依恋关系就是当孩子刚刚出生,从母体中分离出来以后,他就会啼哭,这是孩子唯一的武器。他在哭泣中会产生三个信号,会形成三种不同的模式。

首先是,通过放声啼哭表达自己的诉求,接收到第一个信号就是“身边有人在帮我”,这会产生一种模式,让孩子认为周围这个世界是有帮助、可依靠的,这能带来安全感。

其次,是“仅凭我哭的能力,可以让世界为我转动”,有人愿意听指挥,愿意为我做事,我真了不起,它会给孩子带来自尊和自信。

最后,是“原来关系是这么美妙”。人和人之间可以产生关系,这个关系是安全的,是美妙的,是不可捉摸的。这些积极的定义就成为孩子对于依恋关系的最初印象。接收信号的这个过程也就是安全型依恋人格形成的过程。

2、安全型依恋人格

具有安全型依恋人格的孩子,典型特点是自信、独立、自强,能够相信自己,也容易相信别人。许多事例证明,拥有安全型依恋人格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往往自尊、自信、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地迎接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为使孩子能与其他的环境建立良好关系,父母应将孩子视为独立个体,循序渐进地使孩子自立、自强。但如果我们没有建立安全型依恋人格,就会走向另外一个方向,叫“焦虑型依恋人格”。

3、焦虑型依恋人格

焦虑型依恋人格分成三类。

第一类叫“缺乏母爱的回避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关系中孩子,得不到妈妈的关怀与照顾,即使孩子哭得撕心裂肺,妈妈也没有任何反应;妈妈往往以不在孩子身边、自己身体不适、无法给予孩子关爱等各种借口对孩子置之不理。

这种情况下长大的孩子会形成一种负面的思维模式:“原来全世界都不帮我。”“世上没有值得我信任的人。”“这个世上除了我,什么也没有。”“谁都不关心我,我只有自己照顾自己才能活下去。”回避型依恋人格的孩子没有建立信任关系的经验,因此他们谁也不相信,干脆不与他人建立关系。

第二类叫“忽冷忽热所导致的抵抗型依恋”。有的妈妈是随心所欲的,她高兴起来对孩子好得不得了,给孩子买东西吃,逗孩子玩,给孩子开心地唱歌,但她一旦不高兴起来,就根本不理孩子。“拥有抵抗型依恋人格的孩子使人揪心。抵抗型依恋关系中,妈妈的爱与关怀毫无规律,并不出现在孩子需要的时候,而是出现在妈妈愿意给予的时候。因此,孩子为了获得妈妈的不稳定的爱而变得终日不安。”孩子会惴惴不安的。

第三类叫“混乱型依恋人格”。 混乱型依恋人格的孩子多是成长过程中受到了非人的暴力、压迫等虐待,这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使孩子深受心理阴影的折磨。

我们知道,依恋人格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如果妈妈的依恋人格不健康,那么会影响孩子以后的生活。因为妈妈的依恋人格会影响到她对孩子的行为,从而导致依恋人格代代相传。所以,了解依恋人格是很重要的。

02妈妈如何做出改变

在书中的第二部分,作者为我们介绍了4种需要做出改变的妈妈,因为不同的依恋关系,会形成不同行为模式的妈妈。所以,这4种妈妈需要我们注意。

1、需要学会放手的妈妈

很多人长期的痛苦来自妈妈,孩子需要背负的不是自己的生活,而是妈妈的不幸。如果妈妈总是把女儿或者儿子当作倾诉的、承担压力的对象,这就是没有完成分化的过程。

我们知道,孩子总要长大,人的宿命就是从一体走向分离。任何人都应该遵循这种规律,逐渐离开父母,走向独立。人只有全身心地接受这一事实,才能逐渐自然地实现这一分离过程。另外,若想内心坦然地顺利与父母分离,则需要首先同父母缔结“可分离,常牵挂”的健康关系。

什么叫“可分离,常牵挂”?就是你出去工作,不管是北京还是上海,而妈妈在老家,可以通过视频,聊聊天,互相关心。这就是“可分离,常牵挂”。

什么叫分化,分化就是孩子通过与父母,或身边有较大影响力的人进行交流,逐步形成自我意识,并且从家庭系统中分离出来的过程。因此自我分化又指一个人的理智与情绪在心理上分离,以及将自我独立于原生家庭之外。在分化过程中,原生家庭在情感方面应该是健康幸福的,孩子与父母必须互相尊重对方的独立情感。

如果父母和孩子不能完成分化的话,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双方都难以识别自己的情绪。父母会混淆自己的感受和孩子的感受,同时孩子也会混淆:“这是妈妈的感受还是我的感受?”

作者说:“未分化的父母认为,孩子不应违背自己的想法,而是认为:‘我难过,孩子也必须难过’‘我这么辛苦,孩子必须得理解我’‘妈妈伤心的话,孩子也要一起伤心’‘妈妈痛苦时,孩子必须同样痛苦’‘孩子不能存在与妈妈相异的观点。’有些妈妈甚至会将自己对丈夫的仇恨强加到孩子身上:‘爸爸让妈妈这么难过,这么辛苦,你怎么能喜欢爸爸呢?’一旦孩子想要拒绝妈妈的要求,妈妈就会动辄以切断经济支持相威胁,或者做出极端的断绝母子关系等行为。

很多妈妈喜欢把自己对家庭的抱怨、对老公的抱怨、自己的疲惫,都告诉孩子,说“都是为了你”,所以孩子会对妈妈产生极强的内疚感。另外,有的妻子结婚了以后,会把愤怒投射在自己的丈夫身上,冲丈夫不断地发脾气。这叫“投射性认同”。

什么叫“投射性认同”?比如,你生气了,对方并没有生气,但你会觉得对方生气,因为你内心当中有气。你说:“你给我什么脸色看?”对方说:“没给你脸色。”你又说:“你就是给我脸色了。”于是两个人开始生气,发脾气。这叫投射性认同。

分化是一个很不容易的过程,需要父母主动地做一些事,否则单靠子女的力量是不容易做到的,因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那么应该如何进行健康分化呢?

第一,试着理解妈妈。妈妈之所以成为这样,是因为妈妈没有遇到良好的榜样,没有人曾在妈妈想要摆脱不幸的生活时伸出援手。回首妈妈的人生,便可以理解妈妈。

第二则是需要妈妈以身作则。妈妈首先要去理解上一代人的难处,解开自己的心结,从而将这些抚慰人心的故事传递给自己的女儿。”

2、家庭关系中错误定位“爸爸”的妈妈

这是一种三角关系,妈妈会当着子女的面说爸爸的坏话。她试图通过三角关系来解决她和丈夫之间的二人关系。妈妈希望引入孩子,通过孩子来做调节的按钮,控制孩子,或者让孩子与她形成同盟,来对抗自己的丈夫。

“爸爸与孩子的关系中离不开妈妈的存在,甚至可以说妈妈对父子关系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妈妈对丈夫有怨言、感到不满意时,常常要求孩子与自己站在同一战线,不断地向孩子抱怨丈夫,倾吐对丈夫的不满。这样一来,孩子自然而然地就开始怨恨爸爸,并且逐渐疏远爸爸。

另外,妈妈还会向子女灌输这样的思想:‘我现在就是为了你们而活。要不是你们,我早就不活了。’这样的妈妈将生活重心全部放在了孩子身上,过度地依赖孩子,同时企望孩子能够为妈妈的人生负责。”这样一来,孩子的情感和需求就会被绑架,从而丧失自己的人生。

这是一种道德绑架,孩子会很容易崩溃。他们会觉得妈妈过的不好,不幸福,所以我没有资格获得幸福。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到大被灌输的想法,就是家里的人都很不幸,爸爸很坏,妈妈很可怜,这个孩子怎么能够没心没肺,变得开心、阳光、幸福、快乐?这就是痛苦的代际传递。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寻找幸福的模式呢?一种叫“发现幸福模式”,一种叫“回避不幸模式”。“发现幸福模式”的人更多地去寻找生活中的一些小确幸,因此更易获得幸福感。当他们心中想要寻找幸福时,就会发现身边处处是幸福。

“回避不幸模式”的人常常只考虑那些不喜欢的、想逃避的事情。当他们满心想要回避不幸时,所发现的就只能是负面的逃避方法——曾经因为父亲喝酒而感到不幸福,所以丈夫千万不要喝酒;曾经因为有人吸烟感到不幸福。

我们要用发现幸福模式,而不是用回避不幸模式。因为如果用回避不幸模式的话,当你找对象的是你,发现的不是这个人身上的优点,而是缺点,这个缺点是不是跟我爸爸一样,如果不一样,那么我们就可以嫁。

但是等结了婚以后,你就会发现只要出现一次负面问题,你就会变得紧张,“为什么丈夫也喝酒?”“为什么丈夫和父亲一样?”“为什么这种事只发生在我身上?”“回避不幸模式”的人本来是极力想要回避不幸,却因此陷入更深的不幸的旋涡。心理学研究表明,实现观念和思想的转变才是避免家庭不幸代代延续的方法。

当我们能够摆正爸爸的位置,也就是让儿女们知道爸爸其实也有优点、爸爸不像妈妈描述得那么糟糕,这时候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

“当儿女放下妈妈灌输给自己的执念,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问题时,就会发现爸爸的形象开始改变。曾经被儿女视为恶魔,不肯与之亲近的爸爸,渐渐地在儿女心中有了一席之地。‘原来爸爸也并不全是妈妈所说的那样啊。’‘原来我以为的爱和爸爸以为的爱不是一种形式啊。’‘原来爸爸在家中的处境竟然是这么糟糕啊。’在这些惊奇的发现之下,他会一点点地逐渐找回了对爸爸的感情,也渐渐地形成了自尊、自信的人格。”

3、不管不顾,不会爱的妈妈

作者建议来访者不要只看父母的缺点,而是要去发现父母的优点和潜在的力量,重新去认识父母。关于父母,他们认为只有不好的回忆。殊不知在他们记忆深处的某个地方埋藏着温馨的回忆。正是因为有温馨回忆的存在,他们才无法轻易地离开父母,才会怀着“只要我做得再好一点儿,一切都会不同”的美好期待去靠近父母。

这位来访者就是这样,人虽已到中年却始终无法离开妈妈,而且继续待在妈妈身边不断地渴求关爱。由于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妈妈的温暖,来访者逐渐形成了既有回避型依恋特点,又有抵抗型依恋特点的人格。这也是一种混乱且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依恋类型。

但当你能够回忆一下小时候的美好,你就会发现其实妈妈是爱你的,这个时候就会感觉到幸福。当一个人能够珍视自己时,正面的情感记忆就会涌现出来:“我珍视自己,那些曾经伤害我的记忆不算什么,我现在什么都不怕。”

多想想这些美好,那么我们就一定会获得幸福。

4、区别对待孩子的妈妈

三胎放开以后,很多家庭会有三个孩子,那么对待孩子是否公平,是否区别对待孩子就需要重视了。很多家长无法公平对待孩子,那么对于区别对待的孩子来说,他就是家庭的牺牲品。

当孩子渐渐长大,委屈的感情越积越多,终于有一天爆发出来:

孩子深陷在被区别对待的忧伤中,妈妈却没有区别对待孩子的任何记忆,甚至妈妈露出了一副“我分明是公平地对待所有的孩子,为什么他会这样想”的诧异表情。然而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对于一种行为的定义,并不是由发出行为的人决定的,而是由接受行为的人来决定的。倘若孩子说“受到过父母的伤害”,那么父母就一定是在无意识中伤害过孩子。对孩子来说,在所有的伤害中,父母对于兄弟姐妹的区别对待会使他尤为痛苦。

很多父母在孩子长大了以后,都依然会区别对待子女。这里既有出生顺序的问题,但更多的是性别的问题,比如重男轻女。“在兄弟姐妹中,得到父母更多爱的那一个孩子就会更幸福吗?答案是否定的。父母的偏爱对所有孩子来讲都是一种伤害:没有得到父母关爱的孩子会产生被伤害的意识;被父母过度偏爱的孩子则无法实现与父母真正的分化。两种孩子同样受到了伤害。父母的区别对待,将会使所有的孩子都带着伤痛生活。”

所以,公平的爱才是健康的爱。那么对于孩子来说,我们应该怎么办呢?那就是重新界定自己的人生,用“我可以”开头来生活:我可以做什么,我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用积极地语言来给自己强大的动力,发现自己的价值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