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民的饮食经典读后感有感

人民的饮食经典读后感有感

《人民的饮食》是一本由朱学东著作,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6.00,页数:3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民的饮食》读后感(一):大概是我读过最无趣的美食类书籍吧

书里最谦虚的一段话大概就是:“我曾经夸海口,要做一个吃货里写文章最好的,写文章里做饭最好的,不过后来发现,这是一个无法实现的目标”——我读此书的感觉也是如此,全书写了26家饭馆、21种江南味道和20道私家菜式,但是能吊起我胃口,让我恨不得能马上尝一口不过寥寥,无论是作者的文笔或是美食体验,读来都是平平淡淡的,毫无感染力,总感觉差了点意思。我想差的这点意思大概是因为作者对美食这件事本身就缺少独特的感悟与思考,同时文笔又缺少灵气。

我更喜欢那种渐入佳境的书——尽管可能一开始会觉得不太有意思,但后面作者能把我带入非常美妙的境地里,甚至让我舍不得读完。但是这本书恰恰相反。第一部分写作者在全国各地发现的一些苍蝇小馆和民间美食倒还算是颇有趣味,能让人一观世间百态生活。第二部分写作者的江南家乡美食,也还可堪卒读,既有本地传统特色,也融入了作者个人的生活经验,也有点意思。而到了第三部分,就让人彻底地是去兴趣了。标题是”男人的厨房“,介绍上说这一部分是私家菜式,是下厨房时喜欢做给朋友家人吃的菜式,但我看这根本不是作者的私家菜,也不是他做给家人朋友吃的,而是家人朋友给他做的——里面大部分都是别人怎么为他做美食,颇有炫耀之嫌,而且总是给人一种强上价值的感觉,读来味同嚼蜡。

书中还有45幅手绘插图,但是……每一幅都很是敷衍,像是小学生的作品哈哈哈

《人民的饮食》读后感(二):《人民的饮食》

朱学东《人民的饮食》

从《江南旧闻录》三部曲,到《人民的饮食》,中间还有《老朱煮酒》等等,朱学东老师的书都买了都看了,一句都“看了”,我得表扬自己,毕竟很多书买回来也只是放,被人问起,也就果断的四个字:买书不看。

可能是被“江南”吸引,或者是因为朱学东老师太勤奋了,公众号从不断更,他的流水账几乎成了我深宵的精神食粮。我是土生土长的广东人,却对“江南”找不着北,要从别人的书里寻答案。

《人民的饮食》依然还是沿袭了《江南旧闻录》的文风,字里行间读到的还还是朱老师的用功,甚至有点“刻意”,用各地的美食也遮不住。这可能会产生两种反应:喜欢的很喜欢,不喜欢的会立刻划清界线。这不正好吗?我手写我心,笑骂由人。

朱学东老师自称是路边美食达人,未免过于谦虚,纵使过往曾经有过苦日子,那也是过去的回忆了,知识改变命运,朱老师早已做到,何况平时写了那么多的流酒店账流水账,也把自己“出卖”了呀。读罢《人民的饮食》,正想画一张思维导图什么的,没想到书里就附了美食地图:北京(羊市口炒肝、生生记包子铺、平娃三宝、百年卤煮),甘肃平凉(祥盛羊肉泡馍),山西永和(槐花宴),山东临沂(糁馆),江苏宿迁(黄狗猪头肉),靖江(李市老肝大肠),江阴(苏野桥卤菜店),宜兴(醉香阁家常店),常州(凡凡江鲜馆,东街面馆)池州(黄公庐小石鳜),滁州(来安全鸭宴)上海(张泽木桶羊肉),绍兴(河埠头),柳州(螺蛳粉,烫粉),长沙(津市牛肉粉),贵州大方(豆干火锅),成都(樱园)。

所谓民以食为天,在各地寻觅美食,总比探访书店来得容易。虽然《人民的美食》里提到的美食,我都未尝过,但我也不特别的羡慕。各有各的因缘,作者所记录的和美食有关的故事,终将会成为历史,不管是被吃垮了还是吃成了十年以上的老店,(现在不太好意思说百年老店了),在时代的洪流里能有文字、影像留存,也可以欣然的说:我曾活过,倘若美食也能说话。

“老饕”一词出现的频率比较高,不就是“好吃之徒”吗?好吃、好书、好摄之徒,时代的标配人生的赢家。朱老师走南闯北的一路吃下去,绕来绕去还是念念不忘故乡的美食,萝卜丝肉馅团子、菜馅馄饨、咸骨粥……我读的美食书很少,《雅舍谈吃》让我觉得梁实秋实在是太爱北平了。至于蔡澜,大导演李翰祥有这样的印象:“最怪是他不管生冷,有什么吃什么,他吃东西好像别人抽烟卷一样,不管什么时候,也不管什么地方,只要看完见有卖粥、粉、饭、面的,就来上一碗一碟。人家说少食多滋味,他是多吃味更香。别人越吃越胖,他是越吃越瘦越腿长,肚儿扁,脖儿扬,二目圆睁放豪光。”这么一写,“美食家”的标签就实在沒法揭掉了。

朱学东的文字有着浓厚的故乡情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是这么个意思吧。他爱故乡,他故乡的人,亦爱他。每次他回江南故乡,父母,弟弟,弟妹……都特意为他而做上他喜欢吃的家乡菜,解慰他的乡愁,甚至他“批评今年的肉圆子跟往年比,做得不够好”的时候,“父亲说肥肉少了才这样。弟妹说买的是五花肉和前胛肉…..”年三十,“母亲说,儿媳妇没回来,她做生意,你多吃一块,就算代她吃的吧。”支撑着路边美食达人的,永远都是家人的爱。这是《人民的美食》带给我的最深体会。

柳州的螺蛳粉,也唤起我的回忆。第一次到柳州,也奔着螺蛳粉而去,还真的遇到《舌尖上的中囯》拍摄过的店,只是来的不是时候,店没开门。我对螺蛳粉并不迷恋,我只是有点遗憾,一位曾经把某牌子螺蛳粉的销售做得很出色的网友,去年说走就走了,我们只是活在彼此的朋友圈里,连点赞都欠奉,交往不深自然也不会太难过,我只是有点遗憾,当时应该找他买一箱螺蛳粉。临沂的“糁”,第一次认识,红烧仔鹅肉也不敌我家乡的炊鹅,永和的槐花宴让我想念家乡的槐花糕,今年已不见那妇人推车穿街过巷叫卖了。纵使“要说特色菜,都是骗人的”,我还是习惯在网上搜寻“各地特产。”总得有找点欲望,让人民觉得生活有意义。

作为广东人,我对“顺德肠粉”无印象,只知陈村粉。这不是什么问题,洋芋地瓜就会让我头脑凌乱,红薯紫薯,我们一概叫番薯。所以呢,人民的饮食,人皆可写,各有各的感受,要是有出版社做丛书,不愁销路,谁不爱美食?

再一次致敬朱学东老师,在品尝美食的路上,他还得克服腿脚的酸痛,此事,他的粉丝知道。

《人民的饮食》读后感(三):在文字中品味人间烟火

路边美食达人朱学东所著的《人民的饮食》一书,以各式各样的小吃和属于寻常百姓的烟火味道,深深地吸引了我。

在这本书中,作者跨越了城市乡野的迷人味道与世间万象,以每一个瞬间对舌尖味道的捕捉,唤醒食物与风土的温暖记忆。在他所写的文字中,有普通人的烟火日常,还有这些日常中呈现的顽强的生存意志,以及以这些美食延续着人民生活的滋味。

比方他写的《生生记包子铺》一文,其实也不过是一个非常非常小的早餐店,但开头以一顿10.5元的早餐,开启了普通人一天的日常。

其实作者笔下所写的那些美食小店,无论是小小的一间包子铺,还是去吃了一家非常好吃的火锅,还是描写四川成都的味道,湖南长沙的味道、贵州的味道、广西的味道、浙江的味道、安徽的味道等等,都是他美食地图中所勾勒出的世间风味。

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叫做《难忘永和的槐花宴》,作者写道:他出身农家,熟悉江南故乡的乡野美食。但如果不是到了永和,他是不知道槐花是可以当菜吃的。作为一个山西人,我对槐花当菜吃简直是再熟悉不过了。

我小时候,家里大人最喜欢做的就是槐花儿拨烂子,槐花儿窝窝头等等。槐花儿可以炒可以蒸,但是最好的还是直接把它摘下来,然后清洗一下直接吃。当清香扑鼻槐花嚼在嘴里的那一刻,它清甜的味道就会扑满味蕾。我小时候住的院子里,有一棵非常非常大的大槐树。每年到槐花盛开的时候,一抬头就能看到大自然大方的馈赠。那一树一树、一串一串白色的花苞,白色的、肉乎乎的槐花,承载着我所有童年的记忆。所以说到槐花宴,用现在流行的话说,聊聊槐花儿能做什么样的食物,那我可就不困了哈。

记得槐花还可以把晒干了泡茶喝,味道跟那个时候流行喝的茉莉花茶相比,甚至还要更新鲜一些。我小时候最喜欢在槐树底下玩儿了,跳皮筋儿、踢毽子、打沙包。而且从小到大,不知道吃了多少回槐花做成的食物。及至成年,乃至现在的中年,每到槐花盛开的季节,我还是会和妈妈说,哪天我们到社区里面转转,打点槐花,回家做槐花沾片子吃(山西的一种面食)。沾片子就是在槐花上粘上一层面糊煮熟,然后配上蘸着吃的调料,什么西红柿鸡蛋酱、炸酱、菜酱、醋酱等等。哎呀,那味道简直美呆了!

其实,有时候会觉得人间烟火不过是一碗四季,每个季节都有每个季节的美食,每个季节的美食也有每个季节的记忆,以及我们的回忆。而人民的饮食留给我们每个人最美的味道,也在其中。

在读这本《人民的饮食》过程中,其实更多的还是看到无数个“我们”的缩影。而那些饮食带给我们的生活终将裹挟着记忆,永远地留在我们的岁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