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生育制度读后感摘抄

生育制度读后感摘抄

《生育制度》是一本由费孝通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80元,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育制度》读后感(一):《生育制度》费孝通(社会学家+人类学家)

今天刚看完了《生育制度》。统共204页,光潘光旦给写的序,就序了34页…本来都被这个《代序》劝退了,查了一下潘光旦何许人也,硬着头皮囫囵吞枣啃完了序,不是特别懂。…还是正文更好读。 《生育制度》其实是以生育为切入点讲了婚姻、家庭和人类社会,以类似上帝视角抽丝剥茧观察、提炼、分析了社会生活中最小的单元:家庭。 婚姻、家庭的存在,就是为了生育和抚育后代。生育,包括生产和抚育,都是损己利人的,都是为了社会的需要,而非个体需要。 深入浅出,醍醐灌顶,1946年成书出版,至今依然是神作。 这书应该早点看。

《生育制度》读后感(二):生育制度为什么总在变化

读毕|费孝通《生育制度》 很值得一看的,这本书。 从莫言的《蛙》到费孝通的《生育》,前者是让我感到愤怒和窒息,后者让我多了一些理解和坦然。 为什么生育制度总是在变来变去,因为时代一直在变化。那个时候做出的规定符合当时,现在的规定符合现在罢了。人是不能不考虑将来的一个社会群体,如果只把眼光放在现在,而不去考虑社会的继替,是不行的。 - 有一个观点我不太赞同。 费孝通先生有许多观点都是以:“婚姻的主要意义是确立抚育孩子的责任。”为前提的。 我不是说这个观点不对,我觉得需要讨论是因为,婚姻现在多了挺多条件 ,爱情啊,经济之类的。抚育的责任变成了前提条件的一部分,而不再是婚姻的必要条件了。 但是你要问我,婚姻的主要意义是什么,我也回答不出来。 - 但是这本书对家庭模式,还有生育制度的分析,还是挺值得好好琢磨的。 尤其是家庭模式,他有一段写了,父母总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认为孩子是他们理想的延续,因而造成了许多悲剧。 这个话题到现在还是很容易引起大家的争论。 - 最后说说潘光旦老师写的代序。 这个代序争议挺大的,感觉和正文有关,但好像又没那么大关系。 我没把代序和书的内容联系在一起,而是把代序单独当成社会学的一个扩展文献,这样读起来就学到了很多东西。 - 对我来说,这本书比《乡土》好读一些,可能是因为这方面我涉猎的比《乡土》多,也可能是因为读《乡土》的时候,阅读量还没有达到现在的水平。 改天再看一遍《乡土》好了。

《生育制度》读后感(三):爱在社会结构里不会所向披靡

婚姻是社会为孩子们确定父母的手段。当在《生育制度》里读到这话时,我恍惚了十几秒。这和以前看过的电影作品和许多令人动容的文学作品里描述的婚姻完全是南辕北辙啊。 我理所当然地认为婚姻是两人相爱,孩子是俩人的爱情结晶。因是双向奔赴,所以才有了婚姻。当然不肯承认在爱情里所有的承诺与爱的前提都是出于生理性的需要。 说到生理性的需要,需要补充的一点是,人肯定是能控制自我情绪的,但是人也是群居动物,除了生理上的需要也有感情上的需求;私以为爱情不会让人盲目,让人盲目的是自身的生理需求和感情需求。故在爱情里,许多甜言蜜语完全可以听之任之,不放于心,因这爱里多的是欲望的驱使,少有的是理智部分 既然爱情包含的大多数是欲望,缺少了理智。那这时就需要社会提供的合法手段来保全孩子的利益,也就是婚姻。因单靠性的冲动和儿女私情并不足以建立起长久合作抚育子女关系来的(生育制度78页)。有了婚姻的保证,孩子也有了确实的社会性父亲,对于孩子的成长大有裨益。 若婚姻不是爱的结合,是责任是两人利益的最大化。那就引申出了我的另一个思考,女性能否跳出这个社会循环,不要婚姻?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但这里有个大前提,此人要足够的冷静对待异性的追求,理性对待其信誓旦旦诺言背后有几分可行性。如有意志不坚定被腐蚀,那又是另一种结局。 总的来说,不要把儿女私情看得过于重要,我总觉得它不过是文学家炮制出来的一个名词。它既不会无往不利,所向披靡,亦不会销熔婚姻现实中存在的所有问题。

《生育制度》读后感(四):读书的最佳时间,就是能看得进去的时候

第一次听到费孝通的名字,是在教高中生的时候,知道有《乡土中国》这样一本必读书。但买到这本《生育制度》这本书,是因为新再版的醒目的粉红色封皮、红色标题吸引到我,果断凑单买了。

在二三十岁的年纪,读到这本书正是时候。面对着家长里短、烦恼着婚姻爱情,反抗着被长辈称为“终将到来的婚姻是一种命运”,非常想了解婚姻是否有必要性,厘清婚姻与个人、社会之间的关系,解释一直缠绕心头的独身主义和渴望拥有他人青睐的亲密关系,到底是不是一种自相矛盾。

前半部讲到婚姻和生育制度也是維护稳定的必要措施,限制人的自由和欲望是社会结构稳定的基础。为了社会存续,需要有欲望和抑制的平衡状态,如非为了全部自由,可以遊择独身:但大部分人因为社会教养,会认为无亲密关系的生活难以稳定,因此而选择家庭或爱情。

或许现在的独身主义和互助养老,就是在给大家选择家庭成员和不选择家庭成员的自由,正如婚姻自由,主要是给大家选择婚姻和不选择婚姻的自由一样。

后半部主要讲亲子关系、氏族家庭和文化的关系对生育、社会稳定的贡献,以及每种关系的发展与兴衰。在今天,我们每个人开始关注自我、关注社会的分岔路口,还是要明确自我、明确自己的身份与想法。生育是一种需要付出责任意识和抚养行动的行为,亲子关系也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在今天我们拥有选择权的当下,对自己负责,就是对社会负责;对已经出生的子女负责,就是对社会的贡献。

《生育制度》读后感(五):读完《生育制度》,思考人与社会

《生育制度》这本书除了其本身的学术内容外,更令我惊艳的、引起了我大量思考的是书的序和跋。 《派与汇》是一个很长的序,可以自己出版一本小册子了,其中第二节《释派与汇》与第十节《论新汇的可能》是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类社会是在震荡中上行的,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学术理论也是一般如此。 而结尾的《迷信者不信》,更是将整个序言部分推向了高潮。关于国人的“迷信”的论述,短短几言,鞭辟入里! 刚读此书时,我对这部分序言其实不是很理解,精妙归精妙但是和书有什么联系我还不甚了了。但是读完全书,尤其是读过费老自己写的跋之后,我就能理解一些了。读书的时候,费老缜密的逻辑分析令我折服,但那毕竟也是上世纪的著作,现在的有些情况正如费老所预测的一样,但也有一些情况是费老所始料未及的。正如费老自己的总结一样,他自己的学术之路也是如此,分分合合,波波折折,不同的学派,不同的见解总会产生分歧也总会相互融合。 通过本书,我对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又重新进行了思考。就人到底是社会的载体还是独立的实体这一问题,我以前思考过但也并未完全想通,而这一次我想做如下总结: 社会组建之初是为了帮助人类更好的整合在一起从而更高质量的活下去,但是因为科技这一因素的逐渐强大,社会已经变成一个越来越复杂的系统,且脱离人类的掌控反而开始以个人意想不到的形式掌控起了个人。因此我们讲人类是社会的载体,但是同时每个个体也是具有自由意志与命运的,他就可能做出在社会与其他人看来“反社会”的一些行为,该种行为即为个人是一个实体的体现。因此,个人应该是一个动态的与“社会”这一实体相互博弈的存在,如果按照自己拿到的“社会剧本”进行表演,则是在迁就“社会”,在被社会压制中成为了其载体。而如果不理会“剧本”,个人也不一定会离社会太远,但也是自由意志的表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