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隐藏的自我读后感摘抄

隐藏的自我读后感摘抄

《隐藏的自我》是一本由[美]大卫·伊格曼(David Eagleman)著作,湛庐文化/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2.90,页数:26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隐藏的自我》读后感(一):此类书的3个共通观点

阅读过好几本这一主题的书,分别涉及进化心理学、社会学、脑科学等。读的多了,也发现了一些共通的观点,主要是3个:

1、对于感性和理性的认知,感性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甚至可以说,感性能够决定理性。这与我们的传统观点完全相反。

2、故事对于我们的人生至关重要,终其一生我们都在编自己的故事,说服他人和自己同意自己的故事,故事才是人生的中心。

3、冥想真的是一个提升自己的好方法。这些书都不约而同的提到了端粒体、前额叶等区域,而现在的研究结果表明除了传统的方式以外(运动,控制饮食等),冥想是一个非常好的延长端粒体、扩大前额叶灰质的方式,而且效果显著。

因此,对于此类书的阅读方式也就比较好掌握了,系统认真的掌握一本(比如本书),其他的快速浏览就可以了。以上3个观点是我提炼出对我最有价值的观点。有时候我真是庆幸自己生在了这个时代。

《隐藏的自我》读后感(二):四个问题总结本书

第一个问题,意识是什么?意识就是新闻头条,只有很少的想法能够突破阈值,上升到意识之中,意识关注不到绝大多数的运动和决策。想法之间相互冲突,会互相削弱,使得想法无法突破阈值;反之,想法之间互相支持,可以更容易的进入意识。 第二个问题,大脑是如何认识现实?大脑是主动构建,而不是被动反应现实,以视觉为例,我们的视觉皮质会预先设置一个期望图景,然后视网膜传递的数据,会在丘脑与期望途径进行对比,并把差异部分传回大脑皮质。天生盲人在刚获得视觉的时候,只能看到杂乱无章的光影和色彩,只有训练后才能正确拥有视觉。 第三个问题,我们为何拥有意识?人的大脑拥有众多的自动化模块,当一个系统拥有足够多的模块时,就需要一个中枢来负责通信、管控和资源调节,这个中枢就是意识。我们的一切活动,是由内部活动受到外部信号的调节,来实现的。当外部信号符合期望图景,运动过程并不需要意识的调节和介入,而只有外部信号不符合期望,意识被迫参与进来,就像我们走路时杂念丛生,但一下子被绊倒了,杂念瞬间消失,意识重新回到身体上面。 第四个问题,什么是自我?并不存在一个不受物理影响的灵魂。你既想减肥,又想吃东西,本质上并不是自我与欲望的斗争,而是长期利益模块和短期利益模块的斗争,因为存在斗争,就需要意识介入调节。这里的自我,既不是短期利益模块,也不是长期利益模块,而是一个整体。组成个体的无数个模块,在竞争后做出的决定,就是自我的决定,自我是一个议会,而不是一个独裁者。

《隐藏的自我》读后感(三):关于《隐藏的自我》:一场神经科学、心理、哲学、法律、生物学的知识体验之旅

如果你对了解自我感兴趣,如果你着迷于人类大脑的运行机制,如果你对了解人类心理充满渴望,如果你想要探索神经科学、哲学、法律、社会心理、生物学之间的关系,如果你是更擅长抽象思维的社会科学爱好者,如果你是奉行“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者………

如果你是其一或者其二,作者大卫·伊格曼会是最忠诚的朋友。

了解作者的履历,伊格曼不仅是一位神经科学家,本科曾经在牛津大学攻读过英美文学。因此作者极擅长于通过构建场景故事、联系实验案例、类比联想、逻辑论证,向读者传达出一个又一个关于人类认知神经科学的理论、历史研究、现有研究进度的知识,这样的论述不仅让人每次都能够对新的理论认知产生醍醐灌顶之感,还非常自然地能够引发阅读过程中的灵感,于是正好又和书中关于人类大脑机制的内容产生共振,让你在自我了解的阶梯上又能够更进一步。

其中关于人类神经内部决策竞争系统与议会制、两党制的类比,以及将社会运作与无意识进行类比,你不得不钦佩作者对于不同学科的理解和表达。

人类无法想象未曾见过的事物,于是人类可以通过类比和逻辑推理认识世界。如果我们的学校教育系统可以采用伊格曼的讲授方式传授知识,我想这个世界上不会有令人讨厌的学科。

隐藏的自我

7.9

[美] 大卫·伊格曼 / 2019 / 湛庐文化/浙江教育出版社

一场神经科学、心理、哲学、法律、生物学的知识体验之旅

《隐藏的自我》读后感(四):电车困境:按下这个按钮给你10万元 按吗亲?

场景1:你站在天桥上,看到一辆失控的电车正冲向轨道上作业的五个工人。此时,你手边有一个开关可以让电车变道,但会撞上另一个人。你会按下开关吗?

场景2:你站在天桥上,看到一辆失控的电车正冲向轨道上作业的五个工人。此时,你身边正站着一个人,把他推下去就可以挡停电车救下那五个工人。你会推下他吗?

电车困境在哲学上有一个流行的康德主义解释,认为这两种情况的差异在于人是如何被使用的。在第一种情况下,你将一个糟糕的情况变成另一个相对没那么糟糕的情况,即5个人死亡变成1个人死亡。而在第二种情况下,你把站在天桥上的人作为可利用的工具。因此第二种比第一种不道德。

而在心理学上有另外一个解释,认为两者的区别在于情景激活的是理性思考还是感性情绪,关键就在于是否近距离触碰到这个人。

心理学家认为,在技术革命之前漫长的人类进化阶段,只有能触及的事物与人自身关系密切,容易激发情绪反应。而远处的群山、星星和月亮,与人的连接很弱,难以激发情绪。所以事物的距离,对人的情绪反应有决定性作用。

场景1通过开关改变电车轨道,没有近距离接触,触发的是人脑的理性思考,去权衡哪种情况更糟糕,所以较多人会选择按动开关。场景2则产生了近距离身体接触,它激活了人脑的情绪系统,将抽象的、非个人化的利弊分析转化为具体的、个人化的情绪问题,所以很少人会选择推下他。

在心理实验中,把场景1改成:你站在另外一个地方,通过开关使天桥上的人掉下去,这避免了近距离接触,结果有比场景2更多的人选择了行动。

接触感没有了,情绪性反应也随之减弱,乃至消失。

近代技术革命后,远程接触与控制变得垂手可得,但我们的情绪反应还是古早模式。现代战争简化成了一个“按钮”,洲际导弹可致死上百万人,但惨剧不在身旁,而是远处的一串数字。

1960年代核危机期间,整个人类的命运就系在两个“按钮”之间。当时有人提出,应把核弹启动的按钮植入决策者最亲密的人体内。想发动核战,首先要伤害他的亲人,打开胸膛按下按钮。

这不一定能阻止行动,但会使他在做决策时启动情绪系统,避免做出冷酷的决定。当然,它不太可能真实发生,但有另一种方案可以唤起情绪。

1993年,战乱中的苏丹引发灾难性的饥荒,摄影师凯文·卡特拍下这张著名的相片。通过对具体个人的特写画面,让人如身临其境,拉近距离,触发情绪。这比报道伤亡统计的力量大得多。这张相片后来刊登在《纽约时报》,并获得普利策奖,激起了全世界对苏丹问题的空前反响和关注。

饥饿的苏丹

想象一天夜里,有人敲门递给你一个盒子。他说里面有个按钮,你只要按一下,就会付给你10万块钱。你问:“按下之后会怎样?”他说:“某个地方的一个陌生人会死去。”你会按吗?

再想象,此刻在某个地方,有一个陌生人受到了同样的邀请。他会按吗?你会按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